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生命不能承受与能够承受之重 专访导演徐辛

2010-03-30 00:00:04   来自: fanhallfilm
  **本访谈曾已于2010年4月21日被删除**
  
  (现象网专题)当我问我的几位朋友是否对克拉玛依有印象时,有个朋友就讲克拉玛依是个国家?一个朋友说克拉玛依是个沙漠吧,还有个朋友讲克拉玛依是个人名吧。然后我又跟他们讲,曾经有过一场大火的事情,这时他们说‘哦~!’这时他们隐约有想起来了……
  
  这或许就是我们社会的现状。在发展是硬道理,稳定压倒一切,爱国主义,强大的祖国,伟大的复兴之路一系列的包装之下的威权时代,人们有意无意的以选择或被选择遗忘生命的方式来面向现实与未来。而当听到有些克拉玛依普通民众认为当时事件及家属们的行为阻碍了当地的发展,当地本来应该发展的更好时,我不得不惊叹那些包装是何等的成功。
  
  现象网对纪录片《克拉玛依》的导演徐辛进行了长篇专访,以下是专访的目录:
  
  编者按:苦难能否救赎
  
  这是一场普通的火灾
  当年我是怎么理解这个事情的

  
  完全的颠覆  绝望的看法
  现在是如何理解这个事情的

  
  一镜到底的拍摄
  如何和拍摄对象取得联系的

  
  死亡之路
  怎么结构这部影片的

  
  死城抑或耻辱
  克拉玛依其他人是怎么看待这件事情的

  
  仅仅是记忆吗
  当灾难降临到自己头上的时候,你可能才能真正思考一些问题。

  
  做片子伤害不到我
  那段时间不想和任何人说话

  
  这是一个中国的缩影
  
  完全的颠覆  绝望的看法
  现在是如何理解这个事情的

  

  

  记者:然后你决定去拍摄的时候,当时你们在讨论的时候,你是要去做一个灾难的纪录片,还是说你对它这个事件你已经有一些之前的~?
  徐辛:这个没有,刚刚拍的时候并不是想要去做一个灾难的纪录片。因为当时在我的印象里他只是一场火灾,或者说是很偶然的一个灾难,我去拍我只是想了解这些遇难学生家长现在的生存状况。我是带着这种想法去拍的,我并没有想到这个事件里会有那么多不为人知的细节。
  
  当我去了克拉玛依,跟他们接触了以后,让我倍感震惊!这种震惊是你这十几年来所不敢想象的!一下子把你整个人完全颠覆了!94年的那个印象还是很深的,十多年这个记忆是不会消减掉的,当时的感觉在十几年之后,在接触到当时的人以后,截然不同了!所以我一下子除了想拍摄他们现在的生活状态之外,也想了解这个事件究竟是怎么发生的。
  
  我拍纪录片一开始当然会有一些想法:怎么拍啊、镜头怎么处理啊,但都不是定死的。我认为我自己比较擅长的是在拍摄的过程当中我会随时调整,镜头啊,包括到后期的剪辑,我都会随时调整以更加接近自己想要的东西。
  
  记者:你刚才说到产生了很大的颠覆,这个颠覆除了对这个事件本身的看法之外,还有别的层面上的颠覆么?比如你对这个社会的看法、世界观等等。
  
  徐辛:对这个社会的看法没有改变,不是说因为这个事件让我认为这个社会一下子就变坏了或者一下子就变好了。我对这个社会的认识很早就明确了。这个事件的发生不是偶然的,有他的必然性,我同意片子中家长的说法。
  
  记者:这个必然性你能以你自己的理解来讲一讲么?
  徐辛:通过对这个事件的了解以后,就是片子中他们所讲的那一些,很多人是不负责任的,中国人很多人只对自己的身边的亲人、朋友是关心的,除此之外对其他的生命是漠视的。
  
  记者:这是你现在对中国人的看法?
  徐辛:通过做这个片子以后可能对这个看法更强烈了。之前也有一些类似的看法,但没有这么强烈。
  
  记者:这种看法是不是对社会是一种很绝望的看法?
  徐辛:确实是很绝望的看法。
  
  记者:平时跟你接触你说这个社会让你很没有安全感。
  徐辛:这个社会让人没有安全感。我有小孩嘛,我时刻担心他会受到突如其来的伤害。我甚至认为中国人没有幸福可言,如果你现在感觉到幸福,那幸福只是暂时的,灾难随时随地会降临,你不知道在什么时候,现在你就可能已经处在灾难当中只是你不知道。
  
  记者:那么你自己现在做记录片你不幸福?
  徐辛:我没有感到幸福。我不知道幸福怎么理解,我感觉我在拍片的过程当中、在剪辑片子的过程当中,尽管片子的内容会让你很痛苦,但是做片子本身是很快乐的,我不知道这算什么。
  
  记者:你在拍这个片子的时候,你看到那些所有素材的时候,看到那些家长不停的在倾述,甚至有些在放声大哭,这十几年来的压抑发泄出来,你自己是一种什么感觉?
  
  徐辛:他们的那种情感,我是能够非常深刻的体会到,对事件本身我当时听到的时候是很吃惊,尽管每一个被访者在之前我都跟他们讲好了,你不要对着我讲,我说你们要感觉是对着更多的人讲,我这是一部纪录片。我跟他们都讲明啦,我在拍关于克拉玛依大火的纪录片,他们都很清楚我的想法。所以我拍摄的所有人他都是正对镜头的。这个里面有一点非常重要的:我和他们的眼神交流,其实就是心灵的沟通,我是用-心-在听他们的讲述。如果说我们没有这种交流,他们也可能会说,但是说的不一定那么好,他们十几年积压在心中的这个东西一下子爆发出来,这种心灵的沟通可能起到很关键的作用。
  
  我在和他们很短的接触以后,他们就很信任我,这一点很重要,他们能把许多当年的素材给我,我觉得他们对我是相当信任的。就从这一点来讲我也要把这个东西做好,也是对他们一个交待,最起码不要辜负他们对我的信任吧。
  

2010-03-30 00:19:02  fanhallfilm

  官方讣告中的遇难者名单:
  
  向"12•8"特大恶性安全责任事故中因公牺牲的
  同学和同志表示最沉痛的哀悼!
    中共克拉玛依市委员会  中共新疆石油管理局委员会
    克拉玛依市人民政府   新 疆 石 油 管 理 局
  讣            告
    市局党委、市人民政府、石油管理局向全市人民沉痛宣告:1994年12月8日,在克拉玛依友谊馆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委"两基"评估验收团汇报演出时,发生特大恶性安全责任事故,克拉玛依市区7所中学、8所小学的284名学生、17名教师,22名有关方面工作人员和其他人员,共323人不幸因公牺牲。
    这起特大恶性安全责任事故因公牺牲的中、小学生、老师和工作人员,是因工作需要到友谊宾馆参加演出和活动的,他们中间的大多数是中、小学生,是各族石油创业者的后代,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好孩子,是各校品行兼优、全面发展的优秀少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和希望。因公牺牲的教师、工作人员和其他人员,是热爱和关心教育事业,热情关心少年儿童成长的教育战线上的骨干、优秀教师和好家长、好同志。他们中的许多人在火情发生后,奋不顾身、积极救助别人,把生的希望献给同学、同志,把死亡留给自己,极其英勇、极其悲壮,表现出高尚的集体英雄主义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人民将永远怀念他们。
    他们的不幸因公牺牲,是市局教育事业的巨大损失,使新疆石油工业失去了一批优秀的接班人,市局各族人民蒙受了极大悲痛。市局党委、市人民政府、石油管理局代表全市22万各族人民,12万各族石油职工及其亲属,向因公牺牲者表示沉痛的哀悼,向因公牺牲者亲属表示亲切的慰问!
    323名中、小学生、教师和工作人员不幸因公牺牲,是严重官僚主义、严重形式主义和对人民极端不负责任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酿成的惨祸。事故的直接责任者和负责人将依照法律受到严厉制裁,依照党纪、政纪受到严厉处分。给因公牺牲者和伤残者家庭带来的困难和问题一定能得到妥善处置,并负责到底。对这次发生的惨祸,一定做出公正、明确的交待。市局党委、市人民政府、石油管理局相信,各族职工、各族人民、因公牺牲者亲属,一定能化悲痛为力量,相信党,共同维护大局,做好各项工作,促进石油工业的发展,以告慰因公牺牲者的在天之灵。
    "12•8"特大恶性安全责任事故中同学们、同志们的血不会白流,我们将永远记取严重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带来的惨痛教训。
    "12•8"特大恶性安全责任事故中同学们、同志们永垂不朽,他们将永远活在油城各族人民的心中。
  
                       一九九四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因 公 牺 牲 者 名 单
  
  一   中
  倪正性(男)汉  赵 蕾(女)俄罗斯 苏 菁(女)汉
  朱晓文(女)汉  李 萌(女)汉   王小婷(女)汉
  龚 雯(女)汉  张 媛(女)汉   张 蕾(女)汉
  王 晶(女)汉  张晓婧(女)汉   卫 威(男)汉
  王 琦(女)汉  刘怡琼(女)汉   罗 鹏(男)汉
  崔 磊(男)回  于 航(男)汉   李跃骥(男)汉
  李 敏(男)汉  郭 冰(男)汉   刘江峰(男)汉
  崔 波(男)汉  周 磊(男)汉   罗晓丹(男)俄罗斯
  罗晶晶(男)回  李蓬勃(男)汉   朱明强(男)汉
  糜 鑫(男)回  石 磊(男)汉   解丽娟(女)汉
  朱 颖(女)汉  王 涛(男)汉   吴 彬(男)汉
  
