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论坛
电影节
档案
影片
影人
电影节
基金
机构
群组
新闻
成员
活动
您好,请
登录
或
注册
这部纪录片有很多导演的成分 阳建军《风花雪月》广州放映实录
2009-11-01 11:20:33 来自: fanhallfilm
(现象网广州报道)日前,阳建军的《
风花雪月
》在中山大学进行了一场放映,放映后导演阳建军和现场观众进行了交流,南方周末的记者傅剑锋主持了该场交流会,李宏宇作为嘉宾主持参与了现场交流。
记者观察:看这部影片肯定有个窥探的心态在指引着你,通过一个对宗教仪式已不再新鲜的视角,去获得我们需要的一点注目,在全片观影中,纠葛于生老病死的世人,或者他人。那一些仪式,哭丧,悲欢,怜悯,都是在刻画,呈现那些背负着某种宿命论的我们,是怎样在一个没有全然寄托的世界里,寻找那一点点的温情。影片里头的唱词,那么直观,直白,观众看得全神贯注,因为都妄图想在一个熟悉而陌生的生活影像中寻找一点命运的出路。
“我没有什么愧疚感。相反的,从小到大我一直以来都有种负罪感。
用这种手法来表示人和人之间的隔阂,就是他们从来没有相见,但他们却是夫妻,我想这就是我对他们一生的,他们婚姻的一种评价,像我在现场说这些我觉得挺残酷的。
但是实际上,有些人的父母都有这种类似的东西,就是在熬着,活下去就是为了熬着,也要维持一个所谓的完整家庭而熬下去。
对人生,生老病死真得很自然,如果是以旁观者的眼光来看的话,真的没有什么值得悲哀的。
其实我经常会梦见他,经常会梦见他去世的那一刻,然后惊出一身冷汗,醒来。我想,每个有亲人去世的朋友都会经历这些。显然我刚才一直在笑,一直在说导演,一直在说艺术啊什么的,都是在逃避。”
以下没有特别注明的主持人均为李宏宇。
主持人(傅剑锋):我看完这个片子的话,它与我之间的距离我觉得很近,因为我也是从农村出来的,我家乡的那种道场,类似风水师,类似的仪式,然后也让我很有感触,我甚至是在看这个片子的时候 我想起了我的外婆,我的外婆就像电影里面那个父亲那样是一个勤劳的人,然后,后来,就是在去世的前一刻,还在摘茶叶,因为我是浙江人,然后,摘着摘着就死了。我有一个意见,我有一个不是很妥当的问题,叫中国式的入殓师,这个片子里面的生与死,以及所包含的亲情的东西,以一种非常直接的方式呈现出来。今天,阳导也过来,大家可以一起聊一聊。
阳:我觉得阳导这个词很陌生,呵呵。
主持人:看完这个电影我觉得片子非常适合人类学和社会学系的学生观看,关于在四川民间农村,做丧事的这一整套丧仪,非常非常有意思。我是借这个影片的机会才又再看到过,我想问的是,你的弟弟还有包括堂弟,说他们是阳氏风水第十一代人,你是吗?摄象机背后的你是谁?
阳:拍记录片的里面有个导演叫毛晨雨的,跟我的情况一样,他父辈和他爷爷这一辈都是做风水的。他自己上大学之后就觉得人生,按照他们家的规矩,他应该继承他爷爷和他爸的手艺,但他没有,所以他内心有愧疚感,于是就拿起摄像机回去拍他爷爷,他奶奶和他爸做法事,做风水。但我不一样,就是我从来不会有这种愧疚感。我也是家里的老大,我不是,我没有学过,我没有什么愧疚感。相反的,从小到大我一直以来都有种负罪感,因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觉得宗教仪式它所能起到的所谓的超度灵魂的作用,实在是过于欺骗人,这是以前的,特别是我中学前的想法,然后,后来上了大学之后,我当然就不再这样想了,如果我们仅仅是把它看作是一种文化现象的话,也许是我给自己找一个理由吧。给负罪感找一个理由,回去拍这个片子,我想到我就已经不再关注民俗啊,仪式啊,整个过程我都不想关注,我是学电影的,所以就更多的想做一个电影,看上去中间有特别多的是完全真实的记录,但其实其中有太多的导演的成分,可能是要学电影的才能看得出来,我也不知道,
主持人:你就举个例子吧,
阳:这个好象应该给学电影的同学讲,而不是对社会学人类学的同学说。就是对我的一些学生来讲,告诉他们说啊,你看这就是导演是怎么导演的,比如说最后一场,就是有我,有我弟弟,有我妈在那插秧的那个镜头,然后这里有场对话,是说,“你觉得我爸是上天堂还是下地狱了?”然后我妈回答是“大概是下地狱了。”这一场就是,大多数人看到这个时候,都会觉得特别有感觉,但这场戏拍了三次。
主持人:这个是设定还是?
