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与醒之间——Dogma95运动对艺术本质的一次探求
| [<<] [>>]
一个年轻的生命不懂得什么是自由,因为尚未懂得什么是牵拌。
电影的成长,虽然在不断的经历着光怪陆离的技术革命以及声势浩大的思潮洗礼,其实不过是在不断的自我认识之中寻找自由的引子—牵拌。
如果为艺术而艺术意味着逃避,那么为现实而艺术就绝对不是一种投入。
Dogma95运动并不张扬某种极致而是希望在张力中体现一种流动的状态。真正的自由无需为自己发表宣言,却在永不停止的寻找对手?
流水不腐的道理显而易见,而“水”之所以流动并不是前方有着巨大的磁场,而是在与两岸,暗礁以及悬崖的异质对抗中形成了一种暴发力。?
Dogma95运动作为一个反好莱坞的电影小团体,在创作过程中其实运用了一把人性化的标尺,坚决将缺少张力的拍摄状态,表演状态,剧情,剧中人物关系剔除在外.Dogma95所运用的表现方法与好莱坞拍摄传统在争论,创作者与创作者之间在争论,表演者与摄影机在争论(表演者始终处在开机状态),剧中人物之间也在争论,所有的一切都处在一种动态当中,恰如手提摄影所给人带来的晃动的感觉。
Dogma在商业性的启发下探寻电影的艺术性
1995年春天,一批导演在哥本哈根共同宣读了被称为“Dogma95”的拍摄规条。Dogma小组是一个反好莱坞的电影小团体,他们反对中产阶级化的电影效果,反对过于注重外在的东西,反对刻意制造假象去迎合观众的趣味,反而淹没了真实的情感。他们提出:“我以导演的名义发誓,要克制自己的个人口味,我已不再是艺术家,我的最大目标就是要在角色及环境中找出真理,我发誓会用一切办法包括牺牲我的个人口味及美学考虑去达到此要求”。甚至在具体创作中,Dogma小组也制定了10条切实的拍摄规则例如实景拍摄,取消无声源音乐,用手提摄影机拍摄等等 。Dogma小组重要成员,导演汤姆斯温德伯格在接受访谈时曾如此描绘在10项戒条下进行创作的体会:“一般大家开始拍电影的时候会做些什么,我们就不那么做。比如说,你会花很多时间考虑灯光,所以我们想‘那是很没劲的,我们拿掉这个东西’并且我会迅速找到我要的感觉。我们定下这10项戒条,这部分是不需要讨论的,并且我们发现一些是执行了,一些是没有执行。我们必须互相的监督,而且有很多的争论。当你小时侯玩牛仔和印弟安人游戏的时候,你会定下一些规则,没有这些规则就完全没有乐趣。”(1)
由此可见,Dogma95影片,并非因为这具体的10项原则,而有了统一并且十分克制的风格,相反,恰恰正是这10项原则掩盖住了事实的真相,使得创作者们在可以推卸责任的状态下完全暴露了本来的样子,甚至连他们自己都想不到的事情也一直都在发生。这种不可遏制性才是Dogma95真正灵魂的东西。与其说Dogma95在反对好莱坞的某些传统拍摄手法,不如说Dogma95在寻求电影商业特性之外的艺术特性。其实Dogma95只是打着反好莱坞的幌子进入自己的正题罢了。好莱坞电影不可否认具有它的商业价值和非凡的现实性,它在维护现有社会的主导价值观方面有着极致的贡献,因此对于技术的大胆的应用更是无可指摘,英雄人物,危机事件,悬念不断,悲喜交加,好莱坞电影会让你紧张但不会让你压抑,好莱坞电影会让你好奇,但绝不会给你机会探究,因为它的起点就是它的终点,你的所有任务只是在它编织的故事里把自己的情绪释放出来。你根本不需要解决问题,因为根本就没有问题被提出。好莱坞电影的耳朵是被自己捂上的,你要求它对所说的负责任本来就是一件十分荒唐的事。实际上,Dogma95非但没有以好莱坞为敌,反而通过好莱坞看到了自己发展的前途,至少明白了电影需要技术进步,更需要消化技术进步。所以Dogma95的10大原则,绝对不是绝食,而是为了吃了能够真正被消化,更不会因为消化不良而挫伤斗志,在这一点上,Dogm95a倒是一定要感谢好莱坞的,路毕竟要从脚下走起,否则看花了眼 ,极有可能被误认为进入了最高境界。
Dogma 影片以大胆的假设介入现实
拉斯冯提尔作为Dogma小组的重要成员,创作了电影《破浪》,也因此成了Dogma运动的前奏,《破浪》从形式到思想主题都是一次全面的回归。形式上,向简单朴素回归,内容上,则回归人类古老而传统的命题:爱情和信仰。1998年,拉斯冯提尔创作出了另一部杰出作品《白痴》。表现了一群年轻人在探寻自己的原始欲望和精神局限的同时从对传统进行颠覆与对常规思维进行挑战的同时获得快感。这两部作品虽然表现不同的主题,却有着某种共同的精神特质,正如《破浪》中的女主角说的一样:“上帝赋予每个人不同的才能,每个人都深谙其中一种,我很傻,这便是我所擅长的。”Dogma电影也曾经被人取笑为“白痴”行为,然而他们想要寻找的却是一种更自由的表达方式。Dogma电影对于主题的选择很清晰的表明了它对于现实的态度。影片既不模仿现实也不创造现实,而是以大胆的假设介入现实。这里的假设,不表现理念,不体现意志,也不单纯源于直觉,更多的是一种源于生活的臆测。《破浪》中的女主角贝丝按照剧情应该是一个内心极度挣扎的女孩,然而在影片当中,即使在剧情安排它去怀疑时,心的挣扎也显的相当的勉强,歇斯底里的表面没有突显她的不安与犹豫,也无法掩盖她身上难以遏止的反叛力量,整部影片虽然以贝丝的活动为线索,可是重点却不在于贝丝的内心变化,而在于贝丝所牵动着的若干人物内心的细微变化与被激发的可能性。