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论坛
电影节
档案
影片
影人
电影节
基金
机构
群组
新闻
成员
活动
您好,请
登录
或
注册
评林鑫《同学》:群像的力量
2009-11-30 11:20:54 来自:
dogma_2001
(应亮)
评林鑫《同学》:群像的力量
王小鲁
林鑫生于1960年,居住于陕西铜川。2005年到2007年间拍摄纪录片《三里洞》,之后完成了《同学》,两部片子都在一些电影放映活动上有获奖纪录。林鑫没有受过专业的电影教育,他是一家银行的职员,同时是一个画家,并出版过诗集。
《三里洞》和《同学》拍的是他身边的生活。前者拍摄的是自己的出身——关于父辈的故事。他的父亲等300余人在特殊时期从上海来到陕西铜川,是以“支援大西北”的名义。来陕后却发现组织许诺的待遇都没有兑现。这里不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而是三里洞矿井下危险且没有自由的生活。多年后这些矿工退休,煤矿也已宣布破产,300余人只剩下数十人,患职业病的矿工们生活无着,连医疗保障都没有。有人说这是一部“充满了怨恨”的电影。《同学》则拍摄毕业于三里洞中学78级的同学们,如今他们已届中年,林鑫描绘了他们在今天的生活面貌。
两部片子的拍摄手法很相似。《三里洞》是14位矿工的口述史,加上导演的父亲,一共呈现了15位矿工的工作经验和人生故事,《同学》则描绘了23位同学的生活状况。可以看到,林鑫喜欢拍摄群像式纪录片。群像式纪录片不只是致力于描绘一个群体,还致力于描绘一个时代,力图获得更广阔的社会景象。单个平民的命运若没有被整合为一个整体,没有被剪辑到一个片子里作为一种互相的对照和应答,那么某个孤独的悲剧经常会仅仅被看作个人的不幸加以对待。若以单独的故事去做一个社会性的判断,也经常显得证据不足、论说不充分,这种群像式做法,就是力图为小我的悲剧找到社会、政治和历史的原因。这种方法本身是具有政治性的。
《三里洞》和《同学》都呈现了某种一致的素质。这是一个中年导演的作品,情感深厚、笃定,工作方法略显笨拙。但当一个人如此坚定地以那种笨重的方法完成了一种深长的表达时,你会被它感动,从其中你也能获得一种厚实的美感。
《三里洞》的方法是口述加具有解释性功能的画面,口述包括对历史的追溯——矿井下让人恐怖的死人事件,包括对当下生活品质的倾诉——居住环境和没有得到善待的人生境遇,也包括子女的去向——他们大多没有稳定的工作而且对父母也往往不孝顺;那些画面则多是相关矿区内富有质感和历史内涵的空镜头。由于没有对事件的跟踪,过去和当下的状况都只是使用了口述的方式,因此电影所展现出来的当下发生的时间给人的感觉几乎是停顿的。加上使用了黑白画面,画面里是破败的居住环境,以及讲述者作为生命衰退期的老年人⋯⋯片中由此呈现出一种死寂感,而这都恰如其分。但《三里洞》里最令人触目惊心的,是对过去的价值的全盘否定。
《同学》的创作方法是对23位同学的一天进行分别跟踪拍摄——它们有的在开照相馆,有的沿街叫卖卫生纸,接下来就是他们坐下来谈自己的生活和人生观——有的人说他为了生存身心俱疲,有的说他现在心灵极度空虚。同学们都已是中年人,但却不能将《同学》看作是关于中年危机的片子。“中年危机”这个词所界定的是一种人类生存的基本困境,它无法揭示这个社会的特殊性。《同学》表达的不只是中年危机,更是社会危机,因为社会不能给予其成员一种价值实现的空间。
制作这个片子就像进行一项社会调查,从中可以看到作者的严谨,或者朴拙。每个故事都严格按照上述顺序进行拍摄,而剪辑也只是把这些人物按照某种逻辑罗列起来,在结构上显得缺乏经营。甚至还有更极端的做法:在描绘每个人物一天生活的时候,他会把这个人物从上班到下班的每个动作都逐一进行描绘,上车——在车上——下车——等车——坐上一辆新车——在车上——下车——行走……之前我还没有看到有人这么小心谨慎地使用纪实主义手法,好像在习作阶段的导演才会有这样的思维,但在这里它使人感受到作者对于现实的那种敬畏态度。一切都像社会调查的表格一样,规矩、整齐,每一项都被填写,然后整齐地码放在那里。
