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转帖】谈独立制片的经营之道

2010-01-23 02:44:59   来自: 1233212 (越国)
  一般人在说到好莱坞时,总是将焦点放在八大公司出品的主流大制作。其实另外有为数不少的小制片公司和低成于独立制作亦是美国电影工业的重要组成部份。深入研究这些独立制片的经营手法和生存之道,对于我们的电影界应该有他山之石的参考作用。
  
  首先,让我们来搞清楚「独立制片」(INDEPENDENT/INDIE)的定义是什幺?在美国,这是一个相对于「主流制片厂」(MAJOR STUDIO)的名称,一般指那些在八大公司以外完成拍片棚及发行工作的电影公司和制片人而言;而他们所拍摄的影片,就称为「独立制片」(INDEPENDENT PROUDUCTION)。换言之,凡是在:华纳、迪士尼、环球、派拉蒙、福斯、新力、联美∕米高梅、梦工厂等通称「八大」之外的其它电影公司都可以称为「独立制片」(1994年成立的「梦工厂」虽然目前仍然不是MPAA的会员,但该公司以十亿美元资本成立,并同时设立电影、电视和唱片部门作全线发展的架势来看,已实际上他们的电影成绩也的确达到主流片厂的水准了。
  
  不过,按公司规模大小和出片量等因素来区分,美国的独立制片亦可以分三级。第一级的公司称为「迷你主流片厂」(MINI-MAJORS),例如过去曾风光一时的「炮弹」(CANNON)、「奥莱安」(ORION)、「卡洛可」(CAROLCO)和如今已被主流制片厂收购的「米拉麦斯」(MIRAMAX)、「新线」(NEW LINE)等属之。这些公司固然也拍摄一些低成本电影,但他们出品的娱乐片亦足以八大公司抗衡,全年的营业额亦很惊人。在好莱坞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第二级的公司称为「标准独立制片」(CLASSIC INDIES),是指比较有规模的独立制片公司,包括:GRAMERCY、SAVOY、 SAMNEL GOLDWYN、FINE LINE、SONY CLASSICS、FOX SEARCHLIGHT等。这些公司出品的大片会在主流市场作全国性发行,小片则专攻艺术电影院路线吸引高级影迷。
  
  第三级的公司称为「微型独立制片」(MICRO-INDIES),一般公司模模甚小,出品量也很有限,主要走国际影展路线和艺术电影院路线发行,代表性公司包括:KINO、NEW YORKER、OCTOBER、ZEITGEIST、FIRST RUN、FIRST LOOK,以及跟李安合作【喜宴】等片而声名大噪的「好机器」(GOOD MACHINE)等公司。
  
  到底这些大大小小的独立制片公司拥有怎幺样的一个经济规模?他们对美国电影事业又有什幺影响呢?根据一群学者为亚瑟安德森经济顾问公司所作的专题报告「独立电影制作的经济影响摘要」(1995年1月发表于美国影艺学会网站),以下在1993年作的一些统计数字提供了一个相当全面的参考价值。
  
  据估计,美国电影业约有408,000名直接雇员,其中,主流片厂聘用了260,000名,另外148,000名电影人则为独立制片公司工作,占总数的36﹪。
  
  1993年,美国共摄制了388部在戏院发行的电影,其中由独立制片拍摄的有244部,占总数的63﹪。至于直接投入录像带市场发行的250部剧情长片中,独立制片提供了238部,占总数的95﹪之多。
  
  在直接投入戏院发行剧情长片的制作资金方面,主流片厂的平均制片费用因为远高于独立制片,所以他们的总投资额比独立制片超出一倍强,达29亿2,300万,占33﹪。
  
  至于为录像带市场拍摄的影片,独立制片则居于绝对主导地位,直接投资额高达2亿3800万,占总额2亿5000万的95﹪,而主流片厂只是意思意思的投入1200万,只能说是他们拍摄一部亿元大制作的零头而已。
  
