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张元《疯狂英语》——多数人不一定就是合理的

2009-09-26 20:21:16   来自: 雅堃 (北京)  评论 英语也疯狂
    看完张元的这部纪录片,加之前天刚刚看完梁晓声的成名作《一个红卫兵的自白》,感受颇多,只尽我所能简单说说。
  
   有点后悔没有早些看到这部片子,那样我可能就不会扔那么多钱给新东方一类的英语培训机构了。不过很庆幸,由于疯狂英语集训营学费太贵,我以前并没有财力到那里“智力投资”。
  
   张元是个很优秀的导演,因为是纪录片,需要把导演的个性减少到最低,所以整部片子显得很中立,没有评价。但是张元却又通过一些巧妙的手法,将自己的观点隐晦的表达了。很搞笑的是CCTV网站上对这个片子的一个评价:
   “影片真实地记录了李阳演讲时人头攒动,人心激荡的场面,同时也表现了当代中国年轻人真实的精神面貌和心态。
    《疯狂英语》通过不同的层面记录了李阳---一个世纪末英语天才的讲课过程。影片通过导演张元的视角去观察伴随而出现的一切现象,展现李阳的教学法,影片由在极具特色的地方的演讲现场、采访、李阳回忆其创造英语教学法的过程以及社会知名人士对李阳教学法的评价等几个部分组成。影片在80分钟内营造出一个真实的具有MTV般煽情力量的氛围;听演讲的学生、军人、警察、工人就像参加一场大型演唱会一样,尽情地、百分之百的投入,跟随李阳一起高声朗诵英语。在影片中您将看到一个英语不及格的大学生是如何成为一个英语演讲家的传奇故事......”
  
   不知影评人真是这样想,还是故意这样说。如果是前者,那中国的影评事业就大大地可悲了。
  
   在我看来,与其说张元表现的是李阳和疯狂英语,倒不如说他解构了中国人的群体效应。再看全片的过程中,我的脑海中不断浮现的是《意志的胜利》中的场景。那些大声呼喊,那些挥舞手臂……多么相似!还有涌入我头脑的是一些似乎见过又没亲眼见过的场景:文革、六四、法轮功……对不起,中国人的群体大脑还很弱。
  
   所以任何有政治头脑的人,看到“一呼百应”的场景,要么感到威胁的紧张,要么感到投机的兴奋。而作为一个商人,李阳,则只需要看到后者。
  
   影片的最后,李阳对他的员工说:“全国有那么多的英语培训机构,为什么疯狂英语能长盛不衰,到哪里都有那么多的追随者?成千上万?”这个问题问得好。李阳当然说这是因为疯狂英语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好,但是依我看倒不如说是他准确利用了中国群体的“少根筋”现象。一集群,就变傻;一忽悠,就相信。李阳的“传销教学法”确实吸引了不少人,但是也再次证明了一个真理:多数人不一定就是合理的。
  
   没错,李阳就是一个商人,所推销的商品就是自己的口才。他的确是一个天才的演说家,杰出的演员,但称其为“老师”则属言过其实。张元拍摄了李阳在不同场合、面对不同观众所用的略有不同的演讲策略,以及一些几乎每次都要拿来说的例子和故事。最后李阳接受采访时自我剖析了自己的演讲策略,说用四个故事就能打动所有的人,这个时候,我看到了这四个应该还算真实的故事背后,一个并不够真诚的李阳。
  
   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常说,中国缺乏的是具有批判意识的公民。这一点在这部片子当中得到了集中的体现。在所展示的数十场演讲中,不论是几岁大的乡村小学生,还是二十多岁清华的天之骄子,对李阳的演讲反应几乎都是一致的。崇拜的眼神,服从的行动,疯狂的叫喊。可见中国人的智商发展也不过如此。从始至终,没有出现过任何一个怀疑的声音,没人问一句为什么。作为张元这样的导演,只要其间有人质疑,他的镜头是决不会放过的。但是我等待又等待,没有。
  
