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大手笔《唐山大地震》:6000万政府资本推介唐山

2010-07-22 15:21:26   来自: 卢志新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22日10:12 北国网-辽沈晚报
  
  
  
   全国瞩目的电影《唐山大地震》今日已经全国公映了,这部总投资1.2亿人民币的大电影,其中50%的投资额是由唐山市政府来出的。
  
   和冯小刚希望能借此片冲击5亿票房不同,作为电影最大投资方的唐山市政府更期望能通过这部电影向世人彰显唐山的城市形象和唐山人的精神面貌。
  
   从7月22日开始,在未来的45天里,全国各大影院的大小屏幕将被这部催人泪下的电影所占据,有接近70%的城市人口或多或少会关注该片。制片方预计全国将有40%多的城市居民观看此片。
  
   如果该片真的实现了5亿元的创收,这不但意味着唐山投资方能够收回全部6000万元的投资款项,而且唐山市政府希望借电影 “软实力”助推城市发展 “硬崛起”的宏大设想也必将成为现实。
  
   网 络调查显示,有超过四成的游客会因为喜欢一部影视作品,而专程去其拍摄的外景地旅游,电影对一个城市的宣传深义不言自明。
  
   投资多少?唐山市政府的选择题
  
   影片《唐山大地震》的最初策划者是唐山市委书记赵勇。 2007年,赵勇刚一上任,就想到要用艺术的方式记录唐山大地震给唐山人带来的伤痕和苦难,以及唐山在灾后重建中经历的一系列变化。“我们的城市文化底蕴很深,评剧、唐山皮影等都起源于这里。但是,外界对这些都知之甚少。唐山在新一轮的城市发展过程中,急需进行一次有力的城市宣传,而用电影的形式无疑是最有效、最好的方式。 ”姚建国说。
  
   唐山方表达了希望邀请国内一流导演,拍出一部“大片”的意愿,但是对于需要投入多少资金其实也没有全面的概念。就在这时,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副局长张宏森给了唐山三个备选项,分别是:
  
   A。投资5000万,参照电影《云水谣》的拍摄水准;
  
   B。投资1.2亿,参照影片《夜宴》的拍摄水准;
  
   C。投资3个亿,参照电影《后天》和《赤壁》的拍摄水准。
  
   唐山方最终选择了中间档次的1.2亿的投资规模,并与华谊兄弟、中影集团达成了合作意向。在整个的投资份额中,唐山一直占有50%的股份。“这是我们要求的,我们必须成为大股东,这样才能实现我们所需要的‘主旋律’”,姚建国说。
  
   主旋律电影怎样进行商业化?
  
   在今年5月的戛纳电影节上,华谊兄弟携《唐山大地震》片花及海报亮相,短短几天之内,即与7个国家签订合约。同时,该片也已经报名参加柏林电影节。
  
   进入国际市场,《唐山大地震》的成功商业运作有目共睹,但是,姚建国却说,《唐山大地震》在最初定性上就是不做商业电影,而是要宣扬主流价值观,弘扬主旋律,表达人间大爱。
  
   其实,早在2006年唐山地震30年之际,唐山市就曾主导拍摄过一部纪念电影,名字叫《但愿人长久》,当时的投资是300万元,而姚建国正是这部电影的编剧与制片。电影的情节和《唐山大地震》极其相似,但是在放映后却没有引起过多的反响。“主旋律”电影到底能不能商业化?怎样商业化?早前,唐山方也曾考虑过用张艺谋、陈凯歌等国内知名导演。而当时张艺谋正在执导奥运会开幕式,而陈凯歌在美国拍《梅兰芳》。国家广电总局极力推荐冯小刚时,唐山方的第一反应是,擅长以小人物反映现实生活,拍摄商业贺岁电影的冯小刚是否具备掌控大历史题材的能力。而就在此时,冯小刚的《集结号》上映了。姚建国说:“他用商业化的手法表现了一个很红色的题材。这正是与我们想要表达的情感坚守,人间真情相契合的。”此后,唐山方迅速与冯小刚进行接洽,冯小刚提出以《余震》的故事作为蓝本,双方立刻达成了一致共识。
  