阳:没有设定台词,但是我知道问什么样的问题我妈会如何回答,
主持人:为什么会这么回答呢?
阳:就是影片里面我故意的使用了一些,这种,人们称之为镜头语言的东西,我不会让我爸和我妈在同一个空间里,也不会让他们处在同一个镜头里,通常就是在欧洲电影里面,都是用这种手法来表示人和人之间的隔阂,就是他们从来没有相见,但他们却是夫妻,我想这就是我对他们一生的,他们婚姻的一种评价,像我在现场说这些我觉得挺残酷的,但是实际上,有些人的父母都有这种类似的东西,就是在熬着,活下去就是为了熬着,也要维持一个所谓的完整家庭而熬下去。或者是,也许我们以后就不是这个样子,然后,所以,我太知道我妈对这句话,“我爸是上了天堂还是下了地狱?”她的回答是什么。这场戏拍了,在不同的地方拍了三次,她的说法都基本上是一样的,
恰好是在最后一次,我妈她说,可以做一个超度亡灵的仪式,可以做一个仪式,让他从地狱里面出来,所以这是效果最好的一次。所以我才用这次来做结尾。也许是做为一个儿子的自觉吧,做为一个儿子对父亲的感情,不管是一个什么样的父亲,我们总是,还是会感激他把我们带到这个世界上来,所以才会在最后留下一点希望,实际上,我们现在所看到这个最后的版本,我还有一个88分钟的版本,在这场戏之后,还有一个镜头,是所有的字幕都出完了,我爸复活了,他骑着摩托车在公路上狂奔。
主持人:这个镜头是以前你拍的吗?是要求的?
阳:不是要求的。
主持人:这个镜头就是拍的素材是了?那么,比如说,你和你弟弟在清理父亲的遗物时,手机突然响了,这个也是故意安排的吗?
阳:你的眼睛很厉害,呵呵,这个也是安排的,这场戏也拍了三次,因为在某几次里面,我是忘了把我爸的身份证放进去,所以拍完之后发现不对啊,就把身份证放进去再来过,就这样,就是,而且,感觉到,从旁边,从我妈,我弟媳妇的镜头,中间有个摇的过程,摇过来之后,我自己才入画,然后我们两人在那里说话,但是说话呢,不是没有对白的,都是没有事先安排的,大概会说什么,当时都能想到吧,幸亏大多数观众觉得我自己的表演都很自然的,呵呵。
主持人:整个仪式里面,虽然你有很多刻意的成分,在叙事当中,但是,反映这个主题的时候,就是在你切题的时候,这个“风花雪月”也是其中一个唱颂的一个部分,举行葬礼的时候,包括它的仪式,也有很多,那些都应该是比较客观的记录吧,比如说,你的堂姐夫,他的,我相信那个不是演出来的,因为他真的很尴尬的看了一眼镜头,说“我忘了。”在那一部分里面,他们唱到的那些词都是,对我来说,都是非常有意思的,我觉得是一种生死观的体现,就是民间生死观的体现,包括,还有很多的词也是在……
阳:提倡孝道,是在宣扬孝道。
主持人:对,那些东西是真实的就好,我觉得,我想问的是,你父亲去世那一刻,你是用字幕来表达的,那时你的摄影机当时在场,就是那十五分钟,是你在场的,但是你没有把那个镜头放进来。
阳:先说风花雪月的那一场吧,我大概是在高中时候开始,我弟弟跟着我爷爷他们去学这个的时候,我弟弟第一次学到这一首叫做“香赞”,称之为“香赞”,“风花雪月”“香赞”的时候,他也自己也特别激动就唱给我听,然后我那个时候就觉得特别激动,哎呀,原来中国,在我爷爷那里有这么直截了当表达生死,中国人生死观的那种方式,我从那个时候就有若干次,我在写剧本的时候,也曾经把它用过,然后拍这部片的时候,我就想,一定要拍这样一个镜头,一定要拍。要有这样一个场面,一定要让他们唱这支曲子,因为它在不同的,每次唱的时候可以是不一样的,但是我会要求他们这一次你一定要唱这个,然后我那个姐夫他突然之间记不起词来了。这些都是没有办法扮演的,这可以从他的表情里面看得到,这一场就没有太大的导演的成分,如果说一定要有的话,那就是我让他们一定要唱这个.
