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论坛
电影节
档案
影片
影人
电影节
基金
机构
群组
新闻
成员
活动
您好,请
登录
或
注册
独立而不死 真难
2010-04-12 02:07:07 来自:
4444
(八卦是抵达真实的最佳途径)
按照个人的阅读体验,对于外国文学作品,初高中时对英美文学作品会更感兴趣;到大学时期,就格外钟情于俄罗斯文学。这样说无褒贬之意,个人觉得英美文学作品是启发一个人去思考的,特别在你青春懵懂,对外界十分好奇的时候;而俄罗斯文学作品,是个人在形成自己的思考模式和观察世界的方法后,对你的观念和思考进行验证和打磨,从中你会自我怀疑、修正、改进或纠结于自己已成的思考模式和生命观念。记得小时候读爸妈读书时期买的书,最喜欢的就是武侠和英美小说,印象很深的是,我那时拿《复活》来读,读几页就看不下去了,还和妈妈说过,俄罗斯的小说怎么那么罗嗦没意思呢。因为俄国文学极其深刻而广博,在你还未经历社会,还未独立思考,还未对生命感到恐惧时,必然是无法进入的。
当你进入俄罗斯文学作品的殿堂,感悟那些大家笔端的静穆、宏大、深刻与宽广时,你不禁会有一种想去了解这样一个民族,是如何诞生出如此恢宏巨作的冲动。大学时期上外国文学,教材里没有相关论述,近几天看了瞿秋白的《俄国文学史及其他》却大有感触。虽然在本书里,瞿秋白关于俄国文学作家作品的论述相当精彩,但这本身就已了解了很多,给我启发最大的还是这本集子里的《俄国文学史》所理清的俄罗斯文学的历史脉络。《俄国文学史》篇幅很短,十九个部分组成,是瞿秋白1921—1922旅俄期间所写下的。但是瞿秋白从俄罗斯民间文学、古代文学开始,中间贯穿俄罗斯等文学大家的论述,直到十月革命前为止,加上作者本人才情和智慧的组合、浸染,可以说本书是“一部较为完整的俄罗斯文学史纲”。瞿秋白在生命最后写下的《多余的话》里,也认为自己最擅长的还是俄罗斯文学的翻译和研究。但是似乎由于瞿秋白作为中共早期领袖,最后境遇悲惨等种种原因,我们过多忽略了他作为一个文人、诗人和思考者的才华和贡献。
在瞿秋白的《俄国文学史》里,从他论述的俄罗斯民间文学再到十九世纪开始的社会自觉带动艺术自觉,从嘉腊摩金、茹科夫斯基到克雷洛夫、葛黎白叶笃夫再到普希金,可以清晰看到俄罗斯文学的崛起与独立之路。一个民族的文学,在世界范围内若能产生经久不衰的巨大影响,一国文学之不死,不管它汲取了多少人类文化精髓,不管它融合了多少流派观念,但最重要的原因还是自我独立。所以,在俄国文学作品光辉的背后,探求它从发生到崛起,再到独立的过程,更可深刻感悟这样一个伟大的民族文学的苍茫与硬骨:
1.地理环境与民族悲难所锻造出的深刻精神
俄罗斯地跨欧亚大洲,绵延的海岸线从北冰洋一直伸展到北太平洋,俄罗斯国旗旗帜中的白色代表寒带,终年白雪茫茫,蓝色代表亚寒带,红色则温带的标志;当然另一方面,白色象征着真理,蓝色代表了纯洁与忠诚,红色则是美好和勇敢的标志。(这个是后代的赋予意义,暂且不论)这样一个广博的疆土,从浩瀚渺茫的西伯利亚雪原,到绵延疆土的多岛、多山、多平原,使得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有一种豁达与深沉的气质,这种气质更是诞生伟大艺术家的潜质。关于地理因素对于艺术成就的影响,是个有争议的论题,从我个人的观点看,是认同这种联系的。
而结合其民族的历史历程来看,瞿秋白在开篇便提到:“俄罗斯伟大的民族,成就他千百年来的文化,融合黄白两种人种,陶化无数小民族,——大俄罗斯人是东斯拉夫民族和芬族的合流,——而且经过几百年的磨练,几次三番的摧折,——鞑靼蒙古的蹂躏,波兰日耳曼人的倾轧,发展上受巨大的障碍,可是民族性却得有深刻的锻炼”。一国之民族,在受到摧折和侵略时,要么会持续堕落而一衰不起,要么却越发坚韧,百炼成钢。而在悲难中所成型的民族精神,那种沧桑和深刻,刻画在那坚挺的脊梁和坚毅的面庞上,推动着这个民族不断地寻求进步,并形成自己的特色文化。所以瞿秋白说:“此种文化过程,难怪他光芒万丈。”
