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段阿彼察邦拍的魔术男孩,很家居:)
泰国独立电影人访谈系列:阿彼察邦——我对记忆比较感兴趣
2010-06-12 14:40:05 107cine
2010-07-25 11:46:31 4444 (八卦是抵达真实的最佳途径)
阿彼察邦和新泰国电影:热带吹来的一阵风 木卫二 发布于: 2010-06-26 16:41
法国导演阿萨亚斯缅怀杨德昌时这样说道:他们拥有一片领地,上面堆积着旧电影的残骸。所有他们需要做的就是鼓吹起一阵风,摧枯拉朽地把这些旧的东西推倒。这句话是针对台湾新电影所言,它同样适用于近些年如火如荼的东南亚新浪潮,这其中的佼佼者首推泰国导演阿彼察邦,即将年满四十的他在刚结束的戛纳电影节拿下了金棕榈大奖,人生前所未有的光明和美好。
电影节主席吉尔·雅各布曾说电影艺术的中心正在向东方转移,可此一时彼一时,几十年前世界影坛瞩目的焦点会有华语片,年轻人们朝气蓬勃、勇于进取,现在泰国和菲律宾的电影人开始传递接力棒。但有人难免会质疑这势头能持续多久,君不见新浪潮之类的总是短命与早夭,它们之所以会崛起不外乎西方评论界的“一口鲜”。霸道的三板斧过后,大家好像就精疲力竭了,事实真是如此么?如果拿泰国电影来专门论述,那么阿彼察邦只会是很小的一部分,他与现行的商业电影体系没有太多交集,但并行不悖。这一小部分也带给泰国电影莫大荣耀,我们无从去比较在他的长镜头与托尼·贾的拳头之间孰优孰劣,放大来看,它们共同组成了完整的泰国电影。
就跟许多地区的新浪潮导演一样,阿彼察邦的成长也包含了出洋留学的经历,感受到外面世界和不同事物的冲击。拍摄一系列短片后,他在2000年推出了《正午显影》,一部没采用正常叙事的电影,剧本用接龙方式延续了下去,然而这一切是天然而得还是人为编造?这种模棱两可无解释的作风在他的作品中时常出现。2002年的《祝福》令阿彼察邦更进一步,那会他还被认为是热带丛林里的蔡明亮,不过走得更远更极端,但亲和力不减。2004年的《热带疾病》让阿彼察邦声名鹊起,电影所采用的断裂叙事惊为天人,前半段还是一对情投意合的年轻人,后半段就成了一场在森林追踪老虎的冒险。这两部电影包括后来的《综合症与一百年》均受到了《电影手册》编辑部的推崇,阿彼察邦活用了古老传说和神秘主义,他的镜头充满灵性,叫人着迷。最新的《能忆起前世的布米大叔》又是一部让人灵魂出窍的影片,电影采用历史映照时代的方法,借不同的载体形式去说一些隐秘故事。
很容易发现阿彼察邦作品有以下特点,藏而不露的主题和潮湿感觉的影像,他注重发掘泰国本土风物元素,像丛林热、佛教教谕和万物有灵,这一切出现在西方人的视野里无疑会更加神秘。有人把阿彼察邦的走红与南美的魔幻现实文学联系在了一起,他的森林情结又跟日本的河濑直美如出一辙。可是阿彼察邦又不限于此,他的家庭出身和西方经历并不矛盾,他敢于抒发己见。在电影语言和表达手法上,他同样走在了时代前沿,强调思考和独立拍摄。所幸泰国不只有这么一位让人坐不住的导演,彭力·云旦拿域安是位以冷调出名的导演,有个人特色但痕迹较重,由此导致他的电影更加脱离受众。
有趣的是阿彼察邦也尝试过商业化,不过那部电影完全就像石头里蹦出来的,自动跳过。泰国与菲律宾等国家不一样,在商业电影领域它亦是值得一说。有些泰国电影在中国被划为了无法定义的文艺片,比如风格清新的《暹罗之恋》,说白了就是通俗的青春爱情片。这股风潮一直到去年的《爱久弥新》、《下一站,说爱你》都没有消停,电影内容不外乎那些被修饰美化的恋爱感伤,像极了新世纪以来的台湾电影,有滥觞隐患。尽管以年轻人为主的受众基础牢固,但这样的拍法并无法真正刺激到泰国电影工业,反而限制了许多环节的发展。如果说这一批泰国电影里还有需要温习留意的作品,那么有“一大一小”是不能错过的。《大狗民》充满了想象力和怪点子,《小情人》的孩提时光也最大化地亲近了观众。两部电影都出现在2004年,那也是泰国电影表现得最强势的一年,各个领域全面开花。
然而这些电影尚不能成为泰国主流商业片的代表,真正让泰片成为一股潮流的还要搬出托尼·贾,这位以能打著称的明星把泰拳的狠发挥得淋漓尽致,后来的真功夫之争还导致甄子丹不忘隔着电影银幕叫劲一番。托尼·贾的出现与华语电影动作明星的老去不无关系,然而泰国电影没有一个强大工业去支撑托尼·贾的发展,他的战斗力和他出产的电影完全不成正比。如果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比比当打之年的成龙和李连杰就能明白个七八分。苟延残喘的香港电影能从内地里炒点冷饭,但泰国人不行,于是乎只能怨托尼·贾生错了地方,若在其他地方必有大作为。随着泰国国内制作环境的恶化,创作者的水平下滑,被山寨得一塌糊涂的《拳霸》系列成了一则烂尾悲剧。能与动作片相提并论的还包括泰国的恐怖片,紧随上世纪末日韩恐怖电影的兴起,港台开始争相模仿,中间有香港电影人选择泰国做便捷外景,泰国电影人从中受益匪浅,也开始了着手尝试。即便这些恐怖片多数拿不出手,但是夸张无比的血腥暴力也打开了泰国片的知名度。
说来泰国电影不乏可圈可点之处,然而它们过度集中在了几个固定类型领域里面,互不支援,无法配合。现今的泰国还处于红衫军运动的余热中,局势动荡。如果回看过去几年的社会形势,那些自怜自伤的纯爱片不能不说是一种逃避。这种逃避可能是城头变幻大王旗的政府所导致,他们在审查和援助上做了不少伤害电影人的事情,所以2006年是一道分水岭,之后的泰国电影呈现出与之前截然不同的面貌,这一年阿彼察邦的《综合症与一百年》遭遇了删减麻烦,他拒绝让步。作为东南亚地区最早独立的国家,泰国好像早早走上了民主道路,面对近邻们容易生出一种优越感,然而阿彼察邦毫不留情地揭穿这是一套伪民主,并列举了种种问题,他要打破一切旧的东西,可惜力量有限。也许只有泰国这样的国度才能孕育出阿彼察邦,而泰国的政治危机又束缚了电影发展,以这样的方式来替过去十年做结,确实让人始料未及。【国际先驱导报】
