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从独立电影人到观众——现象网发布2009年度中国独立电影年度报告

2010-05-31 20:02:34   来自: fanhallfilm
  

  (现象网报告,欢迎转载)本年度报告包含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部分独立电影人,包括策展人、民间放映组织者、影评人、导演的文章,一定程度上呈现当下独立电影人的思考。这不是什么学术论文和报告,我们试图尽量保留这些电影人在写这些文章时最直接的情绪和状态,所以你将会看到不同的文体,不同的格式,不同的字体等多样化的内容。第二部分,试图通过数据揭示当下中国独立电影的现状,包括独立电影观众的情况、制作环境、民间放映、作品情况等;第三部分,附录。
  
  本报告没有做所谓严肃科学客观充分完整的学术研究的企图,仅在于现象网自身的能力及视野所及进行一定程度的整理,但求能够为有兴趣者提供一定的参考之用,为独立电影人和观众提供互相之间的对比参照;谨希望可以引起各位关于独立电影核心价值的思考,关于独立电影传播的思考,关于独立电影和观众及外部世界之间的关系的思考。
  
  文章部分由四个部分构成:策展人文章、民间放映组织者、影评人文章、导演文章以及现象网“被删除”的两篇访谈文章。现象网邀请独立电影人撰写关于2009年的所思所想,作者们的文章都是在这出发点上提供给现象网的。
  
  点击下载完整版年度报告:PDF版 电子杂志版
  
  报告的主要目录(本文将刊发19位作者的文章,文章为现象网专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一部分 文章
  张献民:万岁万岁万万岁!
  郑正:CIFVF业余电影节
  朱日坤:中國的獨立紀錄片概貌
  范坡坡:“我们要看同性恋电影”
  向阳花:二OO九年度中国电影观察报告
  王小鲁:独立电影活动与中国社会心理秩序
  丛峰:随想
  冯艳:2009,《秉爱》在日本
  符新华:一份后集权社会“盛世” 断裂影像存档
  顾桃:答问
  胡新宇:我的偏见——09回肠语
  林鑫:沉浮在时代的洪流中
  毛晨雨:自我迷信
  史杰鹏:随笔
  汪浩:博文-尼翁记
  王笠人:荒腔走板的逃遁
  吴昊昊:答问
  于广义:随笔
  张赞波:《天降》和我的2009
  被删除的访谈之《上访》导演赵亮访谈
  被删除的访谈之《克拉玛依》导演徐辛访谈
  第二部分 数据
  一、 独立电影观众的调查数据
  (一)观众的基本情况分析
  (二)观众对独立电影的接触及看法
  (三)观众的观影习惯
  (四)独立电影的商业可能
  二、 独立电影制作设备调查数据
  三、 现象网的相关数据
  (一)2009年独立电影年度事件
  (二)独立电影民间放映的情况
  (三)中国国内独立电影节的基本情况
  (四)观众通过何种方式观看独立电影
  (五)作品排行
  (六)独立电影DVD发行情况
  附录一 独立电影吸引观众的地方
  附录二 想到独立电影时首先想到的关键词
  附录三 现象网收录的作品列表
  
  二ΟΟ九年度中国电影观察报告
  作者:向阳花
  
  
  本文是一篇以个人视野所观察的心得报告,它不可避免地在数据上、在技术上存在很大的盲区和偏见,而试图以艺术院线的发展可能性与观众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为研究的方法,或许可以提出中国电影整体发展规律若干样本中的一个片断,这是本人的兴趣所在,也是自认为有必要书写的原因。
  
