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看来大家都在说影评,转载上海青年报的几篇关于影评人的影评文章

2010-08-13 17:58:42   来自: 卢志新
  先上点实惠的:)
  
  电影人报价
  
   热门资深博主(谭飞、曾子航等)
  
   稿酬1000元以上
  
   二线兼职影评人
  
   稿酬500左右三线影评人稿酬两三百,也可能纯属业余爱好
  
   影评人报价
  
   一线影评人:稿酬4000元
  
   封口费5000元以上
  
   二线影评人:稿酬1000元
  
   封口费2000元左右
  
   三线影评人:稿酬400元
  
   封口费600元左右
  
  ——————————————————————————————————————
  独立影评人没生存土壤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13日12:17 上海青年报
   影视公司抱怨影评人叫价写影评。影评人诉苦自己受影视公司威胁控制无自由。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一条船上的两头人,彼此抱怨着对方助长了“潜规则”的滋生和茁壮,让影视圈乌烟瘴气。对于各自的生存状态,影评人有话要说。
  
   本版撰文 记者 林艳雯 实习生 耿耀
  
   坚守者
  
   一天一碗方便面
  
   葛颖坦言,目前国内影评人的生活现状并不容乐观,这也是导致他们主动“钻进钱眼里”的主要动机。“有些影评人的收入只能算是中上游,某些影评人更是在物质生活上非常窘迫。你想开一个会就能拿几百元,对他们来说钱的魅力太大了。”
  
   虽然收受红包已经成为行业内普遍默认的潜规则,但仍然有一些影评人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葛颖为记者讲述了一个影评人以自己的行动捍卫电影理想的感人故事:“以前,上海有一个叫卡夫卡陆的影评人,我估计他可能连大学都没有读过,是工人出身,但写了很多影评,在上海影评人里面影响非常大。”
  
   卡夫卡陆在2007年因为一场车祸而离开了人世,虽然生活极为窘迫,然而他却始终非常自律,只是通过写影评谋生,喜欢电影到几近痴狂的地步。“他到临死前都没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只是看碟片写文章,一天吃一碗方便面就过去了。直到后来有一个电影公司看上他,他的生活才逐渐改善。我想国内像他这样的影评人太少了。”
  
   独立者
  
   只是真实的谎言
  
   除了收入来源不稳定,做影评人无法维持日常生活基本的开销之外,影评人的公信力也是日薄西山,每况愈下。“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讲,目前国内的影评人可以说是毫无公信力可言。”这是石川对于目前国内影片人的现状以及在电影圈内地位的总结。
  
   作为电影专业的学者,石川对于国内影评人的逐渐“变质”可谓“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他认为自从90年代中后期到现在,影评人已经完全沦为了电影片商、发行方和媒体共同主导的对象,甚至是影片宣传环节中至关重要的一环:“片商,发行方、媒体还有影评人早已经结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石川说:“在内地没有一个独立的影评人,因为内地没有独立影评人生存的土壤和条件。任何说自己是独立影评人的,不是其自我的一种想象,就是彻底的谎言”。
  
   石川认为,随着电影投资模式的转变和电影商业化市场的成熟,影评人也从过去的专家领导型、学者型演变为如今影片的直接利益相关方,因此影评人同电影公司势必要保持着一定的关系。“中影集团的韩三平说过,以前做电影要拿1亿作为制作经费,现在则是拿6000万拍2、3部片子,其余4000万全部拿来投宣传,给影评人发红包,开媒体招待会等。”
  
   受迫者
  
   头上悬着一把刀
  
   影评人虽然同片方、发行方构成了某种利益链上的铁三角,然而在这三方的角力中,影评人还是很明显地处在了弱势的一方。石川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讲述了影评人在片方压力下的某种无奈的妥协:“上次《锦衣卫》上映前,我提前一个月先去看片,看完后我在自己的博客上写了一篇文章评论了一下影片,第二天片方和发行方就马上给我打电话,向我施加压力要我把文章删掉,因为他们认为这样会对影片不利。”
  
   石川坦言,这种片方向影评人施压的情况在国内比比皆是。据他介绍,近来网上一位著名的影评人因为写影评批评了某部正在热映中的电影,据传还遭到片方的“追杀令”,“影评人谈什么独立?是批评还是表扬,影评人在内地只能选择依附一方,就好像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一样,小国只能依附大国。”石川如是说。
  
   而资深电影人钱先生对记者说,他曾经在看了某部大片但发表了和影片宣传口号完全不同的观感后,片方还特地找了人打电话来要求他删掉,“第二天我就在微博(http://t.sina.com.cn)重新写了一条,表示这部电影还是值得一看的等云云的话。”他直言,大多时候并不是钱的问题,而是面子和关系的问题,大家都吃这口饭,抬头不见低头见,碍于情面总是难免的。
  
