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杜海滨谈创作 国内纪录片做到今天,很多观念还远远的落后

2009-11-11 12:52:42   来自: fanhallfilm
  (现象网访谈)杜海滨,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一直从事纪录片创作。其创作风格在2007年《伞》开始有了明显的转变,有意思的是恰恰是从《伞》开始,他的作品开始受到威尼斯电影节的关注,并在不久前,《1428》获得了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的最佳记录片奖;与此同时,有朋友对他说:更喜欢他以前一个人拍的作品。
  
  作品有:
  1999年,纪录片《窦豆》,45分钟。
  2001年,纪录片《铁路沿线》,120分钟。
  2002年,纪录片《高楼下面》,100分钟。
  2003年,剧情短片《北京纪事》,40分钟。
  2005年,纪录片《人面桃花》98分钟《电影\童年》86分钟。
  2006年,纪录片《石山》123分钟。
  2007年,纪录片《伞……》,110分钟。
  2009年,纪录片《1428》
  

  
  
  关于创作的改变
  
  
  记:和专业制片人合作和独立制片,你更喜欢哪种方式?
  杜:有人跟我说过,更喜欢我以前一个人拍的作品。我觉得,这个对我来说不是一个问题吧,也许有一天我又回去了,实际上这是一个螺旋式的,如果没有下来的话,是在上。比方说,《》,看起来是距离《铁路沿线》最远的,但是,到了《1428》,它实际上又回去了,也不是说回到原点了,肯定是有在上升的。
  
  记:《1428》和你之前的作品风格不太一样。(杜:非常不一样。)这种改变是从《伞》开始的?
  杜:是从《伞》开始的。我之前的工作方式就是一个人拍一个人剪,整个过程中,所有的意识层面的活动都在一个人脑袋里面。现在是需要把你的意识过渡到摄影师脑袋,然后从摄影师脑袋再返回到你的脑袋,然后还要过渡到剪辑师的脑袋,大家共同来完成。这是非常有趣的方式,而且我觉得我也透过这种方式打开了。我觉得每个人都有局限,透过这样的合作方式,我自己的局限打开了,有更加开放的态度和心态。
  
  记:这种转变是怎么促成的?
  杜:我觉得对电影本质的认识吧。无论是一个人还是团队,都是一种影像的表达,不管你是花了一个亿还是一块钱,无非是通过画面和声音来向观众表达,是一个视听的概念。你一个人做就一定是有效的,完美的,绝对的不可替代的吗?!这都是要打个问号的;或者,你和人合作的,就是不清楚的吗?!无论如何,导演的意志在这里面是起作用的,从开始拍的时候,到后期制作,导演都是在这里面的。
  
  当然,在这过程中,工作方法是改变的,原来不需要告诉别人,现在需要转述给别人了,当然,这当中是一定有风险的,到第二个脑袋的时候,一定是有折扣的,但是,如果你传达得好,或者配合得好的话,折扣就打得少,另外,透过这个人,有可能会比你预想中的更好。
  
  我觉得《伞》的时候就是这样的合作,我觉得非常妙。就是我看到一个东西,告诉摄影师,我要这个东西,当我们再看这段影像的时候,他用了一个我在现场的感受之外的方法,或者是经验,重新传达出来,我觉得这个特别好,他不但有了我当时的感受,他还带给我新的东西。当然,这过程中,一定也有不如意的地方,这个是要去加强沟通和弥补的,我觉得这都是体现导演意志的过程。
  
  记:这些都是制作方式的改变。关于内容表现手法上也有很大的改变。之前的几部作品通常对人物的表现是非常深入的,包括人物的身世都会拉出来,《伞》之后的作品在表现上就很散点的,在广度上很广,但不会很深入具体个体。
  杜:我觉得这个跟我个人的创作经历是相关的。之前,我一直在做那样的东西。我觉得每一个个体,每一个生命都有自身的轨迹,当这些人物汇集在一起的时候,他就是一个整体的。当你习惯看那样的东西的时候,它就成为一个所谓的纪录片的模式。
  