因此,贝丝在影片中只是一个符码,在她身上的宗教及爱情信仰都不是重点,因为她是作为一个确定性因素出现在影片中的,影片真正精彩的恰恰在由这个假定性的确定因素所导致的不确定性。影片无疑是给人希望的,因为贝丝改变了周围人的生活,她挽救了爱人的生命,使得教堂顶端响起了钟声,嫂子的理想复活了,尽管母亲擒着泪的眼里还有着麻木,尽管有人还在唾弃这个爱的壮举,尽管还有更多的人宁愿在无生命的言辞之中忘记爱的滋味,可是生活毕竟有了变化。但是,如果这一切的变化都建立在一个假设的基础之上,那它给人的力量就有了两种可能性,一种就好似碰了墙壁又弹回来的网球,发球的力在来往途中被消解或者间接传播,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在否定假设的过程中达到对现实的认识与理解,影片中富有人情味的东西与抽象的东西发生碰撞,真实与不真实发生碰撞。Dogma影片正是在此体现了它的特性:“与假设性相对应的开放性”,难怪有人在观看《家宴》时竟然认为影片是对在科所沃发生的事情的解释。开放性给了人遐想的空间,可是在同时也失却了方向性,而失却方向性恰恰就意味着激情状态与影片力度的缺失。
悲剧的力量
Dogma影片力图抹掉一切科技所带来的“化”,而尽力的恢复“故事和角色”,而故事和角色真正要体现的却是创作者的灵魂。因此,在Dogma影片中,悲剧无疑成为搜索的关键词。毕竟人的灵魂只有在真正的悲剧中才能体现出巨大的丰富性与厚度。对于现代人来说,拥有悲剧的世界观就等于拥有了一笔巨大的财富,因为它意味着你已经学会用审美的眼光来看待现实世界的生成,变化过程,把现实世界艺术化,把人生的苦难化作审美的快乐,把个人的悲剧化作世界的喜剧。悲剧拒绝表面化的东西而追求本质,它所带给人的不是绝望,而是战胜绝望的勇气与智慧,从而走向达观。“德国哲学家尼采认为日神精神与酒神精神是两种艺术冲动,日神精神是一种“驱向幻觉之迫力”,它所要获得的是美的外观,许多的造型艺术也都是日神精神的体现。而酒神精神则是“驱向放纵之迫力”,它所要获取的是解除个体存在,复归原始自然的体验,酒神用酒使人在沉醉中纵情狂欢,放纵性欲,打破一切禁忌,忘掉自己的个性与世俗的追求,重新与自然合一,在令人痛苦甚至毁掉自己中求得欢乐。尼采认为,悲剧的内容体现了酒神精神,所表现的是强大的生命力与痛苦和灾难相抗衡的创造激情,而形式是日神的,呈现为一种和谐的梦幻世界的美丽幻想,悲剧其实是日神和酒神被“和谐”后形成的组织,是被“和解”的张力所组成的形式。”(2) Dogma影片的悲剧性在酒神精神的体现上非常突出,《破浪》中贝丝与让,在完全的“放纵”之中达到最完美的结合,婚礼场面中贝丝所面对的现实压力是不容忽视的,婚礼在场的每一个人几乎对他们的婚姻都是持有异议的,然而贝丝和让却在纵情之中打破了一切禁忌,影片同样通过很有神圣感的文字将情节的每一个发展阶段标识起来,配上几乎静态的风景和贴近心灵的音乐,呈现出和谐的梦幻般的感觉,预示着贝丝与让在爱的每个阶段都充满了新的障碍与强烈的克服障碍的生命力。贝丝为爱牺牲之后,让盗墓为之做海葬,在贝丝的身体滑入大海的同时,教堂的钟声在天空响起。仿佛从悲剧中看到了由于个人的毁灭而解除了一切痛苦,并且消除了痛苦的根源,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又觉察到个体的毁灭并不影响生命现象的不可遏止和层出不穷,而产生巨大的幸福感。
结语
唯美主义在绝望与反叛中升腾,直觉主义在被冷淡与被遗忘中另辟佳径。而Dogma所力图紧紧攥住的张力状态却从反叛中减去了绝望,从被冷淡中减去了被遗忘,两种极致状态在折中之后,保持着互相的克制。Dogma的电影中其实没有血泪,而更多的是一种虚拟的抗衡,过于紧张的对张力的把握恰恰是缺乏极致状态的情感与冲击力的反映。幸运的是,Dogma团体的创作者并没有因为一次小小的对抗而沾沾自喜,《家宴》的导演,温德伯格在叙述Dogma团体的十大规则时坦言:“它确实打开了许多可能性,虽然你同时也关上了一些”有人甚至将Dogma的电影看成了“电影的死亡”,温德伯格为此感到伤心,在他看来,Dogma要做的不是电影法西斯主义,而是为了反对其他一些东西,幸好,一些人拍了一些东西来反对Dogma。在醉与醒之间,Dogma不断激活着电影的生命力并时刻警醒着电影表现的局限性。
注:(1)这才是DOGMA95---------丹麦DV导演汤姆斯.温德伯格的访谈
(2)《西方文论史》Page304 高等教育出版社
“DOGMA 95”的意义何在?
2010-03-14 12:35:59 4444 (八卦是抵达真实的最佳途径)
2010-03-14 12:39:52 4444 (八卦是抵达真实的最佳途径)
向DOGMA95致敬
2009-6-20 10:10:24
文\米奇
1995年,在国际影坛上最具原创性也最大胆的导演拉斯·冯·特里尔与老乡托玛斯·温特伯格等人旗帜鲜明地发表了自己的电影宣言——Dogma 95。哥本哈根或许没有想到,几年以后,这种与时兴的好莱坞模式截然相反,提倡在影片中运用自然主义表现手法的创作思路会像飓风一样,席卷了欧洲乃至世界影坛。而在当时,当这个宣言刚发表的时候,丹麦电影界内却是一片哗然,没人对此认真对待,甚至有人对此嗤之以鼻,不屑一顾。
这就是Dogma95当时的真实处境.
