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论坛
电影节
档案
影片
影人
电影节
基金
机构
群组
新闻
成员
活动
您好,请
登录
或
注册
[转帖]电影:朴素沉着的2002年柏林国际电影节
2002-07-20 09:03:56 来自:
现象
电影:朴素沉着的2002年柏林国际电影节
三联生活周刊
文/崔峤
不要好莱坞,不要明星排场,不要浮华影片,2002年柏林电影节的选片标准是沉稳、有创新志向、有社会政治关注的严肃电影。影展的官方标语是“接受多元“,倒是可以解释抱得金熊的两部影片对比实在强烈的原因:宫崎骏导演的日本动画影片《千与千寻》用最虚幻的方式脱离现实,而英国与爱尔兰合拍影片《血腥星期天》以重塑现实为惟一目标。很多人
猜测大奖结果是柏林影展提倡颠覆、革命、幻想力、乌托邦的一个新信号,甚至感觉动画片得奖很滑稽:是不是应该一台电脑上台领奖更贴切?但观看电影节400部电影放映的50万观众赞誉今年的电影节为“好心情电影节”,12天内放映1704场,许多影院拥挤得水泄不通,15685名全世界的专业人士和3404名电影记者齐聚柏林,20吨的电影材料、500万次的电影节网页点击数,其中甚至还有来自梵蒂冈的一次神圣点击记录。
一心想退隐江湖的61岁日本导演宫崎骏的动画影片《千与千寻》号称是日本电影史上最成功的电影,从去年夏天开始,这部动画片吸引了2100万各种年龄观众。票房超过2.3亿美元,比《泰坦尼克号》多一千万,是《哈利·波特》的两倍。今年它获金熊奖出乎所有人意外,回溯到上次日本电影和金熊的缘分差不多四十年过去:相比1963年今井正导演的《武士道残酷故事》,如今的日本电影风格和社会现实绝然不同。《千与千寻》本来的剧本创意应该是一个20岁左右的女孩爱上一个老人,后来因为导演对现代年轻女人不了解,才把年龄差距减半。有史以来最成功的非美国电影本身很简单,动画片的一个长处是可以把许多复杂的难题用简单的方式表达出来:一个十岁女孩试图把日本从物质洪流中解放出来。一家三口搬到新家的路上误入稀奇古怪、颜色诡秘的鬼城。父母被奉供给神仙的美食迷住狂吃不止,最后被惩罚变成咕咕叫的两只大胖猪。这部动画片的开始部分有些粗鲁和毫无敬意,其实是对现代日本价值观沦陷、日本消费文化造就的贪婪、物质主义、自我中心的反讽。在影片中,为拯救父母从猪变回人,女孩必须在鬼城里受雇做清洁工。这是传统的价值观:纯洁、勤劳、克制、忍受、抗拒不劳而获的金钱,最后使拯救变为可能:被现代化牺牲了的清澈海洋、质朴的木房在这个极富幻想力的童话里重新出现。片中有一段,没有面孔的鬼以金子施舍众人,最后却吞咽下所有人,也让人想到八十年代日本经济昌盛时人们物质奢望的讽刺。
英国与爱尔兰合拍影片《血腥星期天》刚刚在桑丹斯独立电影节上夺得世界电影单元的观众大奖,这次获柏林金熊也是让人大呼意外。影片以最逼真的叙述重温1972年1月30日在北爱尔兰Derry地区的一次民权和平游行如何演变成流血惨案的全过程。从这一天的清早到黄昏,平民聚集游行开始,数千军队驻扎街头紧张对峙。平民一方的暴力挑唆和以讹传讹激化了双方的恐惧和误解,英国士兵射杀13个手无寸铁的平民成为现代爱尔兰史上的转折点。700年来北爱尔兰和英国的民族矛盾终于由此化作25年绵长不绝的战争和不能被阻止的暴力恶性循环,这主题可以在全球每个地区和每段时间的历史中找到回音。所有人都要面对两重性:游行示威组织者信奉天主教和理想主义,相信马丁·路德金的和平游行,却恐惧失去控制大众的力量,警官则平衡对平民的同情和对制度的信任。伞兵犹豫于罪恶感和对长官的忠诚。每个人都相信自己的理由是正确保护民众。这样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最后凝聚成仇恨。该片极端的现实主义风格毫无装饰和煽情,以近距离的手动摄影表现得仿佛就像昨天发生的一样:街道、人群、指挥部、死胡同、扔石头的游行者、将军、活动家,一切都触目惊心。剧本作者是目击证人,写成的关于此事件的书曾影响了英国政府重新调查。导演格林格拉斯Paul Greengrass在片中也扮演了一个伞兵角色,试图从双方的角度共同描述整个事件。Greengrass曾作为第一个电视记者在1980年访问北爱尔兰反英国政府的犯人监狱,记录了监狱里当时的一次绝食斗争。