  但是我觉得它不是记录片的唯一模式,我觉得国内纪录片做到今天,很多观念还远远的落后,包括那些不知所云带有偏见的评论,我觉得纪录片应该是有更多的可能性,无论是在制作方法,视角,还是其他更多的层面,都应该有个更加开放的态度,而不是说只有一种方式。就像树木和森林的关系,我们既可以从一棵树发现他的妙,他的有趣,同样也可以从森林中看到他的宏伟。都要有,我觉得,能够击中我们内心,是最重要的。
  
  另一方面,我觉得现在国内对纪录片的评论,是非常欠缺的。从我的经验,我经常看到一些乱七八糟,不着边际,言东及西的评论,这是很普遍的事情,非常乱。当然,每个观点都可以提,但是你没有看到哪个评论特别接近作品的。我觉得评论一定要从两个方面谈,一个是它的内涵,一个它对纪录片本身的意义。如果一部作品仅仅只内涵有东西,但在对电影的贡献上缺乏,那么我们说它这个方面做的不够好。我觉得,对于纪录片本身的评论,没有很多做到很好的。
  
  
  作为纪录片导演和作为朋友
  
  
  记:好几年前,关于《铁路沿线》的采访中,你说你后来回去很多次,关于《1428》的访谈中, 你也说要回去;你为什么总是要回去?
  杜:这是记录片必须要面对的,是纪录片导演必须要承担的。如果我用的是剧情片的方式,拍完就解散。但是我现在拍摄的全是社会中的具体的人,有具体的社会身份,我跟他既是导演和拍摄对象的关系,也是朋友的关系。
  
  记:你觉得是作为纪录片导演的责任,还是作为朋友的责任?
  杜:首先在拍摄对象还没有看到完成片之前我觉得纪录片还没有完,所以有导演的责任,另外,我也觉得这是一个朋友的责任,你拍了人家那么多的生活、语言、状态,不能拍完就完吧,起码有个对朋友的交待吧。因为我跟他们都有很多联系,能帮助的就帮助,时不时会有打招呼。有时候,我真的特别忙的时候,有的时候真的没有时间,只能是打个电话问候一下;他就是一个朋友,有个什么事啊,就是要相互帮忙啊,去沟通啊。
  
  记:你拍摄很多关注底层人物生活的影片,现在和他们很多人也是朋友,你觉得纪录片对他们有什么帮助吗?
  杜:我觉得具体的非常少。
  我们只是个纪录片作者,不是记者,没有媒体的资源,我们没有这方面的能力,承担不了这方面的功能。相反,纪录片能够承担的功能,就是记录下来,让更多人看到,将来能够在更大层面的产生影响,也许可以对他们以后的生活产生影响,但是,你不能把这两者直接用等号连接起来,你不能说因为我拍了这个纪录片,就一定要对他们的生活产生改变,如果是这样,我是不敢拍的。你真正能帮助他的,就是他多了个朋友,多了个北京的朋友,多了个能讲普通话的,能帮他分析事情的朋友,有事情的时候,可以跟他商量。
  
  
  做电影是乐趣
  
  
  记:很多年前,你说你最喜欢的是《冬冬的假期》,现在还是吗?
  杜:当然,这个是那个时期。我在《冬冬的假期》,看到我自己的生命经验。因为我是看大片长大的,我看《沉默的羔羊》,《与狼共舞》,所谓的艺术电影,还有当时香港的电影,都是武打的,警匪,枪战,这样的,还有好莱坞的大片,没有一个和你生命经验能对接的,那时候就觉得电影是那样的。一直到电影学院都不知道这条路是怎么通的,然后看到这样的影片,觉得突然通了,虽然还做不到,但是你知道可以怎么去走了,找到了一个电影表达的方向,就像是找到了台阶一样。
  