   草根者
  
   谁都能来轧一脚
  
   内地影评人专业修养良莠不齐,几成共识。石川坦言,因为缺少准入门槛和资格认证,所以“只要会写字的都能做影评人”。而且一些“野路子”出来的影评人缺少基本的电影史常识,也没有经受过专业系统的学术训练,往往是由碟友和电影爱好者直接过渡为影评人,所以他们写的影评在石川看来“缺少学术标准”。“像影评人魏君子,他经常看香港电影,所以他在香港电影领域有一些话语权。但他也有自己的局限性,只能谈香港电影,其他方面的电影影评就不一定那么专业。”
  
   随着web2.0时代的降临,网站成为许多电影爱好者聚集的平台,影迷彼此之间在网上的交流也日益增多,一些如今极有影响力的影评人正是从网上“破茧而出”,石川将这种影评人归纳为“消费时代的影评人”。“现阶段影迷的口味都差不多,很多都是网上直接下载电影来看,所以一些网友看完影片后提炼出来的感悟很容易产生共鸣,那些网友也就顶上了影评人的帽子。这些影评人大量接触美国电影、欧洲电影后回过头来再看国内电影,当然就会有很多不满了。”石川认为这些所谓的影评人缺乏必要的知识洞见和思想支撑,评论往往停留在感情宣泄的立场,对于国产影片的评论难免有失偏颇:“他们太感性了,不是从国产片生产创作实际出发,而仅仅是从自己的口味出发。”
  
   困惑者
  
   伪职业沦为鸡肋
  
   顾小白从2000年到2005年之间当了5年的影评人,如今专心改行做编剧的他坦言,那段做影评人的日子里,一直有一个困惑萦绕在自己心间:“做影评人就算再有名,也没有自己真正的影响力,最后也只能过很清苦的日子。影评人就是个伪职业,当年我也收到了大量媒体向我约稿,但我后来才慢慢意识到,影评人的身份反而会妨碍你本身对于电影的一种热爱。本来我们大家都是出于对电影的热爱而自发地去写影评,但现在有的影评人一个礼拜可以写5篇影评,简直就像是对文字的大量复制。”
  
   当每天过着与电影为伍的单调日子之后,顾小白逐渐对影评人的身份失去兴趣:“那个时候我觉得自己对大多数电影都失语了,因为那么多烂片,其实没必要特地去说长道短。”而且观众对影评人的态度也并不热烈,这让顾小白有一种被边缘化的感觉。“老百姓其实大多数都不看影评,现在的观众进电影院很随机,主要就是看个噱头。电影的介绍和宣传也越来越像广告语和标题党,所以影评人就是个鸡肋。”
  
   影响力揭秘
  
   导向
  
   点燃学生兴趣
  
   影视公司纷纷找上影评人来写好话,无非是看中影评人对一部影片口碑的影响力和对观众的引导成分,但目前这个“越雷越红”的时代,影评人能对一部电影票房起到的影响究竟有多少,值得商榷。
  
   ●陆先生(电影工作者)
  
   人人电影的陆先生直言:“观众对影片的好恶不仅来自影评人的部分,影评人的观点并不能代表所有,而对观众起到的引导作用也是有限的。”
  
   ●钱先生(资深电影人)
  
   钱先生也赞同这一观点,“只能说有一点点的引导作用吧,但是基本只有专业影迷会上专业网站去看。影评人其实没多大影响,无非就是个口碑和美誉度的问题。”
  
   ●“图宾根木匠”(知名影评人)
  
   “图宾根木匠”在豆瓣、时光网等撰写了许多影评文章,还自发组织了电影沙龙。“图宾根木匠”坦言:“现在的影评人对观众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年轻人群体。”
  
   ●石川(电影专业学者)
  
   石川表示,一些影评人的文章甚至会对影视专业的招生起到影响。比如在上海大学影视学院的招生中,某些报考的学生无意中透露自己是因为看了某篇影评才喜欢上了电影,并最终选择报考影视专业的。
  
   ●邱小姐(媒体人)
  
   邱小姐则认为,影评人有时候爆发的影响力也是很可观的,“当时《疯狂的石头》,宁浩自己也没想到能火,只是一个实验点,但是因为影评人出奇一致的好评营造的好口碑,让观众产生了好奇,最后这部两三百万投资的小成本电影,却有几千万的票房。”
  
   票房
  
   影响微乎其微
  
   外界此前一直担心掌握了话语权的知名影评人,可能会产生“呼风唤雨”左右某部影片票房的影响力。然而石川和葛颖对此则是一笑而过,笑言这是“杞人忧天”。
  
   ●葛颖(电影专业学者)
  
