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周为筠专栏:《从鸳蝴派到海派》

2010-04-20 13:10:39   来自: 4444 (八卦是抵达真实的最佳途径)
  良友》画报 —— 眼睛的冰激凌
  
  
  
  
  《良友》前四期均由伍联德亲自操刀,他把画报推广到港粤,同样大受欢迎。但是“因成本过重,售价低廉,销数愈来大,亏损愈重,乃于第四期起,每本改售二角,幸承读者之体谅,销数并无消减,反日见增加”余汉生:《良友十年来》,《良友》100期,1934年12月。。《良友》在中国画报界的江湖地位于此奠定。
  
  
  
  
  伍联德把《良友》含义推而广之,渗透到了那些潜在读者日常生活之中,希望成为读者最亲密的良师益友。在第2期“编者按”中,他这样娓娓道来:“作工作到劳倦之时。拿本《良友》来看一躺。包你气力勃发。作工还要好。常在电影院里。音乐未奏。银幕未开之时。拿本《良友》看一躺。比较四面顾盼还要好。坐在家里没事干。拿本《良友》看一躺。比较拍麻雀还要好。卧在床上眼睛还没有倦。拿本《良友》看了一躺。比眼睁睁卧在床上胡思乱想还要好。”编者按:《良友》 2期,1926年3月。
  
  
  
  
  《良友》画报一炮打响,深受广大读者青睐,使得伍联德对出版事业信心大增。胸怀大志的他已不满足于小打小闹,觉得有必要腾手再大干一番,所以从画报第5期开始,便邀请周瘦鹃来担纲主编,以仰仗周氏在上海文化圈里的名气,自己则抽身去开拓一片新天地。
  
  
  
  
  周瘦鹃是鸳鸯蝴蝶派代表人物,因编《爱之花》被几家剧社争相演出而暴得大名。周瘦鹃办刊路子是遵循游戏消遣原则,而《良友》办刊则是含有开启民智之图。周氏原则与《良友》抱负简直风马牛不相及,所以两者在办刊理念上没什么共鸣。并且这位新主编对画报编辑实是外行,只是负责文字工作,图片编辑仍归伍联德亲自负责。周瘦鹃接手后唯一特点是对文学方面颇为重视,开始连载一些小说。原来“礼拜六派”的程小青、刘恨我、范烟桥等名字开始出现,浓烈的才子佳人气息与《良友》新闻综合显然相悖甚远。
  
  
  
  
  画报第8期上曾刊出一篇“礼拜六派”小说《颤动的心弦》,立即有读者来信反映是篇肉麻的淫秽小说。大度的《良友》倒也毫不护短,第9期竟如实刊出批评其连载《春梦余痕》、《鬼火烹鸾记》格调低下的读者来信。这时有的读者甚至直斥画报为鸡鸣狗盗之徒出其门,所以士之不出也。
  
  
  
  
  其实,一两篇文稿的选择失当实属寻常,但周瘦鹃确实不是画报称职的好主编。他对图片的组织、选择、编排都是外行,伍联德不得不考虑重新物色合适的人选。不过,周瘦鹃的趣味选择在很长一段时间影响了《良友》文学部分,或许这是当时大众趣味所决定的。
  
  
  
  
  1927年第12期《良友》上刊出一则启示云,原总编周瘦鹃因忙于其他业务,从第13期起总编将由梁得所继任。送走了文坛名家周瘦鹃后,一位只念过半年大学的22岁青年走上了主编之位。
  
  
  
  
  新主编梁得所是广东连县人,少年时代家境贫寒,中学毕业于广州的美国教会学校,后进入山东齐鲁大学学医。但学医并非其兴趣所在,最终半途而废地放弃所学。恰好伍联德此时诚心邀他加盟,他幸运地成为《良友》画报的第三任主编,从13期一直主编到79期,他把画报推向了巅峰。
  
  
  
  
  伍联德之所以决定延聘梁得所,是因周瘦鹃的前车之鉴,使他认识到画报销路重在内容,而不在主编是谁,所以他敢于大胆起用新人。
  
  
  
  
  伍联德跟梁得所并非深交,两人之前只有几面之缘。梁本人其貌不扬,身材瘦小,举止文弱。伍联德第一次见他后,觉得他貌似只会读书。但几个月后却重用这位年轻的辍学大学生,转变之大确实让人感到意外。
  
  后来从伍联德回忆中获知,梁得所此间因事前来接洽印务,伍氏再次会晤后,颇觉得他年少有为,并且较能领会伍氏办刊思路。尤为关键的是他俩有着一个共同爱好--对美术的热爱,他们不约而同地翻译过西洋美术史,一人为《新绘学》,一人为《西洋美术大纲》。
  
  
  
  
  重用梁得所反映出伍联德的独具慧眼,事实也证明了这个决策是无比正确的。
  
  
  
  
  梁得所加盟《良友》伊始,一洗鸳鸯蝴蝶派的旧习沉疴,大踏步地从内容到形式进行改良,使这份画报实现全面现代化。《良友》逐渐从消遣无聊成为增广见识、深入浅出地宣传文化美育,启发心智,丰富常识,开拓生活视野的杂志。
  
  
  
  
  梁得所上任后开始注入了新办刊思路,在他一次征订广告中,这么鼓吹道:“以美术的方法,集刊美术作品,时事照片,文艺和科学,与及其他有意趣的材料,务期供应各界民众之需求。”封二征订广告,《良友》15期,1927年5月。
  
  
  
  
  在伍联德之前提出的单纯知识诉求基础上,梁得所对办刊理念进行完善,前置了“美的,艺术的”两个平行定语,把其与知识放在同等位置--《良友》目标是在普遍性园地培植美的、艺术的、知识的花果。换一句话说,这杂志不是供少数人的需求,而是“到民间去做各界的良友”封二征订广告,《良友》15 期,1927年5月。。在梁得所看来,“美的”和“艺术的”观念传输要比一般知识启蒙要求更高,也更能体现《良友》自身水准。
  
  
  
  
  原先画报以图片为主的叙述方式缺乏深入剖析,因此新闻背后少了意识的拽撑,苍白的文字经常仅作为图片的讲解和连缀出现。改换门庭的《良友》不仅办刊理念大变,还尽量吸引活跃文坛的新锐作家加盟,文稿涤尽“礼拜六派”奢靡之风,出现了田汉的《荆棘之路》和郁达夫的《祈愿》等。之后画报下面汇聚了一批海派文人,成了海派文学、海派绘画、海派摄影等重要阵地,像穆时英、施蛰存、叶灵凤等著名海派作家在这儿陆续登场……
  

你的回应...

请先登录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电影论坛

zvAIoVaVeK 加入了现象网,大家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