作为世界影坛上最具权威与影响力的国际电影节,戛纳在其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中发现,培养过不少的电影人才。当今国际影坛上许多重量级的人物就是就是凭借在戛纳的一举成名,继而走向辉煌,风靡世界的。因此,各国电影人无不对戛纳情有独钟,以自己的作品能参赛戛纳为荣誉。
1996年,丹麦导演拉斯·冯·特里尔携力作《破浪》登陆戛纳,在赢得了评委们的一致青睐后,荣获了当年戛纳电影节的评委会大奖。时隔不久,在2000年的第53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上,拉尔斯·冯·特里尔在六度角逐之后,终于以新作《黑暗中的舞者》摘取了象征最高荣誉的“金棕榈”奖。影片上映以后,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风起云涌的收看狂潮,从大西洋到太平洋,不论男女,老幼,被打动的观众层面之广,实在令人咋舌。直至今日,其“良心三部曲”《破浪》《白痴》《黑暗中的舞者》所引发的世界范围内的对于它的导演和以拉斯·冯·特里尔为首的DOGMA95小组及其宣言的讨论,在眼下的国际电影圈里仍然是那样的炙手可热。而它在我们中国的范围内所引起的反响,更是极大地鼓舞了众多民间影像工作者的创作热情,欢呼之声此起彼伏。“怎么样,看《在黑暗中漫舞》没有?” 不不失时机地成为了曾经最最时尚的象征,成了我们见面时最常听的问候语,而各种各样有关于DOGMA95宣言的文章也是纷纷出炉,在各样标榜潮流的杂志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Dogma 95运动”独树一帜的风格引起国际影评人的注意,这样的作品有别于、也超越于一般鸦片式的好莱坞电影,使电影的功能从消遣娱乐真正的提升到一种思想哲学的和社会文化的境界。特里尔的作品不论是以犯罪或情欲、宗教为主题,其精神通常都是反传统、反体制的。
“我以导演的名义发誓:要进一步克制自己的个人口味,我已不再是一名艺术家。我立誓不是要创作一部‘作品’,因为我认为许多刹那(THE INSTANT)比整体(THE WHOLE)更重要。我的最大目标是要在角色及环境中找出真理来。我发誓会用一切办法包括牺牲任何我个人的良好品味及美学考虑去达到此要求。”
有人说Dogma 95是既严肃又滑稽;有人说Dogma 95既前卫又传统;还有人说Dogma 95回归了电影艺术本质。就像所有后现代文学和艺术作品一样,Dogma 95电影展示了一种新的融合,是不同的艺术流派、技巧和手段的融合。他们绝不屈于平庸的叛逆姿态背后,是让人肃然起敬的对待电影的不容别人亵渎的高贵.这时,就连他们的母校_丹麦电影学院,也不得不开始考虑重新接纳他们了.
电影学院院长保罗纳斯·甘德说:“半年到一年之后,我对dogma电影人变得非常尊重。我不能再说这只是个笑话了,因为一切都很严肃,特别是拉斯·冯·特利尔。他们真正将自己的灵魂投入进去了,他们创作出了伟大的作品。”
有人说,电影发展到今天的光景,如果你想在传统的路子上迈出一大步的可能已经不复存在——当年一帮初出茅庐的电影新人,或许是因为祖国丹麦的冬天过于漫长的缘故吧,迫不及待的想突破不论是传统的,还是好莱坞的坚冰,闯出自己的世界来。
十年的光阴,如果再继续重复DOGMA95的故事,显然已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了。就像印象里那个盛产童话的国度一样,生活在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丹麦电影人严谨而又朴实的外表下,深蕴着异乎寻常的想象力和强烈的平民意识。Dogma95原则共有十条,他们一反好莱坞的工业化生产的文化模式,提倡在自然主义的简约风格下制作和表现电影,如如用自然光和现场录音,完全由手动拍摄,并最大限度地减少后期制作给影片带来的影响,所以一般制作费仅为数百万美元,非常契合了那些想借助电影过过瘾的超级影像爱好者的心理——甚至,随着DV的普及,这个标准还可以继续表现的没有任何架子,冲破任何的障碍,只要你愿意从事,喜欢去做。Dogma95的成员聪明地将艺术与商业进行了嫁接,电影在他们的眼里似乎已经摇身一变成了自由创造和个人想象的同义词,已经不再是需要考虑迎合某些特定受众的工业流水线(电影在此已经不再神秘,不再复杂,不再神圣)——这着实形成了一次电影创作思潮的风暴.至今,Dogma 95——这个反流派反传统的的电影流派,其追随者仍然遍布世界各地。
应该说它对世界电影最深远的影响莫过于使电影走近平民,Dogma 95电影看上去就像家庭录影带的摇摇晃晃的镜头,稍显昏暗的场景,面对的是没有化妆的演员——但影片里所特有的那种内在的真实的力量却吸引着你要看下去。尽管在看dogma 95电影时你可能感到有些头晕目眩,可能因为其欧洲后现代主义的电影风格而有点不习惯,但他们在其Dogma 95影片里丢弃了所有电影以外的表现手段,而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情节的展开和演员的表演上的功夫,足以能够通过视觉的感染力将你吸引到电影本身的情节发展里,从那粗糙的质感中获得一种意想不到的感觉——却带动了DV电影的蓬勃兴起。尽管如此,我们也不得不承认,随着人们对使用DV拍摄电影的新方法的强烈好奇的日趋平静,随着以及DOGMA95小组成员对于好莱坞曾经极其强烈的反叛姿态的不再和它的创立者们的纷纷远离而去(他们对于电影艺术形式的迷恋,对自由渴望的天性,以及其先锋特质的内在激情和冲动都曾异乎寻常地感动了我们,但是当我们发现他们的自相矛盾,甚至对他们自己的宣言却不以一种我们所认为的他们对于宗教的虔诚对待之的时候,很多人大概都已经体会到了强烈的失落感,“英雄”拉冯怎么起用记得满拍摄了 ?),Dogma 95电影被狂热追捧的时代已经过去,而此前我们有关“电影美学的革命”、“电影数码技术”、“DV拍摄”,有关电影的本体意义、商业与艺术的对抗、真实与虚假的辩证,种种都与“dogma95”相联系起来的论争,相形之下显得是多么的滑稽啊?
我们总是习惯于以英雄般礼遇相信舶来的“主义”,或许,在当事人看来,还有着比电影中的主义和愚蠢的法则更为重要更有价值的东西值得他们去追随吧。不论人们或赞或骂、褒贬不一,DOGMA95成员的转型,也像他们最初的出现一样,给了理想主义者们以极大的刺激!