说明:由于面向普通读者,限于门槛,本文中并未就具体导演和电影进行展开,只当普及。
后记:写完这篇稿子的第二天,托尼·贾剃度出家,单就一件事情本身而言,它好像不代表什么,如果串起这篇文章的内容,从他的没有退路和泰国的风风雨雨来看,这件事情简直太巧合了。
法国导演阿萨亚斯缅怀杨德昌时这样说道:他们拥有一片领地,上面堆积着旧电影的残骸。所有他们需要做的就是鼓吹起一阵风,摧枯拉朽地把这些旧的东西推倒。这句话是针对台湾新电影所言,它同样适用于近些年如火如荼的东南亚新浪潮,这其中的佼佼者首推泰国导演阿彼察邦,即将年满四十的他在刚结束的戛纳电影节拿下了金棕榈大奖,人生前所未有的光明和美好。
电影节主席吉尔·雅各布曾说电影艺术的中心正在向东方转移,可此一时彼一时,几十年前世界影坛瞩目的焦点会有华语片,年轻人们朝气蓬勃、勇于进取,现在泰国和菲律宾的电影人开始传递接力棒。但有人难免会质疑这势头能持续多久,君不见新浪潮之类的总是短命与早夭,它们之所以会崛起不外乎西方评论界的“一口鲜”。霸道的三板斧过后,大家好像就精疲力竭了,事实真是如此么?如果拿泰国电影来专门论述,那么阿彼察邦只会是很小的一部分,他与现行的商业电影体系没有太多交集,但并行不悖。这一小部分也带给泰国电影莫大荣耀,我们无从去比较在他的长镜头与托尼·贾的拳头之间孰优孰劣,放大来看,它们共同组成了完整的泰国电影。
就跟许多地区的新浪潮导演一样,阿彼察邦的成长也包含了出洋留学的经历,感受到外面世界和不同事物的冲击。拍摄一系列短片后,他在2000年推出了《正午显影》,一部没采用正常叙事的电影,剧本用接龙方式延续了下去,然而这一切是天然而得还是人为编造?这种模棱两可无解释的作风在他的作品中时常出现。2002年的《祝福》令阿彼察邦更进一步,那会他还被认为是热带丛林里的蔡明亮,不过走得更远更极端,但亲和力不减。2004年的《热带疾病》让阿彼察邦声名鹊起,电影所采用的断裂叙事惊为天人,前半段还是一对情投意合的年轻人,后半段就成了一场在森林追踪老虎的冒险。这两部电影包括后来的《综合症与一百年》均受到了《电影手册》编辑部的推崇,阿彼察邦活用了古老传说和神秘主义,他的镜头充满灵性,叫人着迷。最新的《能忆起前世的布米大叔》又是一部让人灵魂出窍的影片,电影采用历史映照时代的方法,借不同的载体形式去说一些隐秘故事。
很容易发现阿彼察邦作品有以下特点,藏而不露的主题和潮湿感觉的影像,他注重发掘泰国本土风物元素,像丛林热、佛教教谕和万物有灵,这一切出现在西方人的视野里无疑会更加神秘。有人把阿彼察邦的走红与南美的魔幻现实文学联系在了一起,他的森林情结又跟日本的河濑直美如出一辙。可是阿彼察邦又不限于此,他的家庭出身和西方经历并不矛盾,他敢于抒发己见。在电影语言和表达手法上,他同样走在了时代前沿,强调思考和独立拍摄。所幸泰国不只有这么一位让人坐不住的导演,彭力·云旦拿域安是位以冷调出名的导演,有个人特色但痕迹较重,由此导致他的电影更加脱离受众。
有趣的是阿彼察邦也尝试过商业化,不过那部电影完全就像石头里蹦出来的,自动跳过。泰国与菲律宾等国家不一样,在商业电影领域它亦是值得一说。有些泰国电影在中国被划为了无法定义的文艺片,比如风格清新的《暹罗之恋》,说白了就是通俗的青春爱情片。这股风潮一直到去年的《爱久弥新》、《下一站,说爱你》都没有消停,电影内容不外乎那些被修饰美化的恋爱感伤,像极了新世纪以来的台湾电影,有滥觞隐患。尽管以年轻人为主的受众基础牢固,但这样的拍法并无法真正刺激到泰国电影工业,反而限制了许多环节的发展。如果说这一批泰国电影里还有需要温习留意的作品,那么有“一大一小”是不能错过的。《大狗民》充满了想象力和怪点子,《小情人》的孩提时光也最大化地亲近了观众。两部电影都出现在2004年,那也是泰国电影表现得最强势的一年,各个领域全面开花。
然而这些电影尚不能成为泰国主流商业片的代表,真正让泰片成为一股潮流的还要搬出托尼·贾,这位以能打著称的明星把泰拳的狠发挥得淋漓尽致,后来的真功夫之争还导致甄子丹不忘隔着电影银幕叫劲一番。托尼·贾的出现与华语电影动作明星的老去不无关系,然而泰国电影没有一个强大工业去支撑托尼·贾的发展,他的战斗力和他出产的电影完全不成正比。如果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比比当打之年的成龙和李连杰就能明白个七八分。苟延残喘的香港电影能从内地里炒点冷饭,但泰国人不行,于是乎只能怨托尼·贾生错了地方,若在其他地方必有大作为。随着泰国国内制作环境的恶化,创作者的水平下滑,被山寨得一塌糊涂的《拳霸》系列成了一则烂尾悲剧。能与动作片相提并论的还包括泰国的恐怖片,紧随上世纪末日韩恐怖电影的兴起,港台开始争相模仿,中间有香港电影人选择泰国做便捷外景,泰国电影人从中受益匪浅,也开始了着手尝试。即便这些恐怖片多数拿不出手,但是夸张无比的血腥暴力也打开了泰国片的知名度。
说来泰国电影不乏可圈可点之处,然而它们过度集中在了几个固定类型领域里面,互不支援,无法配合。现今的泰国还处于红衫军运动的余热中,局势动荡。如果回看过去几年的社会形势,那些自怜自伤的纯爱片不能不说是一种逃避。这种逃避可能是城头变幻大王旗的政府所导致,他们在审查和援助上做了不少伤害电影人的事情,所以2006年是一道分水岭,之后的泰国电影呈现出与之前截然不同的面貌,这一年阿彼察邦的《综合症与一百年》遭遇了删减麻烦,他拒绝让步。作为东南亚地区最早独立的国家,泰国好像早早走上了民主道路,面对近邻们容易生出一种优越感,然而阿彼察邦毫不留情地揭穿这是一套伪民主,并列举了种种问题,他要打破一切旧的东西,可惜力量有限。也许只有泰国这样的国度才能孕育出阿彼察邦,而泰国的政治危机又束缚了电影发展,以这样的方式来替过去十年做结,确实让人始料未及。【国际先驱导报】