   整部影片里,提出质疑的也只有张元本人。
  
   张元在片中穿插了一些空镜,其中有一个特别耐人寻味。李阳到一所农村小学演讲,之后张元拍摄了这片土地裸露的本质:广阔的农田,一个农民在弯腰除草,一个农妇挑担子缓缓走过。在这里我们看不到张元有一点儿要教化我们“用知识改变命运”、“走出贫瘠大山”之类的意思,相反,疯狂之后所回归的宁静、质朴、甚至是美丽,仿佛才是真正属于这里的东西。
  
   还有一个让我印象颇深的细节:李阳在清华的演讲上说,为什么要学英语呢?是因为我们要make money! 我们要占领三大市场:日本、美国、欧洲!后来他在一个农村学校演讲时又讲到为什么要学英语呢?Make money! Make money internationally! 占领三大市场:美国、日本、欧洲!他让所有的孩子跟着他喊这几句话,又单拣出其中一个小男孩跟他大声喊。如果说在清华的演讲中,学生们感到认同是因为被李阳的话所激发出来的虚无飘渺的民族自信心,以及对社会和钱的认识,那么农村孩子们跟他大喊就越发的没有厘头起来。看这段场景的时候我不禁在想,这些眼神如此干净的孩子知道什么是international money吗?知道日本美国欧洲在哪吗?这些与他们的生活又是多么的不搭界啊!张元的态度,就在许许多多这样的对比和细节中,不经意的流露了。
  
   看完全片,对李阳的评价再也好不起来。首先看看他的演讲所针对的人群:张元所展示的数十场演讲中,只有一场在高校——清华,其余是小学、中学、部队、企事业单位。影片开头所展示的那些疯狂英语的学生有:大叔、大妈。所以第一要诀:少到可能遇见高手的地方去讲。第二,李阳完全可以说他这是为了普及“全民英语”。于是我们可以看到他用大把大把的时间教学生说“Thank you!”“How are you?”这些不超过十个词的句子。把这些句子教好,完全是一个幼师都能做的事情。所以第二要决:言多必失,浓缩的才是精品。第三,实在搞不懂他那些“自创”手势和说英语有什么联系。我看记住一句话的手势可比记住这句话本身难多了。但是那么多天真群众竟然还真笃信了“只要记住我的手势,就能说地道英文”的说法,乐此不疲的有样学样。所以第三要决:形式要大于内容,越花里胡哨越能分散人们的注意力。
  
   这位出色的商人、推销员、演说家、表演艺术家的英文究竟如何呢?张元在其间穿插了一段外国记者对李阳的访谈。很搞笑的是,这位外国记者其实中文说得很好。李阳在采访开始时常规问题中还是用英语回答的,当然这些问题都是被问过无数遍的,也答过无数遍的,想必答案也早就拟好烂熟于心的。后来那个记者问了一个不常见的问题:为什么前一日的演讲中提到日本问题。李阳说了两句英语之后竟然开始用中文作答了,答了一段时间之后才终于又开始讲英文了,不过从那段英文开始,又有“答案拟好烂熟于心”之嫌了。张元偏偏选了这一段采访进行穿插,想必还是有其深意的。至于从我本人的角度,也没觉得李阳的英语水平高到哪里去,他的美式口音,我也能自信不比他差;至于表达能力嘛,我也自信他比我强不了很多吧!不是说我有多好,只是我见过太多比他英语说得更地道的中国人了。况且中国在海外人员数十万人,他的英语水平与真正的高手相比着实还有,什么?差距!
  

你的回应...

请先登录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本评论版权属于作者雅堃 ,并受法律保护。除非评论正文中另有声明,原创评论采用创作共用(署名·非商业用途·保持一致)协议发布。转载评论(包括blogger转载自己的作品)以来源处的版权声明为准。

影片信息 . . . . . . (回到影片页面)

片名:
疯狂英语 
导演:
张元 
编剧:
 
上映年度:
1999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 
主演:
顾长卫, 李阳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电影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