  还有一个电影观众通常不太注意的领域,也是由独立制片公司占有主导地位,那就是电视影片(包括为无线电视、有线电视、付费电视等电视台拍摄的剧情长片、影集、卡通等节目)。在这方面,独立制片的投入金额高达35亿1100万,占58﹪,主流片厂则为25亿1500万,占42﹪。其资总额,比戏院剧情片和录像带剧情片的投资总额和还要高。
  
  从以上的分析可见,美国独立制片的主要生存之道就是「市场区隔」,主攻那些单片投入资金较少,(电视)技术品质要求较低(录像带)的领域来大展雄风,依然能够以小搏大取得相当的主导权。至于在众所瞩目的戏院发行剧情长片方面,独立制片基本上处于相对的竞争劣势,但某些精明能干的独立制片人依然能够擅用他们灵活应变、敢于尝试新题材和突破旧框框的优势,在有如庞然巨哭的主流片厂夹杀下依旧闯出亮丽的成绩。试看,近年的奥斯卡金像奖几乎都是独立制片得奖,卖座成绩也十分出色,可见独立制片在好莱坞亦有相当大的挥洒空间。
  
  若从电影史的角度来看,「独立制片」其实是好莱坞电影业的急先锋,他们的冒险精神和大胆作法为美电影发展开拓了新的作法和新的可能性而主流制片厂日后才依循实验成功的模式安全地往前走。例如在六十年代有「独立制片之天」称号的罗杰柯曼在「美国国际电影」(AIP)期间大力提拔新人参与幕前演出和幕后编导,为六十年代末出现的「新好莱坞」撒下了种子;由他本人大力提倡的低成本、恐怖片路线,如今已成为主流制片厂的摇钱树。八十年代「炮弹」的老板梅纳汉戈兰一手炒热了电影录像影带市场,使当时面世不久的视厅科技新产品成为电影制片业的金鸡母,把世界「电影市场」这块饼足足造了一倍有余!而「米拉麦斯」在九十年代大量引进优质的外语片再加以包装推出,则使美国观众开始重视好莱坞之外的电影世界,返过来也使好莱坞更加重视海外市场,从而引进不少外国的电影人才加入好莱坞的影片行列。诸如此类的例子实在不胜枚举。
  
  除了业界本身的努力外,美国政府在1976年至1986年间施行的「抵税投资法案」(ITC)也帮了大忙。此法案鼓励了大量想避税的美国人把他们的钱投入独立制片的行列之中,使这段期间的独立制片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正好碰到新兴的录像带市场大量需求片源,任方一拍即合如鱼得水,从而使独立制片这个行业迅速成长茁壮。尤其是实力不足的微型独立制片公司,可以说是主要以拍摄录像带电影为业。独立制片在这个市场控制了高达95﹪的投资额,已经说明了一切。
  
  第一家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独立制片公司,应该是影坛怪杰罗杰柯曼与其弟金柯曼在1970年合组的「新世界电影」(NEW WORLD PICTURES)。这是一家兼作制片和发行的电影公司,以制作【血腥妈妈】等充满个性的噱头动作片享誉影坛,又提拔过影评人彼得波丹诺维兹当导演,并引进艺术价值极高的大师之作:柏格曼【哭泣与低语】、费里尼【想当年】,黑泽明最佳外语片金像奖的殊荣。这家在当时堪称美国最大独立影片公司的「新世界」,在1983年以1700万美元卖给一群投资者,从此逐渐丧失了公司的重要性。罗杰柯曼本人退出「新世界」后,先后再组制片公司「MILLENINM」和「NEW HORIZONS」,以及发行公司「CONCORDE」,但影响力已大不如前。
  
