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从事电影这个行业,应该有一个很包容的心态,如果没有一个包容的、开放的心态,也不会做出一个好电影的。
一个独立电影导演的背后 和万玛才旦导演漫谈电影相关
2009-08-27 11:32:21 tsaiyu
2009-08-27 15:54:48 非专业说话
现在这个时代,包容开放的心态,会被认为是没有立场,没有坚持,
要把看片人的情绪弄到高潮,包容开放的心态是无能为力的,观点,立场,含糊而明确的指向才会有足够的硬度让对方高潮。
看了几次独立电影展,似乎只有《上访》《国营东风农场》《麦收》让看片人高潮了
要把看片人的情绪弄到高潮,包容开放的心态是无能为力的,观点,立场,含糊而明确的指向才会有足够的硬度让对方高潮。
看了几次独立电影展,似乎只有《上访》《国营东风农场》《麦收》让看片人高潮了
这几天万玛才旦导演一直在忙,忙《寻找智美更登》的发行,忙去洛迦诺电影节需要准备的资料,其实还是那些宣传发行需要的资料。还在忙和一些发行公司谈影片发行代理的事情,如果谈定了,发行公司还会一起去洛迦诺。总归万玛导演很忙,我很残忍的把万玛导演的时间硬扯了一个小时出来,电话里信誓旦旦的骗他说30分钟就够,最多40分钟。结果是我们瞎聊了1个小时。我后来看时间的时候,心里有点过意不去,不过看在万玛导演迟到半小时的份上,我心里倒也还有些许坦然。在结束的时候,我才发现,我一直忘了把我的名片给他,这也是很古怪的事情。大概我们见面握手开始交谈一切进行的再自然不过,倒是把这个很正式的过程给忘了。当然,我们从万玛导演正在忙的事情开始漫聊——
《寻找智美更登》海报
记:《寻找智美更登》的发行现在进展如何?
万玛:还没有公司购买;不过,因为入选了洛迦诺电影节主竞赛单元,以及之前在上海电影节放映和获奖了,也有些关注,有些发行公司也有联系我们,表示有意发行,都在谈;我们自己也有意找专门的公司来代理发行,包括国内的或国外的,不然太累了。
记:谈得如何?
万玛:基本上都有个意向了,包括国内国外的发行。不过,国内的发行基本上就那样吧。电影频道已经联系好了,院线原来打算上海电影节之后就到藏区放映,但是,电影节之后的这两个月都是大片占满了档期,呵呵,得到几个月后了,所以就想着,再等一段时间吧。
记:国内你主要是想在藏区放映?
万玛:一个是藏区,还有就是在其他地方,北京这边,有个艺术影院也比较感兴趣,也联系我们。也有数字院线表示有兴趣。
在藏区放映,原来是想着包一个厅,免费放,主要是想给大家看,因为其实收费也收不了多少钱。原来第一个片子(《静静的嘛呢石》)也是这样,在国内是万达院线做的,主要在几个城市做了放映;藏区有些城市放映,基本上主要是到基层,流动放映车嘛,(你也跟着去?),我是去了几个地方,没有都去,找了两个放映员,完全是自己做,每个县不都有一个广电系统配的放映车,就是和他们合作,(观影人数到多少?)应该不少于10万人,但票房回收就少了,在藏区放映主要希望更多的人看到,不是回收。
记:《静静的嘛呢石》后来在非藏区的放映情况如何?
万玛:2007年大年初一到十五在北京万达影城放映,当时就一个拷贝,在北京放完后,拿到成都放,之后是上海,都是在万达院线做的。就单个拷贝来说,放映收入还算不错,呵呵。
记:但对于影片总的发行来说,最后回收是很少的?
万玛:对。
记:《静静的嘛呢石》长片的投资,一开始李安(按:此李安非彼李安)的公司有参与?
万玛:有三家公司参与投资,李安那边是两家,我们这边是一家,每家是1/3的投资。因为那边的资金不够,我们就自己找了一部分钱。
记:后来李安那边退出了,你们把他那部分的版权给买下来了?
万玛:是。(是因为发行的一些分歧?)对。
记:等于最后你们自己投入很多钱……弥补了他们的投资?
万玛:也不光是弥补,肯定是有些利润……呵呵。
记:最后,你这边总共投入了多少钱?
