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纪录片与中国纪录片

2010-07-31 01:42:09   来自: 金鹏
    纪录片是地球上人类的产物,如果哪天新的知识告诉我们动物界、植物界也有纪录片这种东西的话,我这里所谓的纪录片应与这无关。  
   中国客观存在,教育再差,也从未出现过臆想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这个国家一直就在,他有现实,他有时间线索中的痕迹。当历史被汉字纪录后,我们的过往无不杂糅着太多的暗角、死结、暧昧与悬置。当影像介质以无屑可击的精准与力度出现时,历史纪录的方式被重新定义与评估。镜头射出的理性巨光让一切暗角、泥淖、烂坑、黑森林得以重见天日。
   中国有中国的现实,那么谁在纪录?谁在言说?媒体如疯狂的野草,表面上欣然强健漫漶天涯,实则是以其表面的绿意茂盛遮盖着支离破碎的现实,缝合着国家意识形态、统治集团与被统治者间层层的裂隙。分离、挑选、审核、压制的种种社会现实,与其说是呈现,不如说是遮蔽,即便是呈现的部分,所触及的深度与呈现的广度正如草的属性:何须深根直入,只求枝叶繁茂。
   当纪录片以其微弱另类的身份介入到中国现实中时,所产生的影响很有意味。一方面被从事人高度认同并深深迷恋,而就其所执迷的所谓的自由、真实、大众、独立等反叛传统的理念定位来看,纪录片更像是一种宣言,一种成人礼式的身份确定,一种类似电影新浪潮来临前的高调期待;另一方对中国现实具有绝对掌控权的统治集团,确对纪录片有着另一种策略。只能有我们的纪录,而“他者”的纪录则要么永远沉默不为人知,要么驯服招安。当纪录片被两种势力争占阵地,抢夺话话权的时候,作为至关重要、独一无二的观者却置身于一种无比真实无比准确的象喻中:现实---掩盖---现实的真实呈现,统治意志---纪录片---观者,两组关系可能对映着现实的中国与中国人的现实。
   弃掉一切寻根逐本的求证与疏理,我只讲现象,只讲在中国我们的纪录片所呈现的状态及周围。
  1,纪录片在中国只是微小的东西,而这东西本身并不微小。之于它的所有界定与评论,均得涉及现实与纪录的关系,乃至制作与道德的关系、被拍摄者与拍摄者的关系、真实与做作的关系、传播与受众的关系等等,当徐童的《麦收》被广泛讨论时,当道德以一种介入方式来阐述裁定纪录片时,我们刚刚建立起的言论阵地被轻意攻破,而此次的失陷却直接由观者导致。基于现实纪录片为我们看、代我们看,基于道德我们开始雾化现实。
  2,中国纪录人在充当着某种类似于布道者的角色,他们没有纲领没有教旨,有的只是为人的良知与为事的原则。当汉字列队部排的只是二手三手的客观或是书写着意象不明的判断时;当电视播出传布的只是调弄摆布的资料与默认无尽纸醉金迷时,纪录片像一个外来客猛然跌进中国,与其说我们对纪录片漠视茫然,不如说我们对当下漠视茫然,我们早经习惯被遮蔽被戏弄,突然遭遇被呈现被尊重,一时我们还回不神来,还不能回答纪录片给我们的提问,还不能给他一个界定,于时惶恐,于是挤兑。面对纪录片,更像是面对自己,而这种境况在中国还远未揭示。
