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影子看HKIFF之四  LAST TRAIN HOME

2010-04-01 11:15:49   来自: 4444 (八卦是抵达真实的最佳途径)
    
归途列车 获奖
    LAST TRAIN HOME/归途列车 MAR.29/7:15PM
  
  出发前P对我说,导演范立欣是一个好看的男拧(难道我就因为他帅所以才充满动力吃了晚饭就出发去艺术中心?!)——因为他的海报和照片挂到了HKU。我说,人家又不来,之后,范立欣还是出现了,其道地英语(也许还有长相)让人对他的背景好奇,而其实他是武汉人,20多岁以后移民加拿大;之前曾经在CCTV做过摄影师。
  
  片子不仅只是关于连续三年春运大潮中从广州火车站出发的夫妻二人回四川老家广汉的经历,比如,他们在拥挤的售票厅等待多日终于买到回家的车票之类【点击这里读“南方周末”——“归途列车里的中国民工”】。和“沿江而上”相似的文化逻辑是,展现这些中国社会底层打工者的异乡生活不是为了或者说不仅只是为了让影展观众居高临下地俯视,导演自己在之后的问答中说,片子中更值得思考的是全球化的年代在中国奇迹背后的人文代价(HUMAN PRICE)——和“无用”一样,作为消费者你不知道谁是你衣服的制造者,但是他们的生活和你的生活却在另外一个维度上紧密相连。值得与之对比的还有一部纪录片,那就是YOUNG AND RESTLESS IN CHINA,中文名“青春躁动的中国”。
  
  
  这是和我们通常意义上所熟悉的“非剪辑、完全呈现”的中国纪录片有所不同的作品;它的套路更加接近于那种欧美电视台会播放的专题纪录片,除了它没有旁白。有人表示片子很好,就是“太艺术”,可以理解这种观点,但是难道这种看法不是一种刻板印象,即认为纪录片不该艺术,不该呈现鲜亮明媚的画质,不应该有剪辑痕迹,不应该过于流畅地把一个事件相互关联的人物清晰呈现等等……那么我且保守地称“归途列车”是一部有制作的纪录片。
  
  剪辑师是范立欣本人和MARY STEPHEN,得到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影展(IDFA)和圣丹斯影展的基金辅助(还有若干加拿大国内的电影基金),最后再得到IDFA VPRO最佳纪录片大奖。我有一种想法,那就是,MARY STEPHEN似乎成为当下中国题材纪录片中一位重要的第二作者,SECOND AUTEUR。
  

你的回应...

请先登录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