不怕你笑话,其实我对丹麦电影知之甚少。但在此我必须澄清,当我对电影的认识很是迷茫的时候,DOGMA95适时的进入了我的视野之内。怀着同样的心情我看了一些DOGMA95标志性的东西,包括《庆典》《白痴》《黑暗中的舞者》等等有限的几部。好奇或者空虚使然,原则上我接受了另一个国度里的一帮同样对电影饱有变革的梦想和理想的期待的激情宣言(我至今仍然因为他们对电影的那份深情而对他们充满无限的敬意,这也构成了我写作这篇文章的一种基调),也能原原本本地地复述出宣言的内容来,可是我仍然无法理解他们创作的大部分作品为什么竟与他们自己设定的原则有那样多的背离之处?正如我无法想象当初他们为什么创造出DOGMA95这样一个文本来一样的困惑不已。很多的时候,我们就是这样,在自己不能亲眼所见事物诞生的全过程的时候,只能靠着我们在另一种文化的语境里培养出来的思维和想象力去解读,去认知别人的东西一样——也许,在他们自己看来,当初的原则不过仅仅只是几条原则而已,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诚如DOGMA95本身所引起的颇多争议一样,你既可以嘲笑这是一种胡闹的游戏,根本就是另外的变相的炒作,其目的不过是策划一场运动而已,根本不值得你去关注;你也可以将它的教条似的戒律奉为圭臬,当作学习的准则一样去遵守。但是,毋庸置疑,每一种选择都会帮你打开另一扇进入电影世界的门,只是你尚且不知,这扇门的背后,会是一番什么样的光景。
举的是简约时尚的旗帜,走的是群众的路线,贴近了日常的生活,消弭了愿望和现实之间的鸿沟,就这样,他们成了“世界人民的英雄”。
可以说,Dogma95指明了一条电影爱好者从影的捷径,让平常人的生活里也泛起了光影的波澜,他们挥舞着手里的DV机,就像一支支荧光棒,而心中的明星已经不是别人,而是他们自己——满足了平常人的明星梦,人们理所当然地将其视为了英雄了。
如果没有DV,我们也将失去欣赏很多感动我们的影片的机会.对于Dogma95 的阅读,我们常常是一种无意识的模式状态下进行的,很容易将一种可能的存在形式上升为固定的教条——这也正是我们的DV电影延伸的困境 由于缺乏对于电影本身的思考和对于教条的过于执著,从而缺乏了创造的内驱动力。DV其实至今仍很脆弱,但是它也让“电影作者”的概念越来越明晰
,独立地制作自己的电影——也许将永远是Dogma95的历史业绩。就像一位丹麦影评家说的:Dogma 95只是电影史上的一个现象,而不是一个运动。如今,当世界上各地出现了很多Dogma 95的追随者之后,拉斯:冯:特里尔和托马斯·温特博格这两位Dogma 95的发起人却早已向新的领域迈进了。在他们看来制定规则的目的就是为了打破,他们要不断地向自己发出挑战。
“试图真实,却一再虚伪”,曾经是我在一首诗里留给自己的句子。那时,这种感受是如此强烈地占据着我的心灵。当我回首思考电影与DOGMA95宣言文本的关系的时候,一种曾经有过的类似的感觉瞬间又攫住了我的内心:电影,人生,竟是如此的接近,几乎没有任何的距离。最近一段日子,这种朦胧的意识日渐清晰,并且开始演变成一种敏感的偏好。称之为偏好,意味着我开始对自己所能领悟到的电影的本质有了更为明确的自我限定。或多或少的,这也意味着我对电影所包含的某些东西的思考变的近乎成为了一种直觉的反应——有时我真想借此感受,有机会跟DOGMA95的创始人聊一聊,但是,更多的时候,我也在不断地提醒自己,难能可贵的是克制住这种虚无的无限膨胀和阻止他们的向困境中延伸。
多元的文化视角——无疑,现代电影在发展的方向上面临的选择是多方向的,从超现实的文本到蒙太奇的运用,后现代戏剧思维的解构,我们已经尝试着走过了很多的路子,今天的电影制作更多的是面向着全球的市场,走的是产业化的路子,好莱坞的成功便是其在黑暗里摸索出来的辉煌明证。电影发展的下一个路口会在哪里出现?大路已经很明显,小路却布满荆棘,谁会尝试?如果出现,我们能自己抓住机会吗?
2009-6-20 10:10:24
文\米奇
1995年,在国际影坛上最具原创性也最大胆的导演拉斯·冯·特里尔与老乡托玛斯·温特伯格等人旗帜鲜明地发表了自己的电影宣言——Dogma 95。哥本哈根或许没有想到,几年以后,这种与时兴的好莱坞模式截然相反,提倡在影片中运用自然主义表现手法的创作思路会像飓风一样,席卷了欧洲乃至世界影坛。而在当时,当这个宣言刚发表的时候,丹麦电影界内却是一片哗然,没人对此认真对待,甚至有人对此嗤之以鼻,不屑一顾。
这就是Dogma95当时的真实处境.
作为世界影坛上最具权威与影响力的国际电影节,戛纳在其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中发现,培养过不少的电影人才。当今国际影坛上许多重量级的人物就是就是凭借在戛纳的一举成名,继而走向辉煌,风靡世界的。因此,各国电影人无不对戛纳情有独钟,以自己的作品能参赛戛纳为荣誉。
1996年,丹麦导演拉斯·冯·特里尔携力作《破浪》登陆戛纳,在赢得了评委们的一致青睐后,荣获了当年戛纳电影节的评委会大奖。时隔不久,在2000年的第53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上,拉尔斯·冯·特里尔在六度角逐之后,终于以新作《黑暗中的舞者》摘取了象征最高荣誉的“金棕榈”奖。影片上映以后,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风起云涌的收看狂潮,从大西洋到太平洋,不论男女,老幼,被打动的观众层面之广,实在令人咋舌。直至今日,其“良心三部曲”《破浪》《白痴》《黑暗中的舞者》所引发的世界范围内的对于它的导演和以拉斯·冯·特里尔为首的DOGMA95小组及其宣言的讨论,在眼下的国际电影圈里仍然是那样的炙手可热。而它在我们中国的范围内所引起的反响,更是极大地鼓舞了众多民间影像工作者的创作热情,欢呼之声此起彼伏。“怎么样,看《在黑暗中漫舞》没有?” 不不失时机地成为了曾经最最时尚的象征,成了我们见面时最常听的问候语,而各种各样有关于DOGMA95宣言的文章也是纷纷出炉,在各样标榜潮流的杂志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Dogma 95运动”独树一帜的风格引起国际影评人的注意,这样的作品有别于、也超越于一般鸦片式的好莱坞电影,使电影的功能从消遣娱乐真正的提升到一种思想哲学的和社会文化的境界。特里尔的作品不论是以犯罪或情欲、宗教为主题,其精神通常都是反传统、反体制的。
“我以导演的名义发誓:要进一步克制自己的个人口味,我已不再是一名艺术家。我立誓不是要创作一部‘作品’,因为我认为许多刹那(THE INSTANT)比整体(THE WHOLE)更重要。我的最大目标是要在角色及环境中找出真理来。我发誓会用一切办法包括牺牲任何我个人的良好品味及美学考虑去达到此要求。”
有人说Dogma 95是既严肃又滑稽;有人说Dogma 95既前卫又传统;还有人说Dogma 95回归了电影艺术本质。就像所有后现代文学和艺术作品一样,Dogma 95电影展示了一种新的融合,是不同的艺术流派、技巧和手段的融合。他们绝不屈于平庸的叛逆姿态背后,是让人肃然起敬的对待电影的不容别人亵渎的高贵.这时,就连他们的母校_丹麦电影学院,也不得不开始考虑重新接纳他们了.
