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论坛
电影节
档案
影片
影人
电影节
基金
机构
群组
新闻
成员
活动
您好,请
登录
或
注册
剪掉翅膀的卡梅隆就是杨蕊 《翻山》导演杨蕊的长篇专访
2010-06-13 17:21:58 来自: fanhallfilm
(现象网访谈)关于杨蕊的《翻山》有各种各样的评论,部分国内外评论的摘要可以透过以下地址查阅:
http://fanhall.com/group/thread/16551.html
其中有一国外网站这么评论:“有的电影能让影院爆满,有的电影却让影院无人问津,两个极端之间是那些中等电影。而在三种之外,还存在另外一小批电影,也是最让人感到神奇的:这种电影让影院慢慢地走人。《翻山》就进入了这样的精英俱乐部。”
杨蕊说:“我也知道在国内争议特别大,而且拍砖的是远远多过叫好的,这是特别正常的,我认为你作为一个实验的形态出来,骂其实是最安全的,反倒是怎么去评述它是最不安全的,因为它很大程度上是不可解的,在很多人的观影习惯里面不可解,所以我现在就觉得,我现在希望的就是《翻山》能够让更多的人看到,但是我并不介意怎样评价它,你说它病态,说它失败。我也看到有报纸在说,说这个是把跟观众不交流的做派已经演绎到了极尽的地步,彻头彻尾的呈现了失败的模样,这个都特别正常,但是我想假以时日,时间会告诉观众,我是一个最诚恳的交流态度。”
关于杨蕊的基本情况及作品,可参阅:
http://fanhall.com/im10798.html
现象网专访了杨蕊,专访目录:
记者按
它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恐怖片
他山之石可以成人 之 德莱叶
在《翻山》里,我是站在阿彼察邦的反面的
返回电影本体
拍摄《翻山》的一个经历,我觉得是一个打开自己的过程
临界状
纯粹的幻想或者纯粹的真实可能都不是我真正感兴趣或者关注的状态
理性源于什么?源于恐惧
这个电影最直接的展现了人的一种本质状态,也就是一种恐惧的状态。
我和你98分钟的交往
如果从人的本质来讲,人和人之间是很难能沟通的,电影像一个人一样
剪掉翅膀的卡梅隆就是杨蕊
我觉得卡梅隆是一个非常牛的实验片的导演
两个老人一台戏
两个老人故事之后,你会发现这个故事就是向一种无力感转化了
看《翻山》在我这儿应该有150遍
《翻山》现在是我最爱看的一部电影,这太自恋了
《翻山》是个恐怖片?
希望你感受到这种恐惧之后,你感觉到真正的安全感的存在
《翻山》之后是涉水?
其实我是把它当做一个完整的艺术系列来做的
没有翅膀的电影也能找到钱
我知道你是想找一些以资借鉴的,但是你会发现,我下一部都不知道资金会不会可以克隆这样的模式。
导演,我觉得这个电影是给盲人拍的
其实视觉已经不重要了,故事也不重要了,情节、表演都不重要了,声音本身超过了一切
设备
其实这个电影之后,我还是希望要做一部DV作品
发行——分账
从今年的5月到明年的5月放一年
没有翅膀的电影也能找到钱
我知道你是想找一些以资借鉴的,但是你会发现,我下一部都不知道资金会不会可以克隆这样的模式。
现象网:对于这两部影片的资金来源我一直觉得很神奇,特别是《翻山》这样的作品。
杨蕊:我是在凉山,其实是这样的,因为凉山是这样的,他们那个时候还是要保护文化财产,他们要保护毕摩的文化财产,所以也是出于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正好有这么一个机会,有这样一群人,受过这样的教育,以青年电影厂的身份过来,也愿意无偿的做这样一个搜集和整理的工作,所以他们也觉得这是不错的事情,所以就同意投这样的资金,就是这样的。
后来《翻山》也是一样的,《翻山》也是因为当地的的确确是佤族,他们也希望在当地能够拍一部电影,他们也看了我以前拍的《毕摩纪》,觉得也还可以,不错,就说能不能拍这样一部电影,能够引起人们一些注意,能够对这个地方引起一些关注。
我也会跟他们讲,我可能不太会像原来那样去拍了,主要是民族电影,我们应该也开始探讨一些,或者探索一些更自由的表现形态,或者更自由的一种表现方式,我都会,其实是取得了他们的同意,他们也认同这样的一种状态,所以才会这样投了一部分的资金。我觉得也不是特别复杂,也很简单,只不过因为它的资金不是全部的,只是一部分,政府有一部分之后,还有另外的我们要去找,其实所谓另外找的部分的确是艰难重重,大部分人都会拒绝的,虽然说我们最后成功了,可能是因为你跟一百个人谈,最后两到三个人成功了,而且还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偶发性,这里面没有什么可资借鉴的东西。
现象网:那好吧,我们做媒体的都会想有这种东西在。
杨蕊:对,我知道你是想找一些以资借鉴的,但是你会发现,我下一部都不知道资金会不会可以克隆这样的模式。
上一页
下一页
分享到:
相关链接:
推荐给朋友
关注此话题
2010-06-13 18:22:23
金鹏
感谢整理。
最好能有片子看,否则很难受
2010-06-17 08:37:02
孤岛
(北京)
据我参加了上海放映的同学说,实在太闷了,没几个看完的。而且对导演在开场前说“希望大家注意声音“感觉不太舒服,觉得既然作品拿上台面,那就不要强制说希望观众怎样,看到什么就是什么吧。
你的回应...
