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入围影片《我的糖》导演专访 张晖林:是为了自己的一个心愿

2009-09-10 13:03:38   来自: fanhallfilm
  (现象网北京报道)日前《我的糖》入围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竞赛单元,导演张晖林将角逐新锐导演奖。在刚结束的第四节北京独立电影展,《我的糖》在现象影院进行了全球首映。
  
  

  
  与《十七岁的单车》讲进城打工的青少年;《阳光灿烂的日子》讲大院里的孩子等等不同,《我的糖》是讲的是北京本地四合院里的青春残酷物语,它更多了一份亲切与日常。访谈过程中的笑声与导演手中的香烟一样接二连三。于是我们的采访也从香烟开始......
  
  (脏话)要去掉的话在现场我都不知道现场怎么让演员去演了。
  
  考前班这样一个小的乌托邦般的环境,它绝对给当时我们这样的小孩提供了一种你想象不到的自由,这样的自由是一种很致命的习性。
  
  所以外景戏拍得很痛苦、提心吊胆的。
  
  拍戏第一天开始我就跟所有的人说:如果这期间每天都是一个蓝天的话我就每天买一瓶法国酩悦香槟存着做杀青酒,然后19天就存了15瓶大大的,在杀青刚半个小时内就没了。
  
  本来我也不想对这个死有任何的铺垫,死就是一个很平常的事。
  
  我觉得这两年国内的独立电影有些偏沉重,真正的独立电影应该是各种类型都有才好。
  
  独立是个精神,在电影本体的各个方面作品也是要合格于电影这个概念的。

  
  
  记者:我看《我的糖》第一感受就是必须中途退场好几次,实在憋不住要抽烟。
  张晖林:呵呵,里面抽烟镜头太多是吧?这样很勾引人抽烟是么吧?而且还脏话太多是吧?如果写剧本把脏话去掉了,那主角那种小孩肆无忌惮的性格特征就不见了。要去掉的话在现场我都不知道现场怎么让演员去演了。仅脏话这一点就完全切掉了审批的所有可能性。
  
  记者:主角以一个美术生的身份出现让我倍感亲切,因为我也有过同样的考前班经历。
  张晖林:这也是我个人的情结吧,我和王竞都有过上考前班的经历。为了上大学就去学了美术,美术班的生活、学习状态和学校的课堂是很不一样的。它相对来说很放松很自由又带着某种不知名个性,就算在画室抽烟等都是被允许的。抽烟这样的事要是把它拉回到我们18年前那是很要命的。他会让一些你不认识的姑娘出现在你边上,而且一般画画的女孩又比较吸引人,她也许不好看但她知道怎么去吸引人。考前班这样一个小的乌托邦般的环境,它绝对给当时我们这样的小孩提供了一种你想象不到的自由,这样的自由是一种很致命的习性。当我把片子放给我原来那帮同学去看,他们就忍不住要笑。这个画室本身也是一朋友开的,地方也不错,这样的环境、气氛则十分适合这样的残酷青春故事的展开。
  
  记者:对于外景的选择方面,好像有些许别扭。
  张晖林:主要是没钱。本来有场大的外景戏是要在国子监拍的,但人员流动特别大我们那几个人根本不可能把握好场面。这场戏拍了20多条没有一条不穿帮能用上的,永远会过来一人在镜头前晃悠。记得有一条戏,有个老头带着孙女晃到镜头前,双手举V字咿咿呀呀的摆姿势,哈哈......。你根本拦不住。后面的外景都是从内往外套的,庆幸的是还有几个外景点:卢沟桥、画室等等都选得挺满意的。但在那小四合院的戏最要命就是录音没办法用。车来车过的场噪特别大。后期很难做。
  还有像卖打口碟那几段,我们也没法去营造出那样的环境来,只能凑合。两主演他们自己对这一块也是特别懂的,比如卖打口里面的一些行话他们都懂,但是资金问题实在是没法去搭建这样的环境出来。所以外景戏拍得很痛苦、提心吊胆的。后面拍打架那场戏的时候,我实在想不出辙来了,因为在哪拍都会把控不住现场。最后我只好回电影学校后门,那地方所有人都太习惯拍摄这样的事情了。但是就算这样,当换场到另外一条街是警车还是来了。
  
  记者:钱呢,是有投资方还是你自己的腰包?
  张晖林:20万全是自己的。我之前一直是在拍些宣传片、广告。我会把自己的理想和现实分的特别清楚。拍这样一个青春少年的故事仅仅是为了我自己的一个心愿。20万前后期基本是一半一半,前期稍微多一点。朋友、设备什么能免的都给帮免了。要是把工作人员等等要算上的话,那成本要高出很多很多。我们的化妆师小邰是周迅陈坤他们御用的,为了拍这个片子二十天就没接活。美术师王竞是那个《奋斗》《万家灯火》等等,他们都拍过主流的。
  