说明:由于面向普通读者,限于门槛,本文中并未就具体导演和电影进行展开,只当普及。
后记:写完这篇稿子的第二天,托尼·贾剃度出家,单就一件事情本身而言,它好像不代表什么,如果串起这篇文章的内容,从他的没有退路和泰国的风风雨雨来看,这件事情简直太巧合了。
2010-07-25 11:50:44 fanhallfilm
转4444的帖子,然后删4444的帖子,哈哈
Moviegoer专访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
2010-07-25 11:25:29 来自: 4444
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的采访因为他助理的帮忙,进行得十分顺利,他给我印象也很平和随性,一开始就说大家随便聊天吧,不用作采访状,于是有了半小时的信口开河,下面的内容肯定不如对Michael Ballhaus那么“正式”。阿彼察邦对很多电影内外问题都有非常个人化的理解,带点批判意味,言语上粗口恣意,不拘一格。
他在访谈中解释了他影片中那些极端风格的处理原因,以及个人的经历和艺术观对于影片的影响。同样还谈到了当今泰国政府与时局。最后还让我帮他带几部盗版碟,说是在俄罗斯有买到过,想自己收藏。后来我将自己的《热带病》与一部约翰·卡萨维茨的影片送给了他。(谋杀电视机)
时间:2007年06月21日 14:40-15:30
地点:上海银星皇冠假日酒店大厅
采访:谋杀电视机
采访稿整理:magasa、云中、谋杀电视机
组织协调:袁颖(上海电影节组委会学生助理)
Moviegoer:泰国人口逾6000万,在欧洲能算大国了。我想知道这个多人口国家的电影市场规模。
情况非常糟,这和泰国的经济、政治状况相关,前几年境况不佳,因此这便是我觉得我们应该发扬“走出去”战略的原因所在,我们应该把影片卖埠到海外,寻求国外合作伙伴。可我觉得事实上我们都在制作些个狗屁电影。我的意思是,那些个狗屁电影还肯定可以找到新市场。[笑]因此对我而言,我的电影则是有关我们所面对的恐惧、痛苦和认同感的。这些电影是属于少数派的。而这也并不算一种……我不太同意一些批评家所说的那样的……拍摄和营销方式,但是情况正变得越来越糟糕。这便是我的看法。所以,现在那些电影制片厂想削减经费,他们在制作上花的钱更少了,而在宣传上的钱却不见减少,有时反而有所增加。你现在在泰国市面上看到的只是些傻逼喜剧片。我绝非对商业片抱有恶意,但即使是商业片我们也拍得很烂。这就是我所抱怨的。
Moviegoer:作为一名独立影人,你能谈下你的影片在国内的观众反响么?
我希望观众们去看,去感觉,而不是去理解[笑]。就是这样。
Moviegoer:在中国,有国际知名度的独立影人大都依靠欧洲的投资,你的境况如何?你从哪里获得资金?
主要是欧洲,然后泰国有一些。
Moviegoer:某些部门和组织会提供你资金么?
制片厂吧,但这些对于泰国片厂来说绝对是个新鲜事物。政企分开才五年时间。我想他们依旧在摸爬滚打,有时他们会被国外的制片人和制片厂骗。发生过不少这类事件,但你知道,我不能透露他们的名字。所以这就像”屡战屡败,再败再战”……
Moviegoer:你在字幕里总喜欢把影片说成“conceived by Apichatpong”,而不是通常的“directed by Apichatpong”,这是否意味着你觉得电影是一种“观念和思想”,而电影的制作过程则是非常机械的程式而已?
那是因为制作过程的缘故。我使用“conceived”是因为,我觉得那更像是——创意和电影源自于我,但随后电影便有了自己的生命。因此对演员和其他人来说,你说自己是“directing”就有点强加意志的味道。
Moviegoer:而你是和大家齐心协力(制作电影的)?
是的,但是最近一部电影《百年综合症》,我就用了“directed”。
Moviegoer:为什么呢?
因为那和我的个人经验相去甚远,这个故事源自我的父母,所以便不一样了。
Moviegoer:你的作品的叙事结构总是很具有风格,比如你的“双段式叙事”,有时两个故事之间联系并不紧密,仅有一些微弱的暗示,有时在叙事上还会有明显的断层感。那么你这么做的用意为何?
因为我生活的影响吧,我有自己的生活。我试图把特定的感觉和情感通过电影表达出来,有时两者并不一致。而且我喜欢探索,因为在我看来,我更像一个正在学习电影奥妙的婴儿,所以……
我觉得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反差的社会中。精神上,我们拥有强大的信仰,类似印度佛教的信仰支配着我们的日常行为。所以泰国在这些反差方面很有意思。因为那时我们想变成一个资本主义国家,而我们却依然相信鬼神之类的东西。所以我对这些反差和变化很感兴趣。什么改变了,而什么没有改变,你也知道。有时改变的只是外壳而已。
Moviegoer:表面上看我们改变了,而内里实际上依旧是传统观念。
对的。抑或有时,观念上会有些“反动”。实际上泰国政府十分腐败,所以我便喜欢在我的影片中反映这些情况。变化和差异如何并存于同一体系中。这是一种看待方式。
Moviegoer:因此你想通过这种“双段式”结构来表现社会的一种强烈反差?
但还有别的原因,有许多原因。我是说它可以是一种情绪,感觉什么的……
Moviegoer:体验。
失落和迷惑的感觉,甚或看电影的感觉。你明白,当你面对一个十分陌生的事物时,你就会认识到那是一种幻象。就是这样。
Moviegoer:你喜欢使用大量非职业演员,你如何看待他们在影片中的作用?你如何指导他们表演?
我只挑选我个人喜爱的人。有时我会根据他们的特质而改剧本,因为许多导演喜欢让演员去适应剧本。
Moviegoer:而你是为演员而拍片?