但以影像做的社会调查有着独特的生动性,它并不枯燥。影像展示的无言的居住空间、被拍摄者的脸色与衣着所折射的营养状况和精神气质(满足还是怨恨),每一格与每个镜头内部的细节,都是对于生活品质的描绘,都是社会的面相。
我与林鑫导演说到他在片中表现笨拙的地方。他说创作纪录片使他有所改变,“所有艺术上的考量在这里已变得多余和奢侈。我不得不去除我精心构想的镜头,并臣服于生活的逻辑。”我发现他还在其他很多地方多次谈到对“艺术”的排斥和对自己过往艺术生涯的否定。他的作品曾在美术馆做展览,我想那应该多是架上绘画吧?我不知道他以前的艺术作品的风格,但从他的讲述中,我想他应该是处于中国艺术创作局面的整体特征里面。过去的艺术创作具有纯审美化的气质,即使过去的前卫(观念)艺术,放弃了传统的美学概念,号称要影响社会人心,但因为他们只注重一种观念的经营,过于照顾某种理念的自洽,因而也具有一种纯粹审美化或者理性主义的任性倾向。它们与时代社会的关系过于玄虚,其效果难以获得验证。而纪录片的特点决定了他必然与社会和时代建立最密切的关系,这其中饱含着社会伦理的内容。
中年之后的林鑫找到了纪录片这种创作方法,顿觉今是而昨非,就如同大学里的艾晓明教授中年之后忽然发现纪录片是一种卓越的学术工具一样,这使她释放了更大的学术能量。纪录片在他们那里成为了一种最适合表达当代生命经验的东西。随着纪录片创作高峰的逐渐来临,也许有理由相信纪录片逐渐成为我们时代最重要的文体或者说艺术手段。将来也许可以有这样的类比:唐代的人找到了诗,宋人找到了词,明清人们找到了小说,而今天的人则找到了纪录片
分享到:
相关链接:
推荐给朋友
关注此话题
2009-12-04 22:05:23
107cine
剧照
《同学》剧照
你的回应...
请先
登录
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返回电影节广场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造影青春:重庆民间映画交流展CIFVF
Ryu
加入了现象网,大家鼓掌!
王小鲁
林鑫生于1960年,居住于陕西铜川。2005年到2007年间拍摄纪录片《三里洞》,之后完成了《同学》,两部片子都在一些电影放映活动上有获奖纪录。林鑫没有受过专业的电影教育,他是一家银行的职员,同时是一个画家,并出版过诗集。
《三里洞》和《同学》拍的是他身边的生活。前者拍摄的是自己的出身——关于父辈的故事。他的父亲等300余人在特殊时期从上海来到陕西铜川,是以“支援大西北”的名义。来陕后却发现组织许诺的待遇都没有兑现。这里不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而是三里洞矿井下危险且没有自由的生活。多年后这些矿工退休,煤矿也已宣布破产,300余人只剩下数十人,患职业病的矿工们生活无着,连医疗保障都没有。有人说这是一部“充满了怨恨”的电影。《同学》则拍摄毕业于三里洞中学78级的同学们,如今他们已届中年,林鑫描绘了他们在今天的生活面貌。
两部片子的拍摄手法很相似。《三里洞》是14位矿工的口述史,加上导演的父亲,一共呈现了15位矿工的工作经验和人生故事,《同学》则描绘了23位同学的生活状况。可以看到,林鑫喜欢拍摄群像式纪录片。群像式纪录片不只是致力于描绘一个群体,还致力于描绘一个时代,力图获得更广阔的社会景象。单个平民的命运若没有被整合为一个整体,没有被剪辑到一个片子里作为一种互相的对照和应答,那么某个孤独的悲剧经常会仅仅被看作个人的不幸加以对待。若以单独的故事去做一个社会性的判断,也经常显得证据不足、论说不充分,这种群像式做法,就是力图为小我的悲剧找到社会、政治和历史的原因。这种方法本身是具有政治性的。