  3,科幻、试验、探索、人性境界、唯美意境类的纪录片在中国还很少被触及,同时比对欧美的情况,那么这种处境更加明现。是中国纪录片从业人员缺少意识吗?是中国纪录片还远未普及吗?是纪录片人眼界思维单一吗?这些问题直指时下中国多数纪录片所摄对象的整体面貌:边缘、另类、悲苦、主流之外。中国纪录片呈现着个体对公共领域的凛然介入及深刻挖掘,兼或呈现着个体对主流之外个体的融入观察与隐性揭露。类型化的纪录片还不能为作者认同,还不能在外在裂隙重重的环境中“出世、人性、意境”,其中不泛有被功名利益趋纵者,只顾把镜头对准角落、苦悲、刺激性事件,以便应合外在对中国的想象性认同与政治诉求。在突然而来的表达自由、表达迫切、表达堆集的时刻,中国纪录片作者本能地服从了群体情节、道德意识、及深远的民族大义传统,于是众生面相先后涌出,世态炎凉反复诉说,而后要来的纪录片样式,无从预测,但他一定还是彼时中国当下的最大症侯。
  4,中国纪录片作者本身存在的所谓道德问题、客观性问题、小众问题、不被主流接受问题、传播问题、制作经费问题等,均宣告着这一部落的新生性与将被持续定义界定的无主性。融入主流从来不是纪录片作者的问题,而是反对者的问题,推而广之,大多数纪录片壮大的死结皆与此相关。大多数纪录片作者自酬拍摄经费,自行组建制作团队,自行寻找放映传播渠道,自身完全脱离中国主流影像经营模式之外,如此的高度自制高度个人化,何至招来如此多的非议与抵制?它某种层面上隐性揭露了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在推行中显露了裂隙,而在国民处理个人意志与国族意志的态度上则天然完美精确地暴露出深久的本土性。中国体制外纪录片还将在小阵营中持续一段时间,他们所散发的独特气息还只能在同族群中传递,在当下他们只能还在蚕食观者,他们将长久奔走寻觅“主流媒体”鲸吞剩余下的“残渣”。
  5,外在提到的中国纪录片所谓“冗长无趣”“个人过度表达”“粗糙”“不专业”等,在此聊作回应。于中国,纪录片被广泛提及并反复对比的无非两种:欧美多样成熟的纪录片,中国略显单一不够专业的纪录片。此一对比,对阵双方无非是:中国纪录片工作者VS中国观者及中国另外纪录片工作者。均无对错,均无敌对,中国纪录片的确要融合要学习要多样化,两方都要放倒“尊崇”的艺术壁垒及道德自恋,给纪录片一生路,如果存在现实与虚幻、表现与纪录、急切表达与人性观照等等对立面时,那就让更为普世更为高尚的良知与人性说话吧。其确认的标准是:能不能接受质询?
  6,当我们带着各种身份与社会标识参与到纪录片当中来时,你到底要什么?
  7,当我们尝试学习纪录片、制作纪录片时,你最多想到的是表达自己还在代人表达?
  8,当我们的纪录片被人指责甚或叫停时,你首先想到是纪录片本身还是纪录片中被纪录的客体?
  9,当我们按下摄影机拍摄键时,你有没有想过,这纪录瞬间是因你而动?还是因拍摄者而动?
  10,当现实在摄影机的介入下而变得异样时,你认为是现实更真实了?还是根本就没有现实?
  11,当你站在摄制现场时,你是谁?之于彼时你的身份如何确认?摄影机外如果再有一部摄影机的话,你认为你能接受吗?你认为两部机器有何区别?如果之外还有之外的机器存在,真实将会是什么样子?
  12,当“私影像”更广泛认可时,你认为纪录片何去何从?所谓的私,仅是作者赤膊上阵而已吗?作者的完全曝露,是不是艺术表达的穷词?还是说中国已无意义于别种纪录片的拍摄?
  13,当我们穿梭寻觅在城市,极力寻找放映机会时,你有没有想过为此做点什么?还是一直被动等待?
  14,当我们寻找拍摄题材,你有没有想过,趋动你的动力是什么?
  15,当我们在影片中打上作者名字时,你想没想没过,是你成全了片子?还是片子成全了你?片子、作者、被拍摄者、放映之间是什么关系?
  16,当我们制作纪录片、观看纪录片时,镜头中的影像对底是谁的真实?作者的?还是拍摄者的?
  17,……
  
