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鬼叔中:第六届中国独立影像年度展 观影记

2009-11-23 11:13:09   来自: fanhallfilm
  在南京,与策展人曹恺先生闲聊时,他反复跟我们道歉:因为经济危机大势影响,今年招待不周……其实组委会能提供这样一个看电影的好机会,对我们来说已经很满足了。5天5夜享受独立电影大餐。当然70多部参展影片,不能通吃一遍,只恨分身无术……
  
  1.《音乐人生》。 10月12日上午,在南视觉艺术学院看的第一部片子,前面头绪乱,有点看不下去,当少年黄家正冒出一句:如果没有神可能就没有音乐。他7岁开始就对“人从哪里来”充满好奇,一直在追寻答案,音乐、人生、终极……突然抓住了我的心。想,音乐灵童黄家正一定有来头,他从过去生带来的人生思索和音乐天赋。令人失望的是成年黄家正还没有找到答案,在凡俗尘世越活越迷茫无奈。我敢肯定,用目前的科学是找不着答案的……
  
  2.《桔子皮的温度》。以小姑娘性朦胧为噱头,用纪录片手法拍的剧情短片。少女正要花苞绽放,对性的朦胧认识。开头老妪在棺材前叨唠和结束时田地火堆……拍得很乡俗温暖。
  
  3.《少年血》。苏童写过同名小说,鬼叔中亦写过同名小小说。有关虚幻英雄主义,有关血腥。舒浩仑拍的《少年血》却是80年代以少年性冲动为题材,这种春情澎湃鼻孔流血是多少少年郞曾经的青涩经历。舒导没来现场,他的男主角上台与观众见面时,其中有句自我表白:大家别误会,现实生活中,我肯定不会去干这种勾引比自己年长少妇的勾当……
  
  4.《》。一个不想再演丑角的丑角的故事,我不知道是剧情片还是纪录片。
  
  5.《我和你》。画面拍得漂亮唯美,一部介于剧情与纪录的片子。看得出导演强烈的美术情结,如果有一个更恰当匹配的片名更好。导演魏阿挺说:喜欢拍美好温暖的东西,拍沉重题材也要让人看到希望。
  
  6.《扎赉诺尔》。令人怀恋的蒸汽时代,镜头很大气……被晚上刚下飞机的北京电影学院的老乡张天辉拖去门口排档喝酒,还有应亮、阿挺、梁月……香港阿广(陈启广)、郭臻和昨天去机场接我的自愿者朱逸凡带一群男女学生蜂拥出来,索要导演们签名……
  
  7.天下小雨,大娘要收摊,我们的酒兴结束在24点,回来小会议厅看内部观摩片《天降》,可是10来分钟后,酒冲上来,竟在靠椅上仰颈打呼,张天辉赶紧摇醒我踉跄回宿舍。他说《天降》导演张赞波他师哥,就坐后面……晕!贪杯误事,错过后半夜两部纪录片《天降》、《刁民》。次日下午“我们为什么拍摄”纪录片论坛,血气方刚的张赞波打断某人发言“你没有看完我片子,没有资格发言!”虽然不是针对老鬼,却心怀愧疚焉!
  
  8.《同学》。一群同学录,一卷浮世绘,一部辛酸史。看完之后与徐童私下交流,我认为,导演林鑫从同学私情上想给每个同学长度等份的镜头,情有可言。从观众角度,镜头分配似乎太平均了,人物笔墨应该有主次。看得出林鑫老师冷峻外表,内心隐藏澎湃激情,有着悲悯的诗人情怀。
  
  9.《再见乌托邦》。怀念一个时代的音乐精神,音乐战士发福了!崔健也老了!中国摇滚还会继续下去吗?导演盛志民在台上很牛屄地跟观众说:他这片子自己觉得拍得很好,无缺憾!
  
  10.《春风沉醉的夜晚》。镜头语言色调处理,无可挑剔。以前看过娄烨的《苏州河》、《颐和园》。“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花开花落自有时”。众多叫好的一部同性恋文艺电影,我只看到这个世界精神的灰败和糜烂。如果电影只是为迎合国外电影节胃口,在题材上挖空心思拓宽视野,我不觉得这是电影艺术的光明前途。
  
  11.通宵6小时的《KARAMAY》(感谢《刺青》导演王笠人先生半夜弄来一箱啤酒)……中途喝酒,中途也打盹……透过普通意义上的哀怨和愤慨,这不仅仅是体制、官僚、腐败、强权……导演试图挖掘出一个答案……与徐辛同桌吃过一顿饭,寡言、低调、内敛、烟抽得凶。片末小姑娘的古筝《浏阳河》和那个幸存者自创清唱摧人泪下,曲终天大亮!
  行为艺术家何云昌的话很适合用在这:做这些东西,需要勇气,这远远超越艺术本身所要承担的压力,这是一个人勇气、正义和智慧的完美体现。
  
  12.《算命》。网络上火爆的《麦收》知道徐童导演,亲眼所见的徐童表里如一的谦卑、亲切、草根,难怪他能与算命先生厉百程混到如此老朋!对着镜头老先生可以美滋滋回味他的狎妓……机器在徐童手上还有什么顾忌和障碍!
  《算命》、《同学》镜头语言很相似,粗粝,不去讲究章法(其实这是丢开艺术,脱开脚镣跳舞的高境界了)。林鑫和徐童老师都有文学前科,个人觉得这两部前辈作品都有再剪辑余地,有些地方还太拖沓,可再精致些。
  
