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论坛
电影节
档案
影片
影人
电影节
基金
机构
群组
新闻
成员
活动
您好,请
登录
或
注册
卫西谛评《算命》:倒在江湖无人过
2009-11-17 16:41:35 来自: fanhallfilm
(现象网转载)2009年和往年一样,我看了很多电影,西方的、东方的和国产的,主流的、非主流的和所谓艺术的,我买盗版回家看、买票进电影院看、我也下载。我写电影一类的专栏和随笔养活自己,我也为看过的电影评分、列榜单、写博客,煞有介事。我看上去活在电影里面,深宅其中;但感觉电影正在离我而去,我可以理性地、遥远地评判它们,可是鲜有激情。今年我去昆明看了“云之南”、去平遥看了“独立影像文献及作品展”、在南京看了“中国独立电影年度展”,我看到了一批让我深觉震撼的纪录片。深觉震撼,是因为这些作品好,并且所拍的事,就发生在这个国家、就发生在我们身边,是现实。徐童的《算命》是其中之一。我从九月初看这部电影,至今在各种场合看过三遍,每看完一遍都觉得感慨千万,不知从何说起,憋了很久,试着说一说。
乍一看《
算命
》,不是新鲜的话题,不外乎还是妓女乞丐残疾人,还是底层还是边缘。早年就有人编地下电影顺口溜“警察妓女黑社会,穷山恶水长镜头”。所以,当算命先生历百程和他的残障老伴石珍珠,以及他的主顾唐小雁尤小云们刚出现时,你不会觉得惊讶,似曾相识。但往下看我才明白,原来徐童拍到的不是底层不是边缘,是江湖。这个江湖不是武侠小说、功夫电影里的江湖,也不是我们心有所系的传说里的江湖,不是一个有任何浪漫和传奇的世界。这个江湖就在马路边、窝棚里、集市上、洗头房里面,是一个或许有人觉得不堪入目的、但又是热闹非凡的、极为真实的世界。
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用今村昌平的话来讲那是他喜爱的“蛆的世界”。用我们这些(大多数)去看电影的人的眼光,是一个卑微的、甚至卑贱的世界。他们身无长物、家徒四壁,到冬天为了活命去亲戚的炕上度日,到春天就去集市上为来年的口粮盘算。有的女子为了以后的生活没有那么多磨难,就改了名供在柜前,但仍不免被警察端了窝进了局子;还有的女子为了走门路搭救入狱的丈夫而出卖身体,一次几十块钱,掰着手指数算日子。写到这里我都不免热泪盈眶,可是导演徐童很冷静。于是《算命》得以超越廉价的同情和怜悯,因为拍摄者与被拍摄者同在,你看不出二者的差异,惟其如此,才会让我们这些观看者可以感同身受。
超越了同情和怜悯之后,《算命》让我看见了生存的最低限度,进而看见生命本质的光芒。徐童拍上纪录片之后,放弃了原先艺术家式的生活,工作室不去了,就住在离那些流浪汉们聚集区附近,剪片子也是在那里。他说回北京剪怕剪出来变质。他说拍完之后发现,我们的生活原来不需要有太多东西。这个片子在平遥摄影展上的一个漏雨透风阴冷的黑棚子放过,有两个很年轻的女孩子路过,她们从来不知道什么叫“独立电影”,但一坐三小时,看完泪流满面。我记得她们后来说到一句话,“我们生活在这个追逐物质的年代”,她们没想过还有这样的电影。
确实,我们生活在一个金钱衡量一切的世界里,这是一个从上至下主导的方向,国家要经济发展,个人要拼命挣钱,其它都敬请勿想(我们是不是真的过得更好?)。所以《算命》愈见珍奇。因为我们没有想到过,在物质在最低限度的世界里面(被主流话语遮蔽的世界里),每个人还是可以有自己的活法,他们有爱有恨,超越简单的善与恶,找到自己的出口。他们被这个社会弃之不顾,只能自食其力,活得照样有尊严。徐童说在拍这个纪录片的过程中,逐渐感受到一种勇气,获得了一种力量,“这种力量不是拍片子的力量,是一种活着的力量”。是一种生活的自信。我说,我也获得了这种力量,是在看这部电影的三小时里面。当然,甚至更长时间。