  二    中
  阿米娜•达吾提(女)维  阿里木江•阿不都哈克(男)哈
  阿地里江阿(男)维       皮尔东•库尔班(男)维
  满苏尔江•阿不来提(男)维
  
  三   中
  刘 敏(男)汉  刘 钰(男)汉  袁 媛(女)汉
  刘 耘(女)汉  何 勤(女)汉  马晓晶(女)汉
  孟 凡(男)汉  李 萍(女)汉  刘玉霞(女)汉
  
  四   中
  周 萍(女)汉  潘 艳(女)汉  王峥嵘(女)汉
  刘 芸(女)汉  潘进军(男)汉  聂俊荣(女)汉
  谢玉凤(女)壮  刘伟伟(男)汉  张 臣(男)汉
  刘琳丽(女)汉  尚春花(女)汉  董万荣(女)汉
  易爱华(女)汉  朱万疆(男)汉  朱 叶(女)汉
  秦玉君(女)汉  胡小山(男)汉
  
  六   中
  李 根(男)汉  方 华(男)汉  白剑强(男)满
  李 兵(男)汉  王 涛(男)汉
  
  七   中
  周 健(男)汉  王 东(男)回  李小彪(男)汉
  刘 童(男)汉
  
  八   中
  艾克拜尔•买买提江(男)维  艾斯卡提•阿扎提(男)哈
  艾克白尔•马合木提(男)维  努尔买买提•吐尔逊(男)维
  乃衣木江•木合塔尔(男)维  帕尔哈提•阿不来提(男)维
  
  一   小
  陈桂兰(女)汉  孙作为(男)汉  托里盖(男)哈
  郑亚伟 (男) 汉  罗 鹏(男)汉  闫综岸(男)汉
  疼 疼(男)汉  王 翔(男)汉  胡燕燕(女)汉
  郑小颖(女)汉  闫 莉(女)汉  张冰雪(女)汉
  蔡 静(女)汉  韩 娜(女)回  田 娜(女)汉
  董 竞(女)汉  黄 斌(女)汉  于 洁(女)汉
  
  
  二   小
  罗 勇(男)苗   纪 元(男)回  张晓丽(女)汉
  
  三   小 
  冯丽敏(女)汉  孙桂梅(女)汉   杨 璐(女)回
  严 成(男)汉  刘 静 (女)汉   周 洋(男)汉
  张 维(女)汉  张 宁(男)汉   赵强强(男)汉
  谢 玮(男)汉  何 欢(女)汉   张 磊(男)汉
  方 焜(男)汉  陈 鹏(男)汉   切力扎提(男)哈
  袁 玎(女)汉       帕哈尔丁•阿不拉(男)维
  周 彬(男)汉  王 睿(女)汉   赵 玮(女)汉
  穆丽丹•格依木(女)维        彭 鹏(女)汉
  颜世伟(男)汉  周丽娟(女)汉   胡 博(男)汉
  申 毅(男)汉  谭 菲(女)汉  佟晨洁(女)锡伯
  刘 凯(男)汉  毛中原(男)汉   郑登峰(男)汉
  胡西米盖尔(女)维         马尔哈尔巴(女)维
  李 莉(女)回  胡晓东(男)回   熊 蕾(女)满
  张 乐(男)汉  龚 明(男)汉   杨 帆(男)汉
  李 婕(女)汉  付 亮(男)汉  叶尔扎提(男)哈
  
  
  四   小
  哈力切木•依不拉普(女)维        古丽米娜(女)维
  阿迪拉•斯提瓦尔地(女)维     帕提曼•肖开提(女)维
  皮洛热(女)维 木合塔尔江(男)维    艾斯卡尔(男)维
  阿不力克木•阿不来提(男)维   艾尔肯江•吾买尔(男)维
  沙根别克(男)哈 吐尔逊江(男)雄  古丽巴哈热木(女)维
  玛拉提(男)哈 阿不都热西提(男)维   米合来依(女)维
  阿里旦(女)维
  
  五   小
  高茹惠(女)汉  王 利(男)汉  侯 培(男)汉
  汪 旭(男)汉  张 晗(女)汉  孙妍婕(女)汉
  张媛媛(女)汉  尹思敏(女)汉  陈 楠(女)汉
  田 甜(女)苗  马 婷(女)回  张 静(女)汉
  何翔飞(女)汉  陈丽娟(女)汉  冯 艳(女)汉
  齐 甜(女)汉   韩建国(男)汉
  
  六   小
  王素岩(女)回  彭月芳(女)汉  李月霞(女)回
  唐文婕(女)汉  关 莉(女)汉  邱文娟(女)汉
  张 娟(女)汉  房 静(女)汉  崔 俊(女)汉
  刘敏娜(女)汉  范国强(男)汉  胡小月(女)汉
  张颖鑫(男)汉  马菁菁(女)汉  郭 峰(男)汉
  李 伟(男)汉  马 跃(男)回  贾 宁(女)汉
  陈 伟(男)汉  马 英(女)回  陈浩敏(男)汉
  李 洁(女)汉  史 玲(女)汉  王 上(女)汉
  毛秉贤(男)汉  王 成(男)汉  邵淑霞(女)汉
  
  
  七   小
  吴海燕(女)汉  朱春霞(女)汉  纪晨晨(女)汉
  刘 洁(女)汉  张洁凤(女)汉  曹 璐(女)汉
  李 洁(女)汉  阿丽玛(女)蒙古  秦 喆(女)汉
  李 佳(女)汉  杨文杰(男)汉  哈依努尔(男)哈
  李 龙(男)汉  刘 飞(男)汉  胡 强(男)汉
  路灵彬(男)汉  张 磊(男)汉  卡力哈尔(男)哈
  
  八   小
  张 莉(女)汉  张惠玲(女)汉  张 艳(女)汉
  周 王真(女)汉  孟翠芬(女)汉  黄 静(女)汉
  古丽曼(女)哈  马 婷(女)回  许 洁(女)汉
  翟箐箐(女)汉  马尔旦(男)维  薛东亮(男)汉
  张 阳(男)汉        德都勒•孟娜(女)达斡尔
  张 蕾(女)汉  刘 亦(女)汉  杨雪婷(女)汉
  陈 琳(女)汉  白 雪(女)汉  吴晨曦(女)汉
  白 洁(女)汉  邱 波(男)汉  巨 嘉(男)汉
  陈 鹏(男)汉  兰莹莹(女)回  朱 静(女)汉
  刘 挺(男)汉  鲁 军(男)蒙古  田洪波(男)汉
  石 磊(男)汉   房 翔(男)汉   高雪淙(男)汉
  王 悦(女)蒙古  汪雪峰(女)汉  贾 洁(女)汉
  李 慧(女)汉  李 炫(男)汉   古丽皮拉(女)哈
  刘 玥(女)汉    田 斌(男)汉   朱 博(男)汉
  方 明(男)回  周 仪(男)汉  合玛提•波拉提(女)哈
  刘 洁(女)汉  阿克巴尔江(男)维  锁 平(男)回
  程 成(女)汉  李 翔(男)汉  徐冬玥(女)汉
  刘聪鹤(女)汉  郑筱雪(女)汉  李 翠(女)汉
  周 婧(女)汉  陈小庚(男)汉  青 欢(女)汉
  兰 希(女)汉  刘 璐(女)汉  马 鑫(女)汉
  石 蕾(女)   邹 倩(女)汉  孙文静(女)汉
  孔立俊(男)锡伯 刘 莹(女)汉  张 杰(男)汉
  王 茹(男)汉  陈 瑞(女)汉  毕艺娜(女)汉
  高晓寅(女)汉  张 川(男)汉  马 玎(男)回
  曹 婧(女)汉  陈 玲(女)回  艾孜买提(男)维
  赵 兵(男)汉  李 睿(女)汉  宋 涛(男)汉
  李 业(男)汉  陈 钰(女)汉  王云川(男)汉
  徐 超(男)汉  许 妙(女)汉
  
  
  
  党校电大 刘志军(男)汉
  局运输公司 李月菊(女)汉
  局生活总公司 朱 华(女)汉
  克区民政局 阿提坎木•吐尔洪(女)维
  
  
  
  自治区教委
  李岳汉(男)汉  阿克木江(男)维  买 迪(男)哈
  乃比江(男)维  王新康(男)汉  张建新(男)汉
  夏尔班(女)哈  乔长荃(男)汉  艾尔肯(男)维
  赵连玉(男)汉  李劲松(女)汉  梁君怡(女)汉
  冯 江(男)汉  阿里木(男)维  哈自艳(女)哈
  艾尼热西提(男)维  吴文斌(男)回
  

2010-03-30 03:10:48  4444 (八卦是抵达真实的最佳途径)

  克拉玛依概览
  
   
   
   克拉玛依(维吾尔语:قاراماي شەھرى;维吾尔语拉丁化:Qaramay;英语:Karamay或Karamai),系维吾尔语“黑油”的音译,得名于市区附近的一座天然沥青丘——黑油山。
   克拉玛依市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加依尔山南麓,地处东经80°44′~86°1′,北纬44°7′~46°8′之间。
   1957年1月24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委员会第14次会议决定设立克拉玛依市。
   克拉玛依1955年开发建设以来,随着油田生产的发展, 人口不断增加.50年代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主要有4个方面: 一是从军队复员转业的军人;二是内地支援油田建设的职工和家属;三是从新疆各地招收和迁入的员工; 四是各类大中专院校毕业分配的学生.即克拉玛依是石油为支撑的一个移民城市。
   
