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二ΟΟ九年度中国电影观察报告

2010-01-31 20:27:38   来自: 向阳花
    二ΟΟ九年度中国电影观察报告
   文/向阳花 2010年1月31日
  
   本文是一篇以个人视野所观察的心得报告,它不可避免地在数据上、在技术上存在很大的盲区和偏见,而试图以艺术院线的发展可能性与观众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为研究的方法,或许可以提出中国电影整体发展规律若干样本中的一个片断,这是本人的兴趣所在,也是自认为有必要书写的原因。
  
   中国主流院线
  
   2009年,中国主流电影市场继续保持上升的态势,观众人数的日益增多,特别是低级观众①的大量涌入,以及低级观众向高级观众的过渡,在成为影院票房保证的同时,也是产业扩张的动力和基础。预计三年内,在地产租金平稳的基础上,产业扩张是主导中国电影市场发展的方向,它可分为两个层面,一是一线城市里的影院及屏幕数量的增多,二是向二线城市的进入与扩张。随着扩张的深入,竞争会更加激烈,腾出一定数量的屏幕为艺术电影服务的可能性很小,因此,至少五年内艺术院线在中国依然不可能普遍出现,而满足低层面观众的观看需求,则还会是时代的主潮。此外,2009年底《阿凡达》全球化的热炒,也为IMAX 3D在中国的发展铺平了道路,但在技术上赶上美国水平则依然是个梦。
   2009年,中国主流院线放映的国产商业影片呈现出表面上多元、本质上趋于同构的文化特征,主要是历史片、喜剧片、爱情片、特效片这几种类型。随着越来越多素质低劣的疯狂类喜剧电影的出现,以《疯狂的石头》所开创的喜剧片类型已开始降温。在历史片中,群星制为主要制片策略,而武打功夫+历史人物的类型组合,在可选择性极低的条件下,越来越受主流观众的追捧,预计近两年这一类型会是影院里国产电影的强势。还有一部分喜剧片是纯属脱离现实的搞笑片,而爱情片和特效片里也普遍存在着贵族化、幻想性的特征。个性的平民化电影越来越少,在铺天盖地的电影宣传导向下,管虎的《COW》做出了强烈的回应。
   造成现实主义影片缺乏的根本原因,在于时代背景下的意识形态。随着近些年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金融风暴后所表现出的世界强势,正推动着中国向着歌颂型社会发展。一些易于通过电影审查的历史片、喜剧爱情片,既是时代主导的需要,也是历史阶段发展的必然。部分主旋律电影中的艺术创造,很有可能产生出一种和谐现实主义的倾向。在这一倾向的驱动下,美学上的探索将会受到限制,造型与写意的东方气韵,将不如故事的表面化和对白化。预计近几年内,无批判取向的中庸故事片将决定国产电影的产量,这个量变的过程会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在这一客观化、历史化的发展过程中,也会存在极端的现象,以庞大工程、自然灾害取代阶级敌人的“三突出”退潮影片的出现,在反作用力上会加速这一演变甚至解体。而在天平上与此取得平衡的,则是最具直接性和批判性的中国独立电影。
  