其中一个绝食者与他同岁,在一片土地上长大,听同样的音乐,看同样的足球比赛和电视节目乐不可支,但他却为了宗教去枪杀,去绝食。这次监狱访问之后两人保持联络,有时候信纸就是被偷偷从狱里带到外面的烟盒,犯人给Greengrass第一封信的开头就是:“对我来说,一切都从那个血腥周日开始。”导演拍摄此片的初衷就是所有人都来共同经历这场真实的恶梦,直接面对互相谅解,能给和平进程带来一些小小的贡献。影片有让人沸腾的能量,空气中好像有迸溅的电火花一样,军人开火的那一刹那,好像遭遇很久之前的恶梦一样。对所有人、所有地方、所有的时间历史来说,从暴力中解脱都是一个几乎不可能的任务。该片画面有些模糊有些苍白,像没有经过剪辑一样。不是强迫你恐惧,而是唤起你的无助感,不知道一切将如何收场。
德国电影<<半级台阶>>获得电影节第二大奖:评审团大奖。快餐部老板和香水售货员、停车场的调度员和私人电台里的星象主持人是两对日常单调生活中的东德夫妇。每天的工作和生活毫无张力。导演对影片中的人物有一种柔软的关注,把他们潜意识里对艳遇的渴望、自我怀疑和忧郁的情感界限危机表现得淋漓尽致,他们的婚姻就像每天在“半级台阶上”上下不得。影片里有一段17个嬉皮士的音乐片断,衬托平常百姓生活让人印象深刻。这部影片开拍时候导演只有一个大概想法,每天的拍摄没有剧本,没有压力,所有人都能在自己的工作范畴里自由发挥。通常的大制作“机器路线”往往抛弃了许多重要瞬间,这部电影在这个意义上是试验性和充满灵性的。整个摄制组12个成员都是朋友,每人的工资都一样,一个大众中型客车就可以上路。非常个人化而且开放的DV纪录片风格,细节处理幽默流利智慧。领奖台上导演热情四射,再三感谢所有成员,最后更把所有成员都请到台上欢呼拥抱许久,还真不太像德国风格。
法国电影赢得6项奖项,是几乎每年的得奖大户。最佳导演“银熊奖”授予法国影片《星期一早晨》的导演奥塔·埃索里亚尼。这部带悲剧元素的喜剧影片跟随一个每天日常生活琐碎灰暗的中年男人Vincent,每天的开始就像一条流水线一样:早早起床,来不及与妻子儿女说一句话,开车一小时去上班;和其他工人一样争取进禁烟区大门前抽完最后一支烟,每天庸庸碌碌无所乐趣。终于有一天他受不了这种单调的重复和寂寞,逃离家庭工作村庄,坐上前往威尼斯的火车。那里的人们好像特别自在快乐,周末与新朋友的快乐情境仿佛超脱了他所有的灰暗。等周一早晨,一样的闹钟、一样的琐事家常、朋友一样是焊工、一样开车上班。工作的工厂也惊人相似:一样的禁烟和没有感情的钢铁堆砌。禁烟在这里成了一个禁箍自我解放的小小象征。八个月后他返回法国的村庄。即使离开,新的地方还是归根到底一样的生活。整部影片对白很少,却因为时间和叙事的真实感而足够了。没有音乐和刻意抖包袱的小玩笑。悲凉的幽默来自对日常生活的减缩。人们寂寞、渴望一个新的生活,但实际上没有任何替代的可能。
获得最佳男演员银熊奖的JACQUES GAMBLIN主演了长达3小时的法国影片《通行证》。真实回忆了二战德国纳粹占领法国电影制片厂期间的法国电影人的故事。前半部分毫无亮色,但后半部分的传奇和紧凑,尤其是结尾的处理非常法国式逸韵深长。获本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的荷莉·贝瑞因在《怪兽舞会》一片中的出色表演,夺“最佳女演员”银熊奖。法国影片《8个女人》里的女主角们更个个都是大牌,被集体授予杰出艺术成就银熊奖。
《罗拉快跑》的德国导演Tom Tykwer第一部国际大制作《天堂》被选为开幕式影片,这是1996年去世的波兰电影大师基斯罗夫斯基设想的三部曲“天堂,地狱,炼火”中惟一完成的剧本。影片由英美德法四国制片公司联合制作,英语意大利语对白,在意大利和德国拍摄,女主角Cate Blanchett澳大利亚人。电影集恐怖片、爱情故事、道德片于一身,叙述一个意大利女人的故事:为暗杀一名毒贩而错杀4名无辜者随后亡命天涯,充满恐惧怀疑伤害的女罪犯却和年轻警察产生极端爱情。女主角身上不能忍受的重负和矛盾顽强表现得非常突出,但人物和情节被过于优美的意大利画面魅力遮蔽而显单线化。反倒不及导演从前的个人风格和飞起来的感觉强烈。可惜制片人里竟然有大导演Pollack波拉克和《英国病人》的导演Minghelle明哥拉。