电影学院院长保罗纳斯·甘德说:“半年到一年之后,我对dogma电影人变得非常尊重。我不能再说这只是个笑话了,因为一切都很严肃,特别是拉斯·冯·特利尔。他们真正将自己的灵魂投入进去了,他们创作出了伟大的作品。”
有人说,电影发展到今天的光景,如果你想在传统的路子上迈出一大步的可能已经不复存在——当年一帮初出茅庐的电影新人,或许是因为祖国丹麦的冬天过于漫长的缘故吧,迫不及待的想突破不论是传统的,还是好莱坞的坚冰,闯出自己的世界来。
十年的光阴,如果再继续重复DOGMA95的故事,显然已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了。就像印象里那个盛产童话的国度一样,生活在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丹麦电影人严谨而又朴实的外表下,深蕴着异乎寻常的想象力和强烈的平民意识。Dogma95原则共有十条,他们一反好莱坞的工业化生产的文化模式,提倡在自然主义的简约风格下制作和表现电影,如如用自然光和现场录音,完全由手动拍摄,并最大限度地减少后期制作给影片带来的影响,所以一般制作费仅为数百万美元,非常契合了那些想借助电影过过瘾的超级影像爱好者的心理——甚至,随着DV的普及,这个标准还可以继续表现的没有任何架子,冲破任何的障碍,只要你愿意从事,喜欢去做。Dogma95的成员聪明地将艺术与商业进行了嫁接,电影在他们的眼里似乎已经摇身一变成了自由创造和个人想象的同义词,已经不再是需要考虑迎合某些特定受众的工业流水线(电影在此已经不再神秘,不再复杂,不再神圣)——这着实形成了一次电影创作思潮的风暴.至今,Dogma 95——这个反流派反传统的的电影流派,其追随者仍然遍布世界各地。
应该说它对世界电影最深远的影响莫过于使电影走近平民,Dogma 95电影看上去就像家庭录影带的摇摇晃晃的镜头,稍显昏暗的场景,面对的是没有化妆的演员——但影片里所特有的那种内在的真实的力量却吸引着你要看下去。尽管在看dogma 95电影时你可能感到有些头晕目眩,可能因为其欧洲后现代主义的电影风格而有点不习惯,但他们在其Dogma 95影片里丢弃了所有电影以外的表现手段,而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情节的展开和演员的表演上的功夫,足以能够通过视觉的感染力将你吸引到电影本身的情节发展里,从那粗糙的质感中获得一种意想不到的感觉——却带动了DV电影的蓬勃兴起。尽管如此,我们也不得不承认,随着人们对使用DV拍摄电影的新方法的强烈好奇的日趋平静,随着以及DOGMA95小组成员对于好莱坞曾经极其强烈的反叛姿态的不再和它的创立者们的纷纷远离而去(他们对于电影艺术形式的迷恋,对自由渴望的天性,以及其先锋特质的内在激情和冲动都曾异乎寻常地感动了我们,但是当我们发现他们的自相矛盾,甚至对他们自己的宣言却不以一种我们所认为的他们对于宗教的虔诚对待之的时候,很多人大概都已经体会到了强烈的失落感,“英雄”拉冯怎么起用记得满拍摄了 ?),Dogma 95电影被狂热追捧的时代已经过去,而此前我们有关“电影美学的革命”、“电影数码技术”、“DV拍摄”,有关电影的本体意义、商业与艺术的对抗、真实与虚假的辩证,种种都与“dogma95”相联系起来的论争,相形之下显得是多么的滑稽啊?
我们总是习惯于以英雄般礼遇相信舶来的“主义”,或许,在当事人看来,还有着比电影中的主义和愚蠢的法则更为重要更有价值的东西值得他们去追随吧。不论人们或赞或骂、褒贬不一,DOGMA95成员的转型,也像他们最初的出现一样,给了理想主义者们以极大的刺激!
不怕你笑话,其实我对丹麦电影知之甚少。但在此我必须澄清,当我对电影的认识很是迷茫的时候,DOGMA95适时的进入了我的视野之内。怀着同样的心情我看了一些DOGMA95标志性的东西,包括《庆典》《白痴》《黑暗中的舞者》等等有限的几部。好奇或者空虚使然,原则上我接受了另一个国度里的一帮同样对电影饱有变革的梦想和理想的期待的激情宣言(我至今仍然因为他们对电影的那份深情而对他们充满无限的敬意,这也构成了我写作这篇文章的一种基调),也能原原本本地地复述出宣言的内容来,可是我仍然无法理解他们创作的大部分作品为什么竟与他们自己设定的原则有那样多的背离之处?正如我无法想象当初他们为什么创造出DOGMA95这样一个文本来一样的困惑不已。很多的时候,我们就是这样,在自己不能亲眼所见事物诞生的全过程的时候,只能靠着我们在另一种文化的语境里培养出来的思维和想象力去解读,去认知别人的东西一样——也许,在他们自己看来,当初的原则不过仅仅只是几条原则而已,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诚如DOGMA95本身所引起的颇多争议一样,你既可以嘲笑这是一种胡闹的游戏,根本就是另外的变相的炒作,其目的不过是策划一场运动而已,根本不值得你去关注;你也可以将它的教条似的戒律奉为圭臬,当作学习的准则一样去遵守。但是,毋庸置疑,每一种选择都会帮你打开另一扇进入电影世界的门,只是你尚且不知,这扇门的背后,会是一番什么样的光景。
举的是简约时尚的旗帜,走的是群众的路线,贴近了日常的生活,消弭了愿望和现实之间的鸿沟,就这样,他们成了“世界人民的英雄”。
可以说,Dogma95指明了一条电影爱好者从影的捷径,让平常人的生活里也泛起了光影的波澜,他们挥舞着手里的DV机,就像一支支荧光棒,而心中的明星已经不是别人,而是他们自己——满足了平常人的明星梦,人们理所当然地将其视为了英雄了。
如果没有DV,我们也将失去欣赏很多感动我们的影片的机会.对于Dogma95 的阅读,我们常常是一种无意识的模式状态下进行的,很容易将一种可能的存在形式上升为固定的教条——这也正是我们的DV电影延伸的困境 由于缺乏对于电影本身的思考和对于教条的过于执著,从而缺乏了创造的内驱动力。DV其实至今仍很脆弱,但是它也让“电影作者”的概念越来越明晰
,独立地制作自己的电影——也许将永远是Dogma95的历史业绩。就像一位丹麦影评家说的:Dogma 95只是电影史上的一个现象,而不是一个运动。如今,当世界上各地出现了很多Dogma 95的追随者之后,拉斯:冯:特里尔和托马斯·温特博格这两位Dogma 95的发起人却早已向新的领域迈进了。在他们看来制定规则的目的就是为了打破,他们要不断地向自己发出挑战。
“试图真实,却一再虚伪”,曾经是我在一首诗里留给自己的句子。那时,这种感受是如此强烈地占据着我的心灵。当我回首思考电影与DOGMA95宣言文本的关系的时候,一种曾经有过的类似的感觉瞬间又攫住了我的内心:电影,人生,竟是如此的接近,几乎没有任何的距离。最近一段日子,这种朦胧的意识日渐清晰,并且开始演变成一种敏感的偏好。称之为偏好,意味着我开始对自己所能领悟到的电影的本质有了更为明确的自我限定。或多或少的,这也意味着我对电影所包含的某些东西的思考变的近乎成为了一种直觉的反应——有时我真想借此感受,有机会跟DOGMA95的创始人聊一聊,但是,更多的时候,我也在不断地提醒自己,难能可贵的是克制住这种虚无的无限膨胀和阻止他们的向困境中延伸。
多元的文化视角——无疑,现代电影在发展的方向上面临的选择是多方向的,从超现实的文本到蒙太奇的运用,后现代戏剧思维的解构,我们已经尝试着走过了很多的路子,今天的电影制作更多的是面向着全球的市场,走的是产业化的路子,好莱坞的成功便是其在黑暗里摸索出来的辉煌明证。电影发展的下一个路口会在哪里出现?大路已经很明显,小路却布满荆棘,谁会尝试?如果出现,我们能自己抓住机会吗?