   再投300万打造电影前宣传片
  
   为实现城市宣传和包装的终极目标,唐山方还特别聘请了北京的制作公司,耗资300万元打造了电影开场前的城市宣传片。宣传片中,唐山新景观曹妃甸经济区、南湖生态园、第一辆国产动车组、唐山皮影等唐山元素一一登场亮相,每一位看《唐山大地震》的观众都能通过这部宣传片对唐山加深认识。
  
   电影和城市,从根本上来讲其实并没有密切的依存关系。但作为促进城市旅游、文化和企业的发展的最有利宣传途径,电影的非凡意义越来越难以被忽视。早在1986年,由谢晋执导的电影《芙蓉镇》,就让湘西王村这个普普通通的村落,一夜之间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像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上映后,其场景山西乔家大院引来了《昌晋源票号》、《血溅玉芙蓉》、《乔家大院》等20余部影视剧剧组的进入,现在乔家大院每年接待游客可达上百万人次。
  
   网络上的一份调查显示,有超过四成的游客会因为喜欢一部影视作品,而专程去其拍摄的外景地旅游,电影对一个城市的宣传深义不言自明。 记者 陈妍妮
  
   【相关链接】
  
   高产量 中国电影年产量可达500部
  
   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局长童刚介绍,今年上半年我国电影产量为288部,全年电影产量有可能达到500部,排名位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印度和美国。
  
   据《天津日报》
  
   挺悲哀 中国电影亏损率达70%
  
   大牌院线新影联副总经理高军接受采访说,国内大部分电影是亏损的,比如:6月份上映的20多部电影中,大部分电影基本都赔本,比如《摇摆的婚约》不到500万元落片,《海洋天堂》难以收回800万元的制作成本,《决战刹马镇》1600万元制作成本外加800万元运营费,盈利不太容易。“目前电影业的亏损率已经高达70%,是时候给电影市场降降温了”。
  
   据《大河报》
  

2010-07-22 16:05:46  赵傻傻 (我不想再存在)

  恩,俺们唐山ZF很会筹资的,呵呵呵
  不过有人说俺们可以凭身份证免费看去,如果是的话我就去看,嘿嘿嘿
  

2010-07-22 16:49:58  卢志新

  不知道“俺们”看了后,是要记住天灾呢,还是要记住亲情呢,还是要记住“哭”呢,还是记住那些没看见的,还是看完后让“俺们”就此翻过这页,快乐过日子。
  

2010-07-22 16:58:43  赵傻傻 (我不想再存在)

  我还没看呢!而且这个问题太深刻,我说不出来什么我也不敢说什么。
  可是你们你提唐山,别老说大地震好不好?唐山能说的话题很多啊!弄得大家一说唐山就是大地震,大多数人连唐山是沿海城市都不知道!
  

2010-07-22 17:08:57  卢志新

  所以说嘛,唐山的公仆6000万干了这么件事,可商榷啊。
  我觉得这个片子这么铺天盖地的宣传就让我一听到唐山就想到了大地震(跟那个“联想词”游戏似地)。
  幸亏你在你说了唐山市沿海城市,说实话,你不说我是真不知道这个,我觉得你在这一说,效果比那6000万强多了。
  
  P.S. 重新认识地理:上周末买了世界地图,准备看完后买中国地图。
  

2010-07-22 17:18:47  赵傻傻 (我不想再存在)

  就当ZF的人脑残吧!
  我们迁安ZF的更是!以前市长喜欢乒乓球就办办乒超联赛,办了两年,多少球迷知道了我们这个小地方,结果换市长了,这个市长不喜欢乒乓球就不办了,现在想搞宣传了,花钱办拳击赛,还把拳击队给弄过来了。MD,不是我鄙视拳击,拳击真有人看啊?比乒乓球人多?
  现在大ZF还宣传地震……6000W啊,哪儿来的钱不用说了吧……
  话说,那个地震墙,是商业性质的,不是每个死去的人都能写名字的,是要花钱的,虽然也就几百吧,对于一个人是不多,但是几百+几百、、、
  我觉得那6000W不如分出来点把纪念墙的钱还给大家,然后再把没能写上名字的人全写上呢……
  