  中国主流院线
  
  2009年,中国主流电影市场继续保持上升的态势,观众人数的日益增多,特别是低级观众①的大量涌入,以及低级观众向高级观众的过渡,在成为影院票房保证的同时,也是产业扩张的动力和基础。预计三年内,在地产租金平稳的基础上,产业扩张是主导中国电影市场发展的方向,它可分为两个层面,一是一线城市里的影院及屏幕数量的增多,二是向二线城市的进入与扩张。随着扩张的深入,竞争会更加激烈,腾出一定数量的屏幕为艺术电影服务的可能性很小,因此,至少五年内艺术院线在中国依然不可能普遍出现,而满足低层面观众的观看需求,则还会是时代的主潮。此外,2009年底《阿凡达》全球化的热炒,也为IMAX 3D在中国的发展铺平了道路,但在技术上赶上美国水平则依然是个梦。
  
  2009年,中国主流院线放映的国产商业影片呈现出表面上多元、本质上趋于同构的文化特征,主要是历史片、喜剧片、爱情片、特效片这几种类型。随着越来越多素质低劣的疯狂类喜剧电影的出现,以《疯狂的石头》所开创的喜剧片类型已开始降温。在历史片中,群星制为主要制片策略,而武打功夫+历史人物的类型组合,在可选择性极低的条件下,越来越受主流观众的追捧,预计近两年这一类型会是影院里国产电影的强势。还有一部分喜剧片是纯属脱离现实的搞笑片,而爱情片和特效片里也普遍存在着贵族化、幻想性的特征。个性的平民化电影越来越少,在铺天盖地的电影宣传导向下,管虎的《COW》做出了强烈的回应。
  
  造成现实主义影片缺乏的根本原因,在于时代背景下的意识形态。随着近些年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金融风暴后所表现出的世界强势,正推动着中国向着歌颂型社会发展。一些易于通过电影审查的历史片、喜剧爱情片,既是时代主导的需要,也是历史阶段发展的必然。部分主旋律电影中的艺术创造,很有可能产生出一种和谐现实主义的倾向。在这一倾向的驱动下,美学上的探索将会受到限制,造型与写意的东方气韵,将不如故事的表面化和对白化。预计近几年内,无批判取向的中庸故事片将决定国产电影的产量,这个量变的过程会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在这一客观化、历史化的发展过程中,也会存在极端的现象,以庞大工程、自然灾害取代阶级敌人的“三突出”退潮影片的出现,在反作用力上会加速这一演变甚至解体。而在天平上与此取得平衡的,则是最具直接性和批判性的中国独立电影。
  
  中国独立电影
  
  从事件上来看。2009年,中国独立电影在一种惊奇与波折的情势下发展。
  
  赵亮可谓年度风云人物。年中他为抵制墨尔本国际电影节放映分裂中国的“东突”分子热比娅的纪录片,毅然携《上访》退出该电影节,一时间传为佳话;年末《上访》相关资料却被互联网悉数删除和屏蔽,现象网也因此关闭数日。
  
  年初曾在深圳独立电影社放映过的独立纪录片《麦收》,在香港华语纪录片节展映时遭遇性工作者维权人士的现场抗议。可否直露被拍摄者真实资料,引发强烈的道德争议。当个人隐私在社会话语权的边界上公开亮相时,讨论势必会升级为作者诚意与公众意识之间的交锋。
  从创作上来看。独立纪录片有这几类有意思的倾向。其一,继三峡题材之后,地震题材作为大时代下的大事件,成为独立纪录片作者们所关注的创作对象。从仅看过的《1428》和《掩埋》中可以看出,中国独立导演一方面继续对民生民苦抱着强烈的人文关怀的心态,另一方面对政府媒介与公民知情权的关系带有勇气的批判,也延伸到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和层面。其二,赵珣的《两个季节》和卫铁的《人间童话》表现出对学校与教育体制题材的关注,有趣的是,和早先此类题材的《幼儿园》、《请投我一票》的作者、拍摄点一致,差不多都来自于湖北武汉附近。其三,部分作品(如阳建军的《风花雪月》与草场地工作站的村民影像计划)的拍摄对象开始由社会转向与作者极为亲密的家庭周边,这无疑扩展了独立纪录片的取材范围和个人色彩,并简化了社会关系成本。其四,中国独立纪录片已完全脱离仅以关注底层阶级和边缘人群为主的创作倾向,越来越多元化,现已深入到不同年龄跨度、不同阶层范围、不同生活领域,但仍有疆界和盲点需进一步挖掘。正当独立纪录片开始慢慢走进一般观众视野的同时,独立剧情片却远远落后于纪录片,甚至剧情片的数量呈现比往年下滑的趋势。部分独立剧情片在艺术创作上开始出现超现实主义的倾向,在美学上传统与现代兼容并具的作品并不多见。
  