是的,所以我尝试着将演员的特质融入影片中。当我离电影工业的制作方式越远,我就越能从中得到乐趣,因为有些时候我的电影不是关于电影工业的。[笑]那是关于电影本身的,不过那是另外一回事情了。但是……
Moviegoer:电影工业仅仅是一门生意而已。
嗯,是啊。目前来说我对此毫无兴趣。但我喜欢探索其他人的体验,并更多的用我自己的体验与他们一齐分享。如果你做着完全不同的电影,那将会更为有趣。
Moviegoer:你在一些镜头中,会有意保留那些非职业演员的穿帮镜头和不自然表现。为什么你会保留这些镜头?
因为我喜欢这种电影制作方式,有时我觉得幕后的这些比电影本身更为来的有趣。所以有时我特意放些个这些到电影里,来提醒我自己,或者……提醒外部世界的人和摄影机前面的人。然后用来提醒自己和观众们这是个二维的东西,这是光,这不是真的。
Moviegoer:我觉得你使用非职业演员的方式很像伊朗导演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是的,我认识他。非常感谢你的夸奖。
Moviegoer:在你的影片《祝福》、《热带疾病》和《百年综合症》中,你对乡村始终有一种迷恋,这和你的成长经历有关么?
是的,但是《热带疾病》一片则离我的个人经历较远。而其他电影里面就会更加……小镇的生活是我十分倾慕的。可能你觉得我急匆匆地赶一部又一部影片,而实际上是因为一切都在变。景物变化得如此之快,所以我觉得“哦,我得把这些拍下来,我得在它们消失前把他们拍下来。”而且我觉得在开始阶段,我仍旧处于学习过程中,我在电影界还算个新手。所以拍摄一些关乎过去的东西和一些令我倍感珍贵的东西,对我来说也算是开了个好头。
Moviegoer:而且你的电影中也经常出现两个视觉母题:丛林和医院。讲讲你心目中的这两样东西吧。
这是我喜欢的地方,如此而已。[笑]这是些令我有想与人分享特定感觉的场所。因为我在一座偏远小镇的医院长大。我的父母是医生,所以我们在医院里有所房子。那是个和我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地方,就这么简单。
Moviegoer:在你的童年时代有什么事情令你印象深刻的?
哦……可能就是我们的房子,那是个木制的房子,有个大操场,医院环绕在四周。
Moviegoer:你小时候玩什么?踢足球吗?或其他什么的么?
不玩的,我们喜欢玩动物,比如蜻蜓,甲虫啥的。很天真不是?[笑]我非常喜欢这些个。
Moviegoer:我小时候也喜欢和昆虫玩。
嗯,就是那种感觉。
Moviegoer:《祝福》中,你会不时插入一些字幕和插画。你为何这么做?你想通过这些图象传递何种信息给观众?
拿《祝福》来说吧,这个电影是关于交流的。因为角色存在一些交流障碍。而有时他甚至通过触摸来和人交流。因此我觉得通过插画,可以在角色和导演之间建立一种交流关系。
Moviegoer:还有其他的原因么?
嗯……其他的原因也一样。这也是电影制作的原因,你明白。所有都是二维的,都是为了提醒观众这是平的,所有事情都不过是排演的。
Moviegoer:你是否试图将所有的艺术形式运用到电影之中?我知道你在装置艺术和行为艺术界也很活跃。
我不知道。但我对好多东西都很感兴趣。所以我想做些尝试,就这样。但这并不意味着我要把这些放到电影里去,那只是……比如说,我用多种形式的胶片来拍摄活动影像,只是为了了解其中的不同。
Moviegoer:所以你只是对这些好奇。
对的,非常正确。
Moviegoer:你也拍摄了诸如《铁猫历险记》这样喜剧类型片,而这部作品与你以往那些作品十分不同,这是一部向1960年代的泰国影片致敬的影片呢?还是你只是想做些新的尝试?
这是一个我与另一个表演艺术家的合作项目。之前只是个短片,但随着制作的进行,他们想把它做成一个长片。所以我就把故事情节移回到了过去,因为短片中的那位“铁猫”小姐很时尚,又有点野蛮。所以我把她放到了过去,因为过去年代的女人们,给人的感觉总是……你知道,有点保守。而看到“铁猫”小姐上窜下跳忙前忙后,同时又大大咧咧的一定很有趣。从另一方面看,它也是很概念化的,我也想对比下过去和现在在电影制作方式上的差别。
Moviegoer:你删除了《热带疾病》中的一些雨景和游泳镜头,为什么?仅仅是为了满足片长么?还是其他原因?
不是的,我也喜欢这些场景。但是不知何故,我们不能将它们放进电影中,因为它们看上去过于漂亮了。而有时则有点……我很难说清楚,特别是那些雨景。
Moviegoer:你的意思是不是那些雨景会过于吸引观众的注意?
不是的,是我的个人原因。我的电影是为自己而拍的。它们太……有时它们破坏了其他场景。所以这很难解释。
Moviegoer:嗯,我明白。
那好。
Moviegoer:你的许多作品中经常出现民间故事和传说等等,在将这些故事运用到电影中的时候,你是否做了些许改动?为何你喜欢引用这些故事?
因为我是听这些故事长大的。我非常喜欢这些故事,和现在这些讲故事的人。这像一种古老的杂谈。是一种伴随我成长的老式杂谈,而且现在你在农村地区还能听到这些故事。《热带疾病》中那个小和尚的故事,便是我在拍摄《祝福》时听到的,所以我把它写了下来,所以这个故事并非很古老,虽然这是一个古老的故事,但它是在我工作或者做别的事情时听来的,因此我非常感激这些事情。
Moviegoer:我也喜欢这些故事。
是的,所以我就放进去了。[笑]
Moviegoer:泰国的电影审查委员会声称,你的《百年综合症》必须经过重新剪辑才能获准上映。而你拒绝了他们的要求,并组织了一个在线的投票运动。顺便说下,我召集了我的朋友为你投票。现在我想听听你的看法。
目前情况依旧没有改观,还是老样子,警察仍然拿着电影的拷贝。而他们也不准备归还给我,他们依旧要我进行重剪,而我拒绝了。现在的问题不是谁对谁错了,而是法律本身的问题了。所以我们设法去改变这种体制:我们召开集会、写信给总理,希望能有改观。我不知道将来是否会有转机,但泰国显然正在变成一个集权国家,我不清楚,可能和中国很像。[笑]
Moviegoer:是的,我们也有同样的问题。
真是有毛病!但泰国名义上是说自己是民主国家。这便是我们觉得不公平的地方。我时常和媒体说,我们该把体制变成“法西斯”体制了。为此,我们才来讨论民主、自由。只有当你改变了整个政治体制后,一切才能解决,我也能从中获益。但如果我们打着民主的旗号,一边又同时践踏人权,那就太离谱,所以我们要起来抗争……
Moviegoer:你是否认为作为一名“艺术家”,保持自己的艺术完整性才是首要的?
