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论坛
电影节
档案
影片
影人
电影节
基金
机构
群组
新闻
成员
活动
您好,请
登录
或
注册
SIFF:稀里糊涂又一年
2010-07-25 11:47:53 来自:
4444
(八卦是抵达真实的最佳途径)
木卫二 发布于: 2010-07-05 15:22
由于戛纳地位的不断抬升,威尼斯、柏林等国际电影节的地位都受到了挤压,再往下的一些二三流节展早已认清了形势,自求多福,做好手头那份工。只有在东方,上海电影节一直不甘于现状,总想烧一把火,可惜怎么也点不起来。的确,中国拥有广阔市场,可在这片土地上居然只有一个电影节,而且它还被所有人认为做得不好,试问焉能不急?
自成立之初开始,上海电影节一度想在竞赛单元上面有所作为,历来大的国际电影节始终围绕竞赛说事,上海也不例外,结果没出几届就发现力不从心。每年都要闹一些无人知道竞赛片的笑话,今年的电影记者们更是忙看球不看片,面对公司活动和走秀现场的频繁轰炸,谁还理会这些电影小国搞来的不知名片子。还好今年的评委们很配合,他们只是选出了两个大赢家(据说有几位评委甚至只愿意选出一部片子)。一部是很有卖相和观众缘的《再吻我一次》,光听片名就能知道它讲什么。一部是刘杰的《碧罗雪山》,卖点奇缺,拿电影院放也不会有多少观众看,但这样的电影值得关注和尊重,我们不能生活在一个只有星巴克跟麦当劳的世界。
电影节不是只属于媒体记者们,对受邀的主创人员来说,他们觉得主办方提供的招待标准无人能及。可即便如此,为什么还是没人想来上海呢?有人说是时间不对,有人说是软实力不济,有人说是组织混乱办事不力,反正各有各的说法。对普通观众而言,他们只想看到平时电影院里不会放的胶片,所以才会出现“日饭”哄抢《人间失格》票子的事件,其实说白了,那不过是一部极其普通的日本电影。因为入口渠道少,错过不再有,大家才要争,这和几十年前物质缺乏的年代没什么两样。
当然这个电影节尚不至于一无是处,在历史古老、有上千个座位的大光明看《无耻混蛋》,观众彷如置身片中剧院,入戏感前所未有的强烈。在上海影城大堂,我看到楼梯上下来的一对对年轻男女,他们刚看完《志明与春娇》,要么面带喜悦,要么赶紧跑到门口去点上一支烟。对很多人来说,他们花钱买票,看到《第三个人》《玩乐时间》等经典老片,这种结果本身已让人心满意足了。
如果不是体制背景,如果不是各种因素的阻拦,这个电影节确实可以网罗到过去一年的众多佳片。然而有了好电影也不一定就能成事,电影院不配合,观众也不争气。若有观看一部老片时,赫然发现人脸鼻子以上被截掉,这在上海电影节已经是常事。会有大妈在你身边旁若无人地聊天,提供上海话评论音轨。小孩哭啼、免费收听彩铃、有人进进出出,这些更是见怪不怪了。也难怪国外电影节的官员会无法接受,这根本就不是一个正常的电影节氛围。换言之,中国还缺乏一个真正成型的电影节文化,国人素质有待提高。这不是一棍子打死,事实既是如此。
上海电影节一度被批评是星光黯淡,等到连与电影无关的张柏芝都纷纷走上红毯,这种声音已经微弱了。现在有人讴歌有人放炮,矛头又指向了竞赛太差、好片太少,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个麻烦不好办。与去年相比,今年竞赛片的见面会还是冷冷清清,四处奔波赶场的影迷怨声载道。公关活动和明星采访倒是从头到尾都排不过来,记者们纷纷忘记了自己是来报道电影节。大江大河大上海,这只是一个搭好的上海大舞台,
分享到:
相关链接:
推荐给朋友
关注此话题
你的回应...
请先
登录
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电影论坛
rsuVmelw
加入了现象网,大家鼓掌!
由于戛纳地位的不断抬升,威尼斯、柏林等国际电影节的地位都受到了挤压,再往下的一些二三流节展早已认清了形势,自求多福,做好手头那份工。只有在东方,上海电影节一直不甘于现状,总想烧一把火,可惜怎么也点不起来。的确,中国拥有广阔市场,可在这片土地上居然只有一个电影节,而且它还被所有人认为做得不好,试问焉能不急?
自成立之初开始,上海电影节一度想在竞赛单元上面有所作为,历来大的国际电影节始终围绕竞赛说事,上海也不例外,结果没出几届就发现力不从心。每年都要闹一些无人知道竞赛片的笑话,今年的电影记者们更是忙看球不看片,面对公司活动和走秀现场的频繁轰炸,谁还理会这些电影小国搞来的不知名片子。还好今年的评委们很配合,他们只是选出了两个大赢家(据说有几位评委甚至只愿意选出一部片子)。一部是很有卖相和观众缘的《再吻我一次》,光听片名就能知道它讲什么。一部是刘杰的《碧罗雪山》,卖点奇缺,拿电影院放也不会有多少观众看,但这样的电影值得关注和尊重,我们不能生活在一个只有星巴克跟麦当劳的世界。
电影节不是只属于媒体记者们,对受邀的主创人员来说,他们觉得主办方提供的招待标准无人能及。可即便如此,为什么还是没人想来上海呢?有人说是时间不对,有人说是软实力不济,有人说是组织混乱办事不力,反正各有各的说法。对普通观众而言,他们只想看到平时电影院里不会放的胶片,所以才会出现“日饭”哄抢《人间失格》票子的事件,其实说白了,那不过是一部极其普通的日本电影。因为入口渠道少,错过不再有,大家才要争,这和几十年前物质缺乏的年代没什么两样。
当然这个电影节尚不至于一无是处,在历史古老、有上千个座位的大光明看《无耻混蛋》,观众彷如置身片中剧院,入戏感前所未有的强烈。在上海影城大堂,我看到楼梯上下来的一对对年轻男女,他们刚看完《志明与春娇》,要么面带喜悦,要么赶紧跑到门口去点上一支烟。对很多人来说,他们花钱买票,看到《第三个人》《玩乐时间》等经典老片,这种结果本身已让人心满意足了。
如果不是体制背景,如果不是各种因素的阻拦,这个电影节确实可以网罗到过去一年的众多佳片。然而有了好电影也不一定就能成事,电影院不配合,观众也不争气。若有观看一部老片时,赫然发现人脸鼻子以上被截掉,这在上海电影节已经是常事。会有大妈在你身边旁若无人地聊天,提供上海话评论音轨。小孩哭啼、免费收听彩铃、有人进进出出,这些更是见怪不怪了。也难怪国外电影节的官员会无法接受,这根本就不是一个正常的电影节氛围。换言之,中国还缺乏一个真正成型的电影节文化,国人素质有待提高。这不是一棍子打死,事实既是如此。
上海电影节一度被批评是星光黯淡,等到连与电影无关的张柏芝都纷纷走上红毯,这种声音已经微弱了。现在有人讴歌有人放炮,矛头又指向了竞赛太差、好片太少,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个麻烦不好办。与去年相比,今年竞赛片的见面会还是冷冷清清,四处奔波赶场的影迷怨声载道。公关活动和明星采访倒是从头到尾都排不过来,记者们纷纷忘记了自己是来报道电影节。大江大河大上海,这只是一个搭好的上海大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