  导致独立剧情片现状令人堪忧的症结,就本人观点而言,其根本原因是中国独立电影未能实践工业化。除去社会政策的客观影响之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对观众力量的轻视。观众作为电影工业的消费环节,在独立电影现行的潜在观念中,一直是处在模糊且不被正视的位置上。再加上圈子习性根深蒂固,十年来,似乎只有独立电影的创作者和与其结识者,才归属于独立电影的一分子,而无任何参与经历的观众,似乎成了被观念排除在外的另一群体,而电影传播也异化成了两个群体之间的对话,而非内部的循环。但独立纪录片的优势在于创作者在拍摄时,恰恰是作为观众的一分子,去观察和捕捉现实的。
  
  第二,制片观念的落后与不成熟。由于对观众层面的轻视,致使制片更倾向于个人化,甚至于导演中心制被过度放大。而对观众消费回报的未知,也加重了制片运作的失衡。在工业生产上,制片预算大多是以影片制作的完成为终结的,甚至更加靠前,而发行与放映的回收,通常在拍摄前被忽略不计。满足于作者创作的需求,远远大于满足于观众欣赏的需求,因此,一些作品还没有找到自己的观众在哪里,就已经急于面世了,制作粗糙难免陷于窘境,而海外渠道的输送更是拔苗助长。
  
  第三,放映及发行机制的不健全。制片在预算阶段无法估量观众的事实,明显暴露出独立电影放映与发行环节的缺失。国内影展的功能已由质量审视转成为投放公众的一种方式。收费观念的弱势和被偏见,在非法性因素之外,更是难以避免的心理障碍。能否解决和完善作者与观众之间在工业化流程下的有效沟通,已是中国独立电影所面临的最大问题也是最大机遇。
  
  从发行与民间放映的发展上来看。以上现状问题自有其出路和变化的可能。2009年,现象工作室对独立电影的批量发行,开启了独立电影进入工业生产消费环节的序声。而民间放映的方式与规模,也已经有了迎击独立电影困境的先兆。2009年,北京若干场所与机构借助地利优势,在社会和高校进一步扩大了放映的场次和频率;重庆民间独立映画展以最少量的资金,完成了集中规模的民间放映;广州先锋光芒继续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坚持放映档期的时效性,并通过放映费的形式回报作者;上海影像现场在把握放映疆界的同时,首先实现同城内多个场所的平行联映;天津影迷幼儿园的年轻组织者们,以自我牺牲与奉献的热情,开创了以周为周期的放映先河,并以小纸条的方式,有效建立了观众与作者的互动;昆明在肯定收费观念的同时,率先将独立电影的放映引入常规院线,具有划时代的象征意义;深圳独立电影社依然坚持收费放映与分账模式的探索。而民间放映的回报也颇见成效。张经纬的《音乐人生》,成为香港有史以来第一部通过放映收回成本并且赢利的纪录片;耿军的《青年》也通过各类放映创造了大陆独立作品成本回收比率的新高。预计近几年,放映与发行的探索将成为中国独立电影发展的重点,而对创作与生产的反思也会成为向前发展的动力。
  