   除了上面所说的石油之外,1994年12月8日发生的克拉玛依大火。
   关于此次大火来至维基百科表述如下:克拉玛依大火,是一场于1994年12月8日,在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拉玛依市克拉玛依友谊馆所发生的特大火灾.由于当时友谊馆内组织中小学生观看电影,而中小学生,工作人员都缺乏相关的防灾训练,火灾发生时惊惶失措,自相践踏。而且友谊馆大门设计有误,门口是向内推开的,造成在人潮拥挤之下被堵死。此次火灾中工作人员基本上四处逃散,丝毫没起到疏散人群的应有作用。最后大火造成325人死亡,其中288名为中小学生,干部、教师及工作人员37人,受伤住院者130人。
   
   可以用“让领导先走”这句话来概括这场大火的性质。
小西湖卫星图

  
小西湖卫星图局部

  
克拉玛依卫星图

  
友谊馆卫星图

  

2010-03-30 03:39:27  4444 (八卦是抵达真实的最佳途径)

  1995年10月12日
  克拉玛依特大火灾案审结
  
  
   1995年10月12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拉玛依市“12.8”特大火灾事故案,已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二审终结, 14名责任者受到法律制裁。犯有重大责任事故罪的阿不来提-卡德尔、陈惠君各被判处有期徒刑6年;犯有玩忽职守罪的方天录、唐健、蔡兆锋各被判处有期徒刑5年;赵兰秀被判处有期徒刑 4年6个月;岳霖、况丽、孙勇、赵忠铮、朱明龙各被判处有期徒刑4年;赵征犯玩忽职守罪,免予刑事处分。
   1994年12月8日,克拉玛依市教委和新疆石油管理局教育培训中心,在克拉玛依市友谊馆,举办迎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评估验收团专场文艺演出活动。全市7所中学、8所小学的学生、教师及有关领导共796人参加。在演出过程中18时20分左右,舞台纱幕被光柱灯烤燃,火势迅速蔓延至剧厅,各种易燃材料燃烧后产生大量有害气体,从而酿成323人死亡,132人受伤的惨剧,并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800万元。经克拉玛依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查明,这起特大火灾事故是由于友谊馆等单位的领导和工作人员严重违反规章制度,严重不负责任,严重官僚主义、玩忽职守,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其职责造成的。原克拉玛依市新疆石油管理局总工会文化艺术中心友谊馆副主任阿不来提-卡德尔,对友谊馆的安全工作疏于管理,对馆内存在的不安全隐患未进行有效整改,严重违反消防和安全管理规定,起火后未组织服务人员打开所有安全门,疏散场内人员,是发生此次火灾和造成严重后果的主要直接责任者。友谊馆服务人员陈惠君、努斯拉提-玉素甫江工作严重不负责任,演出期间,未在场内巡回检查,火灾发生后不履行应尽的职责,未打开安全门,反而逃出馆外;服务员刘竹英脱岗外出,未能履行自己的职责。以上三人是事故惨重伤亡后果的直接责任者。原友谊馆主任兼指导员蔡兆锋虽发生火灾时出差在外,但在单位时未对职工进行安全教育和制定应急防范措施,对友谊馆存在的不安全隐患不加整改,工作严重不负责任,对火灾事故的发生负有直接责任。原文化艺术中心主任孙勇、教导员赵忠铮,未采取积极措施督促友谊馆消除不安全隐患,工作严重不负责任,对火灾事故的发生负有直接责任。原分管文化艺术中心工作的石油管理局总工会副主席岳霖,明知友谊馆存在着火灾等不安全隐患,未要求检查整改,对工作严重不负责任。原克拉玛依市副市长赵兰秀、原新疆石油管理局副局长方天录,是组织迎接“两基” 评估验收工作及演出现场的主要领导人,对未成年人没有正确履行法定的监护职责、发生火情时没有组织和指挥场内学生疏散,因而对火灾事故的发生和加大事故的伤亡后果负有直接责任。鉴于赵兰秀实施了指示他人报警的行为,可酌情从轻处罚。原克拉玛依市教委副主任唐健、原新疆石油管理局教育培训中心党委副书记况丽、原市教委普教科科长朱明龙、副科长赵征是此次演出涪动的具体组织者和实施者,对未成年人的人身安全疏忽大意;唐健、况丽、朱明龙在发生火灾时,未组织疏散学生,只顾自己逃生,对严重伤亡后果负有直接责任。赵征在火灾发生后,虽能组织演出及准备演出的学生撤出馆外,并在馆外实施了救助学生的行为,但忽略了组织疏散舞台南侧的学生,主观上有过失。鉴于其犯罪情节轻微,不判处刑罚。
  
   一审宣判后,除赵征外,其他13名被告均提出上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于1995年10月11日作出终审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2010-03-30 05:02:30  4444 (八卦是抵达真实的最佳途径)

  部分媒体报道情况整理:
  
  
  新华社乌鲁木齐12月9日电
  《克拉玛依市发生特大火灾 300多中小学生不幸遇难 党中央国务院极为关切,派员前往妥善处理》\http://bbs.tiexue.net/post_992463_1.html
  新华社乌鲁木齐12月15日电(记者柴怀吉、王伯瑜)
  《吸取特大火灾惨痛教训 新疆紧急部署防火安全工作 》\http://bbs.tiexue.net/post_992463_1.html
  
  1994年 新华社克拉玛依12月15日电 (记者刘光牛)
  《1994年12月8日 克拉玛依发生特大火灾 》\ http://bbs.tiexue.net/post_992463_1.html
  
  1995.02.08 《人民日报》
  《关于克拉玛依大火的唯一一篇评论文章   形式主义害死人》  马立诚 \链接 :http://tieba.baidu.com/f?kz=72278407
  
  1995年 新华社乌鲁木齐2月24日电(记者刘光牛)
  《对克拉玛依特大火灾负有领导责任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谢宏被罢免 》\http://bbs.tiexue.net/post_992463_1.html
  
  1995年 新华社乌鲁木齐5月31日电
  《克市特大火灾事故有关人员被检察机关依法提起公诉 》/http://bbs.tiexue.net/post_992463_1.html
  
  1995年 新华社乌鲁木齐10月12日电 (记者李生江) 《克拉玛依『一二·八』特大火灾案审结 十四名事故责任者受到法律制裁 》/http://bbs.tiexue.net/post_992463_1.html
  
  1995年01期《云南消防》 《克拉玛依大火难》--/http://emuch.net/journal/article.php?id=CJFDTotal-YNXF199501014
  
  2004年 网易新闻周刊专题 《克拉玛依大火十年祭》/http://news.163.com/special/k/kelamayi041230.html
  
  2004年12月23日 西祠胡同  《“学生们不要动,让领导先走!”-克拉玛依大火十周年祭!》 /http://www.xici.net/main.asp?url=/b134125/d24604992.htm
  
  2004年12月23日 新闻晨报 《克拉玛依大火十周年祭:四名幸存师生的十年》 /http://news.163.com/41223/8/18AB1DPM00011247.html
  
  2004年12月24日 金羊网-羊城晚报 《时至今日 谁敢担保没有人再高呼“让领导先走” 》/http://news.163.com/41224/2/18DCE8D000011247.html
  
  2004年12月24日 网易新闻 《克拉玛依市长唐健:人民广场等工程改善城市面貌 》/http://news.163.com/41224/2/18DAUO2D00011247_3.html
  
  2004年12月24日 网易新闻 《克拉玛依大火回顾:克市教委副主任唐健等被判刑》/http://news.163.com/41224/2/18DAE83K00011247.html
  
  2006年12月8日 搜狐新闻大型专题《克拉玛依大火12周年祭》 /http://news.sohu.com/s2006/kelamayi/
  
  2006年12月1日 凤凰网 《目击克拉玛依大火十年纪事 》/http://phtv.ifeng.com/200612/1201_5_42270.shtml
  
  2006年12月6日 凤凰网大型专题 《克拉玛依大火12年祭——幸存者 》/http://news.ifeng.com/special/kelamayi/
  
  2006年12月12日 华商网-华商报 《凤凰卫视播出<克拉玛依大火十二年祭 >》/http://ent.sina.com.cn/x/2006-12-12/06091365598.html
  
  视频地址:http://you.video.sina.com.cn/b/3010427-1400161891.html
  
  
  2006年12月21日  南方新闻网-南方周末 《新疆克拉玛依大火记忆:不是所有领导都逃走》/http://news.sina.com.cn/c/2006-12-21/100811850506.shtml
  
  
  2006年12月21日  南方新闻网-南方周末 记者:张悦 《新疆克拉玛依大火:一个轮回后的真相》/http://media.news.hexun.com/1973941.shtml
  
  
  2006年12月21日 人民网 《克拉玛依大火责任人出狱 称当时并非领导都逃离 》/http://society.people.com.cn/GB/1062/5198093.html
  
  2007年 安全文化网 《克拉玛依大火十三周年祭 》/http://www.anquan.com.cn/Article/Class14/Origin/200712/67751.html
  