竞赛片单元里有来自20个国家的32部竞赛片,其中9部不参加评奖:比如奥斯卡热门影片《美丽心灵》,张艺谋的《幸福时光》、大导演嘉宝拍摄关于二战期间柏林爱乐艺术总监Fuertwrangler的《偏袒》。还有被誉为最佳年度英国电影的《高斯福庄园》,它远远超出英国贵族乡村凶杀套路,上层下层四套人物故事平行交织在一个房顶下,有优越神闲的对话幽默,到了片尾更难得让人体味到光滑生活里的悲剧性幽默。
柏林影展的第二个重要部分就是“影片大观Panorama单元”,从候选的1700部电影里挑选出30个国家的38部长片、17部纪录片、22部短片。重点是法国、美国、日本和德国,多多少少回归70年代私人生活社会化的生活感觉和理想主义。还有8部电影不约而同地表现现代社会里许多人都会共享的迁居经验,一些著名导演的新作里都有音乐作为主题或副主题。中国影片<<大腕>>和<<花眼>>就入选此单元的展映。
其实许多电影专业人士每年最关注的是柏林影展最富创造力和新鲜血液的“青年论坛Forum单元”,号称“世界电影和青年电影的旗帜”。这些影片关注社会题材、个人风格,以及美学上的独创性。今年这个单元中超过1/3的影片是处女作。候选的1300部电影里挑出27个国家的70部影片。重点系列是中国独立电影,如刘浩的《陈默和美婷》、章明的《秘语十七小时》、李继贤的《王首先的夏天》3部影片入选正式参赛,另10部表现北京DV革命,独立于体制之外,和技术美学发展的独立电影或录像作为特别“中国主题系列”参映:李玉的《今年夏天》、英未未的《盒子》、王兵的《铁西区》、杜海滨的《铁路沿线》、程裕苏的《我们害怕》、吴文光和文慧的《和民工一起跳舞》、王全安的《月蚀》、胡庶的《我不要你管》、宁瀛的《希望之路》、朱文的《海鲜》。吴文光被邀请为评委参与青年论坛Forum单元的“Wolfgang-Staudte大奖”的评选。
由柏林电影节组织方和电影评论家共同组成“亚洲电影促进协会(NETPAC)”,促进亚洲电影发展。2002年度NETPAC最佳亚洲电影大奖和2002年度柏林电影节最佳处女作鼓励奖双双授予了刘浩的处女作《陈默和美婷》。给这部表现世纪之交北京两个边缘人物的可怜爱情故事的影片颁奖辞里特别提到“卓越的朴素手段表达了触人至深的感情,从贫乏的环境中渲染了让人难忘的充满感情的温暖。”刘浩的人物和故事有非常珍贵的真诚和沉着后劲,和他本人的为人很相像。在各场放映后的观众座谈上,德国观众每次都会给予他热烈的掌声和跨越地理心理的理解喜爱,他每次都要特别感谢摄制组里亲如一家的兄弟姐妹。以20万人民币的超级拮据预算能够圆他自己的电影梦,能够感动那么多观众和评委,让很多采访他的中外记者不可想象。李玉的《今年夏天》被授予最佳亚洲电影奖的特别鼓励奖,赞赏她“充满勇气的主题,不把人物工具化,更贴切地深入两方家庭和社会的反应。”
章明的第二部电影《秘语十七小时》中的道德和爱情,与其说是有关对现实的选择,毋宁说是对现实的幻想,关于人如何要过他的精神生活。影片叙述一个夏天的周末,几个北京年轻人来到长江边,有介于分手边缘的恋人、无奈枯燥的已婚夫妇以及初恋对像。一张“爱你到死”的字条让六个人的关系更加紧张。原来的恐怖片剧本虽然因为审查已经被改掉,但人物的焦虑、矛盾、空虚还是很充分。“我与别的想拍出突破限制的电影导演一样,要在中国的电影体制下寻求生存空间,为自己的创作焦虑,为自己影片的品质负责。作为一介人微言轻的导演,我能做的,只是改变导演的一个局部,拍出有自己理性个性的影片。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我们有更多的导演和电影创造者都有才能和积极性从局部作起,局部就会变成全部,希望就会变成现实。”
生于沈阳的李继贤曾为《非常夏日》编剧,执导多部广告,此次的导演处女作《王首先的夏天》风格是记录和平静地旁观:“向日葵永远朝着太阳生长,我所关注的是看不见的东西,它很高远,俯视着地球上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影片讲一个摄制组跑到村里拍戏,一个有股嘎劲的农村少年因为想扮演角色所闹出来的上下左右的风波。少年脑子里一根筋。