另一方面,地域的辽阔与自然环境的巨大反差,以及民族悲怆,会使得这样一个民族有一种强烈的“记录”意识,即“拒绝遗忘”。因为,广博的地域和发差的环境,使得“最初的俄罗斯民族是多神教的;(因为)他与东欧残酷的自然相斗,也当然首先堕入霜雪冰风日月雷电的神秘世界。那时俄罗斯民族的原人生活,要和自然相斗,更要有自己的组织,就必须对自然有所解释,对自己有以自律。”;而不断遭受的磨难,更使得他们从心灵的创伤和弥漫的血泪中铭记住死去的躯壳、民族的多艰。不管是生存的艰难还是民族的血泪,都是锻造出其民族脊梁的巨大代价。所以他们不会忘记,所以,拒绝遗忘的自觉使得即使在“社会生活繁复,一切必须的知识,已非口传耳受所能记忆”之前,即文字产生之前,也会通过各种载体,如谚语、歌谣等来记录历史,解释自我。所以,古代俄罗斯便诞生了诸如礼歌、故事、祝寿、格言以及情歌等民间文学样式。由此,“伟大的俄罗斯文学的基础,已经树立于此”。
2.民间、古代文学的拐点
在俄国民间文学发展的过程中,基督纪元十世纪末十一世纪初,基督教传入俄国。由于宣传和布道的需要,俄国文字开始创立起来。正因为如此,在朦胧中慢慢觉醒的俄罗斯文化,到十五世纪前,都认为一切文化源泉,均来自君士坦丁堡基督教会。我们知道,教会文学,脱离民间,贵族专享,难以发展。到十四世纪,由于鞑靼西侵与政治变动等影响,教会“邪说”开始出现,俄国民族的独立思考意识开始显现,到十五世纪,文学思想开始发展,“倾向于爱国、独立、统一,——基辅的俄国毁灭于鞑靼,诸王又复争夺,文化凋敝不堪,至此乃见符腊狄美尔•苏慈达儿的俄国之复兴思想。”
到十五世纪莫斯科王伊凡第四统一全国,复苏中兴,定都莫斯科,驱除鞑靼,颁布《法典》、《家制》统一司法和风俗后,自然而言的,文学思潮的复古运动开始发声,正如孔子倡周礼,复古制一般。但政治上的统一终究敌不过经济上的变革,在确立农奴制后,经济组织开始在这一时期重新破裂,一场轰轰烈烈的“哥萨克运动”导致民众的反抗和怀疑意识越发显现。政治经济的变动往往却会给文艺创作带来春天,也会促使人们在传统价值观的基础上,生发出与之抵触的新思想。这一时期,开始出现了以理智解释宗教的派别,如“否认神甫派”、“犹太化派”等等,甚至还有走得更远的“虚无主义”思想。到十六世纪,以宗教起源而来的文字文学,以及政治观念等,已经融合并分裂成三大派别:正教派、邪说派、神秘派。充斥着宗教斗争和制度禁锢的文学时期,必然是死寂的,瞿秋白说这一时期的俄罗斯文学为“中世纪性”的。但是,正如死水微澜,一如的沉闷孕育着爆发的力量。
于是,俄罗斯的文学自觉和独立,便由此开始走向拐点。而激化这种自觉的,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便是西欧文明的巨大影响力。“俄国接近西欧的倾向,在十五世纪末就已经发现;十六世纪一百年间也有不少实事,足以证明俄国迎受西欧文明的趋势”。到十七世纪,俄罗斯文学出现了一个巨大转机:出现了模仿西欧而成的俄文原著小说,还有戏剧艺术,自此,俄罗斯文学便真正踏上了她渐趋独立并最终伟大的道路。
3.从模仿到独立
西欧文明对于俄罗斯文学创作的影响,集中体现在十六七世纪:一来,“虽然有波兰瑞士的阻梗,然而莫斯科政府仍旧能聘请很多外国艺术家,建筑家,医生,艺师,巧匠。”;二来,“十六七世纪时,莫斯科诸王侯渐渐豢养外国兵士,宗教运动中的学者又往往和西欧宗教改革的思想相影响;甚至于复活祭的仪式反而模仿罗马;——凡此一切不能不令文学思想里发生倾向西欧的趋势,这种文化的吸引力,不期而然的成就了俄国文学的复生。”