然后我父亲去世的那一场是,摄像机是一直放在那里,我那个时候已经不知道该拍什么了,大家都知道很多人面对死亡的时候,而且尤其是这个人跟咱们有关的,你的心态会没有办法理智,但摄像机是一直放在旁边,是一直在开着,但是在拍摄之前,我拿着这个机器拍摄的时候,我就知道这个镜头,我父亲去世的镜头我是绝对不能拍的,不能拍,土本典昭的摄影师在北京中国纪录片交流周的时候谈到的,土本典昭曾经说过,人生是有三个事情是不能拍的,拍记录片的导演必定不能拍的,不准拍,“第一,出生,出生的那一刻绝对不能拍,第二是,做爱,第三个是死亡,死亡的那一刻绝对不能拍。”在拍摄之前,我并不知道会有这种说法,但我自己在拍摄的时候,之前我就认为绝对不能拍这个镜头,因为对我自己来说,每次剪辑要面对这个素材,每次看片子要面对这个素材都是非常痛苦的一件事情,当然机器摆在旁边的时候,是一直在转的,我也没有去管它,是在去世之前,几分钟里,磁带就用完了。这个机器就已经停在那了。仅此而已,当然,如果是在拍别的人死亡,你会不会如此狠心的下得了手,可能是。可能真的是这样。如果别人跟我没有太大关系,那干嘛不拍呢。因为这会有话题的,对于导演来说,没有话题你怎么叫成功。
主持人(傅剑锋):在你父亲过世的这个镜头上,我从观众的角度来说,这个镜头停留了好几分钟,会觉得有些残忍,说实话,我看的时候,心里很难受,前面还是一个健康的人,到后面突然就变到骨瘦如柴,我当时感觉到下面很多同学看的时候,心里面很难受,“哇”的一声惊叫。这个镜头很难受,你为什么用这么长时间来表达?
阳:我自己在拍摄的时候,如果说我把这个镜头从这里面去掉的话,整个影像的意义就会被改变了。然后,我觉得自己已经做了让步了,没有拍摄他死亡的那一刻,我已经做了让步了。我自己经历过现场看到他一步一步的从一个活蹦乱跳的人变到最后躺在床上,骨瘦如柴,经历过现场,基本上每天都不能睡觉,每天等着他,一会要喝水,食道已经堵塞了,所以我在看影像的时候反而没有太大的感受了。也没有想到会给观众造成心理负担。
我记得我有一个同学,他是摄影系的,拍过《七区病房》(注:张天辉),他看了之后他就说,他那天晚上睡不着觉。
主持人:我倒觉得关于病痛,关于死亡这样一个镜头,任何一个人都有必要去看的。我觉得看一看是好的。你不去想不去看,不等于没发生。
主持人(傅剑锋):我替同学问啊,这个纪录片有点闷,是不是可以更短点?
阳:我的片子算是很短的了,呵呵。赵亮,林鑫,王兵,这些导演都是很长的片长,动不动就几个小时。我自己今天有意识的特别来控制时间,一个半小时,用了一般影院的标准长度。记录片的剪辑难度就在于它是一个机位的,剪断的话它就会跳,有的时候情绪必须要足够长的时间去酝酿才会有,我在拍摄的时候还是觉得不够专业,我是学编剧的,在电影学院是不太有机会接受一些导演的分切镜头和场面调度的教育,只能自己现场摸索。对人生,生老病死真得很自然,如果是以旁观者的眼光来看的话,真的没有什么值得悲哀的。但问题是,因为我们有可能是当事人,如果我们所有的人都能面对生老病死完全没有了感情的话,那就是菩萨,就成佛了。问题是我们都在生活之中,我们必然要进入的,这是逃避不了的是吧。没有人躲得掉。
观众:父亲去世的那个场景我们都很震撼,为什么在父亲临死前,他一定有很多不舍,牵挂,为什么不让母亲见最后一面?还有那个最亲的孙子,这个小生命也许会给他带来一些安慰。为什么不让他们见最后一面呢?你是因为有导演成分加进去,为什么不增加一些感情,亲情的素材?