  对于中国独立电影未来的出路,本人有以下设想。第一种方向是,版权意识以及收费放映观念获得普遍认同,分账模式发挥激励作用,观众的主动消费开始影响独立制片的思路,使得创作观念取得个性与共性的平衡。第二种方向是,民间联映的机遇渐趋成熟,在社会政策的边界上破棘前行,独立院线的可能性获得象征性雏形。第三种方向是,在争取观众力量的过程中,与主流电影的正面交锋有机会成为浪潮。如独立剧情片敢尝试命题创作(如《山楂树之恋》,作品与张艺谋同步全国展映,若此类文学改编具有版权纠纷,可选择类似《孔子》之类命题进行独立创作),在美学与艺术上则有机会以弱胜强。第四种方向是,同一主题的短片合集类型的影片更多地出现,由多位作者联合创作,个性迥异但集体面向观众。总而言之,将观众视为创作与服务的根本,实践社会主义化的电影工业发展,自下而上地改善中国电影环境,已是中国独立电影下一阶段发展的必然要求。
  
  深圳地区观察
  
  2009年,深圳的影院主动采取造势推广的活动比上一年度有所减少,从侧面反映出观众人数的稳定上涨。而采用兑换券、银行卡的低折票价消费已慢慢成为一种趋势。电影票二线市场呈现出火爆的局面。通过购买兑换券和一些捆绑促销,目前在深圳看一场电影的票价平均可保持在35元左右,与平均80元每场的全额票价形成极大的价格反差。
  
  主流院线的免费观影活动,依然是以搜狐电影评审团和新浪电影评审团为先导,时光网和腾迅网为补充。2009年,搜狐电影评审团继续坚持在百老汇影城做活动,而较为活跃的新浪电影评审团在海岸城影城也慢慢地把南山、蛇口一带的影迷都吸引了过去。尽管电影大都是在午夜场和早班场,还要写200字的评论,但依然形成了比较固定的主流影迷圈。中心书城与市、各区图书馆、以及若干流动放映队开展的免费观影活动也就近吸引了附近社区的居民。
  正版音像市场几乎完全由书城这样的机构承担,曾散落于繁华街边的私营店均无力继续生存下去,极个别具有特殊背景的音像店在以正版盗版混杂的方式持续经营。深圳年末发生了一起突查事件,一个著名的艺术电影提供地点被清除,使本已地下的艺术电影销售也变得更加隐密,甚至加速迫使该行业向网络转型。
  
  独立电影的创作,依然呈现贫瘠的局面。仅以个人获悉的作品,有贾玉川在震后四川拍摄完成的纪录片《新年友花村》,和郭熙志的《喉舌》。
  
  民间电影的放映,则比上一年度更加活跃,其主要特征一是一些文化公司对独立电影节的关注升温,二是活动场地与主办方的明显增加。仅以个人收到的有关活动方面的咨询,有3家文化公司或机构有打算开办影展项目的思路;有4家新的场地即将或已经开展观影活动,其中南山3家、福田1家。除这些新发展的力量外,磨坊的影像时光通过豆瓣网的发布,也引募了不少新人,他们以近期热议的国外电影为主,在中心区重新焕发了以往的热闹;雕塑家园下面的圆筒艺术空间主办的深港影像纪录双城志,为中国独立电影在深圳的放映,开辟了新的途径和方法,而圆筒每月新颖精彩的类型式国外电影选题,也是小众电影爱好者们的一个不错选择。深圳独立电影社自317叫停事件之后,重新尝试新的合作,一是坚持每周一次的电影沙龙,采用导演主题制,在探查观众群体兴趣趋向的过程中,发现在文化传统上比较接近且容易接受的电影,依然受欢迎度最高;二是继续以探索独立院线存在与发展的可能性为基础,参考并学习其他城市的放映模式,努力向影院场所深入,通过老胶片电影的放映,建立了与非星级影院合作的开端,同时不定期在OCT墨客艺术空间的一渡堂也举办了几场独立电影的放映活动。此外,2009年深圳第二届DV大赛的举行,与民间多少产生了一些互动;深港双城双年展的几部早期老胶片电影的放映,也确凿了艺术电影放映与官方合作的可行性。
  