复生之路在十七世纪戏剧和原著小说的产生中,产生了重要的意义:“有戏剧的发现已经是俄罗文化史里的大变故”;而原著小说的产生使得文学创作不限于教会,而关注世俗。一旦文学创作关注扩大而转向民间,一旦如戏剧这种直白反映生活和隐射社会的艺术形式出现,自古便具有广博坚韧之气质,具有深刻独立之潜质的俄罗斯文学便在模仿中自我锻造,自我创新,走向了独立不死,影响世界的路途。而到天才作家普希金,将文学与现实完全熔铸,文学的时代性和独立性标志结合前,俄国文学的独立之路,经过主要集中于以以下几位作家为代表的俄罗斯文学碑记中:
一是十八世纪的两大文学派别:以康德美尔为代表的滑稽文,以罗蒙诺索夫为成就的伪古典主义。前者开始以“滑稽”的手法来展现现实生活中无限的畸形现象,标志着俄国文学的自觉意识;而伪古典主义,虽然还是局限于西欧诗文,外表华丽而不注重内容,但其中罗蒙诺索夫倡导“国语的文学”,“订立了俄国文法,于形式方面,伪古典主义已经开始扫除死板的教会斯拉夫文而锻炼出新的文言——文学的言语,实在是伟大的功绩”。在此期间,俄国文学“引文化的理想入现实生活,令现实生活反映于文学形式”的伟大原理,便埋下了种子。
二是十九世纪十二月党人的革命文学。瞿秋白高度赞扬了十二月党诗人蠡列叶夫的著作:《公民的勇气》——“单他这部书名足以开文学中的新时代——就是伟大俄罗斯文学之第一箭——是当时俄国现实政治的艺术上的表现”。
三是与此同时昙花一现但影响不容忽视的情感主义文学和持续长久,影响深远的浪漫主义。嘉腊摩金是“俄国情感主义文学的第一人”,其著作《旅行的俄国人的信》、《可怜的丽莎》,对于主体情感的细腻叙述,以及对普通人的忧患情绪等的描摹,标志着由伪古典主义只关注英雄贵族的角度转向了下层阶级和劳苦大众,虽然“俄国情感主义还只见抽象的人”缺乏民族性和时代性,但是由此便产生了情感更为浓烈的浪漫主义。滥觞于西欧为打破古典主义的形式桎梏而兴起的浪漫主义,俄国浪漫主义文学深刻体现出了发现、渴望独立性的倾向。其中影响力最大的浪漫主义先驱茹科夫斯基,情绪悲歌吟唱心灵感触,诗语情丝传达情爱忠恕,愤慨呐喊控诉社会不公。同时,作为“俄国翻译外国文学最著名的第一人”,茹科夫斯基引入了希腊、罗马史诗等作品,将诗的格律和诗的语言,播洒于俄罗斯的文学大地,完成了“诗的言语”,扩大了文学的范围和意义,所以,“没有茹科夫斯基,就没有普希金”。
另外,在这一独立的过程中,瞿秋白特别提醒我们注意在普希金之前,易被忽略但值得主义的两位作家:克蠡洛夫和格里包耶多夫:克蠡洛夫是俄国著名的寓言家,他的寓言文学,使得俄国文学与平民接近,瞿秋白评价其到:“所以,克蠡洛夫在俄国文学史上的位置是很高的:他连系加德邻时代‘留意平民生活’的文学思潮,和普希金后‘文学之贫民化’的趋势——他介乎二者之间,是一座‘金桥’。”而且其最伟大的功绩在于:“他综合十八十九两世纪文学的总倾向——‘为平民服务’;而且开始俄国文学离西欧而独立的伟业”。另外一位作家,格里包耶多夫,主要文学成就在剧本方面,和克蠡洛夫相似,同样针砭社会,关注普众,其著名剧本《聪明苦》,“实在可以算得俄国的‘社会的自觉’之碑志:证实十九世纪初俄国社会里已经养成了高尚的理想”。
诚如此,文学自觉与独立,高尚理想的追求,终于,俄国文学独立崛起,影响世界的道路开始在“俄国诗的太阳”——普希金身上,开始了证明。其后俄罗斯文学人才辈出,大家叠现,赫尔岑、冈察洛夫、莱蒙托夫、屠格涅夫、果戈里、陀斯妥耶夫斯基、谢德林、车尔尼雪夫斯基、列夫•托尔斯泰、契诃夫、马雅可夫斯基、法捷耶夫、肖洛霍夫、索尔仁尼琴……俄罗斯文学缔造着世界文学史上一个又一个经典。独立而不死,自觉而不浮,沉静而不躁,深刻而不旧。
分享到:
相关链接:
推荐给朋友
关注此话题
你的回应...