国际电影俱乐部的“堂吉诃德奖”授予台湾何平的《挖洞人》。何平的谋杀电影更像一种宣言。整部电影能感到他的热烈和果敢。满场对白里各式正宗大陆国骂不绝于耳,翻译成英语字幕时立马就看出来英语语言的贫乏,翻来覆去就是那个F打头的短词。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届评委会主席:45岁的印度女导演米拉奈尔Mira Nair。她在开幕式闭幕式上的表现风度大气,有一种不同于欧美电影人的魅力和能量。她直爽开朗,刚到柏林机场就问电影节主席,是不是会见到那个骄傲声称:“我是同性恋,这样就是很棒!”英俊的柏林新任市长?她坚持“看电影应该用心看。一部好的成功电影必须能打动她的感情,或者影片的概念特别强,但必须吸引人。工具和技术的使用不能只为简单的故事发展服务,必须有它所要强烈表达的感情和控制。”有一位印度电影导演曾经比喻:“印度电影既是夜总会又是神庙;既是马戏团又是音乐厅;既是比萨饼店又是诗歌研讨会。”米拉奈尔被称为最“印度化”,非常有观众缘。她在印度的一座小城市长大,曾在新德里学习社会学和哈佛大学研习戏剧理论,为美国著名的纪录片导演D。A。Pennebaker工作,也是在两个世界夹击中的生活。她成为电影人和最开始的4部纪录片的初衷是揭露印度底层没有尊严的艰苦生活,并曾以一部纪录孟买夜总会脱衣舞者的生活影片赢得1985年美国电影节的最佳纪录片奖。1988年的导演处女作《敬礼孟买Salaam Bombay》因荣获法国纳电影节最佳金摄影机奖,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而开始国际生涯。她后来的作品先后以美国南部黑人的爱情故事、80年代逃往佛罗里达的古巴难民、世纪末的艾滋病人为题材,完全使用手提摄影机拍摄的喜剧式半纪录片《季风婚宴》2001年摘取了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
新一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主席考斯里克先生(Dieter Kosslick)眯着眼到处笑,在报纸电视上亮相无数次,放松而幽默,非常随和,总围着一条著名的白围巾。现在他终于可以松口气:媒体给他的处女作:2002年柏林电影节打了最高分,称赞他“崭新面孔,有勇气富于实验性,使电影更加贴切灵魂。”3000多名记者来自88个国家。在担任了九年著名的NRW电影基金会主席后,接手德国电影界最具实权的柏林影展主席位置需要改革的魄力,今年的竞赛单元影片仍然以个人化的周边家庭感情故事为主,但社会化、政治性的主题明显地重新抬头:“理解力,宽容,接受能力是和平的最重要条件。柏林电影节愿意为此有所贡献。”去年“9·11”发生的时候,电影节各路人马都在环球选片旅程中。考斯里克主席正从墨西哥赶往洛杉矶和纽约。所有和电影人,制片公司,记者的讨论都是关于恐怖和平,媒体图像无穷尽的的力量:制作,再制作,甚至篡改图像。这次的选片结果在多大程度上受了“9·11”影响,主席自己都说不准。所有选片人员总共马不停蹄地看了2475部候选电影,甄选出59个国家的389部影片正式入选柏林电影节各个单元。事实上,他确实说到做到:对年轻天才们的关注和支持,对德国电影不遗余力地提携和鞭策。最大功劳是力主德国电影的自信姿态,前所未有地首次把四部德国电影送进竞赛单元。新成立的“德国电影系列”也专为鼓励本国电影工业的明日之星,摆脱以往柏林电影节对德国本土电影的“后妈”感觉,可是许多德国人都对此表面上支持,暗地里觉得还是不能真正改变德国电影的老态和欠缺魅力。2003年起还将每年为1000名来自全世界的年轻电影天才举办一项为期5天的Vision Day的系列活动:关于电影工业的最新发展的讲座;行业精英和年轻后进的合作讨论;关于编剧、录音、电脑制作、成本控制;911对电影工业的影响;国际电影协议对加拿大电影的文化经济影响等等。今年还和欧洲电影学会、欧洲电影促进会共同举办了主题为:“开机前先思考—电影,文化,责任”,“从不改变你的团队”,“欧洲明星体制”的讨论会。今年的回顾展系列主题也很专业到位:主题为“60年代的欧洲。革命,幻想&乌托邦”的60部欧洲电影大师经典电影。布拉格之春、巴黎68年五月革命改变了整个欧洲的社会意识和心理形态,焕发了一种完全崭新的超越边限的生活感觉。欧洲电影在某种程度上是共同点多过差异,还是可以找到被称作欧洲电影文化史的一条历史脉络。不过每年最让我感动的是专门为盲人特别制作的特别放映:电影没有图像,只有对白和音乐,特制耳机里是重塑影片景象的同声解说,也许他们是最不幸却也是最幸运的电影节观众。
分享到:
相关链接:
推荐给朋友
关注此话题
你的回应...