万玛:200万多一些吧。
记:这会不会对你后一部电影造成很大的负担?
万玛:对,是有些负担,但是,还好吧。主要是因为这个片子(《静静的嘛呢石》)在海外的发行错过了最好时机。(版权)完全到我们手里的时候,已经两三年了,已经是老片子了,所以海外就非常难。电影节基本上都走过了。国内发行基本就是电影频道,然后万达院线的几个影院,然后是藏区。
记:《寻找智美更登》的投资都是自己投入?
万玛:对,我和朋友,基本上都是自己找钱。
记:藏族导演找钱拍电影有比较容易吗?
万玛:这倒没有,看拍什么题材吧,拍某些题材可能比较容易。就目前我们拍的这种还是比较难。我当初也希望有些海外资金可以进来。当时《寻找智美更登》剧本刚写完的时候,我们想申请法国南方基金,还做成了法文的资料,寄过去,法国文化中心帮忙联系的,那边有个公司也很有兴趣;当时他们出了个编剧和制片,没拍之前,就过来谈这个事情,谈了以后,了解到他们要求必须在没有开拍之前才能申请这个基金。但那个时候已经10月份了,我们觉得如果再等的话,就必须再等一年。而且,他们对创作上也有很多建议,有些没法接受,所以我们没有等,放弃了。
其实这期间也有很多项目没有做成,从《静静的嘛呢石》到《寻找智美更登》之间也有3年啦。我们本来想做三部曲的(《静静的嘛呢石》),当时投资已经定了,但是后来又发生变化;演员也是,已经长大了,完全不是那种感觉,所以三部曲就放弃了。另外,期间有个公司准备投一个法国的藏学家写的小说,我改编剧本,写了三遍,但是最后审查没有通过,主要是一些涉及宗教方面的意见。
所以说,其实也不是很容易的。
记:你现在用的班底成员全是藏族的,你是有意识要这么建立团队的吗?
万玛:是的。刚开始是自己去电影学院学习。后来有一个朋友,以前学画画的,对电影感兴趣,就叫他过来学摄影;再后来,有一个朋友搞音乐的嘛,就过来学录音,这样,基本上摄影、录音啊,制片啊(制片人是我同学),都有了;现在美术这块还没有。这样做没有别的原因,其实就是为了创作上的方便。
记:什么时候开始有这样一个想法的:一定要全藏族的班底?
万玛:其实在做《静静的嘛呢石》之前就有这样的想法,拍长片的时候就有意的把他们带到剧组里,我们那个录音当时大学刚毕业,就带过去,跟录音组。很早就有这样的想法。
记:关于《静静的嘛呢石》你对短片满意还是对长片比较满意?
万玛:肯定是长片,因为我觉得它是一个很完整的东西。(记:朋友们聊说短片更好,呵呵),可能拍短片时没有太多的压力,所以在创作上会更自然吧。拍长片时就有很多压力,周期又很短,所以可能会有一些不自然的东西在影片里出现。
记:听说拍长片的时候和主创之间还是有较多分歧?
万玛:倒没有,我觉得合作还挺好的,挺顺利的。
记:你说自己受伊朗电影影响比较多……
万玛:因为刚到电影学院的时候,接触伊朗电影比较多。觉得藏区的很多电影题材,比较适合用他们那种运作方式来做。
记:能不能具体谈下是什么样的影响?
万玛:基本上,那时间段,伊朗的电影都看过,它们的影像风格,主题,很多方面我觉得都有借鉴的地方。他们也有很多限制,这边也有很多限制,所以比如在选题方面就很可以借鉴。然后拍摄规模也不是很大,都是很小的题材,剧组人也不多,简单而又深刻的主题,靠感觉取胜等等,虽然在宗教文化上有很大的差异性,但是在某些地方有一些内在的相似性,比如人的基本生存状态啊,地域风貌啊。那个时候,我觉得他们的那种运作方式,拍摄方式,可能更适合我们。我们这边对题材有很大的限制,历史题材一般都很难拍,这跟他们的那边比较相似吧(按:都是有很多限制)。国内的一般题材,就没有那么严格,提交个梗概就可以立项了,但是涉及一些民族啊,宗教啊,就必需是完整的剧本,包括对白,而且几个部门都要审:电影局、统战部、宗教部等。审查时间也比一般的剧本要长。比较麻烦。所以你只能选择一些适合拍摄的现实的题材,当然,也是有选择性的。
记:你觉得最后拍出来的成片,跟你真正想要表述的之间有差距吗,会不会觉得还有些没有办法说出来?