阳:这个问题特别关键,就是通常我们所在故事片里面看到的临终的场景,在这个片子里没有出现,但实际是,大多数农民都是这样死去的,比如说我拍到的那么多葬礼里面的,很多人,他们都是家人出去干活了,或者都是家人在外面做什么事情,吃饭什么的,然后回到屋子里面发现人已经死了。我也没有料到说父亲会在这个时候去世,当时的情况是,我弟弟正忙着领着全村的村民抗震救灾,那是地震后不久,我父亲去世是6月3号,我妈在山上干活,就在这个时候你是不知道具体的,虽然你知道他是这段时间要去世,但并不意味着你知道具体什么时候去世。因以故事片为参照,就觉得不必要。
还有一个就是,父亲也不愿我妈到他那个房间里去,而且曾经有过几次,我妈到他卧室里面对他说,你就念“阿弥陀佛”吧,“阿弥陀佛”会来接应你的。我是用注射的针筒给我爸喂水,我爸就抓起那支针筒向她扔过去,他根本不想我妈出现在他面前,所以我反而觉得不让她出现在面前会更好。还有,医生的建议,医生建议说不要把孩子带进去,因为他会觉得对孩子有心理阴影。
观众:照刚刚你回答,是不是让父亲这样孤独的死去也是你导演当中的一部分?第二个问题是,刚刚你在评论你这一部作品的时候,我感觉一直在从导演的层面在评论,我比较想了解您作为人子,作为人亲,然后看到,亲身经历过一场如此多的变故,然后将其放映,从人子这个角度,我想了解一下。
阳:第一个问题已经回答过,显然不是主观安排的,去世是不在我们的意料之中的,遇到这样的事情,我要想打电话叫我弟弟回来已经不太可能了。事实上是,在这期间,有几次病危,有几次我怀疑我父亲要去世了。我弟弟呢,正好和我爷爷在外面做法事,我赶紧打电话让他回来,回来之后,我和弟弟在我爸床前坐了一个晚上,他并没有过世,然后就是这样的事情,狼来了的事情够多了之后,也不会觉得非要打电话,而且打电话他也不一定能赶回来,这是没办法的,这就是说,不是想要他孤独的死去,毕竟我还在他旁边,我一直守在他旁边,这就是我爷爷,我村子里亲戚都觉得我是一个特别孝顺人的原因,他们觉得我是一个特别孝顺的人,因为我奶奶去世的时候也是我和我大伯在旁边待着,我父亲去世的时候又是我一个人在旁边待着,他们说,你看,这个大孙子,这个大儿子,远在广州待着呢,亲人过世的时候,就他一个人送终,所以他们觉得这是特别好的一件事情。
第二个问题,您问的特别好,我刚才一直在说什么导演啊导演,其实是逃避吧,你不可能要求我面对这么多的人突然之间沉浸到一种很悲伤的情绪里面去,这种情感只能一个人,在背后去,其实我经常会梦见他,经常会梦见他去世的那一刻,然后惊出一身冷汗,醒来。我想,每个有亲人去世的朋友都会经历这些。显然我刚才一直在笑,一直在说导演,一直在说艺术啊什么的,都是在逃避。
观众:您说您的电影在另一个版本中最后一个镜头加了一个你父亲骑摩托车的场景,请问这个场景有什么意味在里面吗?
阳:因为我们都知道看电影的时间是线性的,一个半小时,从七点钟到八点钟,这个线性的时间会给我们一个暗示,在银幕上呈现的后发生的事情,就是后来发生的事情,所以我把拍摄到的片段里面,那一个骑摩托车的场景也就是我跟着我父亲和堂弟去做一个法事时拍下来的,特别抒情的一个镜头,就我坐在我堂弟的摩托车上,拿着摄像机拍他在旁边骑着摩托车飞驰,特别有感觉的一个镜头,我把它放在后面只是寄托一个希望,他虽然已经死了,但他还活着,就是这个意思。谢谢。
现象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记者:4-EVER
责编:107CINE
分享到:
相关链接:
推荐给朋友
关注此话题
2009-11-03 06:21:30
andnot
这个交流里不只李宏宇一个人主持,还有另一个南方周末的记者,所以第一个问题是那个记者,不是李宏宇。
李宏宇不是浙江人,而是重庆人或者北京人。特此说明,呵呵。
李宏宇
2009-11-03 09:25:06
107cine
感谢宏宇兄指正,
同时向宏宇兄及那位记者主持人表示深度道歉,我们立即进行确认更正。
同时向各位读者表示抱歉。
2009-11-17 15:01:37
了了可汗
纪录片中导演问妈妈:爸爸是上天堂还是下地狱,妈妈说是下地狱。
我的理解:这是妻子对丈夫的爱,他埋怨相濡以沫的老伴离她而去。这是交织着爱的恨。
你的回应...
