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选片人的话 开幕影片及第二天放映片目

2009-11-23 09:22:53   来自: dogma_2001 (应亮)
  11月21日 15:30 开幕片
  
  顾桃《敖鲁古雅 敖鲁古雅》
  
  第一次看此片是在南京,独立影像展的初选。那时,我们的任务是每天从9:00- 21:00不停地看片、选片,《敖鲁古雅》是我们在第四天看的最后一部影片,我从昏昏欲睡中被“惊醒”。
  影片讲述居住在大兴安岭,一个濒临消失的少数民族鄂温克民族的故事。他们世代以打猎和饲养驯鹿为生,拥有自己传统的生活方式。2003年,他们被迫走出大山,搬进政府所建的定居点,禁猎也随之来临。失去森林和猎枪的鄂温克人深感寂寞,部分族人回到山上,试图重新开始传统的生活。可那片曾经熟悉的森林还会属于他们吗? 片中人物的状态,纯粹且真实。
  在我看来,它不仅仅是关于偏远的仿佛与我们无关的一个小部落一小群人的现实,它还是关于我们大家现实和未来的预言。对别人痛苦的漠视,正在体现到我们对待现实的态度里。也许,另一只正在温水中被煮的青蛙就是我们自己。(周浩)
  
  -------------------------------------
  
  11月22日
  
  10:00 主体放映 长片
  
  范俭《生于2008》
  
  一部形式感很特别的纪录片。
  使人想起了伊朗导演阿巴斯的电影《十》,那是一部电影大师纪录片模样的剧情片,这是一部中国年轻导演真实的纪录片。他们同样把摄像机放在一辆出租车内,各自记录了德黑兰和北京两座城市里人们形形色色的对话。
  导演范俭把摄像机安放在一辆出租车的后座,在《十》中,阿巴斯是把摄像机放在车的前部……
  出租车,成了一个移动的聊天室,各色人物轮流登场,这是一部能让你从头“乐”到尾的纪录片。
  影片虽说有模仿大师的“嫌疑”,但我们明显能够感觉到,导演试图在探询着什么。
  两年前,导演从CCTV“出逃”彻底成为一位独立纪录片导演,这是他真实意义上的第一部“独立”作品。其实,不停地探询是独立制作人的天性,范俭的下一部影片正在四川拍摄中,我们期待…… (周浩)
  
  
  
  13:30 主体放映 实验片
  
  陈学刚《我》
  
  在超短的时段内,却释放了巨大的信息量,我盯着屏幕上不断变幻的面孔,所有的形象在模糊消解,只有一对眼睛在凝视着我......
  一切戛然而止,我的眼前,只剩下一个发光的椭圆轮廓,也许这就是“我”. (李凝)
  
  陈学刚《颤》
  
  从一个最基本元素开始,把一个“拆那”(China)的时代特性做足
  从一个小点做起(坚决不扩散主题),延展的意义却不小,这是学刚作品的过人之处。 (李凝)
  
  
  炭叹《白菜》
  
  镜头始终盯紧、跟随一车白菜,并静观它们最终的命运,直到那个卖菜人也像颗白菜一样被处理……
  炭叹的这部貌似纪录片的作品内核,实则是实验片的灵魂附体
  概念与现实的自然结合就在北京冬天的一条胡同里,被她轻易地实现了。(李凝)
  
  李娃克《国歌》
  
  如果说各种电影类型是金字塔的各个侧面,那么李娃克的作品是沿着它们攀登而至的那个顶点;在这个交汇处,剧情、记录、实验……不再有区分,也不再重要,电影和艺术本体的气息扑面而来……而且尤为让我赞叹的是:这种交汇(融)不是刻意而为。看着这位半生浸淫于艺术的老战士,这时我真的相信,年龄与修为是成正比的。
  《国歌》,不仅教会了我用手语唱歌,更让我在创作上受益匪浅!致敬!(李凝)
  