  恰恰是这样影像的东西可以击中你的内心,这个东西无法说清楚的,我现在说是生命经验的东西,其实都通过语言努力表达出来的,其实是不能涵盖当时内心被击中时的所有感受的。后来,我对侯孝贤的其他电影,还有蔡明亮,杨德昌的早期电影,都非常喜欢,一直到现在。这几个人的电影对我的影响都非常大。
  
  记:他们的片子都是剧情片,你为什么是做记录片?
  杜:这个不重要啊,我觉得,这个区别没有那么大。之前我一个人做片子,现在我是用剧组的方式来做纪录片,在这过程中,慢慢的,我发现生活中具备表演能力的人,他本身就能很好的来表现生活,如果你能让他把自己的真实和演员的角色二者合一呈现出来的话,你管他是剧情片还是纪录片,他就是电影。
  
  记:你觉得做电影很辛苦吗?
  杜:起码目前来说是乐趣。比方说,这次拍《1428》的时候,我们在现场碰到余震,一瞬间觉得就这么了结了,但是过了之后,就觉得是很幸运的事,而且回想起来,更多的是快乐的事。现在至少因为做了这个事情,我是快乐的,觉得找到自己的价值,我觉得这个也是我去做的动力之一吧。
  
  注:本文为杜海滨导演访谈的第二部分
  杜海滨导演访谈第一部分:杜海滨谈《1428》 每个人都有责任,但是有人应该负主要责任
  

  
  现象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记者/责编:107CINE

  

2009-11-12 13:35:29  老猪 (暫住中國)

  中国的经济发展到了今天,很多地方还大大落后;;;
  中国的教育发展到了今天,很多学校还依然在洗脑;;;
  中国的艺术发展到了今天,很多艺术家还依然是白痴;;;
  
  中国电影发展到了今天,当然很多电影还是鸟电影。
  其实,全世界都一样。
  不要以为自己比谁高。有时候自己往前走了一步,一定不要忘记,自己也不过是这么走过来的。何况你还未必是往前走,不过是可能被另外一批人的认可多了点。
  
  一样可以说,美国的许多电影观念很落后,法国的许多电影人的观念很落后,日本、印度、韩国。。。。
  
  这才叫普世。
  

2009-11-12 13:38:57  onestar1967 (成都)

  请问你们这个是不是都是电影专业人士?
  
  向我这样儿的业余的能跟你们交流吗?
  

2009-11-12 14:07:58  非专业说话

  我从杜海滨导演说国内纪录片做到今天,很多观念还远远的落后,这话看不出楼上老猪的那么些引申意思。他只是就自己视野所及表述下自己的看法而已。也没看出杜导演“以为自己比谁高”的意味。 我看杜导演只是从一个纪录片导演的角度来说一些自己的看法。
  
  不过,强烈赞同老猪的
  
  “中国电影发展到了今天,当然很多电影还是鸟电影。
   其实,全世界都一样。
  ”
  
  另外,“普世”是个莫名奇妙的词汇
  

2009-11-12 15:23:40  老猪 (暫住中國)

  無意冒犯導演們的觀點。我想說的是,“觀念落後”其實是個放在哪個國家哪個社會都適用的評價。其實這說了也是白說。但是經常反映出的是,某一些電影工作者自以為高人一等、勝別的創作者一籌的心態。其實誰也離開不了這個營養不良的圖樣。這裡長出來的大樹多數都是圖有其表的。在這種情況下,去指責別人,還不然多反省自我更合適些。何況,你自以為先進的東西,也不過是從某一個角度來看的。
  
  我們,無論是看電影的人,做電影的人,以及想評電影的人,有什麽豁免權嗎?我看不出無論是一個群體也好,作為一個個人也好,我們有什麽理由更大聲點說話。
  
  有時候,有一個詞很羞的說出口,叫做“自卑”。
  

2009-11-12 15:39:55  北城、下血了... (北京)

  中国电影都这样了,那我们这些学生还学这些东西干吗?难道也是被用来做中国教育的牺牲品吗?靠!
  