请先
登录
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电影论坛
oYkzXqdLCNz
加入了现象网,大家鼓掌!
三联生活周刊
文/崔峤
不要好莱坞,不要明星排场,不要浮华影片,2002年柏林电影节的选片标准是沉稳、有创新志向、有社会政治关注的严肃电影。影展的官方标语是“接受多元“,倒是可以解释抱得金熊的两部影片对比实在强烈的原因:宫崎骏导演的日本动画影片《千与千寻》用最虚幻的方式脱离现实,而英国与爱尔兰合拍影片《血腥星期天》以重塑现实为惟一目标。很多人
猜测大奖结果是柏林影展提倡颠覆、革命、幻想力、乌托邦的一个新信号,甚至感觉动画片得奖很滑稽:是不是应该一台电脑上台领奖更贴切?但观看电影节400部电影放映的50万观众赞誉今年的电影节为“好心情电影节”,12天内放映1704场,许多影院拥挤得水泄不通,15685名全世界的专业人士和3404名电影记者齐聚柏林,20吨的电影材料、500万次的电影节网页点击数,其中甚至还有来自梵蒂冈的一次神圣点击记录。
一心想退隐江湖的61岁日本导演宫崎骏的动画影片《千与千寻》号称是日本电影史上最成功的电影,从去年夏天开始,这部动画片吸引了2100万各种年龄观众。票房超过2.3亿美元,比《泰坦尼克号》多一千万,是《哈利·波特》的两倍。今年它获金熊奖出乎所有人意外,回溯到上次日本电影和金熊的缘分差不多四十年过去:相比1963年今井正导演的《武士道残酷故事》,如今的日本电影风格和社会现实绝然不同。《千与千寻》本来的剧本创意应该是一个20岁左右的女孩爱上一个老人,后来因为导演对现代年轻女人不了解,才把年龄差距减半。有史以来最成功的非美国电影本身很简单,动画片的一个长处是可以把许多复杂的难题用简单的方式表达出来:一个十岁女孩试图把日本从物质洪流中解放出来。一家三口搬到新家的路上误入稀奇古怪、颜色诡秘的鬼城。父母被奉供给神仙的美食迷住狂吃不止,最后被惩罚变成咕咕叫的两只大胖猪。这部动画片的开始部分有些粗鲁和毫无敬意,其实是对现代日本价值观沦陷、日本消费文化造就的贪婪、物质主义、自我中心的反讽。在影片中,为拯救父母从猪变回人,女孩必须在鬼城里受雇做清洁工。这是传统的价值观:纯洁、勤劳、克制、忍受、抗拒不劳而获的金钱,最后使拯救变为可能:被现代化牺牲了的清澈海洋、质朴的木房在这个极富幻想力的童话里重新出现。片中有一段,没有面孔的鬼以金子施舍众人,最后却吞咽下所有人,也让人想到八十年代日本经济昌盛时人们物质奢望的讽刺。
英国与爱尔兰合拍影片《血腥星期天》刚刚在桑丹斯独立电影节上夺得世界电影单元的观众大奖,这次获柏林金熊也是让人大呼意外。影片以最逼真的叙述重温1972年1月30日在北爱尔兰Derry地区的一次民权和平游行如何演变成流血惨案的全过程。从这一天的清早到黄昏,平民聚集游行开始,数千军队驻扎街头紧张对峙。平民一方的暴力挑唆和以讹传讹激化了双方的恐惧和误解,英国士兵射杀13个手无寸铁的平民成为现代爱尔兰史上的转折点。700年来北爱尔兰和英国的民族矛盾终于由此化作25年绵长不绝的战争和不能被阻止的暴力恶性循环,这主题可以在全球每个地区和每段时间的历史中找到回音。所有人都要面对两重性:游行示威组织者信奉天主教和理想主义,相信马丁·路德金的和平游行,却恐惧失去控制大众的力量,警官则平衡对平民的同情和对制度的信任。伞兵犹豫于罪恶感和对长官的忠诚。每个人都相信自己的理由是正确保护民众。这样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最后凝聚成仇恨。该片极端的现实主义风格毫无装饰和煽情,以近距离的手动摄影表现得仿佛就像昨天发生的一样:街道、人群、指挥部、死胡同、扔石头的游行者、将军、活动家,一切都触目惊心。剧本作者是目击证人,写成的关于此事件的书曾影响了英国政府重新调查。导演格林格拉斯Paul Greengrass在片中也扮演了一个伞兵角色,试图从双方的角度共同描述整个事件。Greengrass曾作为第一个电视记者在1980年访问北爱尔兰反英国政府的犯人监狱,记录了监狱里当时的一次绝食斗争。其中一个绝食者与他同岁,在一片土地上长大,听同样的音乐,看同样的足球比赛和电视节目乐不可支,但他却为了宗教去枪杀,去绝食。这次监狱访问之后两人保持联络,有时候信纸就是被偷偷从狱里带到外面的烟盒,犯人给Greengrass第一封信的开头就是:“对我来说,一切都从那个血腥周日开始。”导演拍摄此片的初衷就是所有人都来共同经历这场真实的恶梦,直接面对互相谅解,能给和平进程带来一些小小的贡献。影片有让人沸腾的能量,空气中好像有迸溅的电火花一样,军人开火的那一刹那,好像遭遇很久之前的恶梦一样。对所有人、所有地方、所有的时间历史来说,从暴力中解脱都是一个几乎不可能的任务。该片画面有些模糊有些苍白,像没有经过剪辑一样。不是强迫你恐惧,而是唤起你的无助感,不知道一切将如何收场。