  2007年2月5日 东方卫视 《深度105》之《1994克拉玛依大火》/http://smgtv.eastday.com/d/20070206/u1a254571.html
  
  2004年10月18日 南方周末 《中央电视台台长杨伟光:我为什么枪毙克拉玛依大火的报道》/http://bbs.hi0734.com/thread-4484-1-1.html
  
  
  2008年12月8日 新京报 新京报改革开放30周年-日志中国专题
  《不能忘却的纪念;克拉玛依大火十四年》/http://news.sina.com.cn/c/2008-12-08/112016804920.shtml
  

2010-03-30 14:23:04  王我 (兲朝)

  也许有一天中南 海着火的时候孩子们的冤魂会把大门堵上。
  

2010-03-30 14:46:40  王我 (兲朝)

  ───类似的事件在中国到处都可能发生,而且也确实发生了,现在继续在发生,将来还会发生。
  
  
  ───所有人都是受害者,包括那些领导们,包括那些先走的人,包括政府。
  

2010-03-30 15:39:59  107cine

  中国的火灾很多,每年都在发生,每年很多地方都会死人,火灾或者矿难。当时唯一触动我的是它死了那么多小孩。对它为什么会发生,发生后的情况,都没有去想。这个和现在的想法的差距是特别大的。
  
  
  在去拍《克拉玛依》之前我都认为它是一场火灾,一场普通的火灾,没有想特别的东西,因为从那些的报道里也只能看到他是一个火灾,从官方的报道里面除了看到这是一场大火之外你还能看到的就是一些英雄事迹:救人啊、舍身救学生啊,所谓那种光辉的形象。你在去之前所能看到的就是这些东西。
  
  
  
  94年的那个印象还是很深的,十多年这个记忆是不会消减掉的,当时的感觉在十几年之后,在接触到当时的人以后,截然不同了!所以我一下子除了想拍摄他们现在的生活状态之外,也想了解这个事件究竟是怎么发生的。
  
  
  
  我甚至认为中国人没有幸福可言,如果你现在感觉到幸福,那幸福只是暂时的,灾难随时随地会降临,你不知道在什么时候,现在你就可能已经处在灾难当中只是你不知道。
  
  
  
  实际上家长不都是在克拉玛依,有的在乌鲁木齐、北京的、上海的,当时事件发生以后很多人都迁走了。我没有交代他们在哪里,不管他在哪里,但他的情感永远是在克拉玛依,所以给人的感觉都是在克拉玛依拍的。
  
  
  
  这个事件的当事人在当地是受排斥的,当地人是另眼看他们的。甚至他们认为这些人是坏人,这些人按照中国人的说法就是扫帚星,给他们带来灾难的。
  
  
  
  我觉得看了你可能会去思考。但是我觉得可能作用不是很大,事件没有发生在自己身上。当灾难降临到自己头上的时候,你可能才能真正思考一些问题。
  
  
  
  事实证明也是这样,类似的事件在中国到处都可能发生,而且也确实发生了,现在继续在发生,将来还会发生。
  
  
  
  可能观众没有注意到,所有人对这个事件的描述也不是一样的,有差别在,但是我认为这个差别不重要,
  恰恰这个差别反映当时的那个真实状况。因为十几年过去对他们来说是当年的记忆。
  

2010-03-30 21:42:10  刘兵

  类似于克拉玛依大火一样的灾难在中国已经是无止境,三聚氰胺、汶川地震、以及最近的南平血案等,每一次都能看到天灾背后体制问题所导致的人祸因素,而这样的人祸还会一直上演,如果中国人还继续在专制的牢笼之中,那万恶之源的黑手不斩断,下一个就是你或我,或我们的孩子。
  

2010-03-30 22:20:12  非专业说话

  中国人习惯用大而化之的方式去思考和讨论那些宏大的东西或主题,反倒对这些具体的个案不进行具有深度的反思,无论是ZF控制还是怎样,在追求眼球和注意力的网络时代,又有多少人愿意仔细深入的阅读理解思考书写蕴含其中的苦难原因,包括文字,包括影像,大致都是如此。
  
  ----我觉得看了你可能会去思考。但是我觉得可能作用不是很大,事件没有发生在自己身上。当灾难降临到自己头上的时候,你可能才能真正思考一些问题。------
  
  导演说中国人的责任心问题,大致没有错,中国人都那副德行,扪心自问,包括我自己,
  
  将问题全推到体制专制那边是容易的,也是合理的,更是正义的,但,仍然是不负责任的,但这就是当下中国人的德行。
  
  大致应该说,这些人祸因素也包含“我自己”,只要“我自己"一天:将问题全推到体制专制那边:,"我自己”就在助长人祸一天。
  

2010-03-31 10:54:38  刘兵

  楼上说的是,个人承担而不是推脱,是社会重建的最根本动力。所谓体制乃是由人构成的,我们每个人都是体制的一部分,甚至我们就是体制。
  但是,当我们这么去想的时候,是不是也容易忽略事情的另一个方面——过于强调了国民性或者说文化的一面,反而造成了另一种大而无当。也就是说,体制和人,这两方面不是孰轻孰重的,更不是非此即彼的,而是应该双向互动的。
  正所谓“好的体制可以让人变好,坏的体制可以让好人变坏”。每一个人要负起责任,但是怎样才能塑造和完成这样一种合格的现代公民意识的塑造呢?这不能单纯依靠传统文化的君子人格期待,也不能单纯指望自五四以来我们在国民性上的批判、启蒙、反思、忏悔等等这一文化方向的努力。
  我以为,作为个体公民,当承担起个人应该承担的,但又不可苛责每一个人都要去先天下之忧而忧,毕竟,作为人而言趋利避害是本性,世俗的幸福和苟安是我们每个人的正当权利和要求。所以理想的状态应该是,我们生活在一种更加合理的文明的社会秩序中,这样,人性的积极建设性质素被更好的开掘,而破坏性的消极质素被有效地限制在一定限度内,因此体制问题必然影响、决定着我们是怎样的人。
  当然,谈论体制问题,并非回到一种“毕其功于一役”的简单暴力思路上来,而是可以在具体操作方面一点一滴的去解决,在博弈中讨价还价,在谈判桌上去和阻碍因素较量而不是战场。而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每个人去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才是有目标和方向的,而不仅仅是一种道德上的自我期待和完成。
  所以说到体制问题,并非是简单的推卸责任,而恰恰是要迎着责任而上。因为,推卸责任者的思路常常是认定了体制的不可变动性,但实际上并非如此,体制是可改善的,需要的只是耐心、智慧和更富有技术含量的一点一滴的努力。
  

2010-03-31 11:16:58  卢志新

  在中国,
  个体都是好样的,团体都是狗屎的
  个人都是好人,一进入团体就都是坏人
  什么样的人组不成什么样的团体
  什么样的体制带着好人向什么样的方向下坠滑行,等而下之
  
  王老师说的对,或许大多数人不是那样,只是需要一个点,一个时机点,让大多数人爆发表达出来,没有人愿意等而下之。
  

2010-04-01 10:45:25  王我 (兲朝)

  非专业说的我不同意,三只唐僧说的我同意。
  人也许平时可以操蛋一点,但关键时候不能,绝对不能。官们如果做到这一点也算勉强,但事实总是相反──这就需要约束,不是吗?
  

2010-04-01 12:20:58  107cine

  这就是中国
  
  
  
  天天杨言100401 当权力毫无痛感时2010-04-01 11:59:04
  归档在 点评观点 | 浏览 176 次 | 评论 1 条
  天天杨言100401
  
  当权力毫无痛感时
  
  当我从南方都市报鄢烈山先生的文章中读到,江苏省东海县黄川镇发生的那起强拆自焚事件,其中九十二岁的自焚者陶兴尧老人,竟是60年前惨烈的金门战役罕有的幸存者之一,我更感到无比的震惊。
  
  那一场战争的惨烈,我们从刘亚洲将军以及其它史书里,都能获得切身的感受。鄢烈山说,陶兴尧老人非常命大没有战死却在暮年遭遇这般摧残和屈辱,如今“半边身子已经烧焦,脖子以上血肉模糊”躺在医院,若知六十二岁的儿子已烧死将情何以堪?
  
  一位为共和国江山献过青春,洒过热血的老战士,没有死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却在九十二岁时,被强行拆迁的非法行径逼上自焚抗争之路,这岂止是情何以堪!所引申出来的愤怒,无法用准确言语形容!
  
  早前,在台湾旺报上读到湖北武汉学生畲宗明的文章,标题是“人民自焚 权力无痛感”,文章指出, 傲慢的权力,充当了践踏权利的凶手,无疑是对「利为民所谋」的权力伦理的颠覆。
  
  "比强制拆迁更可怕的,是镇长等「在场未阻拦」的冷漠与残酷。悲天悯人,本是人性的体现。作为人民公仆,更应该怀有人本意识,时时以民为本,懂得人文关怀,否则就是权力人格的沦落,辜负了百姓的期许。在东海拆迁自焚案中, 只见冷冰冰的强弱对立,不见权力的脉脉温情与「鱼水相依」的和谐图象。"
  
  权力毫无同感之际,即是社会局部出现重大危机之时。
  
  "当冷漠和强蛮成为附在权力上的标签,有多少权利须用生命来验证脆弱?"
  
  请朋友们一起为那位九十二岁被逼上绝路自焚的老战士祈福!
  