1995年春,一群以拉斯•冯•特艾尔和托马斯·文特博格为首的丹麦年轻的电影导演在哥本哈根宣读了一个称之为“DOGMA 95”的拍摄原则:
1、必须实地(景)拍摄,不可另外搭景或加道具。如果道具为必需品的话,选景时就必须找一处有该道具出现的地点;
2、不可在影像之外加进额外的音响效果(也不允许加入配乐,除非该音乐在拍摄时同步播放);
3、必须采用手提摄影的方法;
4、必须采用彩色的画面。不可制造特殊灯光效果。如现场太暗曝光不足,可在摄影机上加上“机顶灯”;
5、不可使用任何滤镜;
6、不可有表面化处理的场面如谋杀等;
7、故事必须发生在现代的环境;
8、不可拍类型电影;
9、电影制式必须为35mm;
10、导演名字不可在片首和片尾字幕(制作名单)中出现。
按照DOGMA 95原则拍片,之前要宣誓的誓词是:
我以导演之名发誓,要克制自己的个人口味。我已不再是艺术家。我的最大目标是要在角色和环境中找出真理。我发誓会用一切办法包括牺牲我个人口味及美学考虑去达到此目的。谨此宣誓。
影片拍完后还要“送检”,通过鉴定后,合格者将获得一张DOGMA 95的电影证书。严格按照上述原则拍摄的影片直到1998年才问世。这年,文特伯格的《Dogma 95—1》(《庆典》)和特里尔的《Dogma 95—2》(《白痴》)同时完成,均入围当年的戛纳电影节,并双双获得评审团特殊大奖。这些原则相当严格,倡导者本人的创作未必能真正遵守这些原则。尽管如此,仍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DOGMA 95”译为“1995:电影拍摄原则”为好。其意义在于,这些创作者已经意识到了,在电影创作中,艺术原则并不是最高原则,还有一些原则是高于艺术原则的。这就是道德原则。这些人表示愿意遵守这些原则。这对于那些以艺术之名掩盖厚颜无耻和创意缺乏的行径至少是一个强有力的讽刺和鞭挞。对于“虚构纪录片”的所谓探索也是一个辛辣的讽刺。历史会记下一笔的。
上文转载于 王志敏的BLOG: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cd4bb30100h2e2.html
背景资料:
源 起
北欧是个好地方,那里从来不乏狷介之士,电影圈更不例外。德莱叶,伯格曼,郭利斯马基,嗯,如今或许可以把拉斯·冯·特里尔加进这个名单里面。
1995年春,一群电影导演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宣读了一系列称之为DOGMA 95的拍摄原则(见引文),带头闹事的就是冯·特里尔和温特伯格。那年温特伯格还是愣头青,而特里尔已经三十九岁,除了理想一无所有。对于DOGMA 95的问世,主流电影界只是嗤之以鼻,没有人相信在对电影摄制加上如此多的限制条件后,还能拍出什么像样的作品来。
但是,向任何一个传奇故事一样,俗人们的眼镜只是为了在神迹出现的一刹那彻底粉碎。1998年,温特伯格的《家变》(Festen)作为DOGMA1号作品,一举夺得当年度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冯·特里尔的《白痴》作为DOGMA2号,同样入围官方竞赛单元。这两部作品令世人见识了DOGMA教条下的无限可能:《家变》坚持“手持摄影”的原则,但是拍出了很多精彩的镜头,比如从天花板一路下降俯拍,最后停在被拍摄者的眼前——事实上,这只是借助一根竹竿完成的;而《白痴》从即兴表演和摄影的原则出发,通过对角色进行“采访”衔接起各部分情节,模糊了纪录片和剧情片的界限。
从此,DOGMA电影与其所倡导的理念开始被公众认可。丹麦电影学院院长保罗纳斯·甘德说:“半年到一年之后,我对DOGMA电影人变得非常尊重。我不能再说这只是个笑话了,因为一切都很严肃,特别是拉斯·冯·特里尔。他们真正将自己的灵魂投入进去了,创作出了伟大的作品。”
十 诫
DOGMA的誓词,The Vow of Chastity,又被翻译为纯洁誓言、贞节誓言、贞操誓,因为总共有十条,所以也被称为DOGMA的“十诫”。这看上去像是电影学院的老师给学生布置功课时,有意为增加难度而提出的限制条件。而事实上,DOGMA给予导演按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和运用这些规则的权利,所以这十诫并不是在DOGMA的每一部作品中都得以严苛的遵守。比如《国王不死》(DOGMA4号)在拍摄中有布置灯光,《家变》中出现了道具,《白痴》使用了单独制作的背景音乐,等等。对此,冯·特里尔解释说:“就像《圣经》的十诫一样,严格遵守DOGMA戒律是不可能的,完美的DOGMA影片尚未拍摄出来,而且不可能拍摄出来。”方法并不是最重要的,对理念本身的信仰才是。(点击右图)
理 念
DOGMA的理念,一言以蔽之,就是“以规范对抗规范”。他们认为主流的好莱坞电影体制和摄制传统已经使得真正的电影艺术濒临崩溃,他们相信只有在DOGMA’95那种苛刻的创作环境下,导演才能抹去各种科技手段带来的诱惑,专注于拍摄时保留两个素:故事和角色,从而使电影民主化,从而回归电影的艺术本体。DOGMA不仅反对时尚平庸的技术至上主义,同时也反对导演的个人主义,以至于对30多年前的法国新浪潮发出了尖锐的批评——“反对资产阶级的电影本身变成了资产阶级,因为它所建立的基石就是资产阶级的艺术观。”
另一方面,因为DOGMA拒绝任何额外的技术条件介入电影制作,看似营造了一个“人人都能做导演”的独立电影氛围,降低了电影制作的门槛。如何维持电影作品的“先锋性”,避免从一种庸俗滑向另一种庸俗?DOGMA的缔造者们同样从这个角度论证了严格纪律的必要性。从这个意义上说,DOGMA还是有着浓重的“学院派”范儿,在纷杂的电影世界中,他们是一介优雅的平民。
认 证
如上文所说,DOGMA 95的每一部作品,都是有其证书与编号的。 最早的时候,DOGMA四人小组担任着评定道格玛影片资格的最高裁判角色,他们甚至给出了制作DOGMA影片以及申请DOGMA影片证书的具体步骤。导演拍完后影片还要“送检”,通过鉴定后,合格者将获得一张DOGMA’95证书,以证明该片为如假包换的DOGMA’95电影。后来审核制度有所放松,改由申请DOGMA影片资格的导演本人签署一份文件,声明自己已经遵守了这些戒律。图为DOGMA10号作品《Chetzemoka's Curse》的认证书,上面有冯·特里尔和温特伯格等人的亲笔签名。
值得一提的是,冯·特里尔最知名的作品《黑暗中的舞者》,虽然也运用了DOGMA的诸多元素,但是并没有获得DOGMA’95的证书和编号,所以并不能称之为DOGMA电影,对于这一点,坊间颇有误解。
影 响
2005年之后,DOGMA不再像是一场严格的电影运动,它作为一种理念开始广泛地影响着电影从业者,越来越多的导演和制作人为自己的作品获取了DOGMA的标签,他们来自于法国、美国、意大利、瑞典、瑞士、阿根廷等许多国家,其中韩国导演边赫执导的《追访》(DOGMA7号)是亚洲第一部获得正式认可的DOGMA电影。如今DOGMA 95的作品编号已经排到了三位数。
土耳其语原文:
Dogma 95 tarafından belirlenen kurallar:
Çekimler stüdyo dışında yapılmalıdır. Sahne donanımı ve setler içeri taşınmamalıdır. (Hikaye özel bir sahne donanımı gerektiriyorsa, stüdyo dışında bu donanıma uygun bir mekan seçilmelidir.)
Ses, kesinlikle görüntülerden ayrı olarak üretilmemelidir ya da tersi. (Sahne içinde üretiliyor olmadığı sürece müzik kullanılmamalıdır.)
Kamera, el kamerası olmalıdır. El kamerasıyla elde edilecek hareketlilik ya da hareketsizlikler serbesttir. (Film, kameranın durduğu yerde çekilmemeli; kamera filmin olduğu yerde olmalıdır.)
Film, renkli olmalıdır. Özel ışıklandırma kullanılamaz. (Eğer çekilecek olan sahnede filmin pozlandırması için çok az bir ışık söz konusuysa, sahne kesilmeli ya da tek bir lamba kameraya iliştirilmelidir.)
Optik numaralar ve filtreler kesinlikle yasaktır.
Film, gelişigüzel aksiyon içermemelidir. (Öldürme, silahlar, vs. bulunmamalıdır.)
Zamansal ve coğrafi yabancılaştırmalar yasaktır. (Kısaca film, şimdi ve burada geçmelidir.)