德国电影<<半级台阶>>获得电影节第二大奖:评审团大奖。快餐部老板和香水售货员、停车场的调度员和私人电台里的星象主持人是两对日常单调生活中的东德夫妇。每天的工作和生活毫无张力。导演对影片中的人物有一种柔软的关注,把他们潜意识里对艳遇的渴望、自我怀疑和忧郁的情感界限危机表现得淋漓尽致,他们的婚姻就像每天在“半级台阶上”上下不得。影片里有一段17个嬉皮士的音乐片断,衬托平常百姓生活让人印象深刻。这部影片开拍时候导演只有一个大概想法,每天的拍摄没有剧本,没有压力,所有人都能在自己的工作范畴里自由发挥。通常的大制作“机器路线”往往抛弃了许多重要瞬间,这部电影在这个意义上是试验性和充满灵性的。整个摄制组12个成员都是朋友,每人的工资都一样,一个大众中型客车就可以上路。非常个人化而且开放的DV纪录片风格,细节处理幽默流利智慧。领奖台上导演热情四射,再三感谢所有成员,最后更把所有成员都请到台上欢呼拥抱许久,还真不太像德国风格。
法国电影赢得6项奖项,是几乎每年的得奖大户。最佳导演“银熊奖”授予法国影片《星期一早晨》的导演奥塔·埃索里亚尼。这部带悲剧元素的喜剧影片跟随一个每天日常生活琐碎灰暗的中年男人Vincent,每天的开始就像一条流水线一样:早早起床,来不及与妻子儿女说一句话,开车一小时去上班;和其他工人一样争取进禁烟区大门前抽完最后一支烟,每天庸庸碌碌无所乐趣。终于有一天他受不了这种单调的重复和寂寞,逃离家庭工作村庄,坐上前往威尼斯的火车。那里的人们好像特别自在快乐,周末与新朋友的快乐情境仿佛超脱了他所有的灰暗。等周一早晨,一样的闹钟、一样的琐事家常、朋友一样是焊工、一样开车上班。工作的工厂也惊人相似:一样的禁烟和没有感情的钢铁堆砌。禁烟在这里成了一个禁箍自我解放的小小象征。八个月后他返回法国的村庄。即使离开,新的地方还是归根到底一样的生活。整部影片对白很少,却因为时间和叙事的真实感而足够了。没有音乐和刻意抖包袱的小玩笑。悲凉的幽默来自对日常生活的减缩。人们寂寞、渴望一个新的生活,但实际上没有任何替代的可能。
获得最佳男演员银熊奖的JACQUES GAMBLIN主演了长达3小时的法国影片《通行证》。真实回忆了二战德国纳粹占领法国电影制片厂期间的法国电影人的故事。前半部分毫无亮色,但后半部分的传奇和紧凑,尤其是结尾的处理非常法国式逸韵深长。获本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的荷莉·贝瑞因在《怪兽舞会》一片中的出色表演,夺“最佳女演员”银熊奖。法国影片《8个女人》里的女主角们更个个都是大牌,被集体授予杰出艺术成就银熊奖。
《罗拉快跑》的德国导演Tom Tykwer第一部国际大制作《天堂》被选为开幕式影片,这是1996年去世的波兰电影大师基斯罗夫斯基设想的三部曲“天堂,地狱,炼火”中惟一完成的剧本。影片由英美德法四国制片公司联合制作,英语意大利语对白,在意大利和德国拍摄,女主角Cate Blanchett澳大利亚人。电影集恐怖片、爱情故事、道德片于一身,叙述一个意大利女人的故事:为暗杀一名毒贩而错杀4名无辜者随后亡命天涯,充满恐惧怀疑伤害的女罪犯却和年轻警察产生极端爱情。女主角身上不能忍受的重负和矛盾顽强表现得非常突出,但人物和情节被过于优美的意大利画面魅力遮蔽而显单线化。反倒不及导演从前的个人风格和飞起来的感觉强烈。可惜制片人里竟然有大导演Pollack波拉克和《英国病人》的导演Minghelle明哥拉。
竞赛片单元里有来自20个国家的32部竞赛片,其中9部不参加评奖:比如奥斯卡热门影片《美丽心灵》,张艺谋的《幸福时光》、大导演嘉宝拍摄关于二战期间柏林爱乐艺术总监Fuertwrangler的《偏袒》。还有被誉为最佳年度英国电影的《高斯福庄园》,它远远超出英国贵族乡村凶杀套路,上层下层四套人物故事平行交织在一个房顶下,有优越神闲的对话幽默,到了片尾更难得让人体味到光滑生活里的悲剧性幽默。