请先
登录
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灌水/闲话
rsuVmelw
加入了现象网,大家鼓掌!
当你进入俄罗斯文学作品的殿堂,感悟那些大家笔端的静穆、宏大、深刻与宽广时,你不禁会有一种想去了解这样一个民族,是如何诞生出如此恢宏巨作的冲动。大学时期上外国文学,教材里没有相关论述,近几天看了瞿秋白的《俄国文学史及其他》却大有感触。虽然在本书里,瞿秋白关于俄国文学作家作品的论述相当精彩,但这本身就已了解了很多,给我启发最大的还是这本集子里的《俄国文学史》所理清的俄罗斯文学的历史脉络。《俄国文学史》篇幅很短,十九个部分组成,是瞿秋白1921—1922旅俄期间所写下的。但是瞿秋白从俄罗斯民间文学、古代文学开始,中间贯穿俄罗斯等文学大家的论述,直到十月革命前为止,加上作者本人才情和智慧的组合、浸染,可以说本书是“一部较为完整的俄罗斯文学史纲”。瞿秋白在生命最后写下的《多余的话》里,也认为自己最擅长的还是俄罗斯文学的翻译和研究。但是似乎由于瞿秋白作为中共早期领袖,最后境遇悲惨等种种原因,我们过多忽略了他作为一个文人、诗人和思考者的才华和贡献。
在瞿秋白的《俄国文学史》里,从他论述的俄罗斯民间文学再到十九世纪开始的社会自觉带动艺术自觉,从嘉腊摩金、茹科夫斯基到克雷洛夫、葛黎白叶笃夫再到普希金,可以清晰看到俄罗斯文学的崛起与独立之路。一个民族的文学,在世界范围内若能产生经久不衰的巨大影响,一国文学之不死,不管它汲取了多少人类文化精髓,不管它融合了多少流派观念,但最重要的原因还是自我独立。所以,在俄国文学作品光辉的背后,探求它从发生到崛起,再到独立的过程,更可深刻感悟这样一个伟大的民族文学的苍茫与硬骨:
1.地理环境与民族悲难所锻造出的深刻精神
俄罗斯地跨欧亚大洲,绵延的海岸线从北冰洋一直伸展到北太平洋,俄罗斯国旗旗帜中的白色代表寒带,终年白雪茫茫,蓝色代表亚寒带,红色则温带的标志;当然另一方面,白色象征着真理,蓝色代表了纯洁与忠诚,红色则是美好和勇敢的标志。(这个是后代的赋予意义,暂且不论)这样一个广博的疆土,从浩瀚渺茫的西伯利亚雪原,到绵延疆土的多岛、多山、多平原,使得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有一种豁达与深沉的气质,这种气质更是诞生伟大艺术家的潜质。关于地理因素对于艺术成就的影响,是个有争议的论题,从我个人的观点看,是认同这种联系的。
而结合其民族的历史历程来看,瞿秋白在开篇便提到:“俄罗斯伟大的民族,成就他千百年来的文化,融合黄白两种人种,陶化无数小民族,——大俄罗斯人是东斯拉夫民族和芬族的合流,——而且经过几百年的磨练,几次三番的摧折,——鞑靼蒙古的蹂躏,波兰日耳曼人的倾轧,发展上受巨大的障碍,可是民族性却得有深刻的锻炼”。一国之民族,在受到摧折和侵略时,要么会持续堕落而一衰不起,要么却越发坚韧,百炼成钢。而在悲难中所成型的民族精神,那种沧桑和深刻,刻画在那坚挺的脊梁和坚毅的面庞上,推动着这个民族不断地寻求进步,并形成自己的特色文化。所以瞿秋白说:“此种文化过程,难怪他光芒万丈。”