  继「新世界」之后在影坛发挥重要影响力的独立制片公司是「炮弹集团」(CANNON GROUP)这家公司成立于1967年,最初只是拍一些低成本的嘘头片和色情片,直至1970年因为推出评价不错的蓝领阶段嬉皮电影【乔】(JOE)而初为人识(本片导演是在数年后以【洛基】勇夺奥斯卡的约翰艾维逊),但公司业务真正有所突破是在1979年加入了两位以色列藉制片人梅纳汉戈兰和约兰格巴斯之后,这两位过江龙针对当时刚崛起的国际录像带市场缺乏片源的良机(因为好莱坞八大公司在初期对录像带这种新的娱乐方式不屑不顾而肯将他的片源释放入市场),大量泡制制式动作类型片(如查理士布朗逊主演的【猛龙怪客】续集系列)满足市场需求,一下子就壮大了公司的经济实力和他们在国际电影业界的地位。他们出品的影片为世界各地片商抢购,在高潮时刻他们每年制作影片的数量比好几家主流片厂都要多。但因公司扩展太迅速,影片的卖座情况不如预期,在周转不足之下于1987年被意大利商人詹卡洛帕雷塔买下「炮弹集团」,更名为「帕特传播公司」(PATHE COMMUNICATIONS CROP.)。戈兰与格巴斯一年后离开此公司,结束了轰动一时的炮弹旋风。
  
  与「炮弹」几乎是同一时间在好莱坞呼风唤雨的另一家重要独行制片公司是「奥莱安电影股份有限公司」(ORION PICTURES COPORATION)。这是因「联美」五位顶尖制片人因不满公司制片政策而集体跳槽出来合组的电影公司。与「华纳」有密切的合作关系,影片也透过华纳的发行网公映。1982年与「电影之路」(FILMWAYS INC.)合并,发展成电影、电视、出版兼营的大型娱乐公司。
  
  「奥莱安」制作的影片在艺术和技术品质上明显地领先旒当时的其它独立制片,跟八大公司的出品不遑多让。除了伍迪艾伦一直为他们拍片之外,他们又在十年间四度荣获奥斯卡最佳影片:【阿玛迪斯】(1984)、【前进高棉】(1986)、【与狼共舞】(1990)、【沉默的羔羊】(1991),又推出了【十全十美】(1979)、【二八佳人花公子】(1981)、【机器战警】(1987)等多部卖座片,风光一时无两,曾被视为另一家主流片厂。可是这些成功的影片并不能挽救数量更多的失败作,公司的财务在九十年代初期急速恶化,以致在1991年底申请破产,好几部已拍好的影片都无法推出上映(包括洁西卡兰芝获最佳女主角奖的代表作【蓝天】也是在1994年才得以公映)。于是,又结束了一个好莱独立制片的神话。
  
  另一家以制作大型动作片见长于影坛的独立制片是「卡洛可电影公司」(CAROLCO PICTURES INC.)。当原籍黎巴嫩的马利欧卡萨为匈牙利人安德鲁韦纳在1976年成立这家公司时,原来只是一家小型的外国片发行公司。数年后尝试独立制片,没想到第一炮推出的小型动作片【第一滴血】(1982)便获得意料不到的轰动,接下来的两部续集在商业市场上获利更丰。于是他们大展拳脚,接连推出多部比八大公司更大手笔的超级动作片。【第一滴血续集】(1985)全球卖座二亿五千万的佳绩,使他们取得贷款实力,从银行取得大量现金制作多部花钱很凶的超级动作片钜制,包括耗资一亿美元的【魔鬼终结者2】(1991)。不过,此片在海外市场预售的反应也十分强劲,版权费收入创下6000万美元的天价。此一事例令好莱坞的主流片厂也不得不正视新趋势:国际电影市场渴求「巨星主演的超级动作片」。于是在九十年代的好莱坞,各大片厂纷纷大洒金钱挖角,动作片两大巨星阿诺史瓦辛格与席维斯史特龙(都因主演「卡洛可」的动作片走红)首先被抬高到片酬2000万的惊人纪录,而影片本身也不惜砸钱大搞爆破动作和计算机特技,企图制造出一个又一个会观赏叹为观止的银幕奇观。
  