2010-07-22 17:21:04  卢志新

  ========
  话说,那个地震墙,是商业性质的,不是每个死去的人都能写名字的,是要花钱的,虽然也就几百吧,对于一个人是不多,但是几百+几百、、、
  =======
  
  这话我要搁微薄求证下,哈哈
  

2010-07-22 17:23:15  赵傻傻 (我不想再存在)

  我也是听说的
  据说,很多死去的小孩的家长都不愿意写,说,我们家孩子那么小就死了,也没为国家做什么贡献,不值得纪念、、、
  如果是这样的话,这个观点就有些不对了吧?有什么比生命重要吗?
  这点和日本人就没法比了。
  

2010-07-22 17:32:18  卢志新

  感觉关于这个墙,你可以去拍个纪录片了。
  有这么多不同的据说,去拍拍吧。
  作为唐山的孩子(咱中国人喜欢这么说“哪哪哪的孩子”,中国孩子之类的),了解下那些应该是哥哥姐姐的孩子,也是可以的。
  
  片名就暂定为“墙”吧。
  墙上墙下
  墙里墙外
  

2010-07-22 17:33:54  赵傻傻 (我不想再存在)

  翻墙吗?呵呵呵、、、
  

2010-07-22 17:39:06  卢志新

  邀请李凝去搞个行为艺术,翻墙
  

2010-07-22 17:40:47  卢志新

  就像克拉玛依那个小西湖的墓地,ZF整的,有些家长就没让整,有各样的理由。
  有很多真相就在这些理由中
  

2010-07-22 17:43:17  赵傻傻 (我不想再存在)

  克拉玛依我一直没机会看呢,很多事情不知道,原来还有这么多故事
  

2010-07-22 17:44:20  赵傻傻 (我不想再存在)

  看来这个墙应该也是的,那我更要批掩埋了,为什么只是一味地翻拍一本书的故事?
  

2010-07-22 17:48:43  卢志新

  我找王导演来回答下,哈哈
  

2010-07-22 17:58:09  赵傻傻 (我不想再存在)

  汗''' 我闪  避免正面接触
  

2010-07-22 18:00:44  卢志新

  拜托,你是有勇气的,好不好
  

2010-07-22 18:05:00  赵傻傻 (我不想再存在)

  勇气是有一些,脸皮不够厚
  

2010-07-22 18:06:10  卢志新

  这就应该向公仆学习了
  

2010-07-22 18:07:03  赵傻傻 (我不想再存在)

  公仆是谁?
  

2010-07-22 18:07:51  卢志新

  话说,你在哪个网站看到的这个变形的掩埋的
  

2010-07-22 18:08:52  赵傻傻 (我不想再存在)

  电驴的资源啊
  

2010-07-22 18:13:01  赵傻傻 (我不想再存在)

  百度地震吧里面好像也有
  

2010-07-22 20:39:47  卢志新

  刚问了导演,导演说,唉,我也不知道谁传上去的。
  
  我想,唉,本来想说发行下这个片子的,这下有点抓瞎了。
  

2010-07-22 20:43:39  赵傻傻 (我不想再存在)

  导演也够杯具的,片子被人莫名其妙传上去了,呵呵呵
  不过貌似地震贴吧里早就有了啊,跟帖跟了1000多楼了……
  

2010-07-23 17:04:41  kickass

  杯具在哪呢,说不定就是导演传的
  

2010-07-23 17:24:00  赵傻傻 (我不想再存在)

  不是求证过导演了,导演不是说不知道了吗
  我觉得,导演也不至于把原本就16:9的片子搞成4:3的啊
  

2010-07-23 17:25:17  kickass

  《唐山大地震》启示:现实主义的现代化过程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23日08:55 人民网-人民日报
  