另一方面,地域的辽阔与自然环境的巨大反差,以及民族悲怆,会使得这样一个民族有一种强烈的“记录”意识,即“拒绝遗忘”。因为,广博的地域和发差的环境,使得“最初的俄罗斯民族是多神教的;(因为)他与东欧残酷的自然相斗,也当然首先堕入霜雪冰风日月雷电的神秘世界。那时俄罗斯民族的原人生活,要和自然相斗,更要有自己的组织,就必须对自然有所解释,对自己有以自律。”;而不断遭受的磨难,更使得他们从心灵的创伤和弥漫的血泪中铭记住死去的躯壳、民族的多艰。不管是生存的艰难还是民族的血泪,都是锻造出其民族脊梁的巨大代价。所以他们不会忘记,所以,拒绝遗忘的自觉使得即使在“社会生活繁复,一切必须的知识,已非口传耳受所能记忆”之前,即文字产生之前,也会通过各种载体,如谚语、歌谣等来记录历史,解释自我。所以,古代俄罗斯便诞生了诸如礼歌、故事、祝寿、格言以及情歌等民间文学样式。由此,“伟大的俄罗斯文学的基础,已经树立于此”。
2.民间、古代文学的拐点
在俄国民间文学发展的过程中,基督纪元十世纪末十一世纪初,基督教传入俄国。由于宣传和布道的需要,俄国文字开始创立起来。正因为如此,在朦胧中慢慢觉醒的俄罗斯文化,到十五世纪前,都认为一切文化源泉,均来自君士坦丁堡基督教会。我们知道,教会文学,脱离民间,贵族专享,难以发展。到十四世纪,由于鞑靼西侵与政治变动等影响,教会“邪说”开始出现,俄国民族的独立思考意识开始显现,到十五世纪,文学思想开始发展,“倾向于爱国、独立、统一,——基辅的俄国毁灭于鞑靼,诸王又复争夺,文化凋敝不堪,至此乃见符腊狄美尔•苏慈达儿的俄国之复兴思想。”
到十五世纪莫斯科王伊凡第四统一全国,复苏中兴,定都莫斯科,驱除鞑靼,颁布《法典》、《家制》统一司法和风俗后,自然而言的,文学思潮的复古运动开始发声,正如孔子倡周礼,复古制一般。但政治上的统一终究敌不过经济上的变革,在确立农奴制后,经济组织开始在这一时期重新破裂,一场轰轰烈烈的“哥萨克运动”导致民众的反抗和怀疑意识越发显现。政治经济的变动往往却会给文艺创作带来春天,也会促使人们在传统价值观的基础上,生发出与之抵触的新思想。这一时期,开始出现了以理智解释宗教的派别,如“否认神甫派”、“犹太化派”等等,甚至还有走得更远的“虚无主义”思想。到十六世纪,以宗教起源而来的文字文学,以及政治观念等,已经融合并分裂成三大派别:正教派、邪说派、神秘派。充斥着宗教斗争和制度禁锢的文学时期,必然是死寂的,瞿秋白说这一时期的俄罗斯文学为“中世纪性”的。但是,正如死水微澜,一如的沉闷孕育着爆发的力量。
于是,俄罗斯的文学自觉和独立,便由此开始走向拐点。而激化这种自觉的,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便是西欧文明的巨大影响力。“俄国接近西欧的倾向,在十五世纪末就已经发现;十六世纪一百年间也有不少实事,足以证明俄国迎受西欧文明的趋势”。到十七世纪,俄罗斯文学出现了一个巨大转机:出现了模仿西欧而成的俄文原著小说,还有戏剧艺术,自此,俄罗斯文学便真正踏上了她渐趋独立并最终伟大的道路。
3.从模仿到独立
西欧文明对于俄罗斯文学创作的影响,集中体现在十六七世纪:一来,“虽然有波兰瑞士的阻梗,然而莫斯科政府仍旧能聘请很多外国艺术家,建筑家,医生,艺师,巧匠。”;二来,“十六七世纪时,莫斯科诸王侯渐渐豢养外国兵士,宗教运动中的学者又往往和西欧宗教改革的思想相影响;甚至于复活祭的仪式反而模仿罗马;——凡此一切不能不令文学思想里发生倾向西欧的趋势,这种文化的吸引力,不期而然的成就了俄国文学的复生。”