嗯,我想应该是的。否则你就别把自己当“艺术家”,因为当你妥协时,当你做些不正确的事情时,我是说,有时我甚至会质疑那些在博物馆看到的古典画家,有时他们只是在为经院或者教会画画。所以有时我觉得那些不是艺术,因为其中有些手艺的成分。那只是门手艺,不是艺术。因此就我自己而言,我更希望自己是名“艺术家”,但作为“艺术家”的我来说,我不愿意和任何事物妥协。
Moviegoer:你曾说你的作品是完全意义上的“个人电影”。在上面的事件中,你一再强调你不与政府妥协的立场。那么你会为观众而妥协么?
不会,因为我觉得第一位观众应该是我自己。那么我的电影首先得过我这关才算合格。[笑]如果我妥协了,那么这意味着我首先和自己妥协了。然后,你也明白,便是最后的成品了。
Moviegoer:你曾经在美国学习多年,但我们在你的电影中却很难寻觅到美国电影的痕迹。那么美国电影,特别是好莱坞主流电影是否对你的作品有过影响呢?
是的,从某些方面上。我想美国风格不一定要到美国才能学到。[笑]它到处都是!但对我来说,影响比较大的还是美国实验电影,比如安迪·沃霍尔,因此我觉得电影观更像一个开放的情感平台。这是我在美国学到的最主要的观念所在。我也喜欢大卫·格里菲斯,和许多法国导演。我也很喜欢许多过去的泰国导演,不是现在这些个。
Moviegoer:还有别人么?
布鲁斯·贝利(Bruce Bailey),和约翰·卡萨维茨,好多好多。
Moviegoer:你除了从事电影拍摄之外,在视觉艺术和装置艺术上也十分活跃。你将自己看成纯粹的电影人,还是视觉艺术家?
哦,这个问题太难回答了。因为我从事我感兴趣的事业。而视觉艺术真的很棒,你可以在此用一种不同的方式创作。它比电影更为开放,因为观众在这个空间中来去自如,因此这个有点像……比方说“爱”吧。但是,《热带疾病》也是”爱”,但是那就是一种更为具体的”爱”了,而视觉艺术更为直接。因此这是种我受益匪浅的尝试,当然我从电影中也获益良多。
Moviegoer:你如何看待电影这种艺术形式?
电影就是魔术。电影就是生活。它就像是我们的血液,因为在古代我们会操弄影子。穴居时代的人们喜欢在岩壁上绘画。这是本能。拍电影是人类的本能。那就是个奇迹。
Moviegoer:1997年,你和你的朋友Micheal Shoawanasai、Gridthiya Gawewong一起创办了一个叫做“Project 304”艺术团体,我听说它现在仍旧十分活跃,你能给我们简单介绍下这个组织么?
我觉得,最初Project 304只是一个实验性的平台,因为我们政府的无能,[笑]我们只能自己组建一个。
Moviegoer:那这是个非营利性组织。
我们想在许多许多方面促进艺术的发展。以前Project 304有一个小场地,还有一个供电影放映的画廊,诸如此类。但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在进行创作。所以它现在也变成了一个类似……怎么说呢……各人以不同方式进行推广的场所,但我觉得304的精神依旧存于每个会员的心目中。
Moviegoer:不知道我是否该问这个问题。你的很多作品都涉及了男人之间的情感问题,你如何看待这种情感?你是如何理解爱情的?我能否说这便是你所有电影的主题呢?
爱情?我想这是人类文明的推动力。对我来说,爱和性是密不可分的。而且这也是人类的本能,或使我们远离这种本能。所以怎么说呢,这便使我们变成了现在的样子,影响我们的穿着,和我们的一切,到处可见。所以我觉得制作关于生活的影片,对我来说是再单纯不过的了。你的影片只有当涉及到爱时才会有意义。如果我拍摄关于政治或别的什么的影片,那也是关于”爱”的,好吧,我觉得我无法从”爱”中逃离。
Moviegoer:你的下部作品《乌托邦》是否会是第一部在海外拍摄的影片?依旧是关于记忆和苦难的么?
是的,非常对头!它同时也是关于压迫的,因为它源自审查制度,而且我试图通过这部影片质疑人们如何从当今泰国的无能政府的统治下得以生还。因此这部影片更多的将是一个关于压迫者之间的爱情的故事。
Moviegoer:你制作这部影片的目的是否是为了回应你对电影审查委员会的立场?
不是的。我想我拍电影都是为了和大家分享我的情感,以及我的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情;之前政府和我的电影没有瓜葛,但是现在他们进入到我的生活中来了,因此我觉得是时候来反映这些困难和想法了,因为他是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了。这对我来说是人之常情。
Moviegoer:《乌托邦》还是一个”两段式”的故事么?
我不知道。[笑]我不能透露,本来连《百年综合症》也并非打算拍成一个“双段故事”的,但随着我们的不断修改和讨论,最后又做成了那样……它自己就变成了两个部分。[笑]
Moviegoer:问你个私人问题好么?为啥你的英文名叫Joe而不是John,或者Jay?
