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剪掉翅膀的卡梅隆就是杨蕊  《翻山》导演杨蕊的长篇专访

2010-06-13 17:21:58   来自: fanhallfilm
  (现象网访谈)关于杨蕊的《翻山》有各种各样的评论,部分国内外评论的摘要可以透过以下地址查阅:http://fanhall.com/group/thread/16551.html 其中有一国外网站这么评论:“有的电影能让影院爆满,有的电影却让影院无人问津,两个极端之间是那些中等电影。而在三种之外,还存在另外一小批电影,也是最让人感到神奇的:这种电影让影院慢慢地走人。《翻山》就进入了这样的精英俱乐部。”
  
  杨蕊说:“我也知道在国内争议特别大,而且拍砖的是远远多过叫好的,这是特别正常的,我认为你作为一个实验的形态出来,骂其实是最安全的,反倒是怎么去评述它是最不安全的,因为它很大程度上是不可解的,在很多人的观影习惯里面不可解,所以我现在就觉得,我现在希望的就是《翻山》能够让更多的人看到,但是我并不介意怎样评价它,你说它病态,说它失败。我也看到有报纸在说,说这个是把跟观众不交流的做派已经演绎到了极尽的地步,彻头彻尾的呈现了失败的模样,这个都特别正常,但是我想假以时日,时间会告诉观众,我是一个最诚恳的交流态度。”
  
  关于杨蕊的基本情况及作品,可参阅:http://fanhall.com/im10798.html 现象网专访了杨蕊,专访目录:
  
  记者按
  它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恐怖片

  
  他山之石可以成人 之 德莱叶
  在《翻山》里,我是站在阿彼察邦的反面的

  
  返回电影本体
  拍摄《翻山》的一个经历,我觉得是一个打开自己的过程

  
  临界状
  纯粹的幻想或者纯粹的真实可能都不是我真正感兴趣或者关注的状态

  
  理性源于什么?源于恐惧
  这个电影最直接的展现了人的一种本质状态,也就是一种恐惧的状态。

  
  我和你98分钟的交往
  如果从人的本质来讲,人和人之间是很难能沟通的,电影像一个人一样

  
  剪掉翅膀的卡梅隆就是杨蕊
  我觉得卡梅隆是一个非常牛的实验片的导演

  
  两个老人一台戏
  两个老人故事之后,你会发现这个故事就是向一种无力感转化了

  
  看《翻山》在我这儿应该有150遍
  《翻山》现在是我最爱看的一部电影,这太自恋了

  
  《翻山》是个恐怖片?
  希望你感受到这种恐惧之后,你感觉到真正的安全感的存在

  
  《翻山》之后是涉水?
  其实我是把它当做一个完整的艺术系列来做的

  
  没有翅膀的电影也能找到钱
  我知道你是想找一些以资借鉴的,但是你会发现,我下一部都不知道资金会不会可以克隆这样的模式。

  
  导演,我觉得这个电影是给盲人拍的
  其实视觉已经不重要了,故事也不重要了,情节、表演都不重要了,声音本身超过了一切

  
  设备
  其实这个电影之后,我还是希望要做一部DV作品

  
  发行——分账
  从今年的5月到明年的5月放一年

  
  他山之石可以成人 之 德莱叶
  在《翻山》里,我是站在阿彼察邦的反面的

  

  现象网:在我查阅《翻山》资料的过程当中看到一些评论,说《翻山》有翻版阿彼察邦的嫌疑,您怎么看?
  
  杨蕊:其实你要说看很多电影,可能都……。因为我们习惯的是带有一种批评性,或者批判性的去看一个电影,尤其像长期有很多观影习惯和观影爱好的电影发烧友,电影研究者,他可能会有。
  
  其实不光是阿彼察邦,可能很多人还会说这个像早期张暖忻的《青春祭》,或者也有陈凯歌的《孩子王》的影子,因为是云南电影,还有说是什么安德森的这个电影,因为我们是习惯了,习惯在一个电影里面要找一个自己熟悉的印记,我不排除,这个我非常能够理解,你觉得这个电影里面有谁的影子。
  
  而且我个人也很喜欢阿彼察邦的电影,我非常非常的喜欢,对他的电影我是有借鉴的,因为大家都是在东南亚、泰国、缅甸,因为我是在缅甸那一带,某一种形态上来讲,我很喜欢他的某一种形态,但是我的一个做法是觉得在整个拍摄的过程当中里面有一种内部的改写。
  
  有的时候是你完完全全的一种原创,一种影像、一种风格,真正对我这个电影有影响的我认为是德莱叶,而且我甚至认为拉斯·冯·提尔(LarsVonTrier) 和阿彼察邦的电影都是受德莱叶(Carl Theodor Dreyer )的影响,所以我说,如果大家都在认祖归宗的话,可能都会找一个源头,而且在这个电影早期筹备的时候,我可能真的是受影响的,一方面是德莱叶,一方面是一些早期的电影,默片,美国早期先锋电影,包括贝克特的一些默片。
  
  我觉得我们没有一个人是像孙悟空一样从石头里蹦出来然后就会拍电影的。其实每个人很多的直觉都是来源于平常的思维,他的观影,他的训练,甚至于他可能从某种绘画上得到的一些灵感,这种灵感的来源是方方面面的,所以你说这个电影像张暖忻或者像阿彼察邦我觉得都没问题,都没问题。但是最主要的是,你受到这个灵感之后,有哪些自己的生发,这个是最主要的。
  
