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献给所有不爱上学的孩子” 《待业青年》导演张内咸交流实录

2010-04-09 19:26:57   来自: fanhallfilm
  (现象网专稿)《待业青年》在网络上的热度就不多说了,以下是《待业青年》在天津影迷幼儿园放映后导演的现场交流实录,或许可以一窥热度的原因所在。
  
  这肯定不是我的亲身经历,首先我不可能跟一个美女同居,(主持人:所以要写在剧本里)是。
  
  我自己做完这部片子之后,一开始其实没打算给很多人看,因为我采访了很多人,所以就是通过刻一些盘和QQ文件传送,给我采访过的人发一份。后来放到网上,我不是没想过这个片子会引起一些关注。
  
  我看到一些这个片子的评论说是我代表了很多人,其实我是比较反感这样的说法的。因为我觉得没有人需要被代表,作为一个年轻人,我们被别人代表的情况已经太多了……
  
  我在的那个系,会有大四的学生过来跟你聊天、交流,你看到他们的状态就会想,四年之后会不会变得跟他们一样。那种感觉,就是对之前建立的所有的价值观和人生构想在顷刻之间全部塌毁了
  
  我撒了一个谎,我说我要考北大,然后他们就让我退了。因为我一直是好学生,我说什么他们都信。其实我是跟朋友出去玩了一年,后来上了现在的这个学校——传媒大学。

  
  观众:还有就是你能找到很多人来讲这个事情,让这些人说很多话,表达出一些深层次上的东西,把这个做好,整个电影就已经很好了。在剧情部分,在我理解就是一个时间线。
  张内咸:这个片子一共做了18个月的时间,就是利用空闲时间断断续续做的,所以我早期做的东西和后期做的东西水平是有变化的,不是我学成之后再去做的,那样水平就能保持在一个线上。那个剧情情节拍的很早,做那个剧情的部分也是为了怕拍出来的记录部分和大杂烩一样,最后串不到一起去,当时想就是用一个情节把那些素材串一下。但是后来发现剧情部分和记录部分有些脱节,因为有情节部分,反而跑题了。但是也没办法,一开始做我肯定没有想得这么复杂。
  
  观众:这个片子为什么会出现大量摇滚青年?
  张内咸:我是把这个片子定义成一个摇滚电影或者摇滚纪录片,一开始我的想法特别单纯,就是拍一些乐队,拍一些摇滚精神的东西,以前我也是经常看演出,也拍过一些演出。
  这个片子和普通的摇滚电影不太一样的地方就在于,比如《后革命时代》,选取一些边缘人物,在拍摄中,从这些边缘人物身上挖掘一些与我们的生活不同的地方。但是我做的事情就是把这个过程反过来,就是从边缘人物身上找到一些跟普通人的身上相同的地方,很多人看完这个片子以后会评价是找到一些共鸣之类的,这个可能就是因为我在选取视角的时候,做的一些变化,所以可能就跟你之前看过的一些摇滚电影感觉不一样。就是我也是非常刻意的从一些好像跟我们的生活格格不入的一群人身上,挖掘出一些能跟我们普通人产生共鸣的一些东西吧。
  
  观众:这个片子拍出来之后对你有什么影响吗?
  张内咸:我自己做完这部片子之后,一开始其实没打算给很多人看,因为我采访了很多人,所以就是通过刻一些盘和QQ文件传送,给我采访过的人发一份。后来放到网上,我不是没想过这个片子会引起一些关注,而我理解的关注可能只是在学生DV的范畴里,但是我没有想到它现在被放到一个独立电影的范畴当中去讨论。所以我还是有些意外,可能我做的东西还远远没有到那个程度吧。而到现在为止,我的生活么有什么太多的变化,以前一样,还是很普通。
  
  观众:这个片子为什么是3个多小时?
  张内咸:因为我采访了很多人,我希望采访过的人都被放到片子里去。基本上我没有筛选过,拍了的几乎就都放进去了,因为你麻烦人家一次也挺不好意思的,别人是给与帮助的,我也没有经费,没有给过钱也没请人吃过饭,要是拍了之后还不放进片子,说实话就挺不合适的。
  
  观众:那你还打算再剪一个1个多小时的版本吗?
  张内咸:这个我都没有留底,所以肯定剪不了了。因为刚刚也说过,本来没预料到会有那么多人看,所以我把素材和时间线什么的全删了。
  
  观众:素材一共有多少?
  张内咸:一共30多盘带子吧,而且拍的时候是一边抹一边拍的。
  观众:剧情部分我不喜欢,还有就是片子感觉太长了。
  张内咸:对,我自己也挺遗憾的,如果当初的素材和时间线保留下来的话,可能还会剪一个稍微好一点的版本,把它剪成一个纯纪录片,但是现在就没什么办法了。
  
  主持人:那在删片子的时候你觉得好吗?
  张内咸:这没什么不好……首先我电脑硬盘就挺小的,我还得经常下电影什么的,而且总得给我打游戏什么的留点空间吧。(观众笑)
  