徐童用传统话本的章回体方式来做段落标题,“第一回 厉百程算定孤单命 唐小雁棒打无赖汉”、“第二回 厉百程且说结婚事 小神仙画符财运红”,诸如此类,一共十回,像是一部现代的《三言二拍》。片尾用上了台湾流行歌曲《往事只能回味》,配的画面是一些片中镜头的回闪,完全是一个常见的电视剧片尾做法。这使得《算命》自成一格,非常民间、非常通俗。第一遍看完之后,我们就和徐童讨论一些细节,比如逛天安门的团圆式结尾、流露出报应的观点、访问时过于主流的镜头,这些会不会损害这部电影的质量。等我多看两遍,我觉得豁然开朗,或者说再无困扰,《算命》本是以世俗的方式来讲世俗之事,所以主流、通俗都本是这部纪录片的特质之一。
结构也是一个疑问。开始时我们看到关于算命先生厉百程夫妇,以及他的残疾兄弟、还有底下层的主顾们,一些从事“不正当职业”的人。后来旁枝逐渐消失,只剩下厉百程夫妇,随着他们回家过冬,随着他们去集市挣钱。最后是在集市旁的小旅馆里遇到另一些跑江湖的人。这样的结构确实有头重脚轻、焦点游移的忌讳。我是把《算命》看作树状。开始一小时,像是茂盛的“枝叶”,记录的是一个下层人的大圈子;其后是“树干”,主体是厉百程夫妇的生活;最后是“根”,各种跑江湖的人聚集在一起。这也许是一个自然生长的过程,是徐童拍和剪的过程中不自觉的做法。
还有一点切勿误解:《算命》一点也不沉重,极为好看。就我参加的几次放映,只要坐下来看的人,无论环境多差,三个小时基本不会有退场的观众。好看,是因为生动。江湖人有江湖人的活法、有江湖人的说话方式和思维方式,也有江湖人的温情与悲凉。片子里厉百程去见一个老行家,两个人对“专业术语”,老人家教厉百程一个口诀,唤作“开门星”,专算店家开门的日子。其中两句是这样的:“雨过长沙满洞庭,倒在江湖无人过”。这是一个用以讨生活的口诀,却也蛮有几分诗意。
一句“倒在江湖无人过”。好像说尽了那个卑微世界里的江湖人的命。
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之观点,现象网发表本文并不代表认同或反对上述观点。
作者:
卫西谛
责编:107CINE
分享到:
相关链接:
推荐给朋友
关注此话题
你的回应...
请先
登录
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电影评论
(现象网转载)2009年和往年一样,我看了很多电影,西方的、东方的和国产的,主流的、非主流的和所谓艺术的,我买盗版回家看、买票进电影院看、我也下载。我写电影一类的专栏和随笔养活自己,我也为看过的电影评分、列榜单、写博客,煞有介事。我看上去活在电影里面,深宅其中;但感觉电影正在离我而去,我可以理性地、遥远地评判它们,可是鲜有激情。今年我去昆明看了“云之南”、去平遥看了“独立影像文献及作品展”、在南京看了“中国独立电影年度展”,我看到了一批让我深觉震撼的纪录片。深觉震撼,是因为这些作品好,并且所拍的事,就发生在这个国家、就发生在我们身边,是现实。徐童的《算命》是其中之一。我从九月初看这部电影,至今在各种场合看过三遍,每看完一遍都觉得感慨千万,不知从何说起,憋了很久,试着说一说。
乍一看《算命》,不是新鲜的话题,不外乎还是妓女乞丐残疾人,还是底层还是边缘。早年就有人编地下电影顺口溜“警察妓女黑社会,穷山恶水长镜头”。所以,当算命先生历百程和他的残障老伴石珍珠,以及他的主顾唐小雁尤小云们刚出现时,你不会觉得惊讶,似曾相识。但往下看我才明白,原来徐童拍到的不是底层不是边缘,是江湖。这个江湖不是武侠小说、功夫电影里的江湖,也不是我们心有所系的传说里的江湖,不是一个有任何浪漫和传奇的世界。这个江湖就在马路边、窝棚里、集市上、洗头房里面,是一个或许有人觉得不堪入目的、但又是热闹非凡的、极为真实的世界。