柏林影展的第二个重要部分就是“影片大观Panorama单元”,从候选的1700部电影里挑选出30个国家的38部长片、17部纪录片、22部短片。重点是法国、美国、日本和德国,多多少少回归70年代私人生活社会化的生活感觉和理想主义。还有8部电影不约而同地表现现代社会里许多人都会共享的迁居经验,一些著名导演的新作里都有音乐作为主题或副主题。中国影片<<大腕>>和<<花眼>>就入选此单元的展映。
其实许多电影专业人士每年最关注的是柏林影展最富创造力和新鲜血液的“青年论坛Forum单元”,号称“世界电影和青年电影的旗帜”。这些影片关注社会题材、个人风格,以及美学上的独创性。今年这个单元中超过1/3的影片是处女作。候选的1300部电影里挑出27个国家的70部影片。重点系列是中国独立电影,如刘浩的《陈默和美婷》、章明的《秘语十七小时》、李继贤的《王首先的夏天》3部影片入选正式参赛,另10部表现北京DV革命,独立于体制之外,和技术美学发展的独立电影或录像作为特别“中国主题系列”参映:李玉的《今年夏天》、英未未的《盒子》、王兵的《铁西区》、杜海滨的《铁路沿线》、程裕苏的《我们害怕》、吴文光和文慧的《和民工一起跳舞》、王全安的《月蚀》、胡庶的《我不要你管》、宁瀛的《希望之路》、朱文的《海鲜》。吴文光被邀请为评委参与青年论坛Forum单元的“Wolfgang-Staudte大奖”的评选。
由柏林电影节组织方和电影评论家共同组成“亚洲电影促进协会(NETPAC)”,促进亚洲电影发展。2002年度NETPAC最佳亚洲电影大奖和2002年度柏林电影节最佳处女作鼓励奖双双授予了刘浩的处女作《陈默和美婷》。给这部表现世纪之交北京两个边缘人物的可怜爱情故事的影片颁奖辞里特别提到“卓越的朴素手段表达了触人至深的感情,从贫乏的环境中渲染了让人难忘的充满感情的温暖。”刘浩的人物和故事有非常珍贵的真诚和沉着后劲,和他本人的为人很相像。在各场放映后的观众座谈上,德国观众每次都会给予他热烈的掌声和跨越地理心理的理解喜爱,他每次都要特别感谢摄制组里亲如一家的兄弟姐妹。以20万人民币的超级拮据预算能够圆他自己的电影梦,能够感动那么多观众和评委,让很多采访他的中外记者不可想象。李玉的《今年夏天》被授予最佳亚洲电影奖的特别鼓励奖,赞赏她“充满勇气的主题,不把人物工具化,更贴切地深入两方家庭和社会的反应。”
章明的第二部电影《秘语十七小时》中的道德和爱情,与其说是有关对现实的选择,毋宁说是对现实的幻想,关于人如何要过他的精神生活。影片叙述一个夏天的周末,几个北京年轻人来到长江边,有介于分手边缘的恋人、无奈枯燥的已婚夫妇以及初恋对像。一张“爱你到死”的字条让六个人的关系更加紧张。原来的恐怖片剧本虽然因为审查已经被改掉,但人物的焦虑、矛盾、空虚还是很充分。“我与别的想拍出突破限制的电影导演一样,要在中国的电影体制下寻求生存空间,为自己的创作焦虑,为自己影片的品质负责。作为一介人微言轻的导演,我能做的,只是改变导演的一个局部,拍出有自己理性个性的影片。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我们有更多的导演和电影创造者都有才能和积极性从局部作起,局部就会变成全部,希望就会变成现实。”
生于沈阳的李继贤曾为《非常夏日》编剧,执导多部广告,此次的导演处女作《王首先的夏天》风格是记录和平静地旁观:“向日葵永远朝着太阳生长,我所关注的是看不见的东西,它很高远,俯视着地球上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影片讲一个摄制组跑到村里拍戏,一个有股嘎劲的农村少年因为想扮演角色所闹出来的上下左右的风波。少年脑子里一根筋。