  「卡洛可」的发展策略改变了好莱坞的游戏规则,但也导致公司本身因过度投资而带来的严重财务压力。从1991年起接连四年,「卡洛可」每年损失9000万、6700万、6300万、4300万,使他不得不停止拍摄一些计划中的大制作(例如保罗范赫文导演,阿诺主演的【CRUSADES】),并且大量拍卖家当以弥补赤字。公司卡下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耗资9000 万美元拍摄的海盗动作【割喉岛】(1996)一片,可惜此片在美国推出上映五周皂票房竟然只有950万美元,全球卖座情况亦告崩盘(只有台湾市场例外),成为影史上亏损最严重的一部电影。至此,「卡洛可」不得不申请破产,结束了一度控制全球的电影霸业。
  
  从以上的几个例子,可以看出独立制片在发展上的最大瓶颈,是「野心大大而资金不足」。因此,新一代的大型独立制片公司学到了教训,纷纷向财力雄厚的主流片厂靠拢,成为主流片厂的子公司。一方面继续享有行政独立的灵活运作优势,另一方面又解决了资金不足导致破产的噩梦。而主流片厂也透过将大型独立制片兼并的的动作,进一步扩展他们的影业版图,利用双方源的合并垄断更多的竞争优势,可说是「双赢」之举。其中可以「新线」和「米拉麦斯」作为成功的代表。
  
  「新线」(NEW LINE)成立于1967年,最初只是进口一些欧洲艺术电影在美国大学校园放映的微型发行公司,创办人是哥伦比亚法律学院的毕业生劳勃谢伊。在七十年代,因为引进欧洲片【掏出你的手帕】及发行美国本土的低成本恐怖片【鬼驱人】等获得票房成功而渐渐建立知名度,公司也累积了一些资本。1979年,「新线」从发行业跨足制片业,但碰到筹资困难的独立制片通病。韦斯卡文导演的恐怖片【半夜鬼上床】,经三年筹资才得以展开拍摄,但本土推出公映后大获成功,成为「新线」的第一颗摇钱树。前三集【半夜鬼上床】(1984-1987)投资总额不到1000万美元,美国的票房加起来却超过一亿美元,利润惊人。【半夜鬼上床】的成刺激起低成本恐怖片的制作热潮,它本身也一共拍摄了七集之多。
  
  不久,「新线」在商业市场上获得另一个更大的成功。1990年,香港嘉禾公司集资拍了一部根据漫画书改编的现代童话功夫片【忍者龟】,福斯公司取得了美国地区的发行权都不敢推出市场。劳勃谢伊花300万美元从福斯手中买下版权。以「新线」的招牌推出,结果以一亿三千万的票房成为有史以来全美最卖座的一部独立制片。有了这项惊人的业绩背书,「新线」在银行界的贷款信用度大增,他们也野心勃勃地朝「迷你主流片厂」的方向迅速拓展,成立海外销售,录像带和电影等分枝部门,同时创立了另一个发行艺术片的子公司「好线」(FINE LINE)。
  
  1993年,以经营CNN有线电视网起家的泰德透纳同时买下「新线」和「堡岩」(CASTLE ROCK)这两家独立制片公司,其中「新线」的售价是五亿五千万美元。劳勃谢伊个人获得八千六百万美元的股票,并继续保有经营公司的自主权。在合并进入「时代华纳集团」之后,「新线」的拍片资金不虞匮乏,于是又接连推出金凯瑞主演的卖座片【摩登大圣】和【阿呆和阿瓜】,把他捧为新一代的喜剧天王。此外「新线」全年推出十三部影片的平均卖座数字远远,高出其它独立制片,比小规模的主流片厂亦不遑多让。
  