  
  《唐山大地震》剧照
  
  
   现实主义电影的现代化过程--《唐山大地震》思考与启示
  
   很长时间以来,纯正意义上的现实主义电影在市场中屡受挤对,处于边缘位置。有人悲凉预言,现实主义电影已退出主流,取而代之的将是形形色色的现代性。且不论现代性的标识究竟为何,但现实主义电影的集体“失语”几乎成为不争的事实。影片《唐山大地震》的成功上映,为这场朦胧中的争论投掷下重磅砝码,它有力地证实着现实主义电影在当今审美背景下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同时,也在强劲地修正着关于现实主义电影的各种陈腐观念,将传统意义上的现实主义创作进行着现代意义上的升级、转换和改造。可以说,这部影片的出现,是中国现实主义电影走向现代化过程的一个标志性成果,其意义超出影片本身,从而给中国电影带来普遍启示。
  
   中国电影百年以来,一直在寻找和探索对于民族和大众最为可靠的道路,现实主义创作始终担纲先锋和中坚力量。其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和七八十年代所形成的创作高峰,被诗意地誉为“行走的沧桑”、“不屈的悲伤”。然而,高峰过后,现实主义电影也面临着多种冲击:独树一帜的个人主体性冲动,冲击着以集体记忆和公共积累为核心的群体性模式;多侧面甚至是背向式观察与思考,冲击着正面表达与叙述的主导性思维;而现代性焦虑所引发的缭乱感受和破碎意象,也冲击着现实主义创作中曾经建构的完整性与和谐度。在全球一体化背景下,特别是在多媒体、新媒体的多重包围下,电影的现实主义创作从高峰跌入低谷。恰逢其时,美国好莱坞电影工业重装上阵,用科技和工业强势,重新缔造着电影的形态和类型,包括欧洲作者电影体系在内的世界电影阵容,都遭遇了好莱坞电影的席卷式裹挟,在这样的背景轮廓中,中国电影普遍陷入了“方法论焦虑”,现实主义电影的犹疑徘徊也在所难免。
  
   横穿中国电影百年的现实主义创作源流,是否在今天揖别历史,消遁于无形?中国电影难道在百年之后,因为“方法论焦虑”,而进入令人目眩的方法狂欢?事实是,中国电影在努力进行着各种尝试性实验,方法的翻新也在构成新的娱乐图景,但这样的努力并没有引发观众的普遍拥戴。人们还在对电影提出更高的要求:不拒绝你的方法实验,但要追问你的电影本质和电影意义。在这样的追问中可以体会,现实主义电影不仅仅是一种怀旧,它还是观众的本质需求。但,现实主义如何穿越现代化的洗礼,完成其在现代化程序中的蜕变,使之保持历久弥新的生命力,这成为摆在中国电影人面前的一个最大课题。
  
   用合法性叙述重建信任度
  
   诚信本来是现实主义的基本品格,失去信任是现实主义概念的最大悖谬。但具体创作中,很多取材于现实的电影题材,采取的叙述方式也是现实主义的基本策略,却屡屡遭遇观众的质疑和舍弃。这种不信任就涉及电影叙述的合法性问题。叙述的合法性原则,应该建立在日常生活的真实规律和心灵的真实法则之上,这是电影的根本起点。“以人为本”,是现实主义电影的正本清源,也是现实主义电影铁面无私的法则。在日常生活的源流中,寻找人心的脉络,人性的曲折,是电影合法性叙述的必然途径。忽略了这个根本性起点,无论选择多么宏大的社会性主题,寻找到什么样的历史性结构,试图把人作为历史潮流的裹挟者,作为社会运动的附属者,对世道人心的原生性、复杂性、微妙性进行抽象的概括和简写,将人生诗化、美化、传奇化,从而在为我所用的剪裁中强化社会历史学的某种意义,这就僭越了电影的合法性叙述,使电影流淌在生活和心灵的法度之外,电影的信任度便会在残酷的“文化折扣”中丧失殆尽。
  