   葛颖坦言,目前影评人对影片票房的影响并不像公众想象的那么大,因为影评人中还没有出现“冯小刚”式的领军人物,“影评人对票房会起一些作用,但不是决定性的作用。”不过,葛颖看好随着影评人机制的完善,影评人的权威性和辐射面会越来越大。
  
   ●石川(电影专业学者)
  
   石川也坦言,影评人的褒奖或者批判在总体上还左右不了票房的兴衰:“票房的好坏只和市场有关。像《唐山大地震》这样票房过5亿我觉得很正常。不管影评人是捧是骂,票房肯定是涨的。”
  
   ●“图宾根木匠”(知名影评人)
  
   “图宾根木匠”表示:“国内电影正处在一个井喷期,外延扩张得很厉害,观众对电影都很饥渴。所以影评人对一部电影的票房基本没有影响。”
  
   ●邱小姐(媒体人)
  
   邱小姐更是一语中的:“票房?当然没有任何影响。”她认为影评人随便怎么写都不会对票房有影响,而影视公司紧张的只是影片的美誉度和口碑而已。
  
  
  
  
  
  
  ——————————————————————————————————————
  
  
  专家把脉内地影评人出路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13日13:07 上海青年报
   法国新浪潮的大师特吕弗,曾经将影评人身上的种种症结概括为“影评人的七宗罪”:安于对电影史的无知、不了解电影的拍摄技巧、缺乏想象力、盲目的爱国沙文主义、狂妄自大且好为人师、只能作出肤浅的判断、看不懂电影。
  
   身为电影产业化进程中的重要一环,内地影评人理应脱去哗众取宠的虚伪大衣,真正为电影事业添砖加瓦。在此,我们请电影专家为影评人把把脉,探索中国影评人未来的出路。
  
   本版撰文 实习生 耿耀 记者 林艳雯
  
   健全体制
  
   呼唤影评人行业大会
  
   造成如今不少影评人昧着良心,唯利是图,一切“向钱看齐”的可悲现状,葛颖认为,除了呼唤影评人自身的独立性之外,同时也应完善影评人的体制建设。据葛颖介绍,今年10月份,内地便将召开一次电影业界和影评人同时参加的会议,召集上海和北京两地的知名影评人,围绕《媒体时代影评人的作用》的主题展开专题讨论,这无疑是对日益被金钱冲昏头脑的影评人行业的一场“及时雨”。
  
   葛颖将收受红包看作是影评人行业的一颗毒瘤,必须尽快斩草除根:“这是非常致命的,一定要把它处理掉。现在影评人只能凭自己的良心和道德感来写文章,以自律和对自己的口碑的维护来作为一种制衡的手段。他们写文章会有很多顾虑,这是非常可悲的。”而如何健全影评人的体制,将同电影公司间“欲说还休”的暧昧关系清理干净,同时保障影评人的相关利益不受片方和发行方的胁迫束缚,葛颖认为这条路依然“任重而道远”。
  
   高薪养廉
  
   为影评人解后顾之忧
  
   国内的影评人大多属于兼职背景,并未将写影评作为一份独立的职业来看待,诚如石川所言是“电影爱好者居多”,“半路出家者居多”,他们对于电影,往往有着一份超出常人的热情和痴迷。但是影评人的工作并不能让他们“养家糊口”,甚至在生活上往往举步维艰,除了少数甘于清贫的人之外,不少影评人自然想到“钱来伸手”,因此高薪养廉不失为一条可以尝试的新路。
  
   葛颖认为,美国虽然也没有针对影评人制定相关的法律条文进行约束,但一方面是因为美国的电影市场机制已经相对成熟,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提供给了影评人相对丰厚的报酬,让他们不屑于再去领电影公司的红包。“他们都已经很有钱了,谁还在意那些红包啊,而且他们也很爱惜自己的口碑和名誉,不会轻易被金钱收买。”但目前国内影评人的生存现状是养活了大鱼,饿死了小鱼小虾,在“钱”的问题上高下立分:“现实中,我们影评人的待遇差别非常大。像美国的影评人很强调大学教书的学者背景,作为大学教授待遇肯定很好,物质上面就有保障了,国内的影评人还没有这方面的福利。”
  
   媒体合作
  
   需要“靠谱”的阵地
  
   葛颖和石川在采访中均提到,目前国内缺乏一份真正兼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影评人杂志,可以担当起行业的旗帜或标杆,对影迷或是影评人起到引导的作用。石川透露,在美国,像《好莱坞报道》、《电影评论》、《综艺》等权威电影杂志,几乎是娱乐行业人手一册的“行业圣经”,其传阅度、权威性和时效性都远非国内的一般电影杂志可比,“像《综艺》杂志,基本上美国的电影观众要看电影都会去参考,而不是像我们国内的观众直接跑电影院看排片表,他们的影评人杂志真正对观众起到了指导作用。”
  