2010-04-01 12:32:43  赵傻傻 (我不想再存在)

  中国孩子,不就是以这场大火作为背景创作的吗?那歌儿,每次听我都哭,我都不敢听。
  

2010-04-02 00:05:16  卢志新

  香港明报专访徐辛
  
  
  
  
  1994 年12 月8 日,新疆克拉瑪依市友誼館發生大火, 一句「學生們不要動, 讓領導先走」,使288 名學童葬身火海,領導們卻全部逃出生天。16 年來,遇難孩子的家長始終拿不到死亡證,官方亦一直沒有悼念活動,上訪也不獲受理。內地獨立紀錄片導演徐辛,將鏡頭對準死難學生家長與倖存傷者,聆聽他們的不平之鳴。這部長356 分鐘的《克拉瑪依》紀錄片,於本港國際電影節首映,徐辛坦言拍攝這部片時,曾難受到「想過死,再也不拍紀錄片」,但他堅持舊事重提,就是希望人們永不遺忘。明報記者王艷喆
   
   
   
   近6 小時的片長,在紀錄片中十分少見。徐辛接受本報專訪時說,整部片投資10萬元人民幣, 全是朋友贊助, 「我根本沒考慮商業發行和回報。只要是想看這部片, 80 分鐘和6 小時沒差別,而且你不會感覺有這麼久,很易就看下去,時間再短的話我沒法表達。」影片在剛過去的周日播映,4 月6日下午2 時在香港藝術中心Agnes b.影院再播。
   
   徐辛在2007 年「12.8」紀念日開拍《克》,歷時半年訪問60 個家庭,成片完整保留了13 段,看似在講同一件事,但整體的情緒是漸進式,間中穿插當年火災觸目驚心的畫面。徐辛說,自己不可能完全客觀, 「過去我是一個從不掉淚的人,但為這片子掉了很多次淚。像有母親講述,克拉瑪依那年總是不下雪,這事發生後就下雪了,感覺天都感應了,當時聽了特別難過」。
   
   反思官僚問題揭制度漏洞
   
   剪片更讓徐辛體驗到從未有過的煎熬。「一些內容你要覆去看,刺激會更強,那是種掏心挖肺的難受,特別不舒服,甚至就想去死。當時我說以後不想再拍紀錄片,但這個我一定要做出來。」徐辛表示,希望影片能令大眾反思,為何這種悲劇一再發生,正如片中家長所講,對孩子的教育、場館久積隱患卻未及時處理、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等, 「所有的環節都出了漏洞。但這樣的問題到現在還沒解決,三聚氰胺是前年的事,今年出了疫苗案,還有每年都在發生的礦難,都是生命」。
   
   政府不知拍攝未遇阻力
   
   片中不少受訪家長最初都有顧慮, 「我不想說太多,我還要在這生活」、「小心他們抓你」, 「政府說我們這批人是社會不安分子」。徐辛稱,拍攝時因跟當地政府沒任何正面接觸,所以未遇阻力, 「也許不知我在拍,或不屑管我——這麼多年過去了,你拍了能怎麼樣」。可他的確擔心那些受訪家長有麻煩,故在片中隱去了所有家長的名字。「我覺得片子沒什麼問題,我都是希望大家更好,希望這個國家更
   好,但是想挑毛病的人,沒毛病都能挑出毛病」。
   
   
   替死者立碑當局未兌現
   
   談及拍此片的最大意義,徐辛說希望大家永遠記住這件事,給後世引以為戒,也是對小孩們的一個紀念。「最終我定下《克拉瑪依》這片名,實際上就是希望當你說到克拉瑪依的時候,一下子就想到這場大火。」當局曾承諾為克拉瑪依12.8 大火死難者集體立碑,但未有兌現。徐辛把《克拉瑪依》最後的鏡頭,定格在粉刷成白色的友誼館遺址,死難名
   單一串串打出, 「實際上我是給所有小童立了一個碑。」
   
   在克拉瑪依市以西5 公里的山腳,有座叫小西湖的墓地,克拉瑪依大
   火遇難的孩子,絕大部分都長眠於此。徐辛的《克拉瑪依》,就從這
   一個個墓地開始拍攝,每張遺像前他都停留許久。「我想表達的是,
   這不是幾百個死亡數字而已,它代表了每一個活生生的人和家庭。」
   除了家長追憶,《克拉瑪依》呈現大量火災當日珍貴而慘烈的視像
   資料:火災深夜,友誼館前亂成一團,家長哭嚎震天響,孩子被武警
   士兵一個個拖出,有的已燒焦不成人形,還有成山的屍體,被匆忙運
   上車拉走,或是條條橫放在臨時停屍間……這一過程,從撕心裂肺的
   哭喊漸漸變成了無聲,令觀者無力感到達極限。徐辛說,他是特地消
   了聲, 「因為我感覺下面再有聲,人就要瘋了。」
   
   這場悲劇發生在1994 年12 月8 日,為迎接新疆教委組織的「義務教
   育與掃盲評估驗收團」一行23 人到訪,克拉瑪依市教委在友誼館舉辦
   專場文藝匯演,組織該市7 所小學、8 所中學近800 名優秀學生參加,新疆教委和克市領導則坐在前排觀看,未料舞台上的幕布因燈光過熱起火。
   
   有人喊:學生們不要動讓領導先走
   
   有目擊者稱,着火後有人喊了聲「學生們不要動,讓領導先走」,
   於是市教育局領導最先逃走,工作人員亦自行逃脫,沒有組織救援和
   疏散人群,加上友誼館當天10 個安全通道僅打開了1 個,且設計為向
   內推開,很快便被擁擠的人群堵死,學童們逃散無門被困人間煉獄,
   活活燒死、窒息或被踩死。大火最後造成325 人死亡,其中288 人是
   小學生,傷者130 人,距離安全門最遠的克拉瑪依市領導全部逃脫。事
   後新疆司法機關審訊相關責任人,多人以玩忽職守等罪名判4 至7 年有
   期徒刑。
   
   「每張遺像代表每個生命」
   
   導演:觀眾都受不了「太殘忍了、太殘忍了!」上周日《克拉瑪依》在香港科學館首映進行還不足一半,一位老婆婆反覆呢喃着這句話,踉蹌走出放映廳。留下來的觀眾,大多也懷着同樣煎熬的心情。導演徐辛接受本報記者訪問時坦言: 「(其實)所有人都承受不了,包括我。」
   這288 名遇難小童,當年只有6 至14 歲,若還活着,如今正是風華
   正茂的「80 後」。15 年過去,這場大火對受害家庭造成的傷痕仍未撫平,家長無不大段大段地獨白敍述,是追憶亦是情感的發泄,鮮有人
   能完全心平氣和回憶這件事,時而哽咽時而氣得發抖。多年來上訪無
   門,很多人已變得有些偏執,甚至承認「我們是神經、變態,我們也
   不想這樣」,教人更覺悲情。
   
   盼給孩子一個死亡證
   
   徐辛說,家長的要求很簡單,最希望給他們一個死亡證, 「小孩就
   這麼消失了,戶口、身分都沒有了,好像蒸發一樣。若小孩死亡了,
   好,你給我一個證明,在醫院還是什麼原因,但是沒有,好像不曾存
   在一樣」。發過死亡證有何難呢?徐答道: 「我也不知,我覺得這點
   政府就非常非常愚蠢。」
   
   人死不能復生,家長想要的,不過是一種尊重、一句道歉、一絲安
   慰。12.8 後,很多當事家庭都離開了克拉瑪依,以免觸景生情;有人
   又生兒育女,從中尋求精神慰藉,卻總是忍不住想像當年孩子如今活
   着該成家了吧;有些家庭因這創傷解體,有人壓抑成疾……他們已被
   社會邊緣化,大火在他們心中種下了毒瘤,時間,並不意味一切皆可
   淡忘。
   
   ■ 「誰家生了孩子誰倒霉,頑皮的孩子沒聽命令,都逃出去
   了。我再也不敢教育自己的孩子要聽話、乖乖的。」
   ■ 「我就希望能給個說法,我孩子到底怎麼死的,他要是活
   着,也有28 歲了,也該娶妻生子了,他們哪一個不是前
   途光明?」
   ■ 「這場大火摧毁了我的夢想,我的希望,我的家庭。我本
   來性格很好,但12.8 後,我動不動就暴跳如雷,想討個
   說法,不願讓我的孩子枉死,外面人說我們是神經病,
   對,我們都變態,可這是誰造成的?」
   ■ 「(大火後)我領養了個娃娃,要是沒有她,我早瘋
   了。」
   ■ 「家醜不可外揚,國醜也一樣,為了克拉瑪依,我們忍。
   可是,好忍麼?」
   
   死者父母之哭訴
   
   1995 年1 月,遇難小童家長抱着遺像,悲痛地為孩子舉
   辦追悼會。他們曾要求官方舉行追悼會,但被當局拒絕。
   克拉瑪依大火死者朱曉文母親,2007 年在小西湖墓地女兒
   墳前燒冥鈔。
   
   《克拉瑪依》最後一個鏡頭,展示了2007 年12 月8 日的友
   誼舘前門遺址。徐辛說,這個鏡頭看上去宛若一座肅穆的
   碑,他亦借此寓意為所有「遇難小童立一座碑」。
   克拉瑪依大火遇難小童,絕大部分長眠於這片名為「小西
   湖」的墓地。
  

2010-04-02 01:56:03  雅典的老王

  这段历史不应该忘记。
  

2010-04-02 08:43:58  王我 (兲朝)

  死到临头,领导先走。
  

2010-04-02 09:30:19  卢志新

  美联社报道
  
  Chinese director secretly makes film on 1994 fire
  4/1/2010, 2:34 a.m. CDTMIN LEEThe Associated Press  
  
  (AP) — HONG KONG - On Dec. 8, 1994, nearly 300 Chinese schoolchildren gathered in a remote western oil town to take part in a performance for school officials. But a stage light ignited a curtain, setting off a fire that engulfed the theater. Few students made it out alive.
  