  13.《火车轰鸣》。没赶上看“青年”,只赶上“老革命”,一个“毛时代”的退伍老军人,候车室场景想起贾樟柯《公共场所》,好象记住一句话:如果我是神经,那些当官的都神经……
  
  14.《现实是过去的未来》。用黑白片糅杂繁多日常城市生活事件……一部想说事暴露问题的片子。
  
  15.本想和德林去南艺白宫厅看王笠人《刺青》,迟到没好位置,坐前排斜角边,根本没法看,只好回美术馆看纪录片《满寺村的邦克》。前期采访过多,村民在镜头前没完没了的倾吐,语速过快,听不清楚,也来不及看字幕,后面露出剧情片痕迹,让人提心吊胆。
  
  16.10月14日,诗人黄梵约我晚上海致岚茶楼见面,梵兄是本届纪录片选片人之一。和德林赴会回来已过12点,想进美术馆看今晚王利波的《掩埋》,放映厅已关门,错过了!
  
  17.《金赛性学报告》。仿佛想起自己复活的青春。男女大学生在宿舍谈论对性的渴望和向往。
  
  18.《支教老师关正为》。导演梁山随性、实在、寡言。让我多了一位可以随时请教的老师,在优酷网上看过好多梁山拍都市乐队的片子。
  
  19.《彩排记》。幽默,实验。
  
  20.《再见北京》。在南京最大意外,居然遇上一位北京电影学院的正宗宁化老乡。张天辉毕竟北电科班出身,镜头老道。我们聊到老家近年一些事件,我说我的身份不适合碰敏感题材,只能去关注客家民俗、非物质类。打算在乡下老家拍二、三年。我不主张纪录片非得干预生活。天辉兄弟骨子里的正义感和远大志向令我敬佩。
  
  21.15日晚,我和德林去1912茶客老站与驴友藤藤见面泡茶回来,南视觉美术馆正放映《60》,通片是对民间思想家王康的采访,这个与共和国同龄、外表酷似列宁的男人,从他的博大睿智的言谈中,我不能不怀疑他是列宁再来!章明说他录制素材时,王康在镜头前三天三夜滔滔不绝,虽然后来片子只剪了“ 过去、现在、未来”三个小时。这种思想启蒙的片子应该流进高层,给政界、学术界的精英们看看。
  
  22.16日下午,在南艺白宫厅看李红旗的《黄金周》,仍然延续《好多大米》的冷调,反电影,反艺术。仍然是一部考验观众忍耐力的实验电影,朵渔父子的对白和俯拍两个盲人窄路相逢的情节,勾人心魂。片中场景几乎固定在简单的宿舍内,冰冷生硬得出奇不意的台词,惹得南艺学生们哄堂大笑……红旗玩的是刀走偏锋,我想影像的目的不是拒绝观众。
  童年记忆中正月去山里走亲戚,吃过红米饭,杂交水稻风靡中国后,这种产量低的古旧谷种就被嫌弃了,《红谷子》为迷失的我找回一种乡愁的滋味。
  
  23.16日夜的闭幕式与我们无关,与德林合议不如看电影。于是讨好组委会的袁伟姑娘给我们两三个人放映毛晨雨的《神衍像》和应亮的两个短片《蝴蝶的颜色》和《慰问》。
  毛晨雨先生是这个喧嚣世界的一位隐士,仿佛魏晋文人转世。他安静固定的中长镜头里,融入众多“细毛家”民俗、乡习、农事……有点魔幻现实主义。总之是一部还想多看几遍的片子。
  《神衍像》和《红谷子》是我在南京看过最喜欢的两部片子。
  短片《慰问》,应亮用固定镜头演绎一个反讽、批判现实主义味道特浓的故事。
  
  在南京错过的片子有:那颖禹的《我们的主人家呵,就这样去了》(拍摄于云南省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乡村。作品时长353分钟,杂糅了视频、图片、文本的混合录像。内容从劳作、歌唱、植物动物、民族史碎片、民族关系、民间外交、舞蹈、游戏、主观访谈、旅途偶遇、风物、祭祀、婚丧、工艺制造中随机抽取,不一而足 )、还有应亮的《好猫》、徐若涛的《反刍》、章明的《新娘》、柯枫的《八百棒》(柯枫说“纪录片要当成作品来做,不要只是素材的展现。纪录片拍摄不要做空降兵,要长期跟踪……”)、高世强的《晕氧》、席雪晴的《秘密通道》、张峰的《小子不坏》……
  

     右为鬼叔中,《玉扣纸》的导演;中间为孔德林,《玉扣纸》的摄影
  
  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之观点,现象网发表本文并不代表认同或反对上述观点。
  作者:鬼叔中
  责编:107CINE

  

2009-11-23 16:02:55  帕秋

  意外的看到这篇关于CIFF放映影片的帖子,甚好~感谢
  

2009-11-23 21:02:37  107cine

  有啥好意外的,呵呵,帕秋
  

2010-10-06 00:15:51  棉花沙 (大清帝国)

  还有好多片子只听说过!还没看过!
  有机会一定看看!
  

2010-10-06 00:27:39  雅典的老王

  羡慕啊,好多片子只闻其名。
  
  
  暑期看过《现实是过去的未来》,在基金会的资料室。“用黑白片糅杂繁多日常城市生活事件……一部想说事暴露问题的片子。”
  
  不是吧,老大?
  

你的回应...

请先登录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