   中国独立电影
  
   从事件上来看。2009年,中国独立电影在一种惊奇与波折的情势下发展。
  赵亮可谓年度风云人物。年中他为抵制墨尔本国际电影节放映分裂中国的“东突”分子热比娅的纪录片,毅然携《上访》退出该电影节,一时间传为佳话;年末《上访》相关资料却被互联网悉数删除和屏蔽,现象网也因此关闭数日。
   年初曾在深圳独立电影社放映过的独立纪录片《麦收》,在香港华语纪录片节展映时遭遇性工作者维权人士的现场抗议。可否直露被拍摄者真实资料,引发强烈的道德争议。当个人隐私在社会话语权的边界上公开亮相时,讨论势必会升级为作者诚意与公众意识之间的交锋。
   从创作上来看。独立纪录片有这几类有意思的倾向。其一,继三峡题材之后,地震题材作为大时代下的大事件,成为独立纪录片作者们所关注的创作对象。从仅看过的《1428》和《掩埋》中可以看出,中国独立导演一方面继续对民生民苦抱着强烈的人文关怀的心态,另一方面对政府媒介与公民知情权的关系带有勇气的批判,也延伸到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和层面。其二,赵珣的《两个季节》和卫铁的《人间童话》表现出对学校与教育体制题材的关注,有趣的是,和早先此类题材的《幼儿园》、《请投我一票》的作者、拍摄点一致,差不多都来自于湖北武汉附近。其三,部分作品(如阳建军的《风花雪月》与草场地工作站的村民影像计划)的拍摄对象开始由社会转向与作者极为亲密的家庭周边,这无疑扩展了独立纪录片的取材范围和个人色彩,并简化了社会关系成本。其四,中国独立纪录片已完全脱离仅以关注底层阶级和边缘人群为主的创作倾向,越来越多元化,现已深入到不同年龄跨度、不同阶层范围、不同生活领域,但仍有疆界和盲点需进一步挖掘。正当独立纪录片开始慢慢走进一般观众视野的同时,独立剧情片却远远落后于纪录片,甚至剧情片的数量呈现比往年下滑的趋势。部分独立剧情片在艺术创作上开始出现超现实主义的倾向,在美学上传统与现代兼容并具的作品并不多见。
   导致独立剧情片现状令人堪忧的症结,就本人观点而言,其根本原因是中国独立电影未能实践工业化。除去社会政策的客观影响之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对观众力量的轻视。观众作为电影工业的消费环节,在独立电影现行的潜在观念中,一直是处在模糊且不被正视的位置上。再加上圈子习性根深蒂固,十年来,似乎只有独立电影的创作者和与其结识者,才归属于独立电影的一分子,而无任何参与经历的观众,似乎成了被观念排除在外的另一群体,而电影传播也异化成了两个群体之间的对话,而非内部的循环。但独立纪录片的优势在于创作者在拍摄时,恰恰是作为观众的一分子,去观察和捕捉现实的。
   第二,制片观念的落后与不成熟。由于对观众层面的轻视,致使制片更倾向于个人化,甚至于导演中心制被过度放大。而对观众消费回报的未知,也加重了制片运作的失衡。在工业生产上,制片预算大多是以影片制作的完成为终结的,甚至更加靠前,而发行与放映的回收,通常在拍摄前被忽略不计。满足于作者创作的需求,远远大于满足于观众欣赏的需求,因此,一些作品还没有找到自己的观众在哪里,就已经急于面世了,制作粗糙难免陷于窘境,而海外渠道的输送更是拔苗助长。
   第三,放映及发行机制的不健全。制片在预算阶段无法估量观众的事实,明显暴露出独立电影放映与发行环节的缺失。国内影展的功能已由质量审视转成为投放公众的一种方式。收费观念的弱势和被偏见,在非法性因素之外,更是难以避免的心理障碍。能否解决和完善作者与观众之间在工业化流程下的有效沟通,已是中国独立电影所面临的最大问题也是最大机遇。
   从发行与民间放映的发展上来看。以上现状问题自有其出路和变化的可能。2009年,现象工作室对独立电影的批量发行,开启了独立电影进入工业生产消费环节的序声。而民间放映的方式与规模,也已经有了迎击独立电影困境的先兆。2009年,北京若干场所与机构借助地利优势,在社会和高校进一步扩大了放映的场次和频率;重庆民间独立映画展以最少量的资金,完成了集中规模的民间放映;广州先锋光芒继续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坚持放映档期的时效性,并通过放映费的形式回报作者;上海影像现场在把握放映疆界的同时,首先实现同城内多个场所的平行联映;天津影迷幼儿园的年轻组织者们,以自我牺牲与奉献的热情,开创了以周为周期的放映先河,并以小纸条的方式,有效建立了观众与作者的互动;昆明在肯定收费观念的同时,率先将独立电影的放映引入常规院线,具有划时代的象征意义;深圳独立电影社依然坚持收费放映与分账模式的探索。而民间放映的回报也颇见成效。张经纬的《音乐人生》,成为香港有史以来第一部通过放映收回成本并且赢利的纪录片;耿军的《青年》也通过各类放映创造了大陆独立作品成本回收比率的新高。预计近几年,放映与发行的探索将成为中国独立电影发展的重点,而对创作与生产的反思也会成为向前发展的动力。
   对于中国独立电影未来的出路,本人有以下设想。第一种方向是,版权意识以及收费放映观念获得普遍认同,分账模式发挥激励作用,观众的主动消费开始影响独立制片的思路,使得创作观念取得个性与共性的平衡。第二种方向是,民间联映的机遇渐趋成熟,在社会政策的边界上破棘前行,独立院线的可能性获得象征性雏形。第三种方向是,在争取观众力量的过程中,与主流电影的正面交锋有可能成为浪潮。如独立剧情片敢尝试命题创作(如《山楂树之恋》,作品与张艺谋同步全国展映,若此类文学改编具有版权纠纷,可选择类似《孔子》之类命题进行独立创作),在美学与艺术上则有机会以弱胜强。第四种方向是,同一主题的短片合集类型的影片更多地出现,由多位作者联合创作,个性迥异但集体面向观众。总而言之, 将观众视为创作与服务的根本,实践社会主义化的电影工业发展,自下而上地改善中国电影环境,已是中国独立电影下一阶段发展的必然要求。
  
