您好,请 登录注册

平静下表面的潜流

2004-10-08 03:08:03   来自: jazzmenco
  平静下表面的潜流
  《夺魂索》(The Rope)是希区柯克影片中很容易被忽略的一部。论受欢迎程度它比不上《西北偏北》、《眩晕》等等,论轰动程度更不及《精神病患者》。然而,这部摄于1948年的彩色影片却还是很大程度地集中了具希区柯克式典型意义的电影构思。
  《夺魂索》的剧情并不复杂,讲的是两个大学生试图掩盖他们的杀人罪行,最终被他们的大学教授识破的过程。影片秉持希区柯克一贯感兴趣的,探讨人性阴暗面的题材。
  然而,与此同时又独具希区柯克特点的悬疑之处在于,在影片伊始,就交代了两个大学生的罪行后,他们又是如何让被害者的尸体和他的家人共处一室,渡过晚宴的。这是主人公给自己出的难题,却也是他的乐趣所在。于是,就在一个彬彬有礼的中产阶级的聚会里,主人公温文尔雅地与被害者家人寒喧、交谈。当然,主人公在言谈中还是不经意地(也有可能是挑衅地)流露出了他杀人的“理论基础”——“谋杀是种特权”、“强者对弱者应有的控制权。”不过,无论这是出于他的有意或是无意,中产阶级追求理论探讨的伪姿态,沙龙似的坐而论道,都不会让人们对这个思想危险的年青人作出任何深究。他们只是奇怪,被害者为何还不应约出现,而被害者一向是守时的。倒是主人公的前女友,早就指出了主人公的可恶之处——“残忍的幽默感”。同时,随着人们交谈的不断深入,主人公的同案犯显得越来越焦躁——他已难以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了。
  这时候,“强者理论”的鼓吹者,詹姆斯•斯图尔特(James•Stewart)——希区柯克的老搭档扮演的大学教授出现了。然而,书生意气的大学教授并非不分理论和现实的距离。他马上发现了聚会寻常表象下的怪异。大学教授细心留意、观人于微、步步进逼,最终击溃了主人公同案犯的心理防线。连带着,自负满怀的主人公也终于暴露。主人公——这个英俊、残忍的年青人管住了他自己,却没能管住他的同伙,罪行就此大白。尸体就藏在权作餐桌的柜子里。
  拍摄这部根据话剧改编的影片,有如下有待解决的问题:怎样才能牢牢抓住观众的注意力,于一个房间内发生的达90分钟的故事。事实上,不能说希区柯克完全成功了,然而他确有过人之处。
  在该片中,希区柯克大量采用了移动镜头和推拉摇移。这首先在视觉上就不至令观众感到乏味和注意力的间断。希区柯克并非长镜头的拥趸,然而在该片中,他常常一拍到底。不难想象,这无论是对摄影、表演、美工和他自己的编排都会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不过,他做到了。影片的视觉过程极为流畅,而且富于景别的变化,在跟拍技术尚不发达的当时,这显得殊为难得。而演员在该片里,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非电影化的表演——至少,他们不能再依赖剪辑来弥补表演上的过失了。因为该片是“一拍到底”。在一部他头一次独立制片的影片里,希区柯克就完成了极具创新意义的拍摄手法和整体构思。难怪新浪潮的特吕弗会对他推崇备至。
  不过,一如往常。希区柯克对演员的表演还是多加了控制。这一点在多年之后他对待保罗•纽曼的态度上表现得淋漓尽致。接受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式表演训练的保罗•纽曼,在表演时感情十分投入。然而,希区柯克却极看不上眼,认为他表演造作。早年,他就用库里肖夫实验验证给了詹姆斯•斯图尔特看,他的“演员豆子论”。(希区柯克认为演员就是导演的豆子)就希区柯克影片的风格而言,他所希冀的是平静下的潜流,和悄然发生的恶行,如《列车上的陌生人》。因为在一个坚实的情节内核和人物的冲突间,一切戏剧性效果都已在观众的头脑中完成了。
  

2004-10-10 10:15:28  danbar

  我最讨厌这种故弄玄需的片子。就是因为这部一开始就让我睡着的片子,我非常讨厌希区柯克。以至于不看他的作品。
  后来看《后窗》觉得还行。
  

2004-10-10 16:22:18  jazzmenco

  哥们不至于生这么大气吧,呵呵。不管怎么说,谢谢你两次顶我的片子
  

2004-10-11 13:16:32  danbar

  个人喜好和厌恶而已,算不得什么的。:)
  

你的回应...

请先登录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电影论坛

NjTNmYlxrYvZ 加入了现象网,大家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