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论坛
电影节
档案
影片
影人
电影节
基金
机构
群组
新闻
成员
活动
您好,请
登录
或
注册
Noa艺术空间举办影展 五部独立电影滚动展映四十天
2009-09-20 14:10:11 来自: fanhallfilm
(现象网北京报道)由Noa艺术空间主办的为期40天的“现象影展”于9月19号下午3点在798 Noa艺术空间开幕,策展人邢隽隽、《
我们是省略号
》导演
崔子恩
、《
热闹
》《
外面
》导演
王我
、《
烧烤
》导演
耿军
、《
皮村
》导演
王德志
;《碎片》话剧剧组成员等等都出席了开幕式。(说明:此次现象影展不是现象网主办的,只是主办方刚好把影展名称定为“现象”)
策展人邢隽隽主持了与参展影片导演的访谈会。会后实验诗剧《碎片》进行了现场演出,演出后观众自由讨论的气氛十分热烈。下午5时整,5部参展影片的联合剪辑版本开始了为期40天的以艺术展览方式的滚动展映。
访谈期间导演崔子恩谈到有关中国独立电影现状时说:对于量来说,其实现在独立电影的现状相对以前每年几部到现在的每年几百部,甚至在总数上还超过了国产主流影片,他已经是‘多数’了。从我参加国际影展的经历来说,去参加影展的中国影片假如说有十个那么一定有7个、8个是独立的。因为主流的在体制的审查里面大部分也被审查掉了,就算其小部分它也已经被票房、院线给淹没掉了。相对而言,独立电影还能有与观众更多自由见面的机会。
在谈到有关独立电影的教育问题时,导演王我与崔子恩以
栗宪庭电影学校
独立电影培训班的实际任职经验来说:我们并不是在教授,而是跟参与的人一起工作、一起学习、一起生活、一起研讨,是没有老师带学生这样的概念的。我们所有的课堂方式都是互动的而不是填鸭式的。只是说我们实际的拍摄经验比较多、视野相对比较全面,那我们发言的时间稍微长一点而已。
记者与描写打工青年环境的《皮村》王德志导演聊参与一些影展的感受时,他说:他很尴尬,他与他们是两个维度的世界。出现这样的现象归根结底就是说你的电影是拍给谁看的?比如说我拿《我们是省略号》放给我们打工子弟学校那些学生、老师看时,他们都跟我说他们看完了很迷糊。
在谈到影像与当下社会的关系时,导演耿军则简洁的说:我只是在把心里所认为的社会用影像表达出来。
策展人邢隽隽的影展阐述
这次参展影片的崔子恩、王我、耿军、王德志四位导演,分别从不同视角拍摄和记录了在社会底层人群的生活状态,反应了目前社会背景下,一些弱势群体的现实生存境况。透过这些镜头,影片导演们通过这些日常事件,用非常朴素的方式充分体现并还原了真实的样子,那些生命的无力、脆弱、焦灼、挣扎和无序存在着。当人们面对这些场景,也许看到了这些现象并不以为然、熟视无睹,视觉和感觉的麻木,更加可以理解为一种习惯,甚至是一种妥协。而在这种常态下,目前我们所生存的环境中这一层人群的需求和愿望尽管显现得微不足道,但那些在镜头里和镜头外的现象仍然折射了整个中国社会的一些现实状况。这些中国式的现象,有着特定历史背景下存留的特点。影片导演们各自客观的揭开了这一层面,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一些已经习以为常的景象中所深刻呈现的令人焦虑和无可奈何的东西。
影片中的种种现象在继续发生着,但把这些现象用展映的方式推到人们面前,是希望观者在驻足观看影片的过后,能够引发思考一些问题,并审视自身的价值、观念、行为、以及有关生活的态度,更加关注中国社会的现在和将来。
邢隽隽
现象网独家稿件 转载请注明出处
记者:泥巴
分享到:
相关链接:
推荐给朋友
关注此话题
2009-09-21 19:37:10
王小核
(Le cinema, art de l\\\\\\\\\\\\\\\'espace)
今天下午5点多到了,关门啦~~~
2009-09-23 09:40:27
非专业说话
国庆节中秋节馈赠佳品
你的回应...
请先
登录
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电影论坛
策展人邢隽隽主持了与参展影片导演的访谈会。会后实验诗剧《碎片》进行了现场演出,演出后观众自由讨论的气氛十分热烈。下午5时整,5部参展影片的联合剪辑版本开始了为期40天的以艺术展览方式的滚动展映。
访谈期间导演崔子恩谈到有关中国独立电影现状时说:对于量来说,其实现在独立电影的现状相对以前每年几部到现在的每年几百部,甚至在总数上还超过了国产主流影片,他已经是‘多数’了。从我参加国际影展的经历来说,去参加影展的中国影片假如说有十个那么一定有7个、8个是独立的。因为主流的在体制的审查里面大部分也被审查掉了,就算其小部分它也已经被票房、院线给淹没掉了。相对而言,独立电影还能有与观众更多自由见面的机会。
在谈到有关独立电影的教育问题时,导演王我与崔子恩以栗宪庭电影学校独立电影培训班的实际任职经验来说:我们并不是在教授,而是跟参与的人一起工作、一起学习、一起生活、一起研讨,是没有老师带学生这样的概念的。我们所有的课堂方式都是互动的而不是填鸭式的。只是说我们实际的拍摄经验比较多、视野相对比较全面,那我们发言的时间稍微长一点而已。
记者与描写打工青年环境的《皮村》王德志导演聊参与一些影展的感受时,他说:他很尴尬,他与他们是两个维度的世界。出现这样的现象归根结底就是说你的电影是拍给谁看的?比如说我拿《我们是省略号》放给我们打工子弟学校那些学生、老师看时,他们都跟我说他们看完了很迷糊。
在谈到影像与当下社会的关系时,导演耿军则简洁的说:我只是在把心里所认为的社会用影像表达出来。
策展人邢隽隽的影展阐述
这次参展影片的崔子恩、王我、耿军、王德志四位导演,分别从不同视角拍摄和记录了在社会底层人群的生活状态,反应了目前社会背景下,一些弱势群体的现实生存境况。透过这些镜头,影片导演们通过这些日常事件,用非常朴素的方式充分体现并还原了真实的样子,那些生命的无力、脆弱、焦灼、挣扎和无序存在着。当人们面对这些场景,也许看到了这些现象并不以为然、熟视无睹,视觉和感觉的麻木,更加可以理解为一种习惯,甚至是一种妥协。而在这种常态下,目前我们所生存的环境中这一层人群的需求和愿望尽管显现得微不足道,但那些在镜头里和镜头外的现象仍然折射了整个中国社会的一些现实状况。这些中国式的现象,有着特定历史背景下存留的特点。影片导演们各自客观的揭开了这一层面,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一些已经习以为常的景象中所深刻呈现的令人焦虑和无可奈何的东西。
影片中的种种现象在继续发生着,但把这些现象用展映的方式推到人们面前,是希望观者在驻足观看影片的过后,能够引发思考一些问题,并审视自身的价值、观念、行为、以及有关生活的态度,更加关注中国社会的现在和将来。
邢隽隽
现象网独家稿件 转载请注明出处
记者:泥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