2009-11-12 15:58:34  非专业说话

  落后这东西,说出来总比不说出来好,明明知道做得不够,又不说出来反倒是不太好,鸵鸟在这个地方不一定好
  
  要说到所谓纪录片观念落后这一说,我不了解,也不说什么了。不过楼上首先进行扣帽子(某一些電影工作者自以為高人一等、勝別的創作者一籌的心態。)的方式倒是可以探讨下,引用楼上的话,就是“何況,你自以為先進的東西,也不過是從某一個角度來看的。”
  
  的确,有时候“自卑”点好
  
  P.S.非常欣赏楼上老猪犀利的说话方式,通俗易懂,一点不“专业”
  

2009-11-12 16:02:04  非专业说话

  下血同学,
  应该说,都辉煌了,还学他干嘛啊:)
  
  P.S. 没有难道,你本来就是牺牲品,哈哈
  

2009-11-12 18:13:41  表象(刘寻)

  杜说的落后应该是指观念单一吧。
  
   各自打游击战,靠直觉(往往是被驯化了的直觉)判断方向,的确容易造成观念单一……
  
   所以问题可能是缺乏交流....(我这么说貌似就没跑题了)....
  

2009-11-12 19:24:02  非专业说话

  求解答,国内的纪录片都有什么观念?
  

2009-11-12 19:28:47  非专业说话

  如果杜海滨导演说不出来,楼上表象说不出来,那你们就是在胡说八道的乱下结论。
  
  如果能说出来一二,那真是件大好事。
  
  学习中。。。。。。
  

2009-11-15 01:39:09  表象(刘寻)

  这……不小心瞎说一句就被逮着了,汗……
  
   杜的矛头好像主要指向的是观众和批评者,不是创作这块。
  
   我很菜,视野窄,不该下什么断言。不过确实在尽量了解,所以也不是有意捣乱:)。观众方面,像《上访》国人版首映时候的观众反应,也许能说明一些问题?而且,国内影展好像也不特别待见像《老年男女》《现实是过去的未来》这样的片子,尤其是,获主要奖项的片子视角手法上大都比较传统,像杜说的,比较偏重“思想内涵”或导演“人格魅力”了点儿。
  
   非要理出一二,大概就是延续了那种马克思主义的艺术反映论,把纪录片作为反映现实的工具和赋予历史重任;把纪录片和故事片分得太清;不欢迎太强的作者控制意图,等等吧。这里说的是现场观众。台面上评论独立纪录的都是高人,再新的观念肯定都烂熟于胸,但是,做价值判断发挥意见领袖作用的时候也许还是对普通观众有引导。我听过一些映后交流,觉得客观上是会给杜这样的导演造成上面的印象的吧。
  
   如果要说作品方面,最近两年在宋庄看到的新潮例子的确不少(不确定杜导有否看过)。但似乎还是能感觉到早年的电视台纪录片风格和直接电影的不介入传统的影响。比如,我钦佩胡杰,但他从《远山》到《沉默的怒江》的创作方式我就觉得有些……不说过时,有欠创造吧。此外,如不重视后期,较少跟观众对话的考虑的习惯也还在延续(说句题外话,以我的个人偏见,觉得像《铁西区》《木帮》这样的片子,的确可以多加一点创造进去)。 也许是看片少,独立纪录里我没有看到很成功的模糊虚构纪录界限的影片;另外,上次交流周看到人家的《盲》的时候,觉得人家还是比较二十一世纪啊。当然,这里有很多外部因素,未必全是观念的原因。
  
   上面其实是想借这次口无遮拦的过失学点儿东西,呵呵。囿于视野,可能要贻笑大方。我只是描述我能看到的东西(看片难、跑展映难啊)和直觉的猜测,没有表达什么立场。而其实,我现在的个人立场和杜恰恰相反。
  