复生之路在十七世纪戏剧和原著小说的产生中,产生了重要的意义:“有戏剧的发现已经是俄罗文化史里的大变故”;而原著小说的产生使得文学创作不限于教会,而关注世俗。一旦文学创作关注扩大而转向民间,一旦如戏剧这种直白反映生活和隐射社会的艺术形式出现,自古便具有广博坚韧之气质,具有深刻独立之潜质的俄罗斯文学便在模仿中自我锻造,自我创新,走向了独立不死,影响世界的路途。而到天才作家普希金,将文学与现实完全熔铸,文学的时代性和独立性标志结合前,俄国文学的独立之路,经过主要集中于以以下几位作家为代表的俄罗斯文学碑记中:
一是十八世纪的两大文学派别:以康德美尔为代表的滑稽文,以罗蒙诺索夫为成就的伪古典主义。前者开始以“滑稽”的手法来展现现实生活中无限的畸形现象,标志着俄国文学的自觉意识;而伪古典主义,虽然还是局限于西欧诗文,外表华丽而不注重内容,但其中罗蒙诺索夫倡导“国语的文学”,“订立了俄国文法,于形式方面,伪古典主义已经开始扫除死板的教会斯拉夫文而锻炼出新的文言——文学的言语,实在是伟大的功绩”。在此期间,俄国文学“引文化的理想入现实生活,令现实生活反映于文学形式”的伟大原理,便埋下了种子。
二是十九世纪十二月党人的革命文学。瞿秋白高度赞扬了十二月党诗人蠡列叶夫的著作:《公民的勇气》——“单他这部书名足以开文学中的新时代——就是伟大俄罗斯文学之第一箭——是当时俄国现实政治的艺术上的表现”。
三是与此同时昙花一现但影响不容忽视的情感主义文学和持续长久,影响深远的浪漫主义。嘉腊摩金是“俄国情感主义文学的第一人”,其著作《旅行的俄国人的信》、《可怜的丽莎》,对于主体情感的细腻叙述,以及对普通人的忧患情绪等的描摹,标志着由伪古典主义只关注英雄贵族的角度转向了下层阶级和劳苦大众,虽然“俄国情感主义还只见抽象的人”缺乏民族性和时代性,但是由此便产生了情感更为浓烈的浪漫主义。滥觞于西欧为打破古典主义的形式桎梏而兴起的浪漫主义,俄国浪漫主义文学深刻体现出了发现、渴望独立性的倾向。其中影响力最大的浪漫主义先驱茹科夫斯基,情绪悲歌吟唱心灵感触,诗语情丝传达情爱忠恕,愤慨呐喊控诉社会不公。同时,作为“俄国翻译外国文学最著名的第一人”,茹科夫斯基引入了希腊、罗马史诗等作品,将诗的格律和诗的语言,播洒于俄罗斯的文学大地,完成了“诗的言语”,扩大了文学的范围和意义,所以,“没有茹科夫斯基,就没有普希金”。
另外,在这一独立的过程中,瞿秋白特别提醒我们注意在普希金之前,易被忽略但值得主义的两位作家:克蠡洛夫和格里包耶多夫:克蠡洛夫是俄国著名的寓言家,他的寓言文学,使得俄国文学与平民接近,瞿秋白评价其到:“所以,克蠡洛夫在俄国文学史上的位置是很高的:他连系加德邻时代‘留意平民生活’的文学思潮,和普希金后‘文学之贫民化’的趋势——他介乎二者之间,是一座‘金桥’。”而且其最伟大的功绩在于:“他综合十八十九两世纪文学的总倾向——‘为平民服务’;而且开始俄国文学离西欧而独立的伟业”。另外一位作家,格里包耶多夫,主要文学成就在剧本方面,和克蠡洛夫相似,同样针砭社会,关注普众,其著名剧本《聪明苦》,“实在可以算得俄国的‘社会的自觉’之碑志:证实十九世纪初俄国社会里已经养成了高尚的理想”。
诚如此,文学自觉与独立,高尚理想的追求,终于,俄国文学独立崛起,影响世界的道路开始在“俄国诗的太阳”——普希金身上,开始了证明。其后俄罗斯文学人才辈出,大家叠现,赫尔岑、冈察洛夫、莱蒙托夫、屠格涅夫、果戈里、陀斯妥耶夫斯基、谢德林、车尔尼雪夫斯基、列夫•托尔斯泰、契诃夫、马雅可夫斯基、法捷耶夫、肖洛霍夫、索尔仁尼琴……俄罗斯文学缔造着世界文学史上一个又一个经典。独立而不死,自觉而不浮,沉静而不躁,深刻而不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