  观众:你拍这部片子的初衷是什么?
  张内咸:初衷就是纯粹的个人感情的宣泄。
  
  观众:那当你看到网上对这个片子的批评时,你有什么感觉?
  张内咸:我觉得不喜欢这个片子肯定是一个正常的事情。因为首先从水平上说,它肯定是比较低的。如果你想问我,有人认为我所肯定的这种生活法方式是不值得肯定的,这个问题的答案,我只能说我个人没有多大的感觉,因为其实我也不是待业青年。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不可能都是一样的。另外,我看到一些这个片子的评论说是我代表了很多人,其实我是比较反感这样的说法的。因为我觉得没有人需要被代表,作为一个年轻人,我们被别人代表的情况已经太多了,每个人应该活出自己吧,至少应该有一个独立思考和独立生活的能力,我觉得做到了这两点,你的生活跟别人就没有什么关系了。
  
  观众:这个片子好像不太像一个纪录片。
  张内咸:我说了这个片子你说它是一个电影或者纪录片都是不太合适的,但是如果换一个角度去思考的话,比如小说、散文,可能是文学体裁,那你说日记算一种文学吗?我觉得这本身也是比较有争议的,我的这个电影也是类似于日记的东西。当然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方式跟传统相比,有一些改变,我把一种所谓的影像日记做出来了,放到网上,很多人看了我的日记之后会有一些自己的想法,这可能就是互联网时代带给我们的一些特质。
  
  这个片子如果说有一个比较好的地方就是,它是一个平视角的片子。过去的纪录片可能俯视角和仰视角的比较多,因为如果你想做一个客观绝对的平视角是不太容易的,我之所以能够做这个东西,有一点优势就是我也是普通大学生。也有人说,别管这个东西是好是坏,只有我这个年龄,只有处在我这个环境的人可以做得出来,我觉得是这样的。我相信随着DV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发展,可能将来我们会迎来一个平民纪录片的时代。比如现在网上会看到拍客什么的,就是你看到一个事件,你用手机或是DV拍下来了,这个东西其实离纪录片只差一点点,稍微加工后,这个东西就可以看做成纪录片。包括以后随着DV的普及,我们会发现一些有意思的事情,比如以前有很多艺术家去拍农民工的生活,如果有一天农民工自己,或者曾经是农民工的人拥有了自己的DV,他把自己和他身边人的生活拍下来,做成一个纪录片,会不会比以前的艺术家做的农民工的纪录片更真实一些呢?因为他自己可以做到一个绝对客观的平视角,其实就是很简单的:自己拍自己,肯定要比别人拍你更真实,或者说传达的东西更准确一些。
  
  主持人:角度问题解决之后,你是怎么解决距离问题的?因为你刚刚说自己也并不是一个待业青年。
  张内咸:可能我叛逆期来的比较晚,我第一年考上大学之后才开始叛逆。我过去虽然曾经是个好学生,不仅是一个好学生,而且是一个非常好的好学生。我家就住在清华大学里面,清华大学是那种学术气氛很浓厚的学校,我就是在那种环境当中长大的,我身边很多同学、朋友家里,父母都是中科院的院士,各种牛逼大学的教授。一直到高中的时候,我对自己的定位都是将来要考一个理工科的学校,比如清华,做一些科学研究,成为一个科学家之类的。而且我动手能力也挺强的,以前还拿过类似于科技创新大赛这种奖,可以说真是一个理工科出来的。后来当我第一年考上了理工科的学校,对我的打击挺大的,之前可能是认为到了一个新的环境当中,不用在像高中那样天天做题、考试,但是我发现那就是从一个高三换到了另一个高三。而且我在的那个系,会有大四的学生过来跟你聊天、交流,你看到他们的状态就会想,四年之后会不会变得跟他们一样。那种感觉,就是对之前建立的所有的价值观和人生构想在顷刻之间全部塌毁了,这个词可能有点过,但事实就是这样的。有一件事,我挺喜欢做模型的,那个学校正好有一个很著名的社团,是做用木头、有发动机、烧柴油、用遥控器控制的那种飞机的,当时挺想参加的,但是社团不收我们。第一是我们那个专业不让参加任何社团,第二是那个社团的入社规定是只有保研的学生才有资格加入。反正当时那个学校对我的刺激是挺大的,所以我有很多想法和片子里的人比较接近,尤其是第一段中采访的那些好学生,其实他们都是我的朋友,我从前生活上的想法和他们都是非常接近的,也是挺迷茫的吧。
  

2010-04-09 21:56:33  长川

  认真看完这篇交流实录,这个时代的年轻人就是这样。挺真实的。
  

2010-04-21 23:35:52  我的名字叫易

  呵呵。是的
  

你的回应...

请先登录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电影论坛

vMVXhjpIaNlsJb 加入了现象网,大家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