   石川认为,影评人必须依赖一定的专业媒体,而像国内的《看电影》等电影杂志过于关注海外影坛,对于国产本土的影片关注得太少,因此显得有些“失职”。
  
   曾经长期担任《看电影》杂志专栏撰稿人的顾小白也坦言:“像《看电影》、《电影世界》这类杂志,往往主要关注一些大片,当大片上映时就会给大片做广告,等到时过境迁之后再跳出来写批评文章。”顾小白认为,影评人首先要有一个“靠谱的媒体来作为阵地”,向国外的杂志取取经,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比较&借鉴
  
   香港地区影评人
  
   电影人的良师益友
  
   内地电影人说:“香港地区的影评人从来不收钱的,都很独立、相对公正,那才是真正的影评。”香港地区的电影人却说:“现在不少影评人水平参差不齐,有人故意用尖锐的话来哗众取宠。”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大家都认为彼此的存在方式才是合理的。
  
   在香港电影导演唐季礼看来,香港的影评人虽然水平上也存在良莠不齐的现状,但总体而言,影评人所写的评论能够对香港的电影人起到“以评为鉴”的指导与反思作用。“其实,影评人一直都给我们一个很好的指导。无论他是说好还是不好,对于我们电影人来说,都是一个很好的建议。”不过,唐季礼认为,那些哗众取宠的影评人对于整个电影行业都会起负面影响。“我不希望看到一些影评人哗众取宠,刻意用一些很尖锐的话来突出自己个人,不客观地对电影作评论,这样就很不好。”
  
   并非幕后“操盘手”
  
   唐季礼表示:“香港地区的影评人基本是客观公正的。明明一部电影很不好,你让他写好也不行,因为他要有自己的一个口碑,人家以后才会继续看他的影评,烂片你一定要写好,在行业里面也不允许。”
  
   顾小白认为,香港地区的电影工业相比起内地来说还是成熟得多,“因为影评人也是电影工业的一环”,所以香港的影评人也能从良好的大环境中获益匪浅,远离黑幕和炒作的舞台。此外,不少香港知名的影评人还身兼艺术家和文艺批评家以及作家的身份,这也帮助他们跳出电影圈子,能以旁观者的角度看待许多问题,“他们写影评并不是谋生,而是一种自娱自乐。”
  
   关于不足之处,石川指出,香港影评界最大的问题便是“影评人个人的口味太重”,对于一部影片的评判往往比较倚重自己的个人欣赏口味。
  
   好莱坞影评人
  
   罗杰的权威大拇指
  
   据石川介绍,在影视市场化高度成熟的美国,影评一般被分为两类:一类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影评(moviereview),一类则被称为电影批评(moviecriticism),两者有着本质区别:“影评基本上是由媒体来做,主要是一些影评栏目和报刊杂志的专栏作家执笔撰写;而电影批评则是由学者来做,属于学术研究的领域。”
  
   美国的影评人极具领导力和个人魅力,“像罗杰·伊伯特这样的影评人,除了写影评还经常上电视录节目,一部电影上映后,观众都要看罗杰·伊伯特的大拇指。如果他正竖大拇指,那么就是好片,如果倒竖大拇指,那么就肯定是烂片。”
  
   顾小白直言:“美国的那些影评人之所以能够做到权威、客观和公正,是因为他们写影评有着很高的稿酬。”而影评人的公正也促进了美国电影行业自身的良性循环。
  
   奥斯卡的“风向标”
  
   除了对影评人和影评有着明晰准确的分工标准外,美国还成立有专业的影评人协会,对影评人这一庞大的组织进行监控和管理。
  
   作为完全由影评人自发组建起来的行业工会,美国的影评人协会每年都会投票产生“影评人选择奖”,该奖被公认是每年奥斯卡颁奖典礼前的风向标。例如在2010年的揭晓的“影评人选择奖”中,呼声颇高的《阿凡达》最终不敌《拆弹部队》,而在随后揭晓的奥斯卡最佳影片评选中,《拆弹部队》也是一举夺魁。
  
   有专家坦言,影评人协会成员本身过硬的电影理论修养和专业素质、客观中立的价值取向以及综合代表大众民意与电影行业未来发展方向的标杆导向作用,使得“影评人选择奖”这个仅仅只有15年历史的奖项,成为了对于电影人、媒体和公众都举足轻重的重要奖项。
  
  
  
  
  