  一般评论认为「新线」的成功有三大因素:严控拍片预算、勇于任用新人、迎合时代潮流的发行策略。其中,「破格的大胆用人方式」是讲究制度的主流片厂所难以施行的,但却是独立制片的竞争致胜利器。例如「新线」引进芬兰新锐导演雷尼哈林执导【半夜鬼上床第四集】(1988)就相当出人意表,而谢伊在「新线」出售给透纳的时候任命还不满三十岁的电影顽童麦可狄路卡担任公司的制作总裁更令人跌破眼镜。不过,狄路也的确不负众望,以新思维捧红了金凯瑞,又连续几年推出了【火线追缉令】、【不羁夜】、【桃色风云摇摆狗】、【婚礼歌手】、【LIS太空号】、【尖锋时刻】等叫好叫座之作,感觉上比八大公司的出品有冲功和有锐气。可是也有一些仿主流娱乐片的大超作没有严格控制预算以至投资太大造成不少亏损,例如【夺命总动员】、【终极悍将】、【拦截人魔岛】等都是鲜明的例子。可见独立制片在制片路线上实在不宜与主流片厂太接近。若是拍摄差别不大的传统娱乐片,市场上的输家往往是独立制片。
  
  「米拉麦斯」的创办人鲍勃哈维温斯坦兄弟则是有另一套行事风格的独立制片公司经营者。两兄弟原来是促销摇滚演唱会的好手,因为哈维对艺术电影有一份激情,于是在1979年成立了「米拉麦斯电影」(MIRAMAX FILMS),以发行欧洲和美国本土的艺术电影为主要业务,逐渐在圈中建立了名声。十年后,由「米拉麦斯」发行美国独立制片【性、谎言、录像带】(1989)勇夺法国坎城影展金棕榈大奖,因而令他们在美国影坛和国际影展之中开始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从 1988年至1991年,连续四部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比利小英雄】、【新天堂乐园】、【希望之旅】、【地中海乐园】在美国均由「米拉麦斯」发行,遂使全球的艺术影片制片商排队将他们的作品送到哈维温斯坦手上,希望这位有「剪刀手哈维」之称的独立制片大哥大能够运用他点石成金的重剪手法将影片重新包装之后在美国市场推出并赢得胜利。只要影片在美国上映成功,它在世界其它地区的卖端口价格也会跟着水涨船高。例「米拉麦斯」以250万美元买下墨西哥片【巧克力情人】(1991)之后,将它从片长144分剪成106分,并经过三度翻修的后制作处理才推出公映,结果在艺术院线创下2165万美元的高票房。陈凯歌获坎城影展最佳影片奖的力作【霸王别姬】(1993),亦在温斯坦的金剪刀处理下以最多79个银幕联映的小规模发行在美国创下516万美元的卖座佳绩。其它因为「米拉麦斯」成功的影片包装和发行策略而在美国市场赢得高票房的外国片尚有:英国片【乱世浮生】(1992)、加拿大片【色情酒店】(1994)、澳澳洲片【钢琴师和她的情人】(1993)、【妙丽的春宵】(1995)等。
  
  由于在影片发行上取得美满成绩,「米拉麦斯」也势不可免地介入影片制作的行列。【丑闻女神】(1989)是他们以联合投资人身份参的第一部电影,其后更单独创立了一个制片公司的品牌「空间电影」(DIMENSION FILMS),除电影外还拍摄录像带和电视片。不过,温斯坦兄弟的制片眼光明显不如他们的买片眼光,在九十年代初期拍摄的几部影片:【爱在我心深处】(1991)、【蒙古精神】(1991)、【海角新乐园】(1993)、【小活佛】(1993)等,在市场上全遭滑铁卢,使「米拉麦斯」的发展前景一度蒙上阴影。幸好花150万美元买回来的【乱世浮生】在成功的行销策略和奥斯卡提名的双重刺激下在北美创下6200万的高票房,并因此向业界证明他们具有比别人精明得多的发行实力,公司前途仍转危为安。温斯坦兄弟趁此良机在1993年5月将公司以8000万现金加上抵消债务的条件出售给迪士尼公司,但仍保有他们独立的经营权。制作费在1200万以内的影片可完全自主。在资金充裕和发行实力倍增的情况下,「米拉麦斯」在1994年再度花下3800万美元开拍三部影片:1900万的【云裳风暴】、1100万的【72小时魔鬼追杀令】和800万的【黑色追缉令】。结果,比较贵的两部影片都卖座惨败,不过昆汀泰伦提诺执导【黑色追缉令】十分争气,不但在坎城影展荣获金棕榈奖,在美国上映亦打破亿元票房纪录,使昆汀成为影坛新偶像。此外,李小龙之子李国豪在拍片时意外丧生的动作片【龙族战神】(1995)也卖座高达5064万美元,使迪士尼对米拉麦斯的支持意愿大增。
  