请先
登录
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电影论坛
rtvPgiHsWCeJT
加入了现象网,大家鼓掌!
杨蕊说:“我也知道在国内争议特别大,而且拍砖的是远远多过叫好的,这是特别正常的,我认为你作为一个实验的形态出来,骂其实是最安全的,反倒是怎么去评述它是最不安全的,因为它很大程度上是不可解的,在很多人的观影习惯里面不可解,所以我现在就觉得,我现在希望的就是《翻山》能够让更多的人看到,但是我并不介意怎样评价它,你说它病态,说它失败。我也看到有报纸在说,说这个是把跟观众不交流的做派已经演绎到了极尽的地步,彻头彻尾的呈现了失败的模样,这个都特别正常,但是我想假以时日,时间会告诉观众,我是一个最诚恳的交流态度。”
关于杨蕊的基本情况及作品,可参阅:http://fanhall.com/im10798.html 现象网专访了杨蕊,专访目录:
记者按
它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恐怖片
他山之石可以成人 之 德莱叶
在《翻山》里,我是站在阿彼察邦的反面的
返回电影本体
拍摄《翻山》的一个经历,我觉得是一个打开自己的过程
临界状
纯粹的幻想或者纯粹的真实可能都不是我真正感兴趣或者关注的状态
理性源于什么?源于恐惧
这个电影最直接的展现了人的一种本质状态,也就是一种恐惧的状态。
我和你98分钟的交往
如果从人的本质来讲,人和人之间是很难能沟通的,电影像一个人一样
剪掉翅膀的卡梅隆就是杨蕊
我觉得卡梅隆是一个非常牛的实验片的导演
两个老人一台戏
两个老人故事之后,你会发现这个故事就是向一种无力感转化了
看《翻山》在我这儿应该有150遍
《翻山》现在是我最爱看的一部电影,这太自恋了
《翻山》是个恐怖片?
希望你感受到这种恐惧之后,你感觉到真正的安全感的存在
《翻山》之后是涉水?
其实我是把它当做一个完整的艺术系列来做的
没有翅膀的电影也能找到钱
我知道你是想找一些以资借鉴的,但是你会发现,我下一部都不知道资金会不会可以克隆这样的模式。
导演,我觉得这个电影是给盲人拍的
其实视觉已经不重要了,故事也不重要了,情节、表演都不重要了,声音本身超过了一切
设备
其实这个电影之后,我还是希望要做一部DV作品
发行——分账
从今年的5月到明年的5月放一年
我知道你是想找一些以资借鉴的,但是你会发现,我下一部都不知道资金会不会可以克隆这样的模式。
现象网:对于这两部影片的资金来源我一直觉得很神奇,特别是《翻山》这样的作品。
杨蕊:我是在凉山,其实是这样的,因为凉山是这样的,他们那个时候还是要保护文化财产,他们要保护毕摩的文化财产,所以也是出于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正好有这么一个机会,有这样一群人,受过这样的教育,以青年电影厂的身份过来,也愿意无偿的做这样一个搜集和整理的工作,所以他们也觉得这是不错的事情,所以就同意投这样的资金,就是这样的。
后来《翻山》也是一样的,《翻山》也是因为当地的的确确是佤族,他们也希望在当地能够拍一部电影,他们也看了我以前拍的《毕摩纪》,觉得也还可以,不错,就说能不能拍这样一部电影,能够引起人们一些注意,能够对这个地方引起一些关注。
我也会跟他们讲,我可能不太会像原来那样去拍了,主要是民族电影,我们应该也开始探讨一些,或者探索一些更自由的表现形态,或者更自由的一种表现方式,我都会,其实是取得了他们的同意,他们也认同这样的一种状态,所以才会这样投了一部分的资金。我觉得也不是特别复杂,也很简单,只不过因为它的资金不是全部的,只是一部分,政府有一部分之后,还有另外的我们要去找,其实所谓另外找的部分的确是艰难重重,大部分人都会拒绝的,虽然说我们最后成功了,可能是因为你跟一百个人谈,最后两到三个人成功了,而且还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偶发性,这里面没有什么可资借鉴的东西。
现象网:那好吧,我们做媒体的都会想有这种东西在。
杨蕊:对,我知道你是想找一些以资借鉴的,但是你会发现,我下一部都不知道资金会不会可以克隆这样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