请先
登录
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独立电影民间活动论坛
记者观察:看这部影片肯定有个窥探的心态在指引着你,通过一个对宗教仪式已不再新鲜的视角,去获得我们需要的一点注目,在全片观影中,纠葛于生老病死的世人,或者他人。那一些仪式,哭丧,悲欢,怜悯,都是在刻画,呈现那些背负着某种宿命论的我们,是怎样在一个没有全然寄托的世界里,寻找那一点点的温情。影片里头的唱词,那么直观,直白,观众看得全神贯注,因为都妄图想在一个熟悉而陌生的生活影像中寻找一点命运的出路。
“我没有什么愧疚感。相反的,从小到大我一直以来都有种负罪感。
用这种手法来表示人和人之间的隔阂,就是他们从来没有相见,但他们却是夫妻,我想这就是我对他们一生的,他们婚姻的一种评价,像我在现场说这些我觉得挺残酷的。
但是实际上,有些人的父母都有这种类似的东西,就是在熬着,活下去就是为了熬着,也要维持一个所谓的完整家庭而熬下去。
对人生,生老病死真得很自然,如果是以旁观者的眼光来看的话,真的没有什么值得悲哀的。
其实我经常会梦见他,经常会梦见他去世的那一刻,然后惊出一身冷汗,醒来。我想,每个有亲人去世的朋友都会经历这些。显然我刚才一直在笑,一直在说导演,一直在说艺术啊什么的,都是在逃避。”
以下没有特别注明的主持人均为李宏宇。
主持人(傅剑锋):我看完这个片子的话,它与我之间的距离我觉得很近,因为我也是从农村出来的,我家乡的那种道场,类似风水师,类似的仪式,然后也让我很有感触,我甚至是在看这个片子的时候 我想起了我的外婆,我的外婆就像电影里面那个父亲那样是一个勤劳的人,然后,后来,就是在去世的前一刻,还在摘茶叶,因为我是浙江人,然后,摘着摘着就死了。我有一个意见,我有一个不是很妥当的问题,叫中国式的入殓师,这个片子里面的生与死,以及所包含的亲情的东西,以一种非常直接的方式呈现出来。今天,阳导也过来,大家可以一起聊一聊。
阳:我觉得阳导这个词很陌生,呵呵。
主持人:看完这个电影我觉得片子非常适合人类学和社会学系的学生观看,关于在四川民间农村,做丧事的这一整套丧仪,非常非常有意思。我是借这个影片的机会才又再看到过,我想问的是,你的弟弟还有包括堂弟,说他们是阳氏风水第十一代人,你是吗?摄象机背后的你是谁?
阳:拍记录片的里面有个导演叫毛晨雨的,跟我的情况一样,他父辈和他爷爷这一辈都是做风水的。他自己上大学之后就觉得人生,按照他们家的规矩,他应该继承他爷爷和他爸的手艺,但他没有,所以他内心有愧疚感,于是就拿起摄像机回去拍他爷爷,他奶奶和他爸做法事,做风水。但我不一样,就是我从来不会有这种愧疚感。我也是家里的老大,我不是,我没有学过,我没有什么愧疚感。相反的,从小到大我一直以来都有种负罪感,因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觉得宗教仪式它所能起到的所谓的超度灵魂的作用,实在是过于欺骗人,这是以前的,特别是我中学前的想法,然后,后来上了大学之后,我当然就不再这样想了,如果我们仅仅是把它看作是一种文化现象的话,也许是我给自己找一个理由吧。给负罪感找一个理由,回去拍这个片子,我想到我就已经不再关注民俗啊,仪式啊,整个过程我都不想关注,我是学电影的,所以就更多的想做一个电影,看上去中间有特别多的是完全真实的记录,但其实其中有太多的导演的成分,可能是要学电影的才能看得出来,我也不知道,
主持人:你就举个例子吧,
阳:这个好象应该给学电影的同学讲,而不是对社会学人类学的同学说。就是对我的一些学生来讲,告诉他们说啊,你看这就是导演是怎么导演的,比如说最后一场,就是有我,有我弟弟,有我妈在那插秧的那个镜头,然后这里有场对话,是说,“你觉得我爸是上天堂还是下地狱了?”然后我妈回答是“大概是下地狱了。”这一场就是,大多数人看到这个时候,都会觉得特别有感觉,但这场戏拍了三次。
主持人:这个是设定还是?