《三里洞》和《同学》都呈现了某种一致的素质。这是一个中年导演的作品,情感深厚、笃定,工作方法略显笨拙。但当一个人如此坚定地以那种笨重的方法完成了一种深长的表达时,你会被它感动,从其中你也能获得一种厚实的美感。
《三里洞》的方法是口述加具有解释性功能的画面,口述包括对历史的追溯——矿井下让人恐怖的死人事件,包括对当下生活品质的倾诉——居住环境和没有得到善待的人生境遇,也包括子女的去向——他们大多没有稳定的工作而且对父母也往往不孝顺;那些画面则多是相关矿区内富有质感和历史内涵的空镜头。由于没有对事件的跟踪,过去和当下的状况都只是使用了口述的方式,因此电影所展现出来的当下发生的时间给人的感觉几乎是停顿的。加上使用了黑白画面,画面里是破败的居住环境,以及讲述者作为生命衰退期的老年人⋯⋯片中由此呈现出一种死寂感,而这都恰如其分。但《三里洞》里最令人触目惊心的,是对过去的价值的全盘否定。
《同学》的创作方法是对23位同学的一天进行分别跟踪拍摄——它们有的在开照相馆,有的沿街叫卖卫生纸,接下来就是他们坐下来谈自己的生活和人生观——有的人说他为了生存身心俱疲,有的说他现在心灵极度空虚。同学们都已是中年人,但却不能将《同学》看作是关于中年危机的片子。“中年危机”这个词所界定的是一种人类生存的基本困境,它无法揭示这个社会的特殊性。《同学》表达的不只是中年危机,更是社会危机,因为社会不能给予其成员一种价值实现的空间。
制作这个片子就像进行一项社会调查,从中可以看到作者的严谨,或者朴拙。每个故事都严格按照上述顺序进行拍摄,而剪辑也只是把这些人物按照某种逻辑罗列起来,在结构上显得缺乏经营。甚至还有更极端的做法:在描绘每个人物一天生活的时候,他会把这个人物从上班到下班的每个动作都逐一进行描绘,上车——在车上——下车——等车——坐上一辆新车——在车上——下车——行走……之前我还没有看到有人这么小心谨慎地使用纪实主义手法,好像在习作阶段的导演才会有这样的思维,但在这里它使人感受到作者对于现实的那种敬畏态度。一切都像社会调查的表格一样,规矩、整齐,每一项都被填写,然后整齐地码放在那里。
但以影像做的社会调查有着独特的生动性,它并不枯燥。影像展示的无言的居住空间、被拍摄者的脸色与衣着所折射的营养状况和精神气质(满足还是怨恨),每一格与每个镜头内部的细节,都是对于生活品质的描绘,都是社会的面相。
我与林鑫导演说到他在片中表现笨拙的地方。他说创作纪录片使他有所改变,“所有艺术上的考量在这里已变得多余和奢侈。我不得不去除我精心构想的镜头,并臣服于生活的逻辑。”我发现他还在其他很多地方多次谈到对“艺术”的排斥和对自己过往艺术生涯的否定。他的作品曾在美术馆做展览,我想那应该多是架上绘画吧?我不知道他以前的艺术作品的风格,但从他的讲述中,我想他应该是处于中国艺术创作局面的整体特征里面。过去的艺术创作具有纯审美化的气质,即使过去的前卫(观念)艺术,放弃了传统的美学概念,号称要影响社会人心,但因为他们只注重一种观念的经营,过于照顾某种理念的自洽,因而也具有一种纯粹审美化或者理性主义的任性倾向。它们与时代社会的关系过于玄虚,其效果难以获得验证。而纪录片的特点决定了他必然与社会和时代建立最密切的关系,这其中饱含着社会伦理的内容。
中年之后的林鑫找到了纪录片这种创作方法,顿觉今是而昨非,就如同大学里的艾晓明教授中年之后忽然发现纪录片是一种卓越的学术工具一样,这使她释放了更大的学术能量。纪录片在他们那里成为了一种最适合表达当代生命经验的东西。随着纪录片创作高峰的逐渐来临,也许有理由相信纪录片逐渐成为我们时代最重要的文体或者说艺术手段。将来也许可以有这样的类比:唐代的人找到了诗,宋人找到了词,明清人们找到了小说,而今天的人则找到了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