  
  王洪军《病人》
  
  当它还是纪录片的《病人》时,我就已经把它当做实验片来看了
  如同这部作品的名称一样不露声色——在这里,现实和人们的存在,本身很荒诞(也许本是如此?),不需要再去“实验”和在所谓“概念”上有所作为。
  看《病人》时,我们明白了:“实验”是一种精神,而非一种形式或类型。
  之后,我们不再为那些幼稚+炫技+玩弄苍白概念+视觉冲击的所谓“实验电影”所震动。(李凝)
  
  刘凡《灯》
  
  镜头如作者凝视的双眼,与灯火执着两望,融烛流淌,积累而下的不仅是蜡液,更是质疑和自我否定的心惊胆颤。(李凝)
  
  周菲《输出》
  
  输出的不仅是表情,还有她的世界
  如果输出对象(观者)是男性,是否应对了拉康的“镜像”之语:
  “女人不过是男人想象之物”?
  (李凝)
  
  李凝《未完工2》
  
  李凝的影像和声音总叫人动心,而其游击战式的拍摄再次宣告了影像独立的可能性。
  CIFVF08的《1966/1986/2006》,触及了记忆、本能和现在。今年的《未完工2》,构建了一座烂尾的伊甸园;被重组的时光,随着肢体语汇和空间语汇的喷薄而压缩、延伸。
  我们该用何种心态去看待实验片呢?也许两三句话很难回答完美。而李凝的实验片,起码是很“好看”的。
  CIFVF09期间,有一场名为“因实验之名”的讨论,由李凝组织,到时大家去参与吧。(应亮)
  
  
  
  15:30 主体放映 纪录短片A
  
  顾桃《二十三届敖运会》
  
  2008年,多事之年。8月8号的北京热闹非凡,这一天,远在大兴安岭深处的敖鲁古雅鄂温克人在忙些什么呢?
  顾桃是国内少有的以一个部落为拍摄对象的导演。当一个人花十年的时间真心去做这样一件事,他一定可以和他的拍摄对象“无缝连接”,那怕他呈现的只是一两天发生的故事,也一定能抓住观众的心。(周浩)
  
  
  薛鉴羌《三只小动物》
  
  薛鉴羌(狗粪)又是个片人合一的典范,而另一个典范是顾桃。
  片中的三只“小动物”都是狗粪导演的外甥,素材有5、6个小时,最终只呈现了这17分钟。 他还拍了更多的“小动物”,素材有20多个小时,一分钟都没用。
  狗粪的片子和顾桃的类似,天然就有一种剽悍感。有这种感觉的作者无疑比道德感重的作者,过得更舒坦,也更有滋味些。
  另外,《三只小动物》还呈现了一只“半大动物”和三只“小动物”的关系。(应亮)
  
  黄伟凯《现实是过去的未来》
  
  黄伟凯这片子中文名实在是有些绕口,我更喜欢他的英文名Disorder,字典的解释为:1. 杂乱;混乱;凌2. 骚乱, 动乱3. (身心、机能)失调,紊乱;不适;疾病。
  当摄像机不再是专业人士的独门武器,民间滋生出了一行当,有人专门为电视台拍摄突发新闻。这些拍摄员们常年“蹲点”医院、消防队、派出所……
  一、这些部门需要“宣传”,需要上电视;二、当有“突发事件”时,拍摄员们能在第一时间拍摄并交电视台新闻栏目使用以换取稿费。三,电视台需要这种无关“鸡毛蒜皮”的新闻。因此,拍摄员、有关部门、电视台达成了某种默契,仅仅广州大概就有近百人以此为生。
  导演黄伟凯是个有心人,收集了逾千小时这些的素材,以自己对影像的理解,“天马行空”“肆意”地编辑了此片。
  影片中的每个细节都来自生活。看完此片,也许你会发问,“这真是我们生活的世界吗?”(周浩)
  

你的回应...

请先登录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