  Sixteen years later, their parents are still grieving and questions remain. Why were the children told to wait for the officials to escape first? Why were so many of the exits locked? When will the children be issued death certificates?
  
  Independent filmmaker Xu Xin records the lingering anguish and agony in a somber six-hour, black-and-white documentary that made its world premiere at the Hong Kong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on Sunday.
  
  Advertisement
  
  
  
  
  
  In "Karamay," Xu has crafted a powerful movie by letting the material speak for itself. He doesn't use a narrator or a musical score. An opening sequence showing student's graves zooms in on the portraits of each of their tombstones. He lets the parents vent in lengthy monologues that bring out the depth of their sorrow.
  
  The most touching interview is given by the only surviving student. Xu sensitively shows her scarred feet first, then plays her voice to a black screen before revealing her heavily disfigured face and hands.
  
  The director also obtains rare footage of the fire itself and its aftermath-one particularly gruesome scene shows a hospital room piled with bodies. Xu got the video from parents-some of whom are police officials who had access to internal footage that has likely never been aired.
  
  Karamay is located in the western Xinjiang region where tensions between Han Chinese and minority Uighurs are high. Clashes between Uighurs and police in the regional capital Urumqi in July led to nearly 200 deaths. But the 325 deaths from the 1994 fire, including students and teachers, cut across ethnic lines: the victims were Han, Uighur and Kazakh.
  
  China is sensitive about coverage of major disasters. In February, a Chinese activist received a five-year jail sentence for trying to determine whether shoddy construction played a role in the destruction that took place during the massive earthquake in southwestern Sichuan province in 2008.
  
  In the case of the Karamay fire, thirteen local officials were sentenced to jail terms of up to seven years for negligence and the parents were paid compensation, but many still think the government hasn't done enough.
  
  So Xu had to proceed carefully. He showed up unannounced at the grave where the victims are buried on the 13th anniversary of the fire with a small digital camera and introduced himself to parents paying their respects to their children. From his initial contacts, he managed to track down more than 60 parents.
  
  The director successfully avoided detection of Chinese authorities, but he is under no illusion that his documentary will ever screen in China.
  
  "It's definitely impossible for it to be distributed in China. At least it's impossible right now," Xu told The Associated Press in an interview in Hong Kong on Monday.
  
  For now, the Hong Kong screening will be the only one on Chinese soil. This former British colony enjoys freedom of speech as part of its semiautonomous status under Chinese rule. But Xu still looks forward to the day when he can get his story out to more of his countrymen.
  
  Asked by a member of the audience after the world premiere whether he wanted Chinese President Hu Jintao to see his documentary, Xu said he answered, "Of course I do."
  
  "I hope the entire central leadership will watch this movie. It will inform high officials that such a group of parents exist and their current situation. It's a way of understanding the lives of regular people," he told the AP.
  

2010-04-02 12:43:52  4444 (八卦是抵达真实的最佳途径)

  11:58:48
  不要再别人的痛苦上大做文章
  11:58:58
  不要拿别人的苦难说事
  11:59:06
  就像克拉玛依
  11:59:18
  对方已成功接收了您发送的离线文件“日本古代歌谣集.pdf”(2.06MB)。
  
  11:59:37
  卑鄙
  

2010-04-02 12:47:08  4444 (八卦是抵达真实的最佳途径)

  何止
  

2010-04-02 13:10:23  徐辛 (辛苦的辛)

  “不要再别人的痛苦上大做文章”、“不要拿别人的苦难说事”是我们忘记的最好理由。当灾难有一天降临到你的头上,你一定会表现得很“高尚”。
  

2010-04-02 13:26:22  徐辛 (辛苦的辛)

  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
   我不是共产主义者,我不说话;
   接着他们追杀犹太人,
   我不是犹太人,我不说话;
   此后他们追杀工会成员,
   我不是工会成员,我继续不说话;
   再后来他们追杀天主教徒,
   我不是天主教徒,我还是不说话;
   最后,他们奔我而来,再也没有人站起来为我说话了。
   ——马丁·尼莫拉牧师。波士顿犹太人大屠杀纪念碑铭文。1945年。
  

2010-04-02 13:44:12  卢志新

  11:58:48
   不要再别人的痛苦上大做文章
   11:58:58
   不要拿别人的苦难说事
   11:59:06
   就像克拉玛依
  
  
  
  
  请看完片子再说话
  
  正是你这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和轻率的思维,是克拉玛依大火的根本原因
  

2010-04-03 23:14:46  王我 (兲朝)

  11:58:48
  不要再别人的痛苦上大做文章
  11:58:58
  不要拿别人的苦难说事
  11:59:06
  就像克拉玛依
  
  =======
  没人拿您的痛苦做文章。
  弱弱地问一句:您痛苦吗?
  

2010-04-05 09:51:23  金鹏

  如果这些孩子活着的话,今年多大了?
  

2010-04-05 13:59:44  107cine

  清明节祭奠
  

2010-04-07 23:03:38  卢志新

  很好
  

2010-04-07 23:07:59  卢志新

  LS,每一个人都会有一种看法,所以,人们会怎么认为不重要,重要的是克拉玛依有你这样的人
  

2010-04-08 10:32:17  徐辛 (辛苦的辛)

  karamay:不知道你看过电影没有?电影中的最后一个镜头,2007年12月8日晚,在友谊馆门前,就是当年发生大火的地方,一群像你现在这么大的少年在游戏滑板,友谊馆门柱的石台上还有一支遇难家长点燃的蜡烛。这算是“克拉玛依人没有忘记”吗?另外,你作为克拉玛依人,16年来你有过任何悼念遇难者的举动吗?或者你能告诉我,除了遇难者亲属之外,16年来哪个克拉玛依人有过悼念遇难者的举动了?其实这不仅仅是克拉玛依人的耻辱,这是中国人的耻辱。这样的事件在中国还在继续发生。你想过为什么吗?
  

2010-04-08 11:23:31  徐辛 (辛苦的辛)

  因为在中国会发生这样的悲剧,做这样的电影其实是一件非常悲哀的事情。但是如果中国人自己不去做,实在是更大的悲哀。希望永远不要再发生这样的悲剧,希望永远不要再有这样的电影。
  

2010-04-08 19:06:43  刘兵

  karamay说,“单位和ZF虽然采取了封锁消息.但是对于每一个家庭都没有忽略.有补偿有安慰有特殊待遇.也许这样是无法弥补他们心中的痛苦的.可是除了让生者坚强让生者更好的生活.还有别的办法吗?难道起死回生么?”
   
   还有比这更冷漠的说辞么?死了人还要封锁消息,然后用一些利益——所谓补偿、照顾和特殊待遇——去作为封口费,这就是karamay眼里的公平和良知么?那些死去的冤魂何以瞑目,那些父母亲人最内在的痛苦可以平复。正义何在?是简单的一点好处就能够兑换的么?人们总是会说死人不能复活,要以大局为重,这类屁话我们听到的还少么?当然没有人需要起死回生,但连最起码的对生命的尊重应该有吧,比如公开消息、比如郑重其事的悼念和反思,而不是象现在这样敷衍塞责,妄图从人们的记忆中挖去这样的事实装作什么也没有发生。当我们一天无法面对这样的记忆和伤口,我们就没有尊重、没有忏悔,当然也就不能预防下一次灾难的发生。
   
   karamay说,“当然.我们很痛恨那些领导.可是这部电影拍出来以后.克拉玛依整座城市都会受到不公平的看待.人们会认为他无情无义.腐败.堕落.甚至无耻.我说这是对克拉玛依的侮辱没有错.”
   
   还有比这更混蛋的逻辑么?永远的家丑不可外扬,永远的抹黑论。按照你的逻辑,《上访》就让整个中国都会受到不公平的看待?可是没见到美国人说《华氏911》会让美国被不公平的对待?只有阿Q才会怕被别人看到头上的癞,我看再也没有比这种自欺欺人更腐败、堕落的了。有谁会去真正尊重一个不敢正视自己的阴暗面的城市、民族亦或国家么?这样的城市、民族和国家会是真正具有自信和希望的么?
   