  ————————————————————————————————————————————————————
  揭秘内地影评人“潜规则” 开口封口明码标价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13日12:07 上海青年报
   暑期档,影片扎堆。眼花缭乱的宣传手段你方唱罢我登场,各大公司的自我营销中,影评人则成为一把“双刃剑”。有圈内人向本报记者爆料称,在激烈的竞争中,他们既要小心被对手公司雇用的“枪手”影评人给“黑”了,又要适时地给影评人“塞红包”来“封口”。反观好莱坞,除了以新闻服务为主的媒体影评人,还有以理论研究为主的学院派影评人。影评人的声音,为好莱坞电影工业良性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当中国内地电影的市场化模式逐步看齐国际水准,影评人群体是否会成为中国内地电影发展的短板?
  
   本版撰文 记者 林艳雯 实习生 耿耀
  
   赚钱大头要靠“灰色收入”
  
   上海大学的葛颖教授将目前国内的影评人主要分为三大类。一类是学者型影评人,即在高校中从事影视专业或其他相关专业的学者;一类是社会型影评人,即媒体的工作人员,“虽然很多人没有专业的学科背景,但因为是资深影迷或者媒体记者,所以也会自己操刀在报纸上开设影评专栏。”还有一类是影视圈的业内人士,“导演、演员、编剧中一些人也会给自己或者别人的影片写写评论。”葛颖坦言目前国内专职的影评人非常少,靠写影评来谋生的更是微乎其微,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吃不饱。
  
   关于影评人的收入来源,在葛颖看来主要包括几种:一是同媒体合作,通过在报刊杂志上刊载影视评论来收取相应稿费。这也是影评人的主要收入来源。“有些比较有社会影响力的影评人还会和电视台合作,帮电视媒体策划影视节目,也会有一定的稿酬。”
  
   另外一种收入则是传统意义上的“灰色收入”,即影视公司在影片的宣传期,为了炒作和吸引眼球而给影评人“红包”,让其在影评中或大唱赞歌,或煽风点火贬损他人的影片,以达到引导观众和制造票房的目的。葛颖直言这种“收买行为”在影评人中非常普遍。“有的制片商收买影评人,先是组织看片,然后让你写文章,基本上每个剧组都会塞红包的。其他像时光网上面,很多文章都是很有名的电影圈里的专业人士通过化名,用网名来写的,里面也有不少是被收买的。”葛颖表示,尤其像一些比较倾向文艺的影片,很难炒作商业的噱头,“那么时光网就会成为一个阵地,除了写影评还会有很多人跟帖,归根结底还是部分影评人唯利是图。”
  
   影评稿酬和名气成正比
  
   影视公司花钱请影评人写文章,但同时也为对方开出的价格一个比一个高而报怨,“不给钱怕他们写得太负面,给了又觉得很心疼。”上海大学影视学院的石川教授透露,在影评人成为电影市场化的产物之后,影评人的身价也开始出现分层。一些报刊杂志或者电影公司会向影评人发出“邀约”,请求影评人代为“捉刀”撰文评价影片。虽然在身价上还不至于出现“三六九等”那么精确复杂的划分,但一名有社会影响力的知名影评人,同一名普通的影评人所写的评论,在价码上相差悬殊:“比较有名的影评人,一篇文章稿酬可能达到2000元到4000元,一个普通的影评人的稿酬可能只有200元到400元。”石川直言,如今在影评人界,收红包早已是最平常的事,但红包的“分量”是因人因地而异的。“像北京的发行公司,为了宣传影片,一般都会给影评人发小红包。比较有钱的公司,比如一些上市公司之类,可能一次就是几千。”
  
   另一资深电影人钱先生告诉记者的价格倒是没有那么高,他听闻有人花上万元“封口”,直呼“疯了,疯了”,他表示,1000元已经是最高价码了,“现在很多影评都是网络上一些热门的博主在做。”在他看来,三五百元写一篇正面影评是普遍价。
  
   十有八九都要背靠“大树”
  
   对于被“潜规则”的经历,石川自爆自己也曾经被发行方花重金邀请看片。“那时正好是一部大片上映,有车子接我到杭州看片,还在那里吃了顿饭。后来就是让一些媒体来采访我,让我评论一下这部影片。”如今虽早已置身影评人圈外,但石川依旧很忌讳别人给他冠以影评人的头衔,“别人叫我影评人我会毫不犹豫地拒绝,因为影评人如果离不开片方、发行方和媒体,那么就没有任何意义,我还是做自己那个影视行业的从业者吧。”
  
   曾经资深的影评人、如今转型担纲编剧的顾小白对记者直言,目前国内的影评人其实是“伪影评人”。顾小白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一个影评人可能一周会出席三个看片会,每个看片会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章,一篇文章500元左右,一周就有1500元进账。出席看片会多的话赚得也更多。”
  