  记者:影片的前后周期有多长?
  张晖林:在06年故事就已经写出来了。07年在没工作闲暇时开始写第一版剧本,这个版本时代感太强了,找不到那个时代的东西,拍不了。之后和王竞商量干脆就在北京找个地方拍。于是我们又合写了第二版的剧本,之后在云南休假时写出第三版。开拍已经是08年10月3号了,在22号就收工了。之后一直放在哪里没动它。后期也是在前几天才最后做完。
  拍摄期间倒是有不少好玩的事情。中间不是有个穿厚衣服的镜头嘛,是因为中间突然就变天了。也许这是我们的运气吧,你知道要是没有这场戏那么影片里的时间概念就很难处理。想看叶子黄,叶子就黄了。想拍下雨,雨就下了。因为我们剧组的人都是很熟的,拍戏第一天开始我就跟所有的人说:如果这期间每天都是一个蓝天的话我就每天买一瓶法国酩悦香槟存着做杀青酒,然后19天就存了15瓶大大的,在杀青刚半个小时内就没了。
  
  记者:有个场面是在‘王镜’家弹电吉他,音乐是录得现场还是后期配的呢?
  张晖林:现场放的其实是是林肯公园的音乐。后来我剪完了后给我那作曲的哥们。让他跟着手型对出来,出来后那根本不是节奏,他气得要命。我说我不管,哥们是一个很棒的鼓手。原来那个红磡的摇滚演出时他是窦唯的鼓手,后来是崔健全国巡演的鼓手,后来又是高旗超载、瘦人的鼓手。节奏这一块他是特别在行的。后面的钢琴是一女孩最后配的,这是我第一次用钢琴,自我感觉还蛮流畅的。
  
  记者:片中的‘王镜’这个角色的设置觉得有些值得玩味。
  张晖林:对,它是三孩子里边最后知后觉的,但他的长大最后却是最坚决的。他是那种被逼到墙角以后最义无反顾的。其实最开始那两个男孩在一起他是很诈的,是控制局面的那个。由于中间没有一个值得去争夺的东西。所以‘海儿’也不愿意去当出头鸟。之后‘糖’的出现带来了考验。‘王镜’是有点虚张声势的感觉的,并不像他表现出来的那般强悍。像‘糖’这个角色有些偏中性、有些含糊,她可以很哥们、又可以对你有那个小撩拨。17岁时候的男孩还不会有很完整的异性观,能有个姑娘靠近你就很不错了,哪还会挑呢,呵呵。‘何媛’的出场说到底就是只是一种尝试,王镜是一个不含糊的人、有责任感,就是说性说到底还不是最重要的。
  像‘糖’的死崔老师(崔子恩)就说有些突然。我觉得呢,戏剧性这东西不好说,而且生活本来就是这样的。本来我也不想对这个死有任何的铺垫,死就是一个很平常的事。像‘王镜’和‘海儿’在得知‘糖’死了的消息后在桥下烧纸,黑场后又接出了他们在一起喝白酒的情节。有朋友说在烧纸那就可以结束了。我就觉得不够,必须要给‘王镜’一个交代。要让人感觉到这两孩子通过这件事之后的变化,呈现出一个男孩子的成长。一个女孩子在两男孩之间,两个男孩之间的一些小心机、小算计。慢慢干净的东西就有些脏了的变化过程。
  我给过我这个年龄的女孩看过,对于‘糖’这个角色,在这两个男孩子中间心里明明喜欢这个,却一定不跟这个男孩在一起,却和另外一个男孩在一起。这种很奇怪的小偏执,问她们她们也解释不清。但是这种状况她们有一半心里都很明白。另一半就觉得这个女孩太讨厌了,在玩弄这两个男孩的感情。
  
  记者:《我的糖》入选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您是选片人推荐的还是自己投递的呢?
  张晖林:就是当时选我第一个片子《传冰》去维也纳的那个选片人,他同时也是圣塞巴斯蒂安的选片人。他来中国时问我在做什么,我说我正在一个电影的后期。他就叫我做完了就给他,后面我就把粗剪给了他,后来就入选了。其实这个消息还是你给我电话我才知道的,呵呵呵。那是我还在机房做后期,我当时就想我这片子还没做完呢,这怎么可能入选呢。(记者:这个是我们现象网所做的电影节平台中知晓的。据说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最高的奖金有9万欧元哦,呵呵。)第一我是知道我绝对拿不到这个奖的,就算是拿了奖,首先你就要和西班牙的一个引进商对半劈,再扣除税到你手里边也就3万欧,撑死了也就4万欧。
  
  记者:像《我的糖》这样的影片我个人觉得还是很有商业这方面的潜质的。
  张晖林:很甜是吧,呵呵。我觉得这两年国内的独立电影有些偏沉重,真正的独立电影应该是各种类型都有才好。而《我的糖》又没有个专门的制片方来负责后期的发行推广,就连制片也是我自己兼任的,时不时就要看着表通知大家吃饭时间到了。主要是这东西没花别人钱,所以就算有制片他也不会为你着急。我又是生活和作品是分得很开的一个人,我的生活、饭碗是拍些宣传片、广告这些,我真不是一个把独立电影当成生命的人。对于自己的独立电影这块首先要做得自己满意。像这次的声音方面实在是感到抱歉。
  
  记者:那你下面的片子有计划了么?
  张晖林:计划是有的,但是《我的糖》还刚刚做完没几天,脑子还没腾出来也就没法有具体的计划。但肯定不会再花自己的钱去拍了,花不起了。我又是个对画面有些苛刻的人,你的电影首先是要做的好看,影像、声音要做的够好这又不是自己个人能承担起的。独立是个精神,在电影本体的各个方面作品也是要合格于电影这个概念的。
  
  现象网独家稿件 转载请注明出处
        记者:泥巴

  

你的回应...

请先登录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