在泰国我是叫Jay或Joe的,可是到了美国后,我的朋友们不习惯Jay的那个发音,而且我在泰国时候的小名叫“乔瓦”(Jowa),所以大家全都叫我Joe了,现在叫多了也基本上叫Joe而不叫Jay了。我来到上海,只有我一个闺中密友,和《电影手册》采访过我的付东,还有你叫我Joe。 [笑]
Moviegoer:感谢你接受采访,非常感谢。
Moviegoer专访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
2010-07-25 11:25:29 来自: 4444
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的采访因为他助理的帮忙,进行得十分顺利,他给我印象也很平和随性,一开始就说大家随便聊天吧,不用作采访状,于是有了半小时的信口开河,下面的内容肯定不如对Michael Ballhaus那么“正式”。阿彼察邦对很多电影内外问题都有非常个人化的理解,带点批判意味,言语上粗口恣意,不拘一格。
他在访谈中解释了他影片中那些极端风格的处理原因,以及个人的经历和艺术观对于影片的影响。同样还谈到了当今泰国政府与时局。最后还让我帮他带几部盗版碟,说是在俄罗斯有买到过,想自己收藏。后来我将自己的《热带病》与一部约翰·卡萨维茨的影片送给了他。(谋杀电视机)
时间:2007年06月21日 14:40-15:30
地点:上海银星皇冠假日酒店大厅
采访:谋杀电视机
采访稿整理:magasa、云中、谋杀电视机
组织协调:袁颖(上海电影节组委会学生助理)
Moviegoer:泰国人口逾6000万,在欧洲能算大国了。我想知道这个多人口国家的电影市场规模。
情况非常糟,这和泰国的经济、政治状况相关,前几年境况不佳,因此这便是我觉得我们应该发扬“走出去”战略的原因所在,我们应该把影片卖埠到海外,寻求国外合作伙伴。可我觉得事实上我们都在制作些个狗屁电影。我的意思是,那些个狗屁电影还肯定可以找到新市场。[笑]因此对我而言,我的电影则是有关我们所面对的恐惧、痛苦和认同感的。这些电影是属于少数派的。而这也并不算一种……我不太同意一些批评家所说的那样的……拍摄和营销方式,但是情况正变得越来越糟糕。这便是我的看法。所以,现在那些电影制片厂想削减经费,他们在制作上花的钱更少了,而在宣传上的钱却不见减少,有时反而有所增加。你现在在泰国市面上看到的只是些傻逼喜剧片。我绝非对商业片抱有恶意,但即使是商业片我们也拍得很烂。这就是我所抱怨的。
Moviegoer:作为一名独立影人,你能谈下你的影片在国内的观众反响么?
我希望观众们去看,去感觉,而不是去理解[笑]。就是这样。
Moviegoer:在中国,有国际知名度的独立影人大都依靠欧洲的投资,你的境况如何?你从哪里获得资金?
主要是欧洲,然后泰国有一些。
Moviegoer:某些部门和组织会提供你资金么?
制片厂吧,但这些对于泰国片厂来说绝对是个新鲜事物。政企分开才五年时间。我想他们依旧在摸爬滚打,有时他们会被国外的制片人和制片厂骗。发生过不少这类事件,但你知道,我不能透露他们的名字。所以这就像”屡战屡败,再败再战”……
Moviegoer:你在字幕里总喜欢把影片说成“conceived by Apichatpong”,而不是通常的“directed by Apichatpong”,这是否意味着你觉得电影是一种“观念和思想”,而电影的制作过程则是非常机械的程式而已?
那是因为制作过程的缘故。我使用“conceived”是因为,我觉得那更像是——创意和电影源自于我,但随后电影便有了自己的生命。因此对演员和其他人来说,你说自己是“directing”就有点强加意志的味道。
Moviegoer:而你是和大家齐心协力(制作电影的)?
是的,但是最近一部电影《百年综合症》,我就用了“directed”。
Moviegoer:为什么呢?
因为那和我的个人经验相去甚远,这个故事源自我的父母,所以便不一样了。
Moviegoer:你的作品的叙事结构总是很具有风格,比如你的“双段式叙事”,有时两个故事之间联系并不紧密,仅有一些微弱的暗示,有时在叙事上还会有明显的断层感。那么你这么做的用意为何?
因为我生活的影响吧,我有自己的生活。我试图把特定的感觉和情感通过电影表达出来,有时两者并不一致。而且我喜欢探索,因为在我看来,我更像一个正在学习电影奥妙的婴儿,所以……
我觉得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反差的社会中。精神上,我们拥有强大的信仰,类似印度佛教的信仰支配着我们的日常行为。所以泰国在这些反差方面很有意思。因为那时我们想变成一个资本主义国家,而我们却依然相信鬼神之类的东西。所以我对这些反差和变化很感兴趣。什么改变了,而什么没有改变,你也知道。有时改变的只是外壳而已。
Moviegoer:表面上看我们改变了,而内里实际上依旧是传统观念。
对的。抑或有时,观念上会有些“反动”。实际上泰国政府十分腐败,所以我便喜欢在我的影片中反映这些情况。变化和差异如何并存于同一体系中。这是一种看待方式。
Moviegoer:因此你想通过这种“双段式”结构来表现社会的一种强烈反差?
但还有别的原因,有许多原因。我是说它可以是一种情绪,感觉什么的……
Moviegoer:体验。
失落和迷惑的感觉,甚或看电影的感觉。你明白,当你面对一个十分陌生的事物时,你就会认识到那是一种幻象。就是这样。
Moviegoer:你喜欢使用大量非职业演员,你如何看待他们在影片中的作用?你如何指导他们表演?
我只挑选我个人喜爱的人。有时我会根据他们的特质而改剧本,因为许多导演喜欢让演员去适应剧本。
Moviegoer:而你是为演员而拍片?
是的,所以我尝试着将演员的特质融入影片中。当我离电影工业的制作方式越远,我就越能从中得到乐趣,因为有些时候我的电影不是关于电影工业的。[笑]那是关于电影本身的,不过那是另外一回事情了。但是……
Moviegoer:电影工业仅仅是一门生意而已。
嗯,是啊。目前来说我对此毫无兴趣。但我喜欢探索其他人的体验,并更多的用我自己的体验与他们一齐分享。如果你做着完全不同的电影,那将会更为有趣。
Moviegoer:你在一些镜头中,会有意保留那些非职业演员的穿帮镜头和不自然表现。为什么你会保留这些镜头?
因为我喜欢这种电影制作方式,有时我觉得幕后的这些比电影本身更为来的有趣。所以有时我特意放些个这些到电影里,来提醒我自己,或者……提醒外部世界的人和摄影机前面的人。然后用来提醒自己和观众们这是个二维的东西,这是光,这不是真的。
Moviegoer:我觉得你使用非职业演员的方式很像伊朗导演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是的,我认识他。非常感谢你的夸奖。
Moviegoer:在你的影片《祝福》、《热带疾病》和《百年综合症》中,你对乡村始终有一种迷恋,这和你的成长经历有关么?