   对于内地影评人十之八九背靠“大树”,和影视公司关系密切,资深电影人钱先生也直言,影视公司和影评人搞人际关系是很正常的事情,“不一定要塞钱,大家就是交朋友,平时吃个饭,聊个天。”但他承认,如果是片方邀请的看片,或者网络观影团之类的,那基本是会写一点影片的优点,而回避一些不足,来引导观众。“现在有一些发行公司,可能还会找几个人写好,找几个人写坏,这样对影片的票房更有利。”
  
   “看过再说”是共同的底线
  
   毕竟影评人也要养家糊口,那点稿费也不至于让人太难以接受。只是影评人受雇影视公司而攻击“对手”,就显得有点恶性竞争的味道了。电影人钱先生坦言,并不是钱就能解决所有问题的,“毕竟也不能砸了自己的招牌,如果把一部烂片写得很好很好,那下次还有谁会相信你写的东西呢?口碑还是挺重要的。”只是在遇到一些有好有坏、模棱两可的影片时,影评人会权衡自己和哪家影视公司关系比较好,就为之说点好话,赚点吆喝。
  
   国内知名的影评人“图宾根木匠”也告诉记者,除了给一些报纸杂志撰写专栏之外,有时候电影的发行方也找到身为影评人的他,希望自己能够为片方多做宣传,只是他会坚守自己的底线,“我有我的底线,就是首先要看过片子,如果片子质量很烂,实在夸不出来,那即使有钱我也不会去赚。”不少影评人、博主也表示,“看过再说”是起码的底线,不可能看都不看,或者看一点片花就胡诌一通。一位电影人直言:“当时《十月围城》所有影评人都说好就有人感觉怪怪的,但是也没有太多异议,毕竟那部电影确实挺好的。你可以把一部好片夸成超级佳片,也可以把中等片子写成好片,但是谁也没有办法把一部超级烂片通过影评捧成好电影。”
  

2010-08-13 18:21:30  孤岛 (北京)

  ╭(╯^╰)╮,石川自己就是D最大的代言人,有什么好闹欢头的。不知道《解放日报》让他写一篇正面影评给钱几许,最烦这些学者了。
  

2010-08-13 18:57:51  狂欢恐惧症

  文章中提到的问题可能并不是"电影"一家能够解决的,很多习性已经深深得扎根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我们平时所说的话,所做的事,都带有这些影子,改变这些,可能不是我们这代人能够完成的.
  向那些自律的实在人奉上鲜花.
  

2010-08-14 05:58:30  老猪 (暫住中國)

  那些垃圾,總是不斷的毀滅和玷污掉人類歷史上創造的一切名詞
  
  以後帶“電影”兩字,或者帶“影”這字的詞基本上都成噁心詞了。本國部份傻逼的文化破壞力確實是驚人的。
  

2010-08-14 14:59:50  孤岛 (北京)

  http://www.douban.com/note/85482229/
  转木卫二大文一篇
  以及热门博主谭飞对此的回应http://blog.sina.com.cn/s/blog_413eb1fa0100kulj.html
  

2010-08-14 15:01:51  卢志新

  LS同学直接把文章转过来吧
  

2010-08-14 15:06:26  卢志新

  孤岛同学疯了,发那么多
  

2010-08-14 15:07:08  卢志新

  我认真发个贴,带图的:)
看看这些微薄

  

2010-08-14 15:07:49  卢志新

  哦,上图是“何谓”的微薄截图http://t.sina.com.cn/howie
  

2010-08-14 17:59:26  孤岛 (北京)

  .....我电脑比较中毒已深,就重复发了。
  文章在这儿
  http://www.douban.com/note/85482229/
  “我很難相信,不敢面對生活的人,卻說你喜歡電影”。 ——廖庆松
  
  我一直不知道自己跟那些歪瓜裂枣有什么区别,尤其是他们在反驳中说,那群人都是歪瓜裂枣。他们不承认自己是影评人,虽然他们喜欢被冠以影评人之说,甚至还可以在视频里叫嚣:我写影评时,这群人都在穿开裆裤。我所苦恼的是,这些人为什么一直被媒体所消化,甚至被列在封口费的第一位,这就是中国的电影圈,这就是中国特色。
  
  打从来到北京,我在2010年初拿到了第一笔安抚费,莫名其妙的是我完全不知道自己该拿多少,等发到自己时,我愣了,居然只剩两百元,宣传方也没想到费用会不足,于是我的第一笔安抚费就以有点喜剧的方式落幕了。
  