   最后恳请karamay,请您不要再以克拉玛依的代言者身份说话,您只能代表您自己,就象我也只能代表我自己一样。您的发言,与其说是在维护家乡的尊严,还不如说是对您自己内心深处某种不安、恐惧、软弱和自私的掩饰,是对某种罪恶的愚蠢的共谋和对已逝生命的再一次侮辱,而已。不要再那样的义愤填膺和振振有词了,当然我也一样,面对逝去的生命,我们都应该谦卑的跪下,谦卑的说,我有罪。
  

2010-04-08 19:14:14  非专业说话

  从karamay的话中,我确认了一点:这个社会的确是“无情无义.腐败.堕落.甚至无耻.”的
  

2010-04-08 21:17:18  刘兵

  又:
  其实,关于美国人究竟有没有人说《华氏911》会让美国被不公平的对待?这一点其实我也不能确定,因为毕竟我不了解,但有一点我是可以确信的,那就是我个人不会因为看了《华氏911》而看低美国人,反而是更加佩服他们的开放社会制度以及自我批判和反思的精神。
  
  又再:
  karamay其实可能连自己都代表不了,因为我分明看到了在这个名字后面那一片模糊不清的脸孔,他们口中发出整齐划一的声音,往往连他们自己都听不清,弄不懂。有一天,可能连他们自己都会感到惊讶自己竟然以这样的方式看待问题。因为曾经,我也是这样的说话和思考,也许今天依然,这是国人最大的悲哀和耻辱,我们都是吃着“人血馒头”长大的。
  

2010-04-09 22:40:06  孤岛 (北京)

  我的大学有一位来自于克拉玛依的同学,她住在128宿舍,在她看来,这是一种奇怪的宿命。
  我和她都看过06年那期的《南方周末》。我曾经试图跟她讨论过这件事情,但是她非常避讳,甚至觉得说起这件事情是一种伤害。我永远记得她脸上的那种表情,那种讲不清楚是痛苦还是愧疚还是羞愧的表情。
  她的朋友,她的电子琴老师在那一场大火里面丧生了。
  上面有人问,要是那些孩子还活着,他们多大?可以这样说,如果还活着,可能就是像我这么大,二十多岁的年轻人。
  
  我们尽管可以举起公平正义的鞭子来鞭笞那些逃避的人,我们尽管可以把他们当成一个丑陋的被异化的堕落自私的中国人代表,但是请你们想一想,他是一个鲜活的人,和我们一样,是有血有肉,你用匕首扎他,他也会流血的人,你就应该能原谅。他只是有人的普遍的弱点而已。
  阿Q精神是每个人都具备的,请我们心自问,自己难道没有永远不想提及的事情,不希望在面对的伤痛,永远不想在别人面前展现的阴暗面么?难道我们没有自己欺骗过自己么?
  我并不想赞扬这样的阿Q精神,但是我认为那些选择逃避和缄默的的克拉玛依人也应该是被理解的。就像对那些已逝者,就像那些家人一样,他们的痛苦也应该受到尊重。因为不是每个人都像你一样,坚强到去面对这样的创伤。
  我们都有罪,所以我们都更没有理由,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拿起大刀去砍伐“愚昧”,因为有的时候,我们也连这些“愚昧”具体的模样都没有看清楚。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痛,对所有经历过那场灾难的人都是一样的。
  
  我的同学故事结局,是我没有跟她再提起过这件事情,我很害怕看见她那副模样,就像我害怕看见那些家属的模样一样。
  或许,最后最好的方式,是我应该跟她说,面对吧,总结吧,因为不要让这样的惨剧再发生。
  但是,我没有那么高的觉悟,因为我也是软弱的。
  

2010-04-10 00:02:50  刘兵

  每一个人都是软弱的,而每一个人也都有天然合法的软弱的权利,也许这就是以赛亚柏林所说的“消极自由”吧。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当我们不能成为夏瑜的时候,我们是否就一定要做华老栓等人,就一定要去吃人血馒头?在两个端点之间,人还应该可以有另外的选择。
  你可以选择逃避、沉默和遗忘,没有人站在所谓道德制高点来要求你站出来挺身而出,没有人有那个资格,除了神。而耶稣也不会去砍伐愚昧,因为在他面前没有一个义人。
  但你不能要求别人必须也得和你一样逃避、沉默和遗忘,不能象啊Q一样因为自己头上长了癞就要求别人不能提灯或者光这样的字眼,如果这样就不只是软弱和消极自由的问题,而是邪恶和自由的反面,是帮凶和集权,是“平庸的恶”。没有义人,并不意味着没有良知和善。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但也得允许“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很多时候不是高尚容不得卑鄙,而是卑鄙要想法设法把一切都容纳其中,抹平一切然后心安理得。
  我知道自己手中拿着那张通行证,但我希望有一个“更加宽广的秩序来召唤自己更加宽广的人性”,而不是变本加厉的沉沦。
  

2010-04-10 00:46:02  孤岛 (北京)

  嗯,我很赞同你的一些观点。
  我的意思并不是剥夺你去批判的能力。或者大家都闭上嘴,不去歌颂绝对的善和绝对的正义,不去理性反思,只是,请善待那些真正存在的个体的人。
  我希望你能用一种更平和的心理看待那些逃避的人,因为那些惨剧是他们身边发生的实实在在的生活。他们是不应该被样板化为“卑鄙”或是“高尚”
  就像我不能要求你不去思考一样,我们也没有权利强逼他们去思考,这是一种对等。
  我的同学没有打断我的激烈的讨论,同样,我也没有权利打断她的沉默。
  就算你是鲁迅,请你也不要用“平庸的恶”,“助纣为虐”“帮凶”“集权”这样的大帽子往他们身上扣,因为他们承受不起。
  

2010-04-10 09:10:17  刘兵

  你说到了善待,可是究竟什么才是善待。是纵容和捣糨糊么?
   “单位和ZF虽然采取了封锁消息.但是对于每一个家庭都没有忽略.有补偿有安慰有特殊待遇.”
   karamay说的这样的话,和说那些钉子户都是敲竹杠的泼皮,上访者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精神病患者有什么区别?
   你的同学有沉默的权利,面对她,我会尊重,这是最基本的涵养!但是她如果要高调什么抹黑论,我就要找她理论了。就这么简单。
   没有人可以代替那些真正的受难者发言,就连那些受难者家人也没有这个权利。持抹黑论者更不能僭越,尽管他们以为自己可以。
   所以千万别把我反对的人偷换为那些沉默的大多数,因为他从来都甚嚣尘上。
   鲁迅批判的矛头从来也没有离开过自身,所以我的发言从来也没有把自己撇清。
  

2010-04-10 11:15:07  卢志新

  “但是她非常避讳,甚至觉得说起这件事情是一种伤害。我永远记得她脸上的那种表情,那种讲不清楚是痛苦还是愧疚还是羞愧的表情。”--孤岛同学不妨仔细想想为什么10几年了,仍然非常的避讳,仍然觉得“说起这件事情是一种伤害”
  
  个体是需要尊重和珍视的(尽管ZF从来不),这个毋庸置疑;但当我们面对一个全民都是受害者的事情时,(徐辛导演说的对,所有人都是受害者,包括那些领导。),善待和尊重个体的最好方式是经由公共讨论尽可能的让每个个体可以独立思考和判断清楚:到底为什么他们(我们)成为了受害者。用土话说就是:死也要死个明白,否则死不瞑目。这样的想法一点不过分吧,不算是奢求吧?!。
  
  当如南方周末06年那篇文章的角度和论调出来的时候,我猜测它成功的影响了你的思考方向,那就是通过把问题和事件经由有选择的个体来展现,同时有意或无意的回避对根本问题的挖掘探讨,从而达到人们对于事件根本原因探讨意识的消解。从这个角度来说,当时的南方周末要么是个无知的媒体,要么是一个无良的媒体。这种媒体的存在才是对于每一个受害者的伤害和侮辱。
  
  “平庸的恶”一点没错,帽子也一点不大,我得承认,这个帽子迄今还在我头上戴着。
  

2010-04-10 11:22:37  孤岛 (北京)

  嗯,其实我想我们一开始就是鸡同鸭讲。
  因为你是针对karamay发表言论,我一开始就是针对我的同学发表看法。针对的对象完全就不是一类。
  所以你会认为我偷换你的概念。
  

2010-04-10 23:18:01  王我 (兲朝)

  你头上有癞,这里有把刀(是手术刀,不是匕首)。切掉你的癞可能会让你流点血但不会要你的命,怕疼的话你就只好留着你的癞,直到你整个变成“癞”。当然你也可以认为那是“光”或“亮”。
  

2010-04-10 23:19:30  王我 (兲朝)

  浆糊脑子,还要兑水
  

2010-04-13 19:12:18  张脏脏

  想看 给个吧
  

2010-04-14 10:31:29  vottot

  找了好几天,一直没找到下载,有的朋友麻烦告诉一个,QQ:30020018
  

2010-04-17 15:41:01  1233212 (越国)

  为了明天的持续安宁,为了自己的权利不受侵犯,今天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去关心别人的遭遇,去尽力谴责或纠正侵犯人权的行为
  

2010-04-19 20:06:04  107cine

  转载:
  
  纪录片里看懂中国:克拉玛依不只是一座城市的名字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4月19日09:56 南都周刊
   纪录片里看懂中国:克拉玛依不只是一座城市的名字
  
   徐辛曾和朋友探讨对克拉玛依的印象,沙漠、地名……回答各式各样,但对大火这件事很多人很茫然。
  
   南都周刊记者_罗小敷 实习生 石萌萌 香港报道  摄影_戴会锚
  
   2007年12月8日,克拉玛依大火十三周年纪念日。当天凌晨五点,南京独立纪录片导演徐辛来到位于克拉玛依城西五公里处的小西湖墓地,开始了为期一个月的对大火中丧生者家属的访问与拍摄,随后又在乌鲁木齐、北京、上海等地继续寻访遇难者家属。
  
   最后呈现出来的13个遇难学生家庭的人生样本:精神疾病、生存养老、社会压力……笼罩在这个自认为“被遗忘了”的群体上空。2010年3月28日,纪录片《克拉玛依》作为第34届香港国际电影节“人道奖”纪录片竞赛单元入选的八部影片之一,在香港科学馆首映。
  