   所以,现实主义叙述的合法性首先要求电影要敢于面对真实的世俗生活,走出社会历史学意义上的宏大叙事模式。《唐山大地震》也是借助于一个大的灾难背景,大的社会历史事件,很显然,影片把灾难和事件的承受者具体到一个家庭,具体到母女关系这样一个看似窄小的立足点上。之前的宏大叙事,很难有这种带有冒险意义的选择,往往担心如此选择,会遮蔽住蕴藏其中的社会历史力量。在这样一个灾难性的历史事件之下,是面向集体还是面向个体,是面对社会性群体行动,还是面对人心在承受中的艰难历程,这既是新闻和文艺的不同选择,也是传统观念和现代意识的根本区别。选择前者,有可能成为新闻的人工复制,还有可能在复制过程中因主观目的性的强调而产生虚假;而选择后者,《唐山大地震》的共鸣和口碑正在广泛地证明。
  
   长期以来,我们的现实主义创作,更多倚仗着“典型概括”的能力,更多地从共性和普遍性出发,对生活进行着抽象的“提炼”,一个人和所有人失去了界限,心与心之间也没有了差异。之所以出现这种叙述模式,其中隐含着强烈的主观目的性和社会功利性,宣传功能和新闻功能起着内在的支配作用,如此一来,电影的“行政性”就覆盖了电影的艺术性。就唐山大地震这一灾难性历史事件而言,很容易陷入这样的叙述圈套:用群体行动的抗震救灾,阐述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而这样的任务其他媒介已经完成,无须电影艺术再来一次重复性的额外担负。这种取向的“正确”性,恰恰也在构成对艺术合法性的凌驾和伤害,电影承担着不该承担的任务,成为多余的注脚,稍有不慎,还会成为虚假的佐证。影片《唐山大地震》回避了这种模式,选择了个体心灵的“余震”和特殊亲情的重建,在世俗生活的灾难承受中,渗透出多层面的人文价值。这是艺术的分内职责,电影在这样的叙述中取得了合乎生活本身、合乎人心所向的一致性。它从宏大叙述的既定格局中走开,把视点还原到人间烟火之中,用小视角承担大格局,用心灵史化解灾难史,用生生不息的日常生活来聚焦核心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要特别尊重影片面对这个题材时舍大取小的勇敢选择,实事求是的自主裁决,观众并没有因为影片的题目之重大敬而远之,合乎艺术法则的电影叙述正在赢得人们的普遍接受。
  
   重建现实主义电影的信任度,要从电影叙述的合法性入手,检点曾经出现的超越叙述法则的不正常现象,用合法性求得真实性,用真实性获取信任度。在社会透明度和信息公开化日益发达的时代,真实性要求、合法性要求已经成为电影叙述的基本门槛。影片《唐山大地震》看起来是在向原理回归,但更应该看作是向现代化过渡,因为在中国电影现实主义创作的特殊语境中,它挣脱了一般模式和习惯性思维,不惧风险地靠近艺术真理,其挑战的勇气具备了充沛的现代性力量。
  
   从个人经验的价值中获得深度
  
   走出宏大叙事模式的《唐山大地震》,在个人经验的探寻和发现上,为现实主义创作开拓了新型道路。个人经验,体现着对世界、对社会的独立理解和认识,它经常逸出常识,也往往区别于共识。影片中的女儿方登,由于地震灾难的特殊承受,形成了与母亲的特殊关系,这种关系影响了她对世界的一般性看法,构成了她与身外世界相处的孤僻方式。她远离养父养母外地求学,她为了孩子抛弃学业,她怀抱可能具有的恋父情结远嫁异乡,她与世界比肩而行又充满怀疑,她绝望地渴望被爱,自身却难以调动爱的能力。地震的“前世”拖曳着震后的“今生”,被劫难颠倒和粉碎的美好事实,究竟能否整合与恢复,没有人能够迅速给出答案,只有她在残缺和偏执的等待中自我沉淀。
  