   纪录片永远不可能终止,正如生命循环一样,生命自身生成与远去,本身极平常,当与别人发生关系时,当我们静静体味一个个人过往交错于当下时,纪录片让我们沉思其中滋味。生命脱离个体,游走于众生百态之中时,过程开始变得有意义,其结果就是我们一同来到,并相伴走过……
   
  

2010-07-31 09:09:50  雅典的老王

  纪录片只是一种表达的形式。它可以是檄文,也可以是说明文、散文、或者是诗。有时它是匕首或投枪,有时不是。
  
  独立纪录片与体制内制作的纪录片之间的关系,未必是那么截然对立的。以这种对立来为纪录片定义,未必完全合适。
  
  从纪录片评论者的角度,道德、伦理议题的确提供了一种言说的角度。它不是被评论者附会于作品,它本身就是作品的一部分。它未必“雾化现实”,却将作者变成了审视的对象。
  

2010-07-31 10:40:50  金鹏

  "独立纪录片与体制内制作的纪录片之间的关系,未必是那么截然对立的。以这种对立来为纪录片定义,未必完全合适。"
  
  同意
  

2010-07-31 11:00:02  卢志新

  楼主说了很多,俺慢慢消化下
  ====
  融入主流从来不是纪录片作者的问题,而是反对者的问题,推而广之,大多数纪录片壮大的死结皆与此相关。大多数纪录片作者自酬拍摄经费,自行组建制作团队,自行寻找放映传播渠道,自身完全脱离中国主流影像经营模式之外,如此的高度自制高度个人化,何至招来如此多的非议与抵制?它某种层面上隐性揭露了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在推行中显露了裂隙,而在国民处理个人意志与国族意志的态度上则天然完美精确地暴露出深久的本土性。
  ====
  独立纪录片如果谋如何融入主流,还能称为独立纪录片吗?
  
  村上春树(当然他是写小说的)说:  
  「以卵击石,在高大坚硬的墙和鸡蛋之间,我永远站在鸡蛋那方。」
  无论高墙是多么正确,鸡蛋是多么地错误,我永远站在鸡蛋这边。
  谁是谁非,自有他人、时间、历史来定论。但若小说家无论何种原因,写出站在高墙这方的作品,这作品岂有任何价值可言?
  
  参考:http://fanhall.com/group/thread/15797.html
  
  我最深刻记住的是:但若小说家无论何种原因,写出站在高墙这方的作品,这作品岂有任何价值可言?
  

2010-07-31 12:13:48  卢志新

  ==
  外在提到的中国纪录片所谓“冗长无趣”“个人过度表达”“粗糙”“不专业”等
  ===
  
  这点恐怕也和最牛逼的影片没法被所谓的外在看到 有关吧。不是说独立纪录片都牛逼,但总有牛逼的。恐怕任何形式的电影都是如此吧,哪那么多牛逼啊。
  
  要我说黄金甲那真是冗长无趣,梅兰芳那真是个人过度表达,机器侠那真是粗糙,十全九美那真是不专业。
  
  难不成我们要夸奖建国大业专业,十月围城精致,唐山大地震客观,英雄一气呵成?
  
  问题在于所谓外在形成的独立电影印象到底是谁建立起来的。那天我一从来没有看过独立电影的朋友说的对独立电影印象和上述描述大同小异。说是媒体看到的就是这样的,那么所谓的媒体为什么传递了这样的印象,媒体到底真正看过多少独立电影。我想南方周末的李宏宇写的东西应该没有传递出这样的印象,我想王小鲁在经济观察报上写的文章应该没有传递出这样的印象。那么到底是谁在树立这样印象呢。
  
  很多年前,有人把所谓第五代的作品称为后殖民电影(是这么个词嘛?),建立了对当时第五代电影的印象。当然,现在张导已经成功转型为国民导演了。几年前,有人把冯小刚电影称为草根电影(是这么个词嘛?),当然,现在冯导也已经成功转型为国民导演了。到底是谁在树立这些印象呢。
  
  有意思的是,即使身在其中的人,也开始逐渐习惯并开始应用那样的语言体系,诸如说独立纪录片纪录的都是少数人的情况,非主流的,特例的,黑暗的。所谓小众的独立电影纪录的真是少数人的情况吗?真的只有边缘人的情况吗?
  
  乱。。。。。
  

2010-07-31 15:53:43  老猪 (暫住中國)

  各做各的吧。不對立僅是主觀的想法,假如別人就認為是對立的,那就對立唄。沒有必要和稀泥。但是兩者不要硬扯關係。
  

2010-08-03 21:15:59  王我 (兲朝)

  纪录片与中国纪录片是两码子事儿,独立纪录片与体制内纪录片也是两码子事儿,就像拽来一女一男比鸡巴,咋比?
  

你的回应...

请先登录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电影论坛

cPEetziwbBiXGaO 加入了现象网,大家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