   深圳地区观察
  
   2009年,深圳的影院主动采取造势推广的活动比上一年度有所减少,从侧面反映出观众人数的稳定上涨。而采用兑换券、银行卡的低折票价消费已慢慢成为一种趋势。电影票二线市场呈现出火爆的局面。通过购买兑换券和一些捆绑促销,目前在深圳看一场电影的票价平均可保持在35元左右,与平均80元每场的全额票价形成极大的价格反差。
   主流院线的免费观影活动,依然是以搜狐电影评审团和新浪电影评审团为先导,时光网和腾迅网为补充。2009年,搜狐电影评审团继续坚持在百老汇影城做活动,而较为活跃的新浪电影评审团在海岸城影城也慢慢地把南山、蛇口一带的影迷都吸引了过去。尽管电影大都是在午夜场和早班场,还要写200字的评论,但依然形成了比较固定的主流影迷圈。中心书城与市、各区图书馆、以及若干流动放映队开展的免费观影活动也就近吸引了附近社区的居民。
   正版音像市场几乎完全由书城这样的机构承担,曾散落于繁华街边的私营店均无力继续生存下去,极个别具有特殊背景的音像店在以正版盗版混杂的方式持续经营。深圳年末发生了一起突查事件,一个著名的艺术电影提供地点被清除,使本已地下的艺术电影销售也变得更加隐密,甚至加速迫使该行业向网络转型。
   独立电影的创作,依然呈现贫瘠的局面。仅以个人获悉的作品,有贾玉川在震后四川拍摄完成的纪录片《新年友花村》,和郭熙志的《喉舌》。
   民间电影的放映,则比上一年度更加活跃,其主要特征一是一些文化公司对独立电影节的关注升温,二是活动场地与主办方的明显增加。仅以个人收到的有关活动方面的咨询,有3家文化公司或机构有打算开办影展项目的思路;有4家新的场地即将或已经开展观影活动,其中南山3家、福田1家。除这些新发展的力量外,磨坊的影像时光通过豆瓣网的发布,也引募了不少新人,他们以近期热议的国外电影为主,在中心区重新焕发了以往的热闹;雕塑家园下面的圆筒艺术空间主办的深港影像纪录双城志,为中国独立电影在深圳的放映,开辟了新的途径和方法,而圆筒每月新颖精彩的类型式国外电影选题,也是小众电影爱好者们的一个不错选择。深圳独立电影社自317叫停事件之后,重新尝试新的合作,一是坚持每周一次的电影沙龙,采用导演主题制,在探查观众群体兴趣趋向的过程中,发现在文化传统上比较接近且容易接受的电影,依然受欢迎度最高;二是继续以探索独立院线存在与发展的可能性为基础,参考并学习其他城市的放映模式,努力向影院场所深入,通过老胶片电影的放映,建立了与非星级影院合作的开端,同时不定期在OCT墨客艺术空间的一渡堂也举办了几场独立电影的放映活动。此外,2009年深圳第二届DV大赛的举行,与民间多少产生了一些互动;深港双城双年展的几部早期老胶片电影的放映,也确凿了艺术电影放映与官方合作的可行性。
   预计深圳民间放映的未来走向。到2011年地铁全面开通之前,可供放映的场所有可能再增多至少5家,希望罗湖能有1家,而适合电影放映的条件将成为这些场所装修时所要考虑的一个必要因素。曾与深圳独立电影社有过场地合作的雅图公司在2009年也放出消息,要在南山新建200个社区数字影院,届时将会有价格既便宜、条件设施又好的场地可供租用。未来几年,独立电影民间放映的重点场所将会以一些有财力的艺术空间为主,并慢慢向影院深入;民间放映的平行联映将有可能出现,而通过官方合作项目寻求放映机会的方式也会有所成效,但社会政策的不利因素将长期存在。(完)
  
  ①低级观众,在这里是指消费层面上的定义,而非精神层面。个人划分,每年平均去电影院看2场以下电影的观众为初级观众,2场到5场的为低级观众,5场以上的为高级观众。
  

你的回应...

请先登录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深圳独立电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