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论坛
电影节
档案
影片
影人
电影节
基金
机构
群组
新闻
成员
活动
您好,请
登录
或
注册
(转载)社会需要什么样的稳定?
2009-10-14 12:08:24 来自:
107cine
转自《杂文报》
2009年10月9日
,作者:叶知秋
小平生前有一句名言:“压倒一切的是稳定”。朴素的语言里闪烁着理智的火花。是啊,我们失去的时间太多了,我们太需要发展了!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像过去那样政治运动连绵不断,连正常生存都成了问题,谈何发展?于是,在我们的大政方针里,改革,发展,稳定往往成为三个重要的概念。
但事情就怕庸俗化和绝对化。有些人没有吃透小平教导的真谛,对稳定进行形而上学的理解和操作。为了所谓稳定,他们剥夺了宪法规定的公民正常的民主权利和人身权利,且不说游行、集会、结社等等,就说上访吧。上访本属群众反映意见和呼声的正当权利,信访工作也是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重要渠道。群众有问题找政府,这是对政府的信任,如果置之不理或敷衍塞责,不但有违政权宗旨,而且致使群众有话无处说,有冤无处诉,不满情绪不得排解,只好积压在心。但社会对公众情绪的包容是有一定限度的,一旦达到极限,就会民怨沸腾,最终在沉默中爆发,历史上有多少这样的先例啊!但实际生活中,有些地方对群众感情淡薄,对群众意见麻木不仁,对群众疾苦漠不关心,莫说主动深入民间访贫问苦,就是群众找上门来,也被一推六二五,草草打发。群众反映的问题在当地得不到解决,自然就要有越级访;问题触及到多人利益,自然就会有集体访。这是很自然很简单的因果关系,但那些官老爷不去反思自己的失职,反而对那些越级上访、集体上访者围追堵截,甚至抓回来关起来,严加讯问,还美其名曰“依法治访”。
治乱之情,皆道上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事情?上面有很大责任,不能光怨基层干部。为了维护自己辖区内的稳定,上级往往给下级规定,各自管好自己的人,谁地盘上出现越级访,就拿一把手是问,并有严格的处罚措施,一起如何,两起如何,直至摘掉乌纱帽。多么严厉的措施啊!可惜没有规定如何从根本上解决群众上访反映的问题。———当然各位领导的讲话里,各级政府的文件里,各家报纸的社论里,都反复强调了执政为民,关心群众云云,但多是正面要求提高认识,泛泛而谈摆正位置,唯独没有硬性措施。这就是我们一些行政行为的致命缺陷,该硬的硬不起来,不该硬的却比石头还硬!在这种情况下,谁还费劲巴力地解决老百姓反映的那些杂碎事儿呢?把人一抓多省事!由此,好多干部脾气越来越大,耐心越来越小了。
自古以来,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我党上台执政靠的是百姓拥护。要想长期执政,仍然离不开百姓拥护。要想得到百姓拥护,必须痛下决心,拿出硬招,管住那些在百姓身边而又不为百姓办事的官员。不由想起明太祖朱元璋的手段来,朱元璋崛起于社会底层,对群众疾苦特别是告状难有所了解。为了争取民心,巩固政权,他允许百姓越级诉讼,直至进京告状。为防备地方官横加干扰,他又特别颁旨,各级官府及关卡要道对上访民众要保证通行,如“敢有阻挡者,其家族诛”!规定够硬的吧,他做的比说的还硬。洪武十九年(1386年),嘉定县百姓郭玄二等人,越级进京,控告本县“领导”杨凤春鱼肉百姓。途经淳化镇时,被该地官吏马德明、何添观扣留。太祖大怒,处马袅首,处何刖刑,而郭玄二等人却得到安抚奖赏。如此,哪有百姓不拥护的!当然法史学家对于朱元璋的重典治吏臧否不一,但毋庸讳言,治民先治吏确属卓见。自明以降,又四百年过去,而今人民不再是政权治理的对象,而成了把握政权的主人,各级官员则是公仆,主人对公仆要求严一些,何尝不可?
其实,上访问题反映的只是错误稳定观的一个侧面,但实际上远远不止上访问题。要给人以表达意愿的基本自由,心声表达出来了,心理也就平和了,平和养无限生机。对公众要有一个基本的估价,对自己要有起码的自信。现在一些人敏感过度,像“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样,生怕闹出什么乱子来,这实际上是缺乏自信的表现。表面上看似乎对社会负责,实际上压抑民心,给社会埋下了动乱的种子。历朝历代,民心顺畅则天下稳定,民心凝聚则社会发展,反之,民心怨忿则天下将乱。罗伯斯庇尔曾对稳定繁荣的社会秩序作如下描述:“在这种秩序下,公职人员服从人民,而人民服从正义;在这种秩序下,祖国保证每一个人的幸福,而每一个人自豪地为祖国的繁荣和共荣而高兴;在这种秩序下,一切人都因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而成为高尚的人。”这是多么祥和美好的社会景象啊!
我们必须清楚,对一个正常的社会而言,稳定绝不是万马齐喑式的窒息,那样只能从表面上掩盖社会矛盾,形成粉饰太平的假象,反而从实质上更加激化矛盾,促使社会的深度不稳;稳定绝不能剥夺人的正常权利,稳定为了什么?为了发展。发展为了什么?为了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需要,为了更好的实现人的价值,一句话,发展的最终归宿是人的发展。牺牲人的正常权利而强调什么稳定,不仅是成本太高,而且是不折不扣的本末倒置!稳定绝不是把每个社会成员变成破庙里僵死的泥胎,固然不会乱说乱动,但没有思维,没有活力,没有创造,社会怎样发展?没有了作为目的的发展,作为手段的稳定还有什么意义?