   我恰恰觉得在中国当下,纪录片是应该承担点儿复原社会现实的责任的,至少让一些能接触到独立纪录片的知识分子增加对社会的触觉,然后渐渐散播这点触觉。现在的状况却是,人们对社会的触觉被高度发达的现代媒体——包括热闹的互联网给架空了。也就是说,如今纪录片多元化个人化和开始偏重形式的趋向并非没有副作用,它会进一步消解这点微弱的话语权,让某些人群与社会的对话更加艰难。有时候,观念单一一点未必是坏事。
  
   不兄一定多多批评。
  

2009-11-15 18:32:52  非专业说话

  也就是说,如今纪录片多元化个人化和开始偏重形式的趋向并非没有副作用,它会进一步消解这点微弱的话语权,让某些人群与社会的对话更加艰难。
  
  喜欢这句话
  
  说实话,还真是很糊涂 纪录片观念到底指的是啥东西?:
  a:纪录片是什么,
  b:纪录片应该是什么,纪录片能是什么;
  c:纪录片应该怎样做,纪录片能怎样做;

  俺既没吃过猪肉,也没看过猪跑,实在是不知道。(实话)
  
  所谓多元化,是在abc每个层面都多元呢,还是在a/b/c多元?
  
  多元化后互相看着不爽,还真就是“有时候,观念单一一点未必是坏事。”(当然,这话有心之人看着,很容易有反民主反自由之嫌,哈哈)
  

2009-11-15 18:50:55  卢志新

  混沌与自以为是联姻的时候,就会满街泼妇
  

2009-11-16 18:01:20  表象(刘寻)

  还是用我前本行物理学的方式,先把假说提出来,等着大家证伪吧:
  a.纪录片大概是一种向真实世界真实事件借力的拍电影倾向?
  b.对于我这个艺术原则虚无主义者来说纪录片没有“应该是什么”;我能,无限可能
  c.怎么做心里舒服,怎么做有人看,就怎么做;怎么着都成
  
  诸位觉得如何?嘿嘿
  
  基于上面的观点,我以为不存在“纪录片应该如何”的问题,只存在“此刻的中国纪录片怎么做才能让世界更美好”的问题。如果做事情不是想让世界更美好,那就彻底没有问题。。
  
  p.s. 不兄关于多元abc的说法,其实我没看明白。。。
  

2009-11-16 18:39:41  卢志新

  难得看到两个愿意正经讨论问题的人
  倒是没有见到“台面上评论独立纪录的高人”出现
  我琢磨着大概是还没有到“做价值判断发挥意见领袖作用的时候”吧
  要不就是高人都不搭理现象网,什么独立电影门户,假打:)
  

2009-11-16 18:43:53  卢志新

  说实话,如果根本就没有什么纪录片观念,或者根本说不清楚有什么观念,那所谓纪录片观念落后之言,也就是个伪结论。或者,也许,“没有”“说不清楚”就是落后的一种表现。
  

2009-11-26 00:36:58  雅典的老王

  有意思的讨论,继续~~~
  

2009-11-26 10:25:15  卢志新

  很久没见到老王了,躲哪清闲去了
  

2009-11-26 13:09:35  非专业说话

  表象兄真是做了个宇宙般的大袋子,无边无际啊
  
  不客气的说,我觉得说了等于没说,仍然是“老子说是什么就是什么”
  
  不过“基于上面的观点,我以为不存在“纪录片应该如何”的问题,只存在“此刻的中国纪录片怎么做才能让世界更美好”的问题。如果做事情不是想让世界更美好,那就彻底没有问题。。
  ”
  
  这话道德尚存,哈哈。
  

2009-11-26 13:11:04  雅典的老王

  呵呵,久违了
  

你的回应...

请先登录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纪录电影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