  预计深圳民间放映的未来走向。到2011年地铁全面开通之前,可供放映的场所有可能再增多至少5家,希望罗湖能有1家,而适合电影放映的条件将成为这些场所装修时所要考虑的一个必要因素。曾与深圳独立电影社有过场地合作的雅图公司在2009年也放出消息,要在南山新建200个社区数字影院,届时将会有价格既便宜、条件设施又好的场地可供租用。未来几年,独立电影民间放映的重点场所将会以一些有财力的艺术空间为主,并慢慢向影院深入;民间放映的平行联映将有可能出现,而通过官方合作项目寻求放映机会的方式也会有所成效,但社会政策的不利因素将长期存在。(完)
  
  ①低级观众,在这里是指消费层面上的定义,而非精神层面。个人划分,每年平均去电影院看2场以下电影的观众为初级观众,2场到5场的为低级观众,5场以上的为高级观众。
  
  2010年1月31日
  

2010-05-31 22:18:57  107cine

  各位,由于此前的报告中出了错,少了一篇文章。
  
  因此,请22:20之前下载报告的朋友重新下载下。
  
  为此,我们表示10000的抱歉。
  

2010-06-01 07:38:44  金鹏

  多谢整理!
  

2010-06-01 11:23:42  monti (北京)

  正在下载,女独立影人相关太少!
  

2010-06-02 11:27:53  107cine

  欢迎拍砖!
  

2010-06-02 11:29:15  107cine

  希望看到砖块与石头齐飞:)
  

2010-06-02 17:38:09  undergrounder

  不需要拍砖的,大部分人都在自说自话,让他们自己玩自己吧。
  

2010-06-02 18:47:07  107cine

  有时候,自说自话是最真诚的。
  

2010-06-03 17:29:57  undergrounder

  哦。但愿如此吧。独立而且真诚,这听起来不错。
  符新华的文章怎么和他的片子一样的好啊,太PF了。只是遗憾没看八卦。只看过客村街,很稀饭。
  

2010-06-04 13:43:24  undergrounder

  你們這主頁做得,現象網真是牛逼,致敬!
  

2010-06-05 13:14:54  107cine

  唉,意淫而已,不足为道啊。。。。。。。
  

2010-06-12 09:14:40  anneandlin

  向独立影像和独立影像人致敬!
  

2010-07-25 12:39:55  4444 (八卦是抵达真实的最佳途径)

  去年的一个访谈:现在的人们衰老得非常迅速(2010-07-23 08:53:03)转载
  标签:杂谈
  访谈者loafe,应该是09年5月前后在厦门做的。
  
  原链接:http://www.dooqee.net/read/1006030001#now
  
  
  
  张献民:现在的人们衰老得非常迅速
  
  Part.1 独立影像的推广,困难
  
  影弟工作室从05年成立到现在,一直在致力于推广独立影像,有什么感受跟可以分享的呢?
  