   这是属于女儿方登的个人经验。这种经验并没有因为抗震救灾的胜利和新唐山、新生活的降临而发生强硬的扭转。影片与这种个人的独特经验保持着一种平行关系,对方登的独立人格给予了同情式的充分关注和理解。同样,现在被普遍称之为伟大母亲的元妮,她的身份也只是一个“债台高筑”的普通女性,她的劫后余生也全部是为了偿还属于她个人的心灵债务,隐忍与坚守同样没有被世事变迁所改变。影片对这样一个母亲同样保持着同情式理解的平行关系。这种平行关系的难能可贵在于,影片从头至尾没有诞生一种权威力量,没有力图用社会身份的差别来影响内心,没有试图用成熟的道理来支配人物,并要求随之改变。影片自由行走在个人经验的轨道上,使所有人物摆脱了被支配、被安排、被要求的地位,以独特的存在证明着生活的吊诡和生命的复杂,并最终相信,总有一种力量会让我们泪流满面,个人的独特经验也一定会给世界沉淀并奉献出珍贵的价值。
  
   把价值的形成和锤炼,移交给独特而又独立的个人经验,这是影片在现实主义创作中体现出来的又一个现代性品质。我们的创作惯性曾经是,价值的形成和提炼,一般要遵从来自于大多数的“典型化”概括和抽象,个人经验因不具备普泛性也就不再具有代表性。来自于社会群体和组织架构之中的人物典型和性格特征都有着统一的共性和社会身份,人物的情感命运、性格脉络都有一只“无形的手”在操控,不管银幕上的一切是否和观众内心的隐秘感受关联对应,电影的内容却常常在以“典型性”代表的名义我行我素地表演。这样传达出的价值,也可能具有真理性,但经过“共性”陶冶而遴选出的形象代表,无法触动每一个丰富的内心,这样的价值体现便难以走向心灵深处。
  
   重视个人经验的发现和表达,在这个多元、多向、多变的时代更显重要。个人经验的差异性,组成了现实世界的丰富性。尊重差异性的个人经验,才能更加逼真地靠近社会的动态与生态,在差异性的个人经验中不断选择,才能逐步辨析出更广泛的价值和意义。现实主义的现代品格,要求自觉承认每一个生命个体都是有理由的存在,每一个个体都可能是一个良性的起点,虽然个体经常处于幽暗的处境,但血肉构成的生命有着自我完善的伦理结构,他们会在自我求证的道路上引导出价值,这个价值属于自我,又与人类共享。所以,平等地对待个人经验,超越社会身份,把弱势群体、边缘处境、压力焦虑和英雄气概、优越权威平等看待,甚至在情感的天平上永远向弱势倾斜,在追求个人公平的前提下争取社会和谐,这会使现实主义电影进入深度写作,使现实主义在现代语境下重新获得地位。
  
   让意义的艰苦求证拥有温度
  
   眼泪和感动是观众看完《唐山大地震》的普遍感受,但影片留给人们的不是凄苦的悲情,而是温暖的核心,这也是观众对影片的基本结论。在尖锐的个人经验中,实现紧张关系的文化和解,这得益于影片对价值和意义的艰苦求证,通过32年人生历程的求证之路,人们发现真理其实如此贴近:“亲人终究是亲人”,原谅和被原谅仅仅在于心灵门扉的洞开,冰川一旦消融,依旧阳光灿烂。
  