万玛:表达上,我觉得差不多吧,还可以,每个题材表达的东西都不一样,我觉得基本说出了自己原来想要说的,还是比较满意的。在这样的条件下,我觉得这样就很好了。
记:你说过希望是用藏族人的眼光来讲自己民族的事情,这个部分,你自己是满意的?
万玛:对,我觉得片子涉及到的各方面,文化的,生活的,内在的东西,可以说是准确的表达出来了,尤其在细节的把握上,我觉得非常准确;虽然影片是完全虚构的,但细节上我可以说非常的准确。很多涉藏题材的片子,本来情节就很假,细节很失真,所以一般的观众都不太相信,一眼能看出来就是假的。
记:从你自己来说,你是更想拍给藏族人看,我们的生活是这样的,还是更想给藏族以外的人看,说其实我们的生活是这样的?
万玛:我觉得这个没有太大的区别吧,现阶段来看只能说有地域的区别;比如,藏族人看了觉得没什么,就是自己的生活,不象其他戏剧性很强的片子,都是日常的生活;但是,过了很多年后,藏族人的后代看这个,肯定可以是个参照,哦,自己民族曾经的生活是这样的,我觉得作为一个史料也很有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同样是拍给藏族人看的。
同时也是拍给藏族以外的人看的,因为以前外界对藏族已经形成一个概念,以前很多的影像、文献、资料以及图片等已经形成了某些固定的印象;而国外很多人对藏族的认识可能还停留在40、50年代,当时他们的一些探险家进来,藏学家进来,有很多的图片,资料啊,流到国外,他们对藏族的认识就停留在那个层面,停留在那个时候,所以一提到西藏他们就会觉得,这个民族非常神秘啊什么的,谈论的主要是这个民族的文化中的神秘性、宗教性等等。其实很少涉及到藏区真正的人的生活。我主要是把人的生存状态放在影片里面,我觉得这个是最重要的。
记:用电影来表述跟用文学来表述藏文化,哪个更适合表述你想说的东西?
万玛:影像的影响力肯定更大些。影像可能更直接吧,把一些东西带给别人,展示出来,无论外在的还是内在的。但我想,有些东西肯定还是更适合用文字来表述。还是有区别的。
记:现在还写小说吗?
万玛:有,断断续续的,可是拍电影,心态不一样了,感觉就会失去,恩……还是有损失的。
记:你对这次去洛迦诺有什么期待吗?
万玛:我这是第一次去。这次还是希望对片子的发行有些帮助吧,还有就是希望对我下一部片子的融资有些帮助。
记:这次参加OPEN DOOR的项目:《永恒的一天》大概讲什么的?
万玛: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魔幻现实主义的故事,是一个新的尝试。我以前写小说也很少写特别现实主义的那种。但是拍电影,没办法,选题上就有很多的限制。所以我的小说和电影有很大的不同。这次洛迦诺这个,可能和我以前写的小说比较接近,可能是一个更适合我的故事。就是讲一个人的一生,也是一个民族的某一段历史的一个缩影。在一天里面,一个人经历了春夏秋冬一年四季,同时经历了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同时,故事中的一个小孩,蒙着眼睛,他要感受瞎子的感觉。在那个人的一生中,这个小孩因为蒙着眼睛,所以没有长大。这其实是藏族近代史的一个缩影。这一百年就像非常漫长的一天一样,很少变化,呵呵。
记:这次去洛迦诺,你的团队去吗?
万玛:我会去,制片,还有我们的发行代理,也会去。
记:现在媒体给你个标签:藏族导演,你自己怎么看?呵呵
万玛:呵呵,怎么说呢,这其实是国内媒体的习惯,比如一个作家,他们会说藏族作家,其实我觉得这个,从心里说,肯定会拒绝这个东西,它带有某种天然的偏见。(你自己比较喜欢万玛导演?)这样比较好,对,比较接近工作的本质嘛。
记:看了不少的采访,我感觉他们塑造出来的形象,某种程度上,似乎你非常固执于藏文化,固执于你作为藏族的身份?你是否认同这样的形象,这个真的是你自己内心的想法吗?