   13个家庭的样本
  
   黎明前,从漆黑一片到曙光渐亮,一个长达五分钟的固定长镜头,小西湖墓园在脚步声、叹息声、机动车引擎启动声等嘈杂声中被唤醒,深冬的清晨寒冷清冽。
  
   这一天是12月8日,克拉玛依大火十三周年纪念日。此前一天,独立纪录片导演徐辛独自从南京飞到乌鲁木齐,晚上十一点左右抵达克拉玛依城区。在车站附近找个旅馆住下后,凌晨三点他出现在城西的小西湖墓园。出租车带着他在墓园转了一圈,在三大片墓地中,他为片中开头的这个固定长镜头物色到一个地势较高的拍摄位置。
  
   凌晨五点多,徐辛再次来到墓地,架好器材,等待天亮。随后,他又手持摄影机走到一些墓碑前,给每一位逝者的名字和遗照一个特写,刘洁之、杨文杰、田娜……一张张稚嫩的脸孔定格在荧幕上,有些需要揭开盖在上面的铁皮盖子才能拍到,在碑文的下方还有“因公牺牲”四个字,落款是“克拉玛依市人民政府新疆石油管理局立”。
  
   七点多,带着祭品的家长陆续赶来。“爸妈来看你了,需要啥,跟爸妈讲,保佑爸妈平安。”一位父亲将白酒仔细地洒在女儿的坟墓周边。
  
   另一位从乌鲁木齐赶来的母亲在给女儿上完香后,绕到邻近一个男孩的墓前,“阿姨来看你了,你是男孩,要多关照她们”,男孩是这位母亲同事的孩子,当年,两家孩子在同一个班上小学。
  
   鞭炮声在空旷的墓地里一阵一阵地响起,燃烧过的纸钱变成灰烬漂浮在空中。“我们现在就好像心里扎了针一样”、“谁家死了孩子谁倒霉”……十几年来,家长们每年都会在这里碰上,互诉心声。
  
   纪录片《克拉玛依》对遇难者家属的寻访正是从这里开始。“之前我和他们没有任何联系,我想12月8日是孩子们的忌日,家长们一定会去墓地悼念,就带着机器赶了过去。”徐辛说,拍摄前以及拍摄过程中都没有与当地政府主动沟通过。
  
   1994年12月8日,克拉玛依市教委组织全市7所小学、8所中学15个规范班的学生和部分教师、家长及工作人员,在友谊馆为自治区教委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双基”评估验收团,举办文艺汇报演出。参加会议的还有克拉玛依市、新疆石油管理局及自治区教委的有关领导共计796人,在演出过程中发生特大火灾,323人死亡,130多人烧伤,伤亡者中大多数是6岁到14岁的中小学生。
  
   在片子主体部分的家长叙述里,徐辛从60多位受访家长中选取了13个遇难学生家庭作为样本,所有拍摄都在室内完成,家长们在镜头面前,背靠着沙发自顾自地讲述。大量录像资料,如火灾现场、演出情况、电视台的相关报道等也穿插其中。
  
   大火过后,各个家庭的人生轨迹都遭遇了重大转变。面对共同的悲伤与苦难,十几年过去,有些家庭在失去儿女后幸运地再生了孩子,他们诉求的重点在于对善后处理的不满意,例如当时曾答应所有在大火中遇难的孩子将视作“因公牺牲”,家属也将相应享受“烈士家属”的待遇,但后来没有下文。
  
   大火中有一部分遇难的孩子是初中生,那些当时处于三十几岁的父母有些不能再生孩子,这样的家庭呈现出来的多是分崩离析后的人生经历。一位如今独自生活的50岁母亲哭着说,“出事后,许多人都离婚了,我也是其中一个,想要个孩子有那么容易吗?”因为情绪偶尔会失控,“神经病”的帽子跟随她十几年。
  
   大火发生后,失去孩子的家长被允许提前退休,大多数家长当时选择了退休在家。随着时间推移,他们觉得自己越来越不被周围的人理解,“不能在别人面前笑,他们会说你们活得多好,退休在家拿着工资。他们哪里知道,三十多岁退休在家,命运是多么悲哀”,一位当时在克拉玛依粮食局上班的妈妈说。
  
   “不听话的孩子都跑出来了。现在教育孩子,首先要保护好自己,能做的好事就做,不能做的一定不要做。”一对失去孩子的夫妇这样感慨,父亲是一名退伍军人,母亲是老师。
  
   这位父亲叮嘱导演希望将这段播出来,“让大家吸取教训”,再生育后,他的孩子现在九岁了,但只要出门他们都会提心吊胆,连过个马路都不放心。
  
   拍摄时,徐辛曾被认为是“上头派来的”。大部分家长看到机器会很防备,甚至有情绪激动者把他堵在门口大骂,也有无奈者善意地提醒:“老弟,小心点。我也不能跟你说太多,还要在这里生活下去。”
  
   最终,徐辛的诚心打动了家长们,他们会帮徐辛联系愿意接受采访的家长,并互相叮嘱,确保拍摄能顺利完成,还把收藏的事故现场录像资料转交给他。
  
   影片结尾画面,定格在12月8日当晚拍摄的友谊馆前门遗址。城市的夜色下,在当年的事发地点,踩着滑板的年轻人滑过遗址前的广场……
  
   “材料”自己在说话
  
   当天首映结束后的现场交流环节,香港观众提出的第一个问题,便是徐辛是否把这部片子交给官方看过。“我没有办法做到”,徐辛说,“片子从制作到现在,是第一次在剧场放映。”内地一位老师看完片子后,在网上发帖,希望能够在内地看到这部影片。
  
   在长达6个小时的黑白影片叙事中,当天的放映从上午十点到下午四点半分两场进行。播放过程中,观众大部分时间都很沉默,偶尔会有小声的抽泣声,当一位母亲谈到自己拨打电视台法律节目直播热线,询问大火处理问题被掐断电话后,这档节目从此就消失了时,现场气氛才不那么凝重。徐辛的理解是,“香港观众对于这种事情大概觉得不可思议,在内地试映时就没出现过这样的反应”。
  
   虽然片子在2007年底就拍摄完毕,但直到2009年10月才剪辑完毕。最初计划做成12个小时的版本,但考虑到影院放映和发行等因素,最终定为6个小时。徐辛不打算再做更短的版本,每一个家长的叙述在他看来都是一个完整的故事,他觉得剪辑了就会说不清楚。尽管遇难家属在静止的镜头前大段大段的倾诉显得冗长沉重,但他坚持说,希望在繁缛中呈现出更多不为人知的细节。
  
   影片中的采访片段更多地呈现了被拍摄对象独立述说的状态。“几乎不需要提问,每一个被拍摄者都在镜头前长时间地诉说”,导演的痕迹很少。在拍摄前,他对遇难者家长说,“你现在对着的是话筒和我,事实上你对着的是更多的观众,所以你们不是回答我的问题,你们是对观众讲述。”
  
   徐辛曾和朋友探讨对克拉玛依的印象,沙漠、地名……答案各式各样,但对大火这件事很多人很茫然。他希望人们正视这种社会现状,在影片中插入辽宁火灾,是他有意所为。“为什么辽宁火灾发生没几个月,又发生了克拉玛依大火,这是我想让观众去思考的。”
  
   徐辛说,16年来,仍有一些遇难孩子的家长在坚持要一个说法,比如是否属于因公牺牲,是否兑现立为烈士的承诺,是否定期组织有规模的悼念活动……“有一部分家长还在继续抗争。他们请了律师,写了诉状,拍摄结束的时候,他们还在等法院的消息,法院已经拖了将近两年。”
  
   而因为各种原因,家长之间的分化也越来越明显,比如善后处理中,不同家庭的待遇相差甚远,有的家长可能会被安排到驻京办事处这样的肥缺职位,而自认为没有得到更好安排的家长,则抱怨“十几年来,我们退休在家的工资只涨了80元,但那些在职的一涨就是三五百元”……于是,家长之间相互指责的情况时有发生。徐辛没有把这些矛盾的一面放进片子,“那太残酷了,不是我想表达的”。
  
   他希望尽量把主人公或一致或冲突的描述与感受,包括媒体的报道真实呈现出来,“因为你总要面对现实”。但事实上,单一地将镜头对准遇难者家属,也让人们质疑影片的中立性不够,缺乏对多方当事人的采访,比如逃生出来的官员,被家长指责失职的援救人员等,“当然可以考虑找更多的人,只是我的财力、精力不够”,他认为,没有那样做,也是为了顺利完成拍摄。
  
   徐辛觉得重现当年是希望人们能从某种程度上,认识到灾难性事件背后的痼疾。
  

2010-04-19 20:30:09  老猪 (暫住中國)

  天天看CCAV,天天聽公僕說話還不夠?夠中立官立了吧。
  

2010-04-20 18:40:14  王我 (兲朝)

  兲朝没他娘的中间,要么这边,要么那边,中间是条深沟。
  如果你自作聪明觉得自己能站在中间的话,那你一定是在沟底。
  

2010-12-08 00:33:09  卢志新

  今天,纪念日
  

2010-12-08 10:16:18  克留

  存照。

  

2010-12-08 10:31:37  老猪 (暫住中國)

  紀念。
  

«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

你的回应...

请先登录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纪录电影论坛

HjDZRNRJ 加入了现象网,大家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