  -现在国内很多独立电影人 会把自己的作品拿到国外,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获得资助。这一小部分人就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保持自己的创作力,能够一部接一部持续的拍下去。通过国外获奖,资 助的方式,本来是应该跟国内独立影像的努力相互动,但事实上是现在很难产生作用。这不赖通过国外渠道获得作品再循环的这一部分人,而是现在国内独立影像确 实很难浮起来。现在超高成本的(电影)完全是一个垄断的姿态,它在相对的时间段里面必须垄断票房,最大的片甚至能够垄断一两个月,这种垄断的局面跟文化政 策上的垄断是相互配合的。如果有一百个机构制作出来的电影都有可能受欢迎,权力是无法控制的。所以我说这种产品创造的垄断,几个寡头要做3亿人民币的东 西,它跟权力的需求是一致的。权力是不是能够控制这几个寡头,这是另外一回事,起码它们在方向上是一致的,都是朝垄断的方向。也正因为这样,像中影集团这 样大的寡头,它是不会把这(权力)放出来的。它不把这放出来,它的上级,上级的上级直到主管意识形态部门的人对此是非常满意的,因为这样就能够垄得住嘛。 像大学等教育机构还是有分权的,但影视界不是这样的,低级市场难以建设跟这是有关系的。国内影院的操作也只有几个寡头才能做得起,举个简单的例子,国内的 多厅影院,单装修跟设备就要求2000万人民币,不必须装规定的设备,而且那一套系统下来非常贵,你不装就不符合官方规定的技术要求,包括电影拷贝等的标 准都在中影等几个寡头,电影局那里,你要放映的话得先过它的技术审查等等这都是娱乐寡头和政府联手的结果。包括影院的票价政策也是在鼓励垄断。我认为影院 不应该是这样,它应该是跟永和豆浆或者Seven Eleven那样的模式,每个人都能够去购买,我们卖五块钱十块钱的票,不用卖到80块钱,但现在是国内在这种低价位票上掐断得越来越严重,不单单是艺术 电影或者独立电影,所有低成本的电影都不成,都被堵死了。像这样(低价位)的电影没有,一方面也因为国内的收入差距和观看倾向有关。这比文化相对成熟的国 家差距大,它们需求会更为多样性。
  
  那娱乐寡头是如何来成功操作他们的商业电影的?
  
  -我觉得商业上成功是建 立在两个基础之上。一个是要夸大,大量的宣传造势,包括演员啊场面啊等整体也要做得特别大,其次是要虚幻,你做的电影不要跟现实有什么关联,讲的道理也不 要是什么道理,乃至有一点道德疑问都不要紧,但一定要虚。这是现在大片主要的操作模式,所以现在很多大片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依赖非常严重,从中找到一种非常 虚无缥缈的依靠。另外一个基础是完全偶发性的,属于奇迹。后一种对产业不一定是破坏,但前一种破坏性一定是非常大的,这跟煤老板挖煤是一个道理,它在滥用 某一种资源,而且还造成环境性的灾难。
  
  刚才您提到国内一部分电影人通过国外渠道获得关注投资的方式,使得自己的创作能够再循环,但另一方面,这一部分作品又很难跟国内的观众见面,这样的状况有什么改善的办法呢?
  
  - 国内就是做盗版碟或者干脆放到网上让人下载,还能有什么办法。但这种行为等于是大量抽血。我管国外(获奖资助等方式)叫做体外循环,像SARS严重患者就 需要通过一套机器来让血液循环流通,而本身机体的血液循环功能完全废掉了。国外的这种模式跟国内独立影像的再循环其实是特别剥离的,以前学术上称为断裂, 我描述为平行,不是一种断裂,也不是一种对抗,你国外得奖就得奖呗,到国内你花一百五十万宣传卖的也就一百五十万,而机体本身的活力根本恢复不起来。
  
  影弟工作室在独立影像的推广方面做了哪些尝试呢?
  
  - 就像刚才说的,我们制作的低成本电影,只要在几个城市里各找到一家影院,在这家影院卖十块钱的票放映一两星期,我们就能够收回成本了。但现在这种可能性完 全被堵死了,不管在行政上还是商业可行性上。大概一直到四年前,音像版号在行政上还是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这几年反击盗版的努力当中,音像版号方面也更加 严格了,大部分的出版社会要求有电影局的批号,所以各个方面我觉得完全是围追堵截了。我觉得按中国的惯例,改变之前必须先死掉,比如说地下摇滚,就是要基 本死掉之后,出版啊,演出啊等等机会慢慢就有了,但前提是它的力量在衰竭。如果被权力所控制的媒体认为这个东西有威胁,它就没有出头之日,然后它有出头之 日也就是威胁慢慢消失的时候,这些作品实际上已经丧失了活力了,它已经成为历史的一部分而不是现实的一部分。
  
  Part.2 独立影像现状,影弟工作室的发行
  
  今年影弟工作室在做的民间影像校园巡展有意将巡展的场所放置到一些二线城市,这是不是说像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大城市独立影像的氛围已经好很多了?
  
