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我们身边的偶像》导演与美国电影学会20/20项目主管访谈录

2010-04-18 21:04:20   来自: fanhallfilm
  (现象网报道)4月17日下午三点现象影院展映了由美国电影协会精选的独立电影《我们身边的偶像》,随后记者对影片导演Peter J.Vogt先生与美国电影学会20/20电影交流项目的主管Stacey Marbey小姐进行了一次愉快的采访。并整理了纪录片导演杜昌博先生与美国导演Peter J.Vogt先生对于访谈类纪录片的后期剪辑方面的交流(注:杜昌博近期正在后期制作一部关于798艺术区的纪录片)。
  
  《我们身边的偶像》的拍摄历时7年之久,在谈到其独立制片的费用时,导演说:‘很小,非常小。也就大概就40万美金吧。’我回忆了下我们国内的独立制片,能到40万美金的独立纪录片,在我的印象中是几乎没有的。
  
  而且像此次中国之行是由美国电影学会20\20电影交流项目提供的支持,我们再看看支持这个项目的: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IMLS)、美国国家人文基金会(NEH)、美国博物馆与图书馆事业局(FEST)美国总统艺术与人文委员会,而且这个项目的选片也是由这几个机构所决定的,就可以大概知道他是一个什么性质的项目,但重要的是项目所支持的是十部电影是独立电影,而且这十部电影还包括其他国家的影片。而美国电影学会影展放映工业制片的电影和独立电影的比例是1:10,而中国的‘金鸡’、‘上海’不知道有10:1不?!
  
  在本篇报道中,您将了解到
  1、《我们身边的偶像》是如何历时7年完成的,还将了解到关于本片的发行计划情况,以及本片有关的制作设备方面的细节。
  2、您同时将了解到美国电影学会的部分运作方式,以及该学会主持的20/20项目的运作情况。
  
  备注:Peter J.Vogt先生——美国资深纪录片导演。
    Stacey Marbey女士——美国电影学会20\20电影交流项目主管。
    柯知礼先生——美国驻华大使馆文化官。
    杜昌博先生——纪录片导演。
    本片18日在猜火车也进行了一场放映。
  
  投资数目
  
  记者:您刚刚说Peter J.Vogt的《我们身边的偶像》的投资是小的投资,那么这个小的投资具体有多小呢?呵呵。
  Peter J.Vogt:很小,非常小。呵呵。也就大概就40万美金吧。这是能保证效果的前提下最少的了。这样的投资已经是平均水平了,相比这个更少的也有,但是基本很少。这个电影要用这个数目的资金是因为它需要派两组不同的人去跟不同的乐队。
  
  Stacey Marbey:尽管他这个影片只花了40万美元,但是影片的制作水平一点也没打折扣,反而是超值的。不像是40万能做出来的。
  记者:这也许是因为Peter 是摄影器材租赁公司的CEO的缘故吧,哈哈。
  Peter J.Vogt:哈哈哈。
  Stacey Marbey:对,在做电影的时候呢确实会有这样的事情,就是有人愿意免费的赞助器材的,有人会赞助你的食宿,有人会免费的赞助交通方面,那么这样的确就能降低您的预算了。
  Peter J.Vogt:我的经验就是如果你想做一个电影的话,那么你就一定能做成。因为你一旦特别想去做的话,那么你就可以去找那些拥有你所需要的器材的人和你所需要的信息的人去谈,你就跟他说:‘我现在需要你的帮助,而且就是现在!’哈哈。要是你迫切的想做电影的话,那么你就会有这样的能力,找对的人,说对的话。
  
  杜昌博和 Peter J.Vogt的交流
  
  杜昌博:器材方面您是什么样的配置呢?
  Peter J.Vogt:有四种不同的器材:Aaton-16mm-200s-10\Betacam-200\Panasonic HVX-200\Panasonic V-900。前面两种是在音乐会现场用的后面两种是在做人物采访用的。
  
  杜昌博:看您的影片之前我对爵士乐的了解仅仅停留于它是一个音乐形式而已,但看了您的影片之后我不仅对爵士乐的脉络历史有了更深的了解,而且了解到爵士乐说承载社会历史文化方面的内容,这是一部很不错影片。
  Peter J.Vogt:哈哈,这样的的话那我的任务就完成了。
  
  杜昌博:还有就是我对影片最后一个场景印象很深刻,就是在卡特娜飓风之后那个一边修补房子的一边去教小孩子爵士乐的乐手那种将爵士乐与生活紧密相连的生活方式所感动。
  Peter J.Vogt:很多人都对这个场景印象很深,因为爵士乐发源在新奥尔良,那么它那里是有自己非常独特的文化的,这样的文化让你感觉非常不一样,他们的音乐是在艺术家的血液里流淌的。
  
  杜昌博:我其实还想向您请教一个问题,我自己最近也刚刚拍完一个关于798艺术区及798艺术区的艺术家们生活的影片,我采访了大约有80个艺术家,现在正在剪辑。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要去组织这样一个人数非常庞大的采访人物这种方式的片子是件很艰巨的事情。处理不好的话很容易就会有一个混乱的感觉,但是我从您的片子里面看不到混乱,他的条理是非常清楚的,我不知道您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您剪辑的时候器结构是怎么考虑的?
  
  Peter J.Vogt:最开始拍摄的时候你是不是也准备了一个问题单?把采访的问题都列在上面了?
  杜昌博:是的。
  
  Peter J.Vogt:那么你所问的这些问题就会成为你电影的主题,你在最后做剪辑的时候它会有一个时间线,实际上它会把不同的艺术家说的类似的话都剪同一个地方,那么这时候不同的艺术家就在同时回答你一个相同的问题。
  还有一个时间线是艺术家会去将一些笼统的问题,那么这些笼统的介绍就会成为你的开头或者结尾。这个开头和结尾呢我只有7分钟,但这7分钟却花了我很多很多的带子。你觉得我说的你能理解么?
  
  杜昌博:从方法上来讲我现在也是在这么做,我的片子的素材有200个小时,现在我粗剪到3个半小时的时候,我觉得在继续剪下去就非常非常之难了。
  Peter J.Vogt:我也觉得到了这个阶段是很难做的了,但是你必须对自己要狠一点,你不能对自己所拍的这些东西溺爱,太多的不舍,要绝情一点,哈哈。有些东西到了现在你是一定要放弃的。
  
  那你最终作的电影是一个半小时么?
  杜昌博:我想,是这样的。
  
  Peter J.Vogt:这就像是这生存的原理是一样的,你必须在其中去选择最有利于片子的,而对那些可有可无的东西一定坚决地剪掉。我觉得这其中最有利的部分呢应该是那些艺术家将自己个人经历的那一部分,观众是可以通过他的个人经历来了解它的性格特种的,而这些特征才是对观众最重要的。你的镜头中是不是也有表现他们的艺术?
  杜昌博:会的,会有对他们的作品有表现的。
  Peter J.Vogt:那这个将会很有意思。
  
  杜昌博:我不知道您这个片子当时拍了多长时间的素材,拍这个片子用了多长时间?
  Peter J.Vogt:120个小时,最开始的时候就想我上面说的实际上他是4个独立的每个100分钟的纪录片。后来我们重新剪辑成了现在的1个半小时的片子,所以我觉得你拍摄的长度已经足够了,你也可以把他做成几个独立的几部片子。
  杜昌博:那好的,谢谢您。
  
  
  现象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记者:泥巴
  责编:107CINE

  

你的回应...

请先登录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纪录电影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