  最近这两、三年,「米拉麦斯」在迪士尼的羽翼下,充份发挥「全球化」和「品牌化」的竞争优势,对各国电影佳作的采购几乎已形成垄断姿态,被他们放弃的影片才有可能流入各地区片商之手,而被他们看上的影片则在各地并入迪士尼的发行网推出,例如获得最佳外语片金像奖的捷克片【游子】(1996)就是采取这种模式运作而在市场上打了胜仗。制片方面,眼光和技巧也日渐成熟,校园恐怖片【惊声尖叫】的狂卖和去年在奥斯卡和市场上大放光明的【心灵捕手】已展现实力,今年更以大手笔的公关攻势将他们出品的【莎翁情史】推上奥斯卡最佳影片宝座,气走了跟他们竞采激烈的另一头好莱坞猛虎「梦工厂」。由此可见,有主流片厂作后盾的独立制片,似乎是当前好莱坞最具竞争力的一种独立制片模式。
  

2010-01-24 22:43:13  赵傻傻 (我不想再存在)

  没啥感觉,中国和美国国情不同理应另当别论
  中国的新纪录运动是其他国家没有的
  

2010-01-26 13:08:12  孤岛 (北京)

  中国的新纪录运动是其他国家没有的
  
  一个问题,这篇文章是关于独立剧情片制作的。
  还有一个问题是,“新纪录运动”是由吕新雨的《纪录中国:当代中国新纪录运动》这本书所引出的概念,但是在五六年之后再重新审视,可以看到作为一个运动,它所指涉的几位被采访者的创作都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到底中国的纪录片有没有这样一个新浪潮式的发展,如果有的话,代表人物到底是哪几位,从哪一年开始书写都需要重新考虑。
  另外一个问题是,关于其他国家没有这样的运动的一个原因在于一是我们对其他国家的纪录片了解甚少,特别是对于和我们一样经历了非常长时间思想禁锢的国家(比如弗朗哥政权之后的西班牙),或者是东欧的一些纪录片创作。另一个原因在于可能有这样的纪录片突飞猛进的阶段,但是研究者寥寥,没有在国际的学术和电影传播范围内都没有这样的声音。
  我们可能了解最多的,除了本国的创作,还有一部分就是米拉麦克斯和圣丹斯这样有大制片厂或是大明星在背后做推手的美国剧情片创作。
  

2010-01-27 00:13:06  赵傻傻 (我不想再存在)

  我只是觉得这文章对独立电影的定义不是很准确,至少不符合中国的现状。
  
  无论新纪录运动的命题提出的是否准确,却也能够代表了一个时期的作品的特点,并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个人觉得新纪录运动是从《流浪北京》《彼岸》这一批片子开始的这个没错。这必定有别于之前的风格和拍摄渠道等等。而至于之后的发展,长江后浪推前浪,之后不也诞生了很多优秀的独立电影人吗?虽然书中的被采访者以及发生了变化,这并不影响这个命题,相比张艺谋和陈凯歌早期作品,他们不也发生了变化了吗?贾樟柯都喊着要拍商业片了!还有就是,作为一个运动,它不会是长久的,否则就不能够称之为运动。
  
  对于国外,真的不了解,所以不便多说。个人观点而已。
  

2010-01-29 02:14:18  王我 (兲朝)

  经营就经营吧,还之道?哈
  

你的回应...

请先登录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电影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