是的,但是《热带疾病》一片则离我的个人经历较远。而其他电影里面就会更加……小镇的生活是我十分倾慕的。可能你觉得我急匆匆地赶一部又一部影片,而实际上是因为一切都在变。景物变化得如此之快,所以我觉得“哦,我得把这些拍下来,我得在它们消失前把他们拍下来。”而且我觉得在开始阶段,我仍旧处于学习过程中,我在电影界还算个新手。所以拍摄一些关乎过去的东西和一些令我倍感珍贵的东西,对我来说也算是开了个好头。
Moviegoer:而且你的电影中也经常出现两个视觉母题:丛林和医院。讲讲你心目中的这两样东西吧。
这是我喜欢的地方,如此而已。[笑]这是些令我有想与人分享特定感觉的场所。因为我在一座偏远小镇的医院长大。我的父母是医生,所以我们在医院里有所房子。那是个和我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地方,就这么简单。
Moviegoer:在你的童年时代有什么事情令你印象深刻的?
哦……可能就是我们的房子,那是个木制的房子,有个大操场,医院环绕在四周。
Moviegoer:你小时候玩什么?踢足球吗?或其他什么的么?
不玩的,我们喜欢玩动物,比如蜻蜓,甲虫啥的。很天真不是?[笑]我非常喜欢这些个。
Moviegoer:我小时候也喜欢和昆虫玩。
嗯,就是那种感觉。
Moviegoer:《祝福》中,你会不时插入一些字幕和插画。你为何这么做?你想通过这些图象传递何种信息给观众?
拿《祝福》来说吧,这个电影是关于交流的。因为角色存在一些交流障碍。而有时他甚至通过触摸来和人交流。因此我觉得通过插画,可以在角色和导演之间建立一种交流关系。
Moviegoer:还有其他的原因么?
嗯……其他的原因也一样。这也是电影制作的原因,你明白。所有都是二维的,都是为了提醒观众这是平的,所有事情都不过是排演的。
Moviegoer:你是否试图将所有的艺术形式运用到电影之中?我知道你在装置艺术和行为艺术界也很活跃。
我不知道。但我对好多东西都很感兴趣。所以我想做些尝试,就这样。但这并不意味着我要把这些放到电影里去,那只是……比如说,我用多种形式的胶片来拍摄活动影像,只是为了了解其中的不同。
Moviegoer:所以你只是对这些好奇。
对的,非常正确。
Moviegoer:你也拍摄了诸如《铁猫历险记》这样喜剧类型片,而这部作品与你以往那些作品十分不同,这是一部向1960年代的泰国影片致敬的影片呢?还是你只是想做些新的尝试?
这是一个我与另一个表演艺术家的合作项目。之前只是个短片,但随着制作的进行,他们想把它做成一个长片。所以我就把故事情节移回到了过去,因为短片中的那位“铁猫”小姐很时尚,又有点野蛮。所以我把她放到了过去,因为过去年代的女人们,给人的感觉总是……你知道,有点保守。而看到“铁猫”小姐上窜下跳忙前忙后,同时又大大咧咧的一定很有趣。从另一方面看,它也是很概念化的,我也想对比下过去和现在在电影制作方式上的差别。
Moviegoer:你删除了《热带疾病》中的一些雨景和游泳镜头,为什么?仅仅是为了满足片长么?还是其他原因?
不是的,我也喜欢这些场景。但是不知何故,我们不能将它们放进电影中,因为它们看上去过于漂亮了。而有时则有点……我很难说清楚,特别是那些雨景。
Moviegoer:你的意思是不是那些雨景会过于吸引观众的注意?
不是的,是我的个人原因。我的电影是为自己而拍的。它们太……有时它们破坏了其他场景。所以这很难解释。
Moviegoer:嗯,我明白。
那好。
Moviegoer:你的许多作品中经常出现民间故事和传说等等,在将这些故事运用到电影中的时候,你是否做了些许改动?为何你喜欢引用这些故事?
因为我是听这些故事长大的。我非常喜欢这些故事,和现在这些讲故事的人。这像一种古老的杂谈。是一种伴随我成长的老式杂谈,而且现在你在农村地区还能听到这些故事。《热带疾病》中那个小和尚的故事,便是我在拍摄《祝福》时听到的,所以我把它写了下来,所以这个故事并非很古老,虽然这是一个古老的故事,但它是在我工作或者做别的事情时听来的,因此我非常感激这些事情。
Moviegoer:我也喜欢这些故事。
是的,所以我就放进去了。[笑]
Moviegoer:泰国的电影审查委员会声称,你的《百年综合症》必须经过重新剪辑才能获准上映。而你拒绝了他们的要求,并组织了一个在线的投票运动。顺便说下,我召集了我的朋友为你投票。现在我想听听你的看法。
目前情况依旧没有改观,还是老样子,警察仍然拿着电影的拷贝。而他们也不准备归还给我,他们依旧要我进行重剪,而我拒绝了。现在的问题不是谁对谁错了,而是法律本身的问题了。所以我们设法去改变这种体制:我们召开集会、写信给总理,希望能有改观。我不知道将来是否会有转机,但泰国显然正在变成一个集权国家,我不清楚,可能和中国很像。[笑]
Moviegoer:是的,我们也有同样的问题。
真是有毛病!但泰国名义上是说自己是民主国家。这便是我们觉得不公平的地方。我时常和媒体说,我们该把体制变成“法西斯”体制了。为此,我们才来讨论民主、自由。只有当你改变了整个政治体制后,一切才能解决,我也能从中获益。但如果我们打着民主的旗号,一边又同时践踏人权,那就太离谱,所以我们要起来抗争……
Moviegoer:你是否认为作为一名“艺术家”,保持自己的艺术完整性才是首要的?
嗯,我想应该是的。否则你就别把自己当“艺术家”,因为当你妥协时,当你做些不正确的事情时,我是说,有时我甚至会质疑那些在博物馆看到的古典画家,有时他们只是在为经院或者教会画画。所以有时我觉得那些不是艺术,因为其中有些手艺的成分。那只是门手艺,不是艺术。因此就我自己而言,我更希望自己是名“艺术家”,但作为“艺术家”的我来说,我不愿意和任何事物妥协。
Moviegoer:你曾说你的作品是完全意义上的“个人电影”。在上面的事件中,你一再强调你不与政府妥协的立场。那么你会为观众而妥协么?
不会,因为我觉得第一位观众应该是我自己。那么我的电影首先得过我这关才算合格。[笑]如果我妥协了,那么这意味着我首先和自己妥协了。然后,你也明白,便是最后的成品了。
Moviegoer:你曾经在美国学习多年,但我们在你的电影中却很难寻觅到美国电影的痕迹。那么美国电影,特别是好莱坞主流电影是否对你的作品有过影响呢?