分享到:
相关链接:
推荐给朋友
关注此话题
2009-10-14 12:18:21
107cine
图片鉴定
你的回应...
请先
登录
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现象杂谈
IntisarMaderner
加入了现象网,大家鼓掌!
小平生前有一句名言:“压倒一切的是稳定”。朴素的语言里闪烁着理智的火花。是啊,我们失去的时间太多了,我们太需要发展了!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像过去那样政治运动连绵不断,连正常生存都成了问题,谈何发展?于是,在我们的大政方针里,改革,发展,稳定往往成为三个重要的概念。
但事情就怕庸俗化和绝对化。有些人没有吃透小平教导的真谛,对稳定进行形而上学的理解和操作。为了所谓稳定,他们剥夺了宪法规定的公民正常的民主权利和人身权利,且不说游行、集会、结社等等,就说上访吧。上访本属群众反映意见和呼声的正当权利,信访工作也是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重要渠道。群众有问题找政府,这是对政府的信任,如果置之不理或敷衍塞责,不但有违政权宗旨,而且致使群众有话无处说,有冤无处诉,不满情绪不得排解,只好积压在心。但社会对公众情绪的包容是有一定限度的,一旦达到极限,就会民怨沸腾,最终在沉默中爆发,历史上有多少这样的先例啊!但实际生活中,有些地方对群众感情淡薄,对群众意见麻木不仁,对群众疾苦漠不关心,莫说主动深入民间访贫问苦,就是群众找上门来,也被一推六二五,草草打发。群众反映的问题在当地得不到解决,自然就要有越级访;问题触及到多人利益,自然就会有集体访。这是很自然很简单的因果关系,但那些官老爷不去反思自己的失职,反而对那些越级上访、集体上访者围追堵截,甚至抓回来关起来,严加讯问,还美其名曰“依法治访”。
治乱之情,皆道上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事情?上面有很大责任,不能光怨基层干部。为了维护自己辖区内的稳定,上级往往给下级规定,各自管好自己的人,谁地盘上出现越级访,就拿一把手是问,并有严格的处罚措施,一起如何,两起如何,直至摘掉乌纱帽。多么严厉的措施啊!可惜没有规定如何从根本上解决群众上访反映的问题。———当然各位领导的讲话里,各级政府的文件里,各家报纸的社论里,都反复强调了执政为民,关心群众云云,但多是正面要求提高认识,泛泛而谈摆正位置,唯独没有硬性措施。这就是我们一些行政行为的致命缺陷,该硬的硬不起来,不该硬的却比石头还硬!在这种情况下,谁还费劲巴力地解决老百姓反映的那些杂碎事儿呢?把人一抓多省事!由此,好多干部脾气越来越大,耐心越来越小了。
自古以来,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我党上台执政靠的是百姓拥护。要想长期执政,仍然离不开百姓拥护。要想得到百姓拥护,必须痛下决心,拿出硬招,管住那些在百姓身边而又不为百姓办事的官员。不由想起明太祖朱元璋的手段来,朱元璋崛起于社会底层,对群众疾苦特别是告状难有所了解。为了争取民心,巩固政权,他允许百姓越级诉讼,直至进京告状。为防备地方官横加干扰,他又特别颁旨,各级官府及关卡要道对上访民众要保证通行,如“敢有阻挡者,其家族诛”!规定够硬的吧,他做的比说的还硬。洪武十九年(1386年),嘉定县百姓郭玄二等人,越级进京,控告本县“领导”杨凤春鱼肉百姓。途经淳化镇时,被该地官吏马德明、何添观扣留。太祖大怒,处马袅首,处何刖刑,而郭玄二等人却得到安抚奖赏。如此,哪有百姓不拥护的!当然法史学家对于朱元璋的重典治吏臧否不一,但毋庸讳言,治民先治吏确属卓见。自明以降,又四百年过去,而今人民不再是政权治理的对象,而成了把握政权的主人,各级官员则是公仆,主人对公仆要求严一些,何尝不可?
其实,上访问题反映的只是错误稳定观的一个侧面,但实际上远远不止上访问题。要给人以表达意愿的基本自由,心声表达出来了,心理也就平和了,平和养无限生机。对公众要有一个基本的估价,对自己要有起码的自信。现在一些人敏感过度,像“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样,生怕闹出什么乱子来,这实际上是缺乏自信的表现。表面上看似乎对社会负责,实际上压抑民心,给社会埋下了动乱的种子。历朝历代,民心顺畅则天下稳定,民心凝聚则社会发展,反之,民心怨忿则天下将乱。罗伯斯庇尔曾对稳定繁荣的社会秩序作如下描述:“在这种秩序下,公职人员服从人民,而人民服从正义;在这种秩序下,祖国保证每一个人的幸福,而每一个人自豪地为祖国的繁荣和共荣而高兴;在这种秩序下,一切人都因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而成为高尚的人。”这是多么祥和美好的社会景象啊!
我们必须清楚,对一个正常的社会而言,稳定绝不是万马齐喑式的窒息,那样只能从表面上掩盖社会矛盾,形成粉饰太平的假象,反而从实质上更加激化矛盾,促使社会的深度不稳;稳定绝不能剥夺人的正常权利,稳定为了什么?为了发展。发展为了什么?为了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需要,为了更好的实现人的价值,一句话,发展的最终归宿是人的发展。牺牲人的正常权利而强调什么稳定,不仅是成本太高,而且是不折不扣的本末倒置!稳定绝不是把每个社会成员变成破庙里僵死的泥胎,固然不会乱说乱动,但没有思维,没有活力,没有创造,社会怎样发展?没有了作为目的的发展,作为手段的稳定还有什么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