国际电影俱乐部的“堂吉诃德奖”授予台湾何平的《挖洞人》。何平的谋杀电影更像一种宣言。整部电影能感到他的热烈和果敢。满场对白里各式正宗大陆国骂不绝于耳,翻译成英语字幕时立马就看出来英语语言的贫乏,翻来覆去就是那个F打头的短词。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届评委会主席:45岁的印度女导演米拉奈尔Mira Nair。她在开幕式闭幕式上的表现风度大气,有一种不同于欧美电影人的魅力和能量。她直爽开朗,刚到柏林机场就问电影节主席,是不是会见到那个骄傲声称:“我是同性恋,这样就是很棒!”英俊的柏林新任市长?她坚持“看电影应该用心看。一部好的成功电影必须能打动她的感情,或者影片的概念特别强,但必须吸引人。工具和技术的使用不能只为简单的故事发展服务,必须有它所要强烈表达的感情和控制。”有一位印度电影导演曾经比喻:“印度电影既是夜总会又是神庙;既是马戏团又是音乐厅;既是比萨饼店又是诗歌研讨会。”米拉奈尔被称为最“印度化”,非常有观众缘。她在印度的一座小城市长大,曾在新德里学习社会学和哈佛大学研习戏剧理论,为美国著名的纪录片导演D。A。Pennebaker工作,也是在两个世界夹击中的生活。她成为电影人和最开始的4部纪录片的初衷是揭露印度底层没有尊严的艰苦生活,并曾以一部纪录孟买夜总会脱衣舞者的生活影片赢得1985年美国电影节的最佳纪录片奖。1988年的导演处女作《敬礼孟买Salaam Bombay》因荣获法国纳电影节最佳金摄影机奖,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而开始国际生涯。她后来的作品先后以美国南部黑人的爱情故事、80年代逃往佛罗里达的古巴难民、世纪末的艾滋病人为题材,完全使用手提摄影机拍摄的喜剧式半纪录片《季风婚宴》2001年摘取了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
新一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主席考斯里克先生(Dieter Kosslick)眯着眼到处笑,在报纸电视上亮相无数次,放松而幽默,非常随和,总围着一条著名的白围巾。现在他终于可以松口气:媒体给他的处女作:2002年柏林电影节打了最高分,称赞他“崭新面孔,有勇气富于实验性,使电影更加贴切灵魂。”3000多名记者来自88个国家。在担任了九年著名的NRW电影基金会主席后,接手德国电影界最具实权的柏林影展主席位置需要改革的魄力,今年的竞赛单元影片仍然以个人化的周边家庭感情故事为主,但社会化、政治性的主题明显地重新抬头:“理解力,宽容,接受能力是和平的最重要条件。柏林电影节愿意为此有所贡献。”去年“9·11”发生的时候,电影节各路人马都在环球选片旅程中。考斯里克主席正从墨西哥赶往洛杉矶和纽约。所有和电影人,制片公司,记者的讨论都是关于恐怖和平,媒体图像无穷尽的的力量:制作,再制作,甚至篡改图像。这次的选片结果在多大程度上受了“9·11”影响,主席自己都说不准。所有选片人员总共马不停蹄地看了2475部候选电影,甄选出59个国家的389部影片正式入选柏林电影节各个单元。事实上,他确实说到做到:对年轻天才们的关注和支持,对德国电影不遗余力地提携和鞭策。最大功劳是力主德国电影的自信姿态,前所未有地首次把四部德国电影送进竞赛单元。新成立的“德国电影系列”也专为鼓励本国电影工业的明日之星,摆脱以往柏林电影节对德国本土电影的“后妈”感觉,可是许多德国人都对此表面上支持,暗地里觉得还是不能真正改变德国电影的老态和欠缺魅力。2003年起还将每年为1000名来自全世界的年轻电影天才举办一项为期5天的Vision Day的系列活动:关于电影工业的最新发展的讲座;行业精英和年轻后进的合作讨论;关于编剧、录音、电脑制作、成本控制;911对电影工业的影响;国际电影协议对加拿大电影的文化经济影响等等。今年还和欧洲电影学会、欧洲电影促进会共同举办了主题为:“开机前先思考—电影,文化,责任”,“从不改变你的团队”,“欧洲明星体制”的讨论会。今年的回顾展系列主题也很专业到位:主题为“60年代的欧洲。革命,幻想&乌托邦”的60部欧洲电影大师经典电影。布拉格之春、巴黎68年五月革命改变了整个欧洲的社会意识和心理形态,焕发了一种完全崭新的超越边限的生活感觉。欧洲电影在某种程度上是共同点多过差异,还是可以找到被称作欧洲电影文化史的一条历史脉络。不过每年最让我感动的是专门为盲人特别制作的特别放映:电影没有图像,只有对白和音乐,特制耳机里是重塑影片景象的同声解说,也许他们是最不幸却也是最幸运的电影节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