  - 主要是大城市的文化活动非常多,但最受豆瓣式的小资产阶级欢迎的还是一些互动式的活动,像摇滚啊现场得有人在表演。所以(独立)影像放映得有创作者到场, 这在人气上是比较重要的,但这些都意味着成本吧。然后有三分之一的省会直到目前还没有举办这样类似的活动。像厦门这样一个二线城市,文化氛围算是好一点了 的,03年04年曾经来过这边举办过一次活动,到现在举办的(海洋•时光大学生原创)影像展,加起来受众也大概一千人两千人,但这样的数量算什么啊。本来 独立影像的受众比例应该是达到15%,《集结号》啊《赤壁》啊这些商业大片肯定是占80%,你过一百年也是这样子,但关键是独立影像受众这么少啊。所以能 不能够突破1%。15%,至少得有一个文化上起码的平衡吧。我们做校园巡展也是这个意思,就是现在人们有一个非常迅速的衰老,而且这种衰老在女青年当中比 男青年来得更为严重。Ta毕业5年后想什么,正在做什么,考虑家庭啦社会啦,简直不能看了,不是说Ta外表不能看了,而是Ta想法上简直没法看了。在文化 发达的国家不是这样子,他们到四十岁的时候对于文化的想法还是特别活跃的,为什么这样子,实际上在国内就是个文化荒漠嘛。
  
  影弟工作室在发行上怎么考虑的?
  
  - 发行上我们以前做过DVD,在05年之前网络版权是个四位数,特别低。到影弟工作室开始运作初期,网络版权费还是有可能性的,但免费下载的冲击特别大。这 几年来都会有商人找我谈网络版权的问题,但都没有什么结果,国外在网络版权费这一方面还会有一点点。DVD这一块以前起印数大概是三万张,就我所了 解,08年上半年起印数能够达到五千张就已经很不错了。但Ta跟我们谈的时候要包括一个五位数的原始的版权费,因为商家知道你出了碟之后网上很快就有免费 下载的。如果印量是在一万以下的话,Ta是无法承受的。碟商一张卖6块钱的话,大概有1到3块的利润,五千张你叫他怎么去付这个原始版权费啊。
  
  Part.3 未来,地下摇滚借鉴的可能性
  
  您提到地下摇滚之所以有成功商业化的可能性,是因为它对权力机关所谓的社会威胁在减弱?
  
  - 那种社会威胁是由被权力控制的媒体包装出来的,媒体在当中推波助澜,就比如一个在吸毒瞎了一只眼睛,另一个搞行为艺术虐待动物等等,媒体有一个追逐耸人听 闻的事件的天性。然后在这个追逐的过程中艺术家和文化人是他们最有权力伤害的一群人,伤害工人还是伤害农民他们都得三思而后行,更别提官员和警察了,但对 艺术家和文化人的伤害,媒体是不需要付出任何负面代价的。
  
  就我所了解的地下摇滚,大概在近来两三年市场化的势头越来越好,独立影像在商业化运作上就此是否能够借鉴呢?
  