Tür filmleri kabul edilemez.
Film formatı 35 mm olmalıdır.
Yönetmen, jenerikte belirtilmemelidir.
Ayrıca yönetmen, kişisel adlardan sakınacağına, artık sanatçı olmadığına, anları bütünden daha önemli gördüğü gibi, bir 'iş' yaratmak- tan kaçınacağına, en büyük hedefim karakterlerinden ve ortamdan gerçeği açıkça çıkarmak olacağına ve bunu elinden geldiğince ve iyi tadlarla estetik faktörler pahasına yapacağına and içer.
电影名单:
Dogma filmlerin listesi [değiştir]
The Celebration (Orjinal ismi "Festen", Danimarka, 1998) (IMDb sayfası)
The Idiots (Orjinal ismi "Idioterne", Danimarka, 1998) (IMDb sayfası)
Mifunes Sidste Sang (int. Mifune's Last Song) (Danimarka, 1999) (IMDb sayfası)
The King is Alive (Danimarka, 2000) (IMDb sayfası)
Lovers (Fransa, 1999) (IMDb sayfası)
Julien Donkey-Boy (ABD, 1999) (IMDb sayfası)
Interview (Kuzey Kore, 2000) (IMDb sayfası)
Fuckland (Arjantin, 2000) (IMDb sayfası)
Babylon (İsveç, 2001) (IMDb sayfası)
Chetzemoka's Curse (USA, 2001) (IMDb sayfası)
Diapason (İtalya, 2001) (IMDb sayfası)
Italiensk For Begyndere (Danimarka, 2000) (IMDb sayfası)
Amerikana (ABD, 2001) (IMDb sayfası)
Joy Ride (İsviçre, 2001) (IMDb sayfası)
Camera (film) (ABD, 2000) (IMDb sayfası)
Bad Actors (ABD, 2000) (IMDb sayfası)
Reunion (film) (ABD, 2001) (IMDb sayfası)
Et Rigtigt Menneske (Danimarka, 2001) (IMDb sayfası)
Når Nettene Blir Lange (Norveç, 2000) (IMDb sayfası)
Strass (Balçika, 2001) (IMDb sayfası)
En Kærlighedshistorie (Danimarka, 2001) (IMDb sayfası)
Era Outra Vez (İspanya, 2000) (IMDb sayfası)
Resin (film) (ABD, 2001) (IMDb sayfası)
Security, Colorado (ABD, 2001) (IMDb sayfası)
Converging With Angels (ABD, 2002) (IMDb sayfası)
The Sparkle Room (ABD, 2001) (IMDb sayfası)
Come Now (ABD)
Elsker Dig For Evigt (Danimarka, 2002) (IMDb sayfası)
The Bread Basket (ABD, 2002) (IMDb sayfası)
Dias De Boda (İspanya, 2002) (IMDb sayfası)
El Desenlace (İspanya, 2004) (IMDb sayfası)
Se Til Venstre, Der Er En Svensker (Danimarka, 2003) (IMDb sayfası)
Residencia (Şili, 2004) (IMDb sayfası)
Forbrydelser (Danimarka, 2004) (IMDb sayfası)
Cosi x Caso (İtalya, 2004) (IMDb sayfası)
Amateur Dramatics (film) (ABD/Danimarka)
Gypo (ABD, 2005) (IMDb sayfası)
Mere Players (ABD)
el ultimo lector (Meksika)
Lazy Sunday Afternoons (İngiltere)
Lonely Child (Kanada, 2005) (IMDb sayfası)
DarshaN (ABD)
11:09 (ABD)
Vince Conway (İngiltere)
Regret Regrets (ABD)
Perspective (İngiltere)
Godinne van die Grondpad (Kuzay Afrika)
Giles sucks (Lüksemburg)
Michelle, Gilles, Kim (Lüksemburg)
autobahne (Türkiye)
A Cool Day in August (ABD)
Shaolin Warrior (film) (ABD)
Chip Off the Ol` Blockbuster (ABD)
Et rigtigt menneske (Danimarka)
Picnic and a stroll (ABD)
To be announced (Avustralya)
Bugbusters (Almanya)
Carpe Diem (film) (Avusturalya)
Colori (İtalya)
D. (film) (İtalya)
Evoque - Reality Show (İtalya)
A Promise (film) (ABD)
Abortion (film) (ABD)
Water Wine (Kanada)
The Smokestack Wager (Kanada)
Work all day (Kanada)
Premier (film) (Macaristan)
DOGumentario ITALIA (İtalya)
Tenderete (İspanya)
Funerale di Famiglia (İtalya)
Beauty and The Hitman (Danimarka)
Heaven and... (Danimarka)
Does it hurt? (Makedonya)
Frankie (film) (İngliltere)
The pompoulous adventures of fratases cubilotes (İspanya)
Los perritos (Meksika)
R.U.M.B.A (Kolombiya)
One of These Mornings (İskoçya)
l`interprétention (Fransa)
A Woman Under the Influence (film) (ABD)
Untitled Dogme (ABD)
Nobody Wants Your Film (ABD)
Türev (film) (Türkiye, 2005)(IMDb sayfası)
10?, (ABD, 2006) (filmin resmi sayfası)
在1998年俄文翻译的宣言“DOGMA 9”发表在“艺术电影 ”杂志。
В русском переводе Манифест «Догмы 95» был опубликован журналом «Искусство Кино» в 1998 году [1].
«Догма 95» — это коллектив кинорежиссёров, созданный весной 1995 года в Копенгагене.
«Догма 95» имеет целью оппонировать «определённым тенденциям» в сегодняшнем кино.
«Догма 95» — это акция спасения!
В 1960 году были поставлены все точки над i. Кино умерло и взывало к воскресению. Цель была правильной, но средства никуда не годились. «Новая волна» оказалась всего лишь лёгкой рябью; волна омыла прибрежный песок и откатилась.