是的,从某些方面上。我想美国风格不一定要到美国才能学到。[笑]它到处都是!但对我来说,影响比较大的还是美国实验电影,比如安迪·沃霍尔,因此我觉得电影观更像一个开放的情感平台。这是我在美国学到的最主要的观念所在。我也喜欢大卫·格里菲斯,和许多法国导演。我也很喜欢许多过去的泰国导演,不是现在这些个。
Moviegoer:还有别人么?
布鲁斯·贝利(Bruce Bailey),和约翰·卡萨维茨,好多好多。
Moviegoer:你除了从事电影拍摄之外,在视觉艺术和装置艺术上也十分活跃。你将自己看成纯粹的电影人,还是视觉艺术家?
哦,这个问题太难回答了。因为我从事我感兴趣的事业。而视觉艺术真的很棒,你可以在此用一种不同的方式创作。它比电影更为开放,因为观众在这个空间中来去自如,因此这个有点像……比方说“爱”吧。但是,《热带疾病》也是”爱”,但是那就是一种更为具体的”爱”了,而视觉艺术更为直接。因此这是种我受益匪浅的尝试,当然我从电影中也获益良多。
Moviegoer:你如何看待电影这种艺术形式?
电影就是魔术。电影就是生活。它就像是我们的血液,因为在古代我们会操弄影子。穴居时代的人们喜欢在岩壁上绘画。这是本能。拍电影是人类的本能。那就是个奇迹。
Moviegoer:1997年,你和你的朋友Micheal Shoawanasai、Gridthiya Gawewong一起创办了一个叫做“Project 304”艺术团体,我听说它现在仍旧十分活跃,你能给我们简单介绍下这个组织么?
我觉得,最初Project 304只是一个实验性的平台,因为我们政府的无能,[笑]我们只能自己组建一个。
Moviegoer:那这是个非营利性组织。
我们想在许多许多方面促进艺术的发展。以前Project 304有一个小场地,还有一个供电影放映的画廊,诸如此类。但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在进行创作。所以它现在也变成了一个类似……怎么说呢……各人以不同方式进行推广的场所,但我觉得304的精神依旧存于每个会员的心目中。
Moviegoer:不知道我是否该问这个问题。你的很多作品都涉及了男人之间的情感问题,你如何看待这种情感?你是如何理解爱情的?我能否说这便是你所有电影的主题呢?
爱情?我想这是人类文明的推动力。对我来说,爱和性是密不可分的。而且这也是人类的本能,或使我们远离这种本能。所以怎么说呢,这便使我们变成了现在的样子,影响我们的穿着,和我们的一切,到处可见。所以我觉得制作关于生活的影片,对我来说是再单纯不过的了。你的影片只有当涉及到爱时才会有意义。如果我拍摄关于政治或别的什么的影片,那也是关于”爱”的,好吧,我觉得我无法从”爱”中逃离。
Moviegoer:你的下部作品《乌托邦》是否会是第一部在海外拍摄的影片?依旧是关于记忆和苦难的么?
是的,非常对头!它同时也是关于压迫的,因为它源自审查制度,而且我试图通过这部影片质疑人们如何从当今泰国的无能政府的统治下得以生还。因此这部影片更多的将是一个关于压迫者之间的爱情的故事。
Moviegoer:你制作这部影片的目的是否是为了回应你对电影审查委员会的立场?
不是的。我想我拍电影都是为了和大家分享我的情感,以及我的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情;之前政府和我的电影没有瓜葛,但是现在他们进入到我的生活中来了,因此我觉得是时候来反映这些困难和想法了,因为他是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了。这对我来说是人之常情。
Moviegoer:《乌托邦》还是一个”两段式”的故事么?
我不知道。[笑]我不能透露,本来连《百年综合症》也并非打算拍成一个“双段故事”的,但随着我们的不断修改和讨论,最后又做成了那样……它自己就变成了两个部分。[笑]
Moviegoer:问你个私人问题好么?为啥你的英文名叫Joe而不是John,或者Jay?
在泰国我是叫Jay或Joe的,可是到了美国后,我的朋友们不习惯Jay的那个发音,而且我在泰国时候的小名叫“乔瓦”(Jowa),所以大家全都叫我Joe了,现在叫多了也基本上叫Joe而不叫Jay了。我来到上海,只有我一个闺中密友,和《电影手册》采访过我的付东,还有你叫我Joe。 [笑]
Moviegoer:感谢你接受采访,非常感谢。
为了筹到足够的资金制作这部电影,他等了3年多,尽管他早就成为世所瞩目的导演,泰国独立电影的旗帜人物,但是融资和发行照样是困难重重地。我无法知晓在今天的泰国,有多少人会有时间有心思关注这样一部电影,也无法知晓阿彼察邦认为对泰国人历史非常重要的这个奖项,对于用子弹射向自己人民的政府会有何触动。
我知晓的是阿彼察邦是个友善的人,他说话轻柔,且慢条斯理。
现象网: 首先,可以谈一谈你的新片吗?
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 好的,这也是一部关于记忆的片子,我对这个主题比较感兴趣。这部片子主要讲述了几代人的记忆,也记录了泰国东北部一带的风景,那是我长大的地方。片子现在还在剪辑中,也许影片的最后或多或少会有一些变动。这个片子主要所受的启发来自一本书,是一个僧人给我的一本小书,在我的家乡,一个能记住自己前世的人,我用这个故事作为影片的主题,是对过去的一种沉思。
现象网: 书名叫什么?
Apichatpong: 嗯,叫《能记住前世的布米叔叔》。
现象网: 我记得你还有一部短片是关于这本书的,对么?
Apichatpong: 对,《来自布米叔叔的一封信》。那是关于寻找这个主人公的处所,整个故事都在记录他本人。
现象网: 为什么总是对记忆这个主题比较感兴趣呢?
Apichatpong: 我认为,在泰国,很少人去记录、梳理政治情势,或者日常生活,我们记录的都不是普通人的历史,我想现在是时候关注人们的生活,关注普通人的记忆了。由于我自己向来就是一个容易忘事的人(笑),所以我喜欢记录这里正在发生的事情,我没有企图,说要去改变泰国之类的,只是像记日记一样记录我周围人的生活。
现象网: 不过,看起来你可是改变了泰国电影……
Apichatpong: 呵呵,我不敢说影响了泰国电影工业,但就独立电影这一块,我想是的。嗯,怎么说呢,我想我只是遇上了好的时代,正赶上开始使用比较廉价的设备,尤其是DV的出现。突然之间,人们都可以很方便的使用。我是很早就开始使用数码摄像机了。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