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根》导演程博访谈  告诉别人我是独立电影人

2010-02-10 20:06:10   来自: fanhallfilm
  

  
  (现象网天津报道)记者观察:几天前,我刚刚在现象网读到吴文光2001年的那篇《DV:一个人的影像》,然后采访程博的时候他谈到他日记式的拍摄理念,我不禁将这两个人联想到一起。后来程博说他曾经在吴文光的草场地工作过一段时间,我才突然意识到也许一个人对其他人的影响就是这么潜移默化着,就像吴文光曾被怀斯曼感染过一样。
  
  程博说《》是一部“通过忍无可忍的重复和无聊来让大家和老张一起等待,感受两个小时的等待”的实验性影片。他说“生活是无数思想的混合,无法变成单一纯粹的故事,看得很顺眼的纪录片基本都是依靠电视台放映标准模板剪辑的,那里面有一套学问,但和今天的影片剪辑模式和社会目的毫无关系。故事选材不依靠思想,因为纪录片导演是上帝,我们是和他老人家讨价还价的工匠。所以镜头和主线总会在工作时随心情而定。琢磨不透。”
  
  另外,我想提一下的是,片中老张的店铺在06年夏天因道路改造而被拆除后,一直过着摆地摊的生活,其间城管的问题自然明了,而就是片中那片能够放风筝、滑旱冰、每夏成为市民重要纳凉场所的银河广场,在09年城市统一规划的大动作下,马上就要变成一片高级的城市文化中心……纵使这样,老张仍然对我们说“一切困难总是暂时的,什么事都要往前看”。
  
  在交流现场,有一位二中的老师说她在学校开了一个关于电影的选修课,这次还带来了三个刚刚上了大学的学生来观影,她说希望导演可以去学校给孩子们上课,补充一些知识,因为如果只有一条路——上大学,那实在是太痛苦了。她还说在学校开这样的选修课也是非常困难,很多人有困惑,很多人也在阻挠,但是还是要坚持下去。
  
  不管是程博,还是老张,还是那位二中的老师,以及社会上许许多多的行动者,他们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坚持着,而正是这种精神让我们得以感受到力量,并且努力释放自己的力量,惠及他人。
  
  若是抛却片子的层面,我对于“根”的理解,却自以为和许知远的这段话非常契合:“人们习惯性地夸耀中国历史的漫长和延续性,却经常发现他的四周都是‘崭新’的。人们很难看到一幢超过一百年的建筑,对二十年前的事都记忆不清。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像是无根之萍,他们困惑、焦灼、滑稽、痛苦,却也蕴涵着无尽的能量——他们无法从传统中获取价值和意义,却也享有了没有历史束缚所带来的无边界的自由。这个国家有无数残忍与痛苦,却没有真正的悲剧;有四处泛滥的情感,却鲜有值得铭记的爱;人人功于计算,却没有一点长远的眼光;对未来的无限期待,不过是为了逃避眼前的无力之感……”(http://www.bullock.cn/blogs/xuzhiyuan/archives/93974.aspx)
  
  而我们的根,究竟是什么?它还能被找到吗?
  

你的回应...

请先登录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独立电影民间活动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