Под лозунгами свободы и авторства родился ряд значительных работ, но они не смогли радикально изменить обстановку. Эти работы были похожи на самих режиссёров, которые пришли, чтобы урвать себе кусок. Волна была не сильнее, чем люди, стоявшие за ней. Антибуржуазное кино превратилось в буржуазное, потому что основывалось на теориях буржуазного восприятия искусства. Концепция авторства с самого начала была отрыжкой буржуазного романтизма и потому она была… фальшивой!
Согласно «Догме 95», кино — не личностное дело!
Сегодняшнее буйство технологического натиска приведёт к экстремальной демократизации кино. Впервые кино может делать любой. Но чем более доступным становится средство массовой коммуникации, тем более важную роль играет его авангард. Не случайно термин «авангард» имеет военную коннотацию. Дисциплина — вот наш ответ; надо одеть наши фильмы в униформу, потому что индивидуальный фильм — фильм упадочный по определению!
«Догма 95» выступает против индивидуального фильма, выдвигая набор неоспоримых правил, известных как обет целомудрия.
В 1960 году были поставлены все точки над i! Кино замордовали красотой до полусмерти и с тех пор успешно продолжали мордовать.
«Высшая» цель режиссёров-декадентов — обман публики. Неужто это и есть предмет нашей гордости? Неужто к этому-то итогу и подвели нас пресловутые «сто лет»? Внушать иллюзии с помощью эмоций? С помощью личностного свободного выбора художника — в пользу трюкачества?
Предсказуемость (иначе называемая драматургией) — вот золотой телец, вокруг которого мы пляшем. Если у персонажей есть своя внутренняя жизнь, сюжет считается слишком сложным и не принадлежащим «высокому искусству». Как никогда раньше приветствуются поверхностная игра и поверхностное кино.
Результат — оскудение. Иллюзия чувств, иллюзия любви.
Согласно «Догме 95», кино — это не иллюзия!
Натиск технологии приводит сегодня к возведению лакировки в ранг Божественного. С помощью новых технологий любой желающий в любой момент может уничтожить последние следы правды в смертельном объятии сенсационности. Благодаря иллюзии кино может скрыть все.
«Догма 95» выступает против иллюзии в кино, выдвигая набор неоспоримых правил, известных как обет целомудрия.
Обет целомудрия
Клянусь следовать следующим правилам, выведенным и утверждённым «Догмой 95».
Съёмки должны происходить на натуре. Нельзя использовать реквизит и декорации (если для фильма необходим специальный реквизит, съёмки должны происходить там, где этот реквизит изначально находится).
Музыкальное сопровождение не должно идти отдельно от изображения или наоборот (музыка не может звучать в фильме, если она реально не звучит в снимаемой сцене).
Камера должна быть ручной. Любое движение или неподвижность диктуются только возможностями человеческой руки (фильм не может происходить там, где установлена камера; наоборот, съёмка должна происходить там, где разворачивается фильм).
Фильм должен быть цветным. Специальное освещение не разрешается (если для съёмок слишком мало света, одна лампа может быть прикреплена к камере, в противном же случае сцена должна быть вырезана).
Оптические эффекты и фильтры запрещены.
Фильм не должен содержать мнимого действия (убийства, стрельба и тому подобное не могут быть частью фильма).
Сюжеты, где действие происходит в другую эпоху или в другой стране, запрещены (действие должно происходить здесь и сейчас).
Жанровое кино запрещено.
Формат фильма должен быть 35 мм.
Имя режиссёра не должно фигурировать в титрах.
Отныне клянусь в качестве режиссёра воздерживаться от проявлений личного вкуса! Клянусь воздерживаться от создания «произведений», поскольку мгновение ценнее вечности. Моя высшая цель — выжать правду из моих персонажей и обстоятельств. Клянусь исполнять эти правила всеми доступными средствами, не стесняясь соображений хорошего вкуса и каких бы то ни было эстетических концепций.
Сим подтверждаю мой обет целомудрия.
Копенгаген, понедельник 13 марта 1995 года
От имени «Догмы 95»
Ларс фон Триер
Томас Винтерберг
— Перевод Нины Цырку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