  所幸之后半年,我基本不在北京,由此可以不用和中国电影发生任何关系。只是《唐山大地震》之后,一些狂徒叫嚣要杀了我,其实我很想告诉他们我住在积水潭桥北,欢迎他们随时恭候。我有点羡慕世纪初的中国影评人,他们可以随便评论一些片子,可以写一些随心所欲的东西,令人欣慰的是他们中的不少人进入了媒体圈、电影公司甚至是一线的创作团队,施展抱负,其中几位还一直在帮助我。
  
  我一直很无奈,前面好像没有路。howie说中国现在只有唯二的两个独立影评人,一个是卫西谛,一个是木卫二,我觉得是抬高了本人,毕竟影评人和独立之类的名词早已相继沦陷。一些莫名其妙找上门来的问清价码后感叹,写宣传软文的价位都比你强多了。别人说,我靠,你居然可以忍受三流影评人都不到的标准好几年,实在无法相信。但事实上,我真的连三流影评人都不是,我也不知道为什么。
  
  写所谓的电影评论是在2003年,教育网BBS最后的黄金时代,诸如八圈等老鸟居然说喜欢我那个时候的东西,我当真是觉得不可思议,回想起来一阵阵作呕。一直到2007年,我从未觉得影评可以当做谋生手段来施展,岂不料一系列事情之后,我被迫走上了这条路。我从未觉得自己的文字写得好,所以只能勤奋,有所偏重,不停请教别人,千字文怎么样才能做好,也许这就是勤能补拙一说吧。
  
  有篇文章讲道,电影学院以前是贵族学校,电影这东西都是富家子弟的玩具,我觉得很有道理。我现在从不相信什么创作才情可以取代一切,如果你能搞定金主,你必定能事半功倍。我不具备作为一个影评人的优越条件,比如衣食无忧,比如生活殷实富足,恰恰相反,我渴望那一切。如果能抛弃家庭的负担、个人的负累,我还会做这样的事情?说实话,我自己也不清楚。
  
  鄙视我的人说,他们只看《当代电影》之类的学术杂志,木卫二的东西连狗屎都不是。对此,我只无话可说,我一直没有考电影学院的勇气——虽然我知道有人可以用背影评的方式来应付考试,读完研的朋友又一个个在寻觅去处。
  
  我从不觉得自己的东西好,但至少比余下的百分之七八十更好,哪怕你只需要看我的评星。在BBS时代,小斑等人比我更厉害,更能码字。在2.0时代,比我厉害的角色多了去,我从不觉得自己在行。恰恰相反,我很自卑,我一直清楚影评是附加在电影身上的东西,我更加明白爱电影只是一句轻飘飘的宣言。你能混,你就是一切。真的,电影没有你们想象的那么崇高,中国电影在2009年的总票房连北京的一块地皮都不是。
  
  很多人好奇,你是不是真的不用拿那些好处,那么,我手上有五六个专栏和其他的固定栏目,有一些约稿,说实话每天都写不完。把一部电影写上三四篇,有时候并不是那么难理解。比如当《唐山大地震》上映时,半个月内只有一部电影,你有得选择么?现在有哪家媒体还要一些老掉牙的片子,你真以为《看电影》们是影迷杂志了啊?!这就是现实。
  
  我知道有两千的好处拿,知道有人可以拿三千的红包,可我真的不能拿,况且也拿不到。我去了香港,五色等朋友问,你去香港都玩了哪里,我说我什么都没玩,只是看电影,他们都摇头不已。我不敢报柏林的影评人训练营,因为我无法用英文写评论,我的哑巴英语令我非常之苦恼。我一篇一篇地写电影评论,却无法消除那种疲惫感,更无法生出满足感。
  
  我勇敢面对了生活,但其实什么都不是。
  
  
  
  
  实话是我不喜欢木卫二身上的精英气质,但是他这篇文章还真不装蛋,说的挺实诚的。相较那些个跟电影产业千丝万缕联系的学者们,他的话可信度高了很多。
  
  
  这个是谭飞的http://blog.sina.com.cn/s/blog_413eb1fa0100kulj.html
  谭飞刚从巴厘岛回来,皮肤都晒红了。从机场回家路上,接到徒弟Z电话,说上海有家老年报提到师傅了,说师傅影评开价要一千一篇。回到家,上网看了看,原来是老年报的孙子《青年报》的一大篇关于影评人的专题报道,在括弧里提到谭飞开价一千一篇。听上海的朋友说,《青年报》现在只有几千发行量,按一张报纸一元算,估计提到的这个谭飞,写几篇影评就可以把青年报一期所有印出的报纸全买了。这很吓人,因此青年报的记者用这种耸人听闻的方式,表达了他们夸张的反应和妒忌:哇噻,谭飞那么贵,贵到可以把我们快办不下去的报纸买掉,他from贵州吗?!
  
