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我们身边的偶像》导演与美国电影学会20/20项目主管访谈录

2010-04-18 21:04:20   来自: fanhallfilm
  (现象网报道)4月17日下午三点现象影院展映了由美国电影协会精选的独立电影《我们身边的偶像》,随后记者对影片导演Peter J.Vogt先生与美国电影学会20/20电影交流项目的主管Stacey Marbey小姐进行了一次愉快的采访。并整理了纪录片导演杜昌博先生与美国导演Peter J.Vogt先生对于访谈类纪录片的后期剪辑方面的交流(注:杜昌博近期正在后期制作一部关于798艺术区的纪录片)。
  
  《我们身边的偶像》的拍摄历时7年之久,在谈到其独立制片的费用时,导演说:‘很小,非常小。也就大概就40万美金吧。’我回忆了下我们国内的独立制片,能到40万美金的独立纪录片,在我的印象中是几乎没有的。
  
  而且像此次中国之行是由美国电影学会20\20电影交流项目提供的支持,我们再看看支持这个项目的: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IMLS)、美国国家人文基金会(NEH)、美国博物馆与图书馆事业局(FEST)美国总统艺术与人文委员会,而且这个项目的选片也是由这几个机构所决定的,就可以大概知道他是一个什么性质的项目,但重要的是项目所支持的是十部电影是独立电影,而且这十部电影还包括其他国家的影片。而美国电影学会影展放映工业制片的电影和独立电影的比例是1:10,而中国的‘金鸡’、‘上海’不知道有10:1不?!
  
  在本篇报道中,您将了解到
  1、《我们身边的偶像》是如何历时7年完成的,还将了解到关于本片的发行计划情况,以及本片有关的制作设备方面的细节。
  2、您同时将了解到美国电影学会的部分运作方式,以及该学会主持的20/20项目的运作情况。
  
  备注:Peter J.Vogt先生——美国资深纪录片导演。
    Stacey Marbey女士——美国电影学会20\20电影交流项目主管。
    柯知礼先生——美国驻华大使馆文化官。
    杜昌博先生——纪录片导演。
    本片18日在猜火车也进行了一场放映。
  
  美国电影学会和20/20电影交流项目
  

             中间为Stacey Marbey 左边为柯知礼先生 右边不知道是谁
  记者:我还有些问题想请教下Stacey Marbey,就是您这次携同Peter J.Vogt的中国之行您可以介绍下这方面的情况么?
  Stacey Marbey:我们美国电影学会20/20电影交流项目这已是第四年了。我们主要是为电影人提供这种机会进行这种跨文化的交流。
  我们美国电影学会每年的十一月都会举办一个这样的电影节,我们会从这个电影节中选7—10个电影人的作品,我们会带着这些电影人和电影作品在美国和世界的其他地方进行游历和展映。我们和很多的美国与之相关的机构都有这样的合作关系的,但我们主要是与美国在世界各国的使馆进行合作。所以我们今天才能在此相见,呵呵。
  
  记者:我对美国电影学会最大的印象就是说它是奥斯卡的风向标,它所评选的一些东西会影响到奥斯卡的评选,那除此之外,它是否对独立影像这个方面有所涉及呢?
  Stacey Marbey:这是个好问题,呵呵。我们美国电影学会实际上包括了很多的不同的项目的。比如其中有个项目就是给学生一个机会大家一起对电影制作进行研讨,(记者:学生?)对,学生,我们学会是有研究所的,里面是有研究生的。我们还有个项目就是对电影被发明开始一直到1974年在此期间的所有电影进行收集,去做一个分门别类的档案整理。
  
  而且我们还会按照比如剧情片、纪录片、实验片等等这样的分类去评选出美国最好的100部电影作品,比如100个最佳导演、100个最佳摄影、100个最佳音响效果等等。
  
  而我们也会在每年的11月份做的电影节的时候对那些可能被奥斯卡提名的影片做一个首映。这些影片就是那些像《变形金刚》这样的大制片的所谓的好莱坞大片,而像Peter J.Vogt的这个影片则属于小制作的独立制片的影片,那么我们在电影节会放映大概90到100部这样的独立制片的影片,包括长片和短片,也包括纪录片、故事片、试验片等,这些影片这不仅仅是美国的,还会有世界上的其他地区和国家的影片。
  
  我们放映工业制片的电影和独立电影的比例是1:10,如果我们放一部大制作的影片的话就会放十部独立制片的影片。大家也都知道,放这样的电影能给我们在经济上有很大的帮助,也会是我们广告宣传非常好的噱头。所以你才会有你刚刚说的那种印象吧,呵呵。
  
  我们会从这个参选影片中选十部独立制作的影片在世界各地巡展,这样就能让大家知道除了了好莱坞影片之外,也有这些独立影片的存在。
  
  记者:那您今年就带了Peter J.Vogt一个人的片子过来么?
  Peter J.Vogt:哈哈哈。
  Stacey Marbey:这次的中国之行我们只带了6部电影,但只有Peter J.Vogt一个人过来了。所以让你觉得只有一部电影过来,呵呵。我们已经在汕头和驻华的美国使馆、北京电影学院进行了合作,之前我们去了汕头,现在在北京,星期一呢我们会去香港。
  
  记者:除了像这样你们带片子来中国巡展之外,你们是否有做反向的活动,也就是说你们对其他国家的选片是怎样方式呢?
  Stacey Marbey:有的,我们06年的时候就请了章家瑞导演带着他的《芳香之旅》在美国进行放映。我们今年呢是邀请了贾樟柯导演带着他的《二十四城记》去美国,尽管他非常的忙但是他的作品在美国的很多城市进行了放映,而且他的电影还会被我们带到秘鲁、俄罗斯等地方进行放映。
  
  我们认为这种跨文化的对话与交流呢不仅仅是针对美国人的,而且对其他国家的人也是一样的,所以我们会吧这些电影带到其他不同的国家去给他们展映。
  
  我们美国电影协会是和美国的四个非常大的文化机构合作的,他们为这个电影项目提供了资金,一般是由这些机构来决定电影名单的,而他们选择电影的标准通常情况下是能让不同文化、地域的人都能看得懂的一种东西,要有一种人性的共同点的东西在里面,让其他国家的人一样也能看得懂,不会有语言文化上的障碍。
  
  我们这几个一旦选了这十部电影,那么我们就会跟美国驻世界各地的使馆的文化处联系,然后由他们选择在这个国家一些能够引起共鸣的影片来进行展映。
  

你的回应...

请先登录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纪录电影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