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北京颂歌

2009-09-10 18:19:39   来自: 唱诗
  第四届北京独立电影展,是开心的一届影展。
  BIFF的选片更加注重民间性和对新人的鼓励。这次的影展作者来自更广阔的领域。学工学农,南北西东。四化建设的每一个村镇城乡都潜伏着不露真相的高人——独立电影导演。他们不认为电影一定要进入课堂学习,将“学院派”作为带有谐谑意味的称呼加以嘲弄。网络、DVD、DV机为他们提供了最大的学习资源。他们更具有动手能力和现场经验。他们有着非常生猛海鲜的创意;有着冷热酸甜想吃就吃的胆量;有着一片顶五片的制片效率。当屏幕上影片的最后一行字幕结束,他们打开光驱,将DVD装进盒子,就抗起了DV机,腰也不疼了,腿也不抽筋了,没有蛀牙……
  上下铺的公寓像是回到大学宿舍,每夜直到东方发白才不情愿的睡去。在独立电影形式内容更加多元;数量更加庞大;导演身份和履历更加复杂的今天,每个人的审美和喜好却也愈来愈难以统一,不但对电影整体的认识有太多分歧,各种细节的观点也越来越对立。在“独立”的意义上,这绝对是一个积极的现象。
  剧情片大都工整老套谦逊规矩,像是听话的小学生,《反刍》看似实验其实是一个有着空洞理想、阅历多彩但基础薄弱的留级生。很难看到《好多大米》和《几颗智齿》这样改写电影笔画的怪胎神童,也没有像《马乌甲》这样充满诗意,有着丰富电影语言的宗派高手。
  短片是电影中最尖锐的锋芒。寓言小品还是情景片段,都有着浓缩的品质和极高的想象力。国际导演这些年的一些短片合集常看的人想站起来鼓掌叫好。看过的短片中,对应亮的《慰问》、马来西亚导演刘成达的《追逐猫和车》、薛鉴羌的《三只小动物》和从峰的《持遥控器的人》均印象深刻。
  闭幕影片《果》掀起了影展最后的高潮。观众对这种充满着虚情假意和电视剧套路的片子忍无可忍,形成了群殴般的围攻之势。“肤浅”的评价带动一片掌声。甚至有观众在表杨这部电影的时候竟用上了“虽然你的电影还算不上垃圾片”这样让人忍俊不禁的说词。但我想,这种电影在可爱的魔幻现实主义祖国一定有一大群拥趸,这种放映的情况,也只能发生在宋庄。
  最后的酒会在宏伟老师家,王老师酒兴大发高临板凳歌以咏志,长啸“原来的我”,不管是原来的小武,还是如今的各位,每一张脸让我想起至今都感觉那么美好!
  

2009-09-10 19:56:22  非专业说话

  《果》就一个字,烂片
  

2009-09-11 00:40:56  王我 (兲朝)

  从中发现,其中一女主角很适合演电视剧,而且能红。
  

你的回应...

请先登录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电影论坛

HBVfziAcSaxTvjGE 加入了现象网,大家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