阳:没有设定台词,但是我知道问什么样的问题我妈会如何回答,
主持人:为什么会这么回答呢?
阳:就是影片里面我故意的使用了一些,这种,人们称之为镜头语言的东西,我不会让我爸和我妈在同一个空间里,也不会让他们处在同一个镜头里,通常就是在欧洲电影里面,都是用这种手法来表示人和人之间的隔阂,就是他们从来没有相见,但他们却是夫妻,我想这就是我对他们一生的,他们婚姻的一种评价,像我在现场说这些我觉得挺残酷的,但是实际上,有些人的父母都有这种类似的东西,就是在熬着,活下去就是为了熬着,也要维持一个所谓的完整家庭而熬下去。或者是,也许我们以后就不是这个样子,然后,所以,我太知道我妈对这句话,“我爸是上了天堂还是下了地狱?”她的回答是什么。这场戏拍了,在不同的地方拍了三次,她的说法都基本上是一样的,
恰好是在最后一次,我妈她说,可以做一个超度亡灵的仪式,可以做一个仪式,让他从地狱里面出来,所以这是效果最好的一次。所以我才用这次来做结尾。也许是做为一个儿子的自觉吧,做为一个儿子对父亲的感情,不管是一个什么样的父亲,我们总是,还是会感激他把我们带到这个世界上来,所以才会在最后留下一点希望,实际上,我们现在所看到这个最后的版本,我还有一个88分钟的版本,在这场戏之后,还有一个镜头,是所有的字幕都出完了,我爸复活了,他骑着摩托车在公路上狂奔。
主持人:这个镜头是以前你拍的吗?是要求的?
阳:不是要求的。
主持人:这个镜头就是拍的素材是了?那么,比如说,你和你弟弟在清理父亲的遗物时,手机突然响了,这个也是故意安排的吗?
阳:你的眼睛很厉害,呵呵,这个也是安排的,这场戏也拍了三次,因为在某几次里面,我是忘了把我爸的身份证放进去,所以拍完之后发现不对啊,就把身份证放进去再来过,就这样,就是,而且,感觉到,从旁边,从我妈,我弟媳妇的镜头,中间有个摇的过程,摇过来之后,我自己才入画,然后我们两人在那里说话,但是说话呢,不是没有对白的,都是没有事先安排的,大概会说什么,当时都能想到吧,幸亏大多数观众觉得我自己的表演都很自然的,呵呵。
主持人:整个仪式里面,虽然你有很多刻意的成分,在叙事当中,但是,反映这个主题的时候,就是在你切题的时候,这个“风花雪月”也是其中一个唱颂的一个部分,举行葬礼的时候,包括它的仪式,也有很多,那些都应该是比较客观的记录吧,比如说,你的堂姐夫,他的,我相信那个不是演出来的,因为他真的很尴尬的看了一眼镜头,说“我忘了。”在那一部分里面,他们唱到的那些词都是,对我来说,都是非常有意思的,我觉得是一种生死观的体现,就是民间生死观的体现,包括,还有很多的词也是在……
阳:提倡孝道,是在宣扬孝道。
主持人:对,那些东西是真实的就好,我觉得,我想问的是,你父亲去世那一刻,你是用字幕来表达的,那时你的摄影机当时在场,就是那十五分钟,是你在场的,但是你没有把那个镜头放进来。
阳:先说风花雪月的那一场吧,我大概是在高中时候开始,我弟弟跟着我爷爷他们去学这个的时候,我弟弟第一次学到这一首叫做“香赞”,称之为“香赞”,“风花雪月”“香赞”的时候,他也自己也特别激动就唱给我听,然后我那个时候就觉得特别激动,哎呀,原来中国,在我爷爷那里有这么直截了当表达生死,中国人生死观的那种方式,我从那个时候就有若干次,我在写剧本的时候,也曾经把它用过,然后拍这部片的时候,我就想,一定要拍这样一个镜头,一定要拍。要有这样一个场面,一定要让他们唱这支曲子,因为它在不同的,每次唱的时候可以是不一样的,但是我会要求他们这一次你一定要唱这个,然后我那个姐夫他突然之间记不起词来了。这些都是没有办法扮演的,这可以从他的表情里面看得到,这一场就没有太大的导演的成分,如果说一定要有的话,那就是我让他们一定要唱这个.