  谭飞想告诉青年报,谭飞的确很贵,这个贵远远超越丫傻逼们的想象,他现在的开价是十万一篇,听清楚了,100000,5个零,何止你们说的那个小数。他从来不认为自己是影评人,写的东西也很少常规意义的影评,但很多次,大家都把他约定俗成算成影评人,这让他很不舒服。不舒服也就认了,现在居然有一家行将关门的离SB很近的报纸把他贬值那么多,用句老话形容:是可忍孰不可忍?
  
  谭飞回忆了一下,写《阿凡达》评论,潘多拉星旅游局给了十万稿费;写《2012》,好莱坞给了2万美金(远超十万);写《十月围城》,孙中山办公室给了十一万港币;写《唐山大地震》,唐山政府给了十万……谭飞私下统计了一下,这两三年内,谭飞除未收到卢布外,世界各主要货币都收过了,他靠乱写世界上各种好中烂电影、录像带,挣了超过2500万元人民币,换了车、房子,除老婆孩子暂时没换外,可换的都换了。
  
  好吧,再承认多点:写世界杯,国际足联给了他钱;讽郭德纲,李德纲给了钱;讽东莞富豪,扫黄打非办给了钱。他的每一篇博文都定向收了钱。他其实不是个人,更不是文人,而是印钞机啊。他是中国人民很行的重要客户,产生文字垃圾的同时,负责毒害一代电影观众。
  
  基本上,谭飞是很恬不知耻的,因此,他打算在博客上继续呼吁:来找我吧,十万一篇,电影、旅游区、69式均可,欢迎,欢迎。谭飞还说,今后凡出现在谭飞博客文章里的电影,片方多半是先给了他十万块钱的;如果哪次谭飞不小心主动提了某电影名,好,有请片方补上这十万。
  
  谭飞最后还决定向上海这家青年报发一个类似律师函的东东,就该失实报道声下明:一、将谭飞列入一大堆歪瓜劣枣人名中,是对谭飞的侮辱;二、谭飞过去、现在、将来都不会是大家所认为的那种影评人;三、就青年报提前早老性痴呆,将谭飞价值大幅缩水,谭飞保留诉诸法律的权利。
  

2010-08-14 20:03:55  老猪 (暫住中國)

  我靠,我真是搞不明白,這些中國的“影評人”都在評什麽。圍著一盤腐爛的白肉在談美食嗎?
  

2010-08-14 23:46:51  临津河

  我不明白、为什么他们都喜欢《十月围城》和《24城记》
  

2010-08-14 23:53:28  赵傻傻 (我不想再存在)

  《24城记》没看过,《十月围城》看了,开头弄得有点走进科学的意思啊,不过情节开展起来之后,看着还行啊,是不错的商业片啊,至少,在当时那个档期里面,很不错了。
  

2010-08-14 23:57:55  临津河

  可是他们是把这两部评为自己心目中的09年十大中国优秀影片啊。
  

2010-08-15 00:02:54  赵傻傻 (我不想再存在)

  你想想啊,09年有好片子吗?他排前十也说得过去啊!
  

2010-08-15 00:06:49  临津河

  好像没人逼他评出十部来,是他主动的,说明不是勉为其难。
  

2010-08-15 00:22:05  赵傻傻 (我不想再存在)

  一年一共才多少电影啊……
  

2010-08-15 04:08:08  老猪 (暫住中國)

  電影多的是了。
  這些人是腦子還沒有開發好。別人灌什麽他接受什麽。雖然表面看起來是在想,其實是他們連一點選擇的餘地都沒有的。
  

2010-08-17 15:05:37  fansile (北京)

  能靠写影评活下来的人很少撒,木卫二很不容易鸟(他又耐得住啊)。其他的多是为影评人和真媒体人员(媒体收公关费,和听政府管咋没人说,难道是常识所以不用说鸟咩?)。
  
  我能写,但是管不了发布的渠道,所以没有公关公司给过我那么多钱呢。不署名(反正我也没名气)的公关文倒是替人写过(悲哀啊,竟然是收到过的最大一笔稿酬)。
  
  我也不知道为啥这个文那么多人讨论,每天收公关费的媒体却没有人说。如果手指+脚趾就计算完毕的影评人是偶尔兼职的援助交际,那媒体就是公娼了。
  
  cheers~并期待下笔稿费能超越公关公司给的钱~yeah
  

2010-08-17 15:08:43  卢志新

  ==
  cheers~并期待下笔稿费能超越公关公司给的钱~yeah
  ==
  
  人活着要有梦想,这话是靠谱滴。
  

你的回应...

请先登录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电影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