  如果说你看了这个电影,看了这个影像以后,简单的把它定义为,我也看到了类似的评论,说翻版的阿彼察邦,我觉得这是一种态度,而且这种态度可能我也相信很多人都是这样的一种态度。
  
  但是我想,如果你真的看下去的话,你会发现,它其实是对阿彼察邦的一种颠覆,因为阿彼察邦很长时间一直是在东南亚,他是一个“万物有灵论”的信奉者,其实在他的观念和思维里,他认为自然其实是一切文明的来源,我不知道他的新片,包括我是看他的《热带病》,他都会觉得可能真的是只有在自然的环境里面,人的一些基本问题,包括现代文明的一些冲突问题才能够得到一些根本的解决,这个是他的一个很核心的东西。
  
  但是我想,可能在《翻山》里,我是站在他的反面的,如果说你真的是看懂了这个电影的话,你会发现,可能某种程度上我在用一种大家比较能接受,甚至有某种程度上熟悉的一种影像,一种状态,但是实现的是一种对自然性的颠覆,我认为是这样的。
  
  有的观众是看到的,包括在德国也有一些评论是看到了这一点的,我不知道你有没有留意,我比较欣赏的一个德国的评论家,他说过这样一句话,他找到我说这样一句话的时候我当时觉得心里非常欣慰。他说;这个电影让我有一种幸福感,因为让我看到了你说出来的一句话,你在电影之外说出了一句话,就是人的基本问题在自然环境下仍然是得不到解决的。而且可能有一些生命本质上很凌厉的一些冲突,实际上在早期,在原始文明时代就已经存在的,而且是自始至终都得不到解决的,不能说工业文明侵蚀了自然文明,侵蚀了原始文明,而是这种人本质的冲突是从来就有的。
  
  现象网:这个我很认同。
  杨蕊:对。
  
  现象网:但是我得补充一句,我觉得工业文明是加速加剧了这样的东西。
  杨蕊:对,它是加速了人的恶感,因为它满足了人的欲望的同时,人的欲望又很复杂,这个欲望里面其实是满足一种相对更凌厉或者是更恶的欲望,工业其实是满足了这样一种欲望,互相的争夺、掠夺,互相侵蚀的欲望。
  
  现象网:为什么你要选择那边,而不是选择日常自己真正的,比如说家乡或者北京?
  杨蕊:为什么我说受尼采的影响比较大,其实很多哲学,我们当下一种哲学的梳理还是从尼采来的:包括后来的福柯、德勒兹,我觉得自己蛮接受一些哲学家的理想,还是从尼采的谱系推演而来的,我觉得其实尼采也好斯宾诺莎也好,其实都是强调一种自省的观念。这种自省更基于一个人的身体,身体内部,所以我都觉得其实自己没有排斥当下,或者某个地域是家乡还是异地他乡,我的系统不是这个系统;或者说我自己的一个思考的情境不是这个情境,我没有做更多这样的一种划分,可能明天我就会去拍家乡了,但是你会发现,我拍的家乡也不是那个家乡,这是一样的,我都觉得其实每个导演都是一样的,都是建立的自己的一个系统。
  
  就像说贾樟柯我也不会觉得他拍的就是山西,我仍然认为是他构建出来的一个山西,每个人其实都是在构建自己一个虚拟的世界。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就像我开一个玩笑。
  
  我妈妈经常说我的生活态度是极为不现实的,因为她是一个普通的人群中的一个妇女,她会以自己一个现实的考量,比如她所谓的现实就是说,以当下的世俗生活的标准来衡量,所以她认为我所有的追求目的都不是在当下的一个现实考量里的,所以她说你不现实,你活得太不真实了,但是我也会很认真的跟她讲“我们对现实的标准是不一样的,你认为的现实是这样的一个现实,可能我认为的现实是那样的一个现实。”
  
  我是活在我的那个现实里的人,你硬给我一个这个现实的世界,我反倒觉得自己无所适从,我不会觉得它不现实,我也是需要吃喝拉撒,我也需要世俗生活,但是这个生活并不给我一种真实的感觉。也就是说它并不给我有一种生活的质感的感觉,我不觉得自己活在里面,我没有活在里面,我是活在另外一个我构建的世界里的,我所有为电影的努力,我为创作所做的所有的,包括我融资也好,跟这个社会交往也好,包括我今天配合做宣传,要跟公众见面,我都会觉得它是跟创作有关,都是在一个我的非现实的空间,但是在别人看来这个非现实的空间,就是我的现实空间。
  
  某种程度上来讲,电影是一个道理,它就是我的一个真实,就像我看《翻山》,我认为它就是我的一个真实,我没有觉得自己在看一个电影,就是我构建了一个自己的世界。我就是活在这个世界里的,你说我的话语系统里面没有异地、他乡或者是现实经验,或者个人经历,我们一般做电影评判,分析一个导演灵感来源时,有的是异地的,有的是他乡的,有的是漂泊、有的是寻根,有的是历史记忆,有的是历史伤痕,或者有的是宏大叙事,但是所有这些好像都不是我的一个话语的来源。
  

2010-06-13 18:22:23  金鹏

  感谢整理。
  最好能有片子看,否则很难受
  

2010-06-17 08:37:02  孤岛 (北京)

  据我参加了上海放映的同学说,实在太闷了,没几个看完的。而且对导演在开场前说“希望大家注意声音“感觉不太舒服,觉得既然作品拿上台面,那就不要强制说希望观众怎样,看到什么就是什么吧。
  

你的回应...

请先登录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电影论坛

rtvPgiHsWCeJT 加入了现象网,大家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