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用今村昌平的话来讲那是他喜爱的“蛆的世界”。用我们这些(大多数)去看电影的人的眼光,是一个卑微的、甚至卑贱的世界。他们身无长物、家徒四壁,到冬天为了活命去亲戚的炕上度日,到春天就去集市上为来年的口粮盘算。有的女子为了以后的生活没有那么多磨难,就改了名供在柜前,但仍不免被警察端了窝进了局子;还有的女子为了走门路搭救入狱的丈夫而出卖身体,一次几十块钱,掰着手指数算日子。写到这里我都不免热泪盈眶,可是导演徐童很冷静。于是《算命》得以超越廉价的同情和怜悯,因为拍摄者与被拍摄者同在,你看不出二者的差异,惟其如此,才会让我们这些观看者可以感同身受。
超越了同情和怜悯之后,《算命》让我看见了生存的最低限度,进而看见生命本质的光芒。徐童拍上纪录片之后,放弃了原先艺术家式的生活,工作室不去了,就住在离那些流浪汉们聚集区附近,剪片子也是在那里。他说回北京剪怕剪出来变质。他说拍完之后发现,我们的生活原来不需要有太多东西。这个片子在平遥摄影展上的一个漏雨透风阴冷的黑棚子放过,有两个很年轻的女孩子路过,她们从来不知道什么叫“独立电影”,但一坐三小时,看完泪流满面。我记得她们后来说到一句话,“我们生活在这个追逐物质的年代”,她们没想过还有这样的电影。
确实,我们生活在一个金钱衡量一切的世界里,这是一个从上至下主导的方向,国家要经济发展,个人要拼命挣钱,其它都敬请勿想(我们是不是真的过得更好?)。所以《算命》愈见珍奇。因为我们没有想到过,在物质在最低限度的世界里面(被主流话语遮蔽的世界里),每个人还是可以有自己的活法,他们有爱有恨,超越简单的善与恶,找到自己的出口。他们被这个社会弃之不顾,只能自食其力,活得照样有尊严。徐童说在拍这个纪录片的过程中,逐渐感受到一种勇气,获得了一种力量,“这种力量不是拍片子的力量,是一种活着的力量”。是一种生活的自信。我说,我也获得了这种力量,是在看这部电影的三小时里面。当然,甚至更长时间。
徐童用传统话本的章回体方式来做段落标题,“第一回 厉百程算定孤单命 唐小雁棒打无赖汉”、“第二回 厉百程且说结婚事 小神仙画符财运红”,诸如此类,一共十回,像是一部现代的《三言二拍》。片尾用上了台湾流行歌曲《往事只能回味》,配的画面是一些片中镜头的回闪,完全是一个常见的电视剧片尾做法。这使得《算命》自成一格,非常民间、非常通俗。第一遍看完之后,我们就和徐童讨论一些细节,比如逛天安门的团圆式结尾、流露出报应的观点、访问时过于主流的镜头,这些会不会损害这部电影的质量。等我多看两遍,我觉得豁然开朗,或者说再无困扰,《算命》本是以世俗的方式来讲世俗之事,所以主流、通俗都本是这部纪录片的特质之一。
结构也是一个疑问。开始时我们看到关于算命先生厉百程夫妇,以及他的残疾兄弟、还有底下层的主顾们,一些从事“不正当职业”的人。后来旁枝逐渐消失,只剩下厉百程夫妇,随着他们回家过冬,随着他们去集市挣钱。最后是在集市旁的小旅馆里遇到另一些跑江湖的人。这样的结构确实有头重脚轻、焦点游移的忌讳。我是把《算命》看作树状。开始一小时,像是茂盛的“枝叶”,记录的是一个下层人的大圈子;其后是“树干”,主体是厉百程夫妇的生活;最后是“根”,各种跑江湖的人聚集在一起。这也许是一个自然生长的过程,是徐童拍和剪的过程中不自觉的做法。
还有一点切勿误解:《算命》一点也不沉重,极为好看。就我参加的几次放映,只要坐下来看的人,无论环境多差,三个小时基本不会有退场的观众。好看,是因为生动。江湖人有江湖人的活法、有江湖人的说话方式和思维方式,也有江湖人的温情与悲凉。片子里厉百程去见一个老行家,两个人对“专业术语”,老人家教厉百程一个口诀,唤作“开门星”,专算店家开门的日子。其中两句是这样的:“雨过长沙满洞庭,倒在江湖无人过”。这是一个用以讨生活的口诀,却也蛮有几分诗意。
一句“倒在江湖无人过”。好像说尽了那个卑微世界里的江湖人的命。
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之观点,现象网发表本文并不代表认同或反对上述观点。
作者:卫西谛
责编:107C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