然后我父亲去世的那一场是,摄像机是一直放在那里,我那个时候已经不知道该拍什么了,大家都知道很多人面对死亡的时候,而且尤其是这个人跟咱们有关的,你的心态会没有办法理智,但摄像机是一直放在旁边,是一直在开着,但是在拍摄之前,我拿着这个机器拍摄的时候,我就知道这个镜头,我父亲去世的镜头我是绝对不能拍的,不能拍,土本典昭的摄影师在北京中国纪录片交流周的时候谈到的,土本典昭曾经说过,人生是有三个事情是不能拍的,拍记录片的导演必定不能拍的,不准拍,“第一,出生,出生的那一刻绝对不能拍,第二是,做爱,第三个是死亡,死亡的那一刻绝对不能拍。”在拍摄之前,我并不知道会有这种说法,但我自己在拍摄的时候,之前我就认为绝对不能拍这个镜头,因为对我自己来说,每次剪辑要面对这个素材,每次看片子要面对这个素材都是非常痛苦的一件事情,当然机器摆在旁边的时候,是一直在转的,我也没有去管它,是在去世之前,几分钟里,磁带就用完了。这个机器就已经停在那了。仅此而已,当然,如果是在拍别的人死亡,你会不会如此狠心的下得了手,可能是。可能真的是这样。如果别人跟我没有太大关系,那干嘛不拍呢。因为这会有话题的,对于导演来说,没有话题你怎么叫成功。
主持人(傅剑锋):在你父亲过世的这个镜头上,我从观众的角度来说,这个镜头停留了好几分钟,会觉得有些残忍,说实话,我看的时候,心里很难受,前面还是一个健康的人,到后面突然就变到骨瘦如柴,我当时感觉到下面很多同学看的时候,心里面很难受,“哇”的一声惊叫。这个镜头很难受,你为什么用这么长时间来表达?
阳:我自己在拍摄的时候,如果说我把这个镜头从这里面去掉的话,整个影像的意义就会被改变了。然后,我觉得自己已经做了让步了,没有拍摄他死亡的那一刻,我已经做了让步了。我自己经历过现场看到他一步一步的从一个活蹦乱跳的人变到最后躺在床上,骨瘦如柴,经历过现场,基本上每天都不能睡觉,每天等着他,一会要喝水,食道已经堵塞了,所以我在看影像的时候反而没有太大的感受了。也没有想到会给观众造成心理负担。
我记得我有一个同学,他是摄影系的,拍过《七区病房》(注:张天辉),他看了之后他就说,他那天晚上睡不着觉。
主持人:我倒觉得关于病痛,关于死亡这样一个镜头,任何一个人都有必要去看的。我觉得看一看是好的。你不去想不去看,不等于没发生。
主持人(傅剑锋):我替同学问啊,这个纪录片有点闷,是不是可以更短点?
阳:我的片子算是很短的了,呵呵。赵亮,林鑫,王兵,这些导演都是很长的片长,动不动就几个小时。我自己今天有意识的特别来控制时间,一个半小时,用了一般影院的标准长度。记录片的剪辑难度就在于它是一个机位的,剪断的话它就会跳,有的时候情绪必须要足够长的时间去酝酿才会有,我在拍摄的时候还是觉得不够专业,我是学编剧的,在电影学院是不太有机会接受一些导演的分切镜头和场面调度的教育,只能自己现场摸索。对人生,生老病死真得很自然,如果是以旁观者的眼光来看的话,真的没有什么值得悲哀的。但问题是,因为我们有可能是当事人,如果我们所有的人都能面对生老病死完全没有了感情的话,那就是菩萨,就成佛了。问题是我们都在生活之中,我们必然要进入的,这是逃避不了的是吧。没有人躲得掉。
观众:父亲去世的那个场景我们都很震撼,为什么在父亲临死前,他一定有很多不舍,牵挂,为什么不让母亲见最后一面?还有那个最亲的孙子,这个小生命也许会给他带来一些安慰。为什么不让他们见最后一面呢?你是因为有导演成分加进去,为什么不增加一些感情,亲情的素材?