   但影片的价值和意义又远远不止如此表面,不同经验的观众可能会有不同的阐述空间,对这部影片的深度阐释乃至过度阐释,都将形成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而这一切都源于影片本身在意义求证中的艰苦努力。一种理性结论,也就是意义和价值的生成,不是先天性的规定,不是提前准备下的定论,它需要漫长的感性体验来求证,需要生活和心灵合理性的推演,这才是电影的根本任务。作为母亲的元妮仅仅为了父女回家找不到家门,自然而然形成了爱的坚守,影片从来没有刻意标榜过她的所谓贞节,但她守住的岂止是一扇家门;作为女儿的方登如影随风漂泊在外,影片也没有刻意营造她与世界的凛冽对立,而她回避的岂止又是一个母亲。影片跨越32年,用两个多小时的生活逻辑和生命步骤,在复杂纠结的心灵公式中,逼近了瞬间的结论,实现了永恒的化解。这温暖的核心,用周密的过程跨越和迸发的心灵激情,征服了不同经验的观众,意义的传达和覆盖实现了最佳效果。
  
   这个题材同样可以很容易消解对价值和意义的艰苦求索。利用大灾难的框架,制造出奇崛的矛盾和悖论,从而揭示存在的虚无与伦理的荒谬,这也曾经成为现代派作品的一种主张。一段时间内,中国电影创作也曾出现过这种生存局面的荒凉无奈和生命意识的荒谬无助,边缘化的现实处境、挤压下的人生情状,勾勒出残酷的现实图景,不主张和解,不寻求救援,作者在这种展示中保持着“零度情感”,电影中的紧张关系对观众形成了强大的压力。这些电影作品在实现现实主义电影的突破、改写电影表现的虚假性上有它的独特作用,但并没有被观众广泛接受,电影中的紧张关系对观众构成了一种“强迫式压抑”,此类电影的市场萧条也就在情理之中。
  
   打破“零度情感”,就要在电影的紧张关系中实现和解,对价值和意义的求证就是一种不可缺少的延伸,这也是电影通向广大观众的必由之路。拥抱终极价值、拥抱真实意义是需要善良素质和饱满情感的,真理的朝圣之旅还需要持久的耐心与毅力,它远比把面纱撩开、把伤痕揭开更艰难、更执着,所以,这种富有情感的艰难执着也就更容易打动人心,更容易赢得观众,这样的结局显然在意料之中。
  
   在经历了写实主义对现实主义的现代性改造之后,在价值和意义上与大多数人同行求证,进而达成更大共识,让个人经验折射出光芒去照耀更多人,这可能是现实主义电影在今天面临的又一轮现代化升级,这次升级不再仅仅借助欧洲电影范式,也在尝试借鉴好莱坞商业电影的成功模型。在多媒体背景下,电影要想建立优势,必然要关怀集体观赏仪式中对价值和意义的共同渴求,这是黑暗空间里电影所特有的“光合作用”。
  
   《唐山大地震》的成功所引发的对中国电影的思考是深刻的,也是多重的。事实有力地证明,现实主义电影的生命力依然茁壮,而现实主义电影所面临的现代化转型却又日益迫切。现实主义的现代化过程不仅需要内容层面的改变,也面临着电影语言系统的更新与开创。愿以此为肇始,让中国电影不断臻于理想的境地。(张宏森)
  

2010-07-23 17:26:39  kickass

  张宏森是哪位
  
  1、张宏森   男,一九六四年八月出生于山东淄博。   
  简历:   中共党员。1983年毕业于淄博师专大学中文系。历任山东省淄博市文联干部、副主席,山东电影电视剧制作中心副主任,专业作家,文学创作一级。山东省作家协会理事,山东省电视艺术家协会理事。曾被评为山东省劳动模范,1997年曾获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编剧奖。1983年开始发表作品。199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职务:   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副局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享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主要作品:   创作出版长篇小说《阳光与蛇》、《狂鸟》、《车间主任》、《大法官》等六部著作;   创作电视剧文学剧本《西部警察》等百余部集。   获奖情况:   长篇小说《车间主任》、《大法官》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电视剧作品曾八次获得全国“飞天奖”、“金鹰奖”,且获得第十五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编剧奖、第十七届全国电视剧“飞天奖”最佳编剧奖等数十项奖励。
  

2010-07-23 17:29:21  kickass

  冲锋陷阵的人民公仆,感动啊
  

你的回应...

请先登录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电影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