  - 我跟别人谈这个问题的时候,都会把这三十年来相类似的文化运动和艺术运动拿出来比较。以行为艺术为主的当代艺术,包括诗歌运动和摇滚乐,与独立影像都会有 相类似的层面,对于未来走向是有参照意义的。而且我们判断未来的走向不能单从独立影像内部的系统,包括与权力机构的关系这一角度来看,也要从近似的文化运 动来判断。这一拨运动中,只不过独立影像是一项新的运动,而纪录片又是独立影像里边更新的运动。就拿摇滚乐来讲,给我的感触是,它在商业化可行性上,必须 建立在作品全面软化的基础上。最硬的一部分死掉了,有的嗑药死了,精神病疯了,或者被迫旅居国外的,有一部分解散的。当然在解散的里面也有重新做起来了, 但重新做起来的这一部分也基本被软化掉。另外一方面是鼓励新活动和新乐队。活动是这样子的,每一次都削弱掉5%的最硬的乐队,另外95%的乐队都有演出的 机会,这样看起来演出很欣欣向荣嘛,但这5%的乐队到第二年很可能就解散了。关键是到第二年它又会挑5%最硬的乐队,这跟反右运动其实是一个道理,不是说 党里头总有5%,10%是坏人,一次运动搞5%,再来一次运动搞10%,这样一年一年筛,到最后留下来就是最软的那部分了。然后是鼓励新乐队,新乐队里面 有很多我非常喜欢的,包括新裤子,木玛等等,但全面拉出来一个整体的印象就是全面软化。我觉得会有这样的情况,尤其是出来的新人,Ta会说自己在做独立电 影,实际上已经没有2001年到2005年之间的独立电影那么硬,新人可能会把这个东西往(软化)这个方向上拉,而且这些作品又存在被社会包装的可能性。 因为这些东西跟社会起冲突的可能性小嘛,而不是说中国的社会问题比以前更少了。
  
  你在博客里提到“个人判断这几年的旺盛将在未来几年转为与社会互动能力的降低以及随之而来的整体创造力下降,并在失去对社会的威胁后被主流收编为这个时代的罪证从而证明下一个时代的正确。”是不是就是这个意思呢?
  
  - 我举个具体的例子,比如说窦唯,我们现在看到很有才华的独立影像作者,很可能以后就是这样的情形。就是他非常孤独地创作很好的作品,但是他丧失了与社会互 动的能力。因为他做的是低成本的作品,所以几乎能够循环地创作下去,而不用考虑与社会的互动能力。我想独立影像的一部分作品以后有可能往这个方向发展。
  
  现在摇滚商业操作模式有这样的一种可能性,就是他们提供免费的MP3供乐迷下载,但如果你追求更好音质的,可以收藏的作品,你可以去买精品装的CD,独立影像在运作上是不是也有这种可能性呢?
  
  - 这跟你装修的时候选择好的还是坏的用具,我觉得的是这个级别的差别吧,它跟本质没有关系。就是说它是不能普遍使用的,你不可能想象这么多作品都用这个方式 来解决。而且这种操作模式还建立在一个比较强大的资金基础上。像这么强大的资金操作,目前在独立电影里面是没有的。可能也有一部分独立作品可以类似左小祖 咒那样一张碟卖500块啊,但这种模式的对于整体的可行性特别低。
  
  影弟工作室定期举办的影像放映讨论沙龙效果如何呢?
  
  - 现在的情况跟我预期的状况还是有所差异的。我希望它起一个更大的作用,但现在这个作用还是比较有限范围的。我的意思是说来参加的一些人他们回去会写一些评 论,在这种知识分子的观影当中,能够在媒体里看到评论报道,对媒体产生影响,但整体来说影弟工作室还没有达到这个目的。我们达到了教育目的,但没有达到传 播的目的,大部分人看完之后特别感动,但这种感动大部分仅仅局限在个人的感动,而没有对周围产生足够的影响。
  

2010-07-29 00:56:59  107cine

  现在的情况跟我预期的状况还是有所差异的。我希望它起一个更大的作用,但现在这个作用还是比较有限范围的。我的意思是说来参加的一些人他们回去会写一些评 论,在这种知识分子的观影当中,能够在媒体里看到评论报道,对媒体产生影响,但整体来说影弟工作室还没有达到这个目的。我们达到了教育目的,但没有达到传 播的目的,大部分人看完之后特别感动,但这种感动大部分仅仅局限在个人的感动,而没有对周围产生足够的影响。
  
  
  传播,这是个问题
  

2010-07-30 00:40:53  子非鱼

  传播,不是问题是传说
  

2010-08-29 16:03:20  小流

  才看到~~ —_—
  

2010-08-30 00:23:45  王我 (兲朝)

  说的真清楚,以至于看完之后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你的回应...

请先登录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独立电影大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