阳:这个问题特别关键,就是通常我们所在故事片里面看到的临终的场景,在这个片子里没有出现,但实际是,大多数农民都是这样死去的,比如说我拍到的那么多葬礼里面的,很多人,他们都是家人出去干活了,或者都是家人在外面做什么事情,吃饭什么的,然后回到屋子里面发现人已经死了。我也没有料到说父亲会在这个时候去世,当时的情况是,我弟弟正忙着领着全村的村民抗震救灾,那是地震后不久,我父亲去世是6月3号,我妈在山上干活,就在这个时候你是不知道具体的,虽然你知道他是这段时间要去世,但并不意味着你知道具体什么时候去世。因以故事片为参照,就觉得不必要。
还有一个就是,父亲也不愿我妈到他那个房间里去,而且曾经有过几次,我妈到他卧室里面对他说,你就念“阿弥陀佛”吧,“阿弥陀佛”会来接应你的。我是用注射的针筒给我爸喂水,我爸就抓起那支针筒向她扔过去,他根本不想我妈出现在他面前,所以我反而觉得不让她出现在面前会更好。还有,医生的建议,医生建议说不要把孩子带进去,因为他会觉得对孩子有心理阴影。
观众:照刚刚你回答,是不是让父亲这样孤独的死去也是你导演当中的一部分?第二个问题是,刚刚你在评论你这一部作品的时候,我感觉一直在从导演的层面在评论,我比较想了解您作为人子,作为人亲,然后看到,亲身经历过一场如此多的变故,然后将其放映,从人子这个角度,我想了解一下。
阳:第一个问题已经回答过,显然不是主观安排的,去世是不在我们的意料之中的,遇到这样的事情,我要想打电话叫我弟弟回来已经不太可能了。事实上是,在这期间,有几次病危,有几次我怀疑我父亲要去世了。我弟弟呢,正好和我爷爷在外面做法事,我赶紧打电话让他回来,回来之后,我和弟弟在我爸床前坐了一个晚上,他并没有过世,然后就是这样的事情,狼来了的事情够多了之后,也不会觉得非要打电话,而且打电话他也不一定能赶回来,这是没办法的,这就是说,不是想要他孤独的死去,毕竟我还在他旁边,我一直守在他旁边,这就是我爷爷,我村子里亲戚都觉得我是一个特别孝顺人的原因,他们觉得我是一个特别孝顺的人,因为我奶奶去世的时候也是我和我大伯在旁边待着,我父亲去世的时候又是我一个人在旁边待着,他们说,你看,这个大孙子,这个大儿子,远在广州待着呢,亲人过世的时候,就他一个人送终,所以他们觉得这是特别好的一件事情。
第二个问题,您问的特别好,我刚才一直在说什么导演啊导演,其实是逃避吧,你不可能要求我面对这么多的人突然之间沉浸到一种很悲伤的情绪里面去,这种情感只能一个人,在背后去,其实我经常会梦见他,经常会梦见他去世的那一刻,然后惊出一身冷汗,醒来。我想,每个有亲人去世的朋友都会经历这些。显然我刚才一直在笑,一直在说导演,一直在说艺术啊什么的,都是在逃避。
观众:您说您的电影在另一个版本中最后一个镜头加了一个你父亲骑摩托车的场景,请问这个场景有什么意味在里面吗?
阳:因为我们都知道看电影的时间是线性的,一个半小时,从七点钟到八点钟,这个线性的时间会给我们一个暗示,在银幕上呈现的后发生的事情,就是后来发生的事情,所以我把拍摄到的片段里面,那一个骑摩托车的场景也就是我跟着我父亲和堂弟去做一个法事时拍下来的,特别抒情的一个镜头,就我坐在我堂弟的摩托车上,拿着摄像机拍他在旁边骑着摩托车飞驰,特别有感觉的一个镜头,我把它放在后面只是寄托一个希望,他虽然已经死了,但他还活着,就是这个意思。谢谢。
现象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记者:4-EVER
责编:107C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