万玛:这个不是,这个可能就跟你刚刚说的那个标签一样,是一些媒体慢慢地塑造出来的一个形象。其实,我觉得从事电影这个行业,应该有一个很包容的心态,如果没有一个包容的、开放的心态,也不会做出一个好电影的。呵呵,但是没办法,因为现在的网络啊,媒体啊,在很多时候,往往你说出的话和最后呈现出来的东西有很大的误差,这样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这样的印象,他们会根据自己的需要会强调一些东西,放大一些东西,呵呵。
记:我在看《静静的嘛呢石》的时候,觉得对藏文化强调的比较明显,是比较宏观的角度,但对个体人物神采的刻画就比较少……
万玛:这个可能在《寻找智美更登》中有所改变。我觉得施力的方向不一样。《静静的嘛呢石》本身是在强调那样一个东西,比较明显,所以在其他方面可能就会弱一些。
记:我想了些奇怪的东西,我们一直在比较单一的语境中成长,工作,生活,一不小心我们还无法摆脱主流媒体的那种,愿意从更宏观的方向出发去讲一个东西,不知道这个是个人的取向,还是长期在一个单一的语境下不自觉的思维,所以我们在做一个东西的时候,也不自觉的在一种思维定式中?在做的过程中才逐步打破单一思维定式,深入到对于个体生命神采的关注。
万玛:肯定会有影响,虽然有两种文化或者多种文化的参照,但是大的环境、语境无法改变,都是在那种教育体制下出来的,所有肯定有影响,就像小学时写作文一样,刚开始肯定就是那样一个模式,慢慢的慢慢的就会有所改变。
记:北青报有篇评论文章说“万玛才旦退步了”,你怎么看?呵呵……
万玛:呵呵……我觉得很正常,人们对每部片子都会有很多种看法说法,尤其是《寻找智美更登》这样一部比较极端的片子,出现那样的说法,我觉得不足为奇。(他主要还是对电影语言,比如长镜头啊,景别,场面调度啊提出了批评),这个片子的极端性其实也就是体现在这些方面。
记:你自己对影片最后呈现出来的电影语言满意吗?
万玛:我觉得比较满意,比较刻意的去做这些东西,从整体性上讲,肯定要比《静静的嘛呢石》更进一步,影像风格也更加统一。可能会引来很多不同观众的不同批评,呵呵。
记:信仰对你有什么样的影响?
万玛:工作中会有相对平静的心态吧,这个是很大的一个影响 ,我觉得。
记:你怎么看待现代化和传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万玛:很难说,我希望我的影片是呈现,不流露自己太明确的态度,(是因为刚才说的限制?)没有限制,主要是自己也迷茫吧,这个可能也是藏区很多知识分子面临的问题。比如一个老百姓他肯定会选择好的东西,有用的东西,只有一部分人会思考这些东西,但是这样的思考有没有真正的意义,有没有一个方式来解决面临的问题?……
记:说说《寻找智美更登》这个影片的来由吧……
万玛:拍《静静的嘛呢石》之前,我们去藏区寻找演员的时候,同行的一个老板讲了他的初恋故事,很吸引人,当时就拍了下来,当时也去了很多地方,村庄,牧区,有很多感受,觉得可以做一个关于寻找的片子,但是比较模糊,后来准备做那个三部曲,没有做成,2006年我去电影学院读艺术学硕士,毕业时必须做一个长片,作为毕业作品,就想到这个题材,觉得比较适合,所以就拿出来做了这个片子。因为已经想了很久,所以写剧本很快,一个星期就写完了。
记:钱呢?
万玛:主要是我们自己筹钱,然后就是电影局的青年导演扶持基金,这些资金加起来基本上就可以开机了,没管那么多,基本上是一边拍片 ,一边找钱;本来我们计划20多天拍完,后来拍了50多天。剧组多的时候有四五十人,少的时候也有二十多人,总共花了200多万,数码,SONY900拍的。主要是周期拉了太长。审查也拖了很长时间。
最初的版本有3个小时,可能也有点长,送审之前,就自己剪了一场戏,其实是一个引子,对整部影片有一个引导作用,整场都剪了,大概20多分钟,所以大概还有2个半小时。现在的版本是2个小时左右的。因为审查又压了一段时间,一直到残奥会结束,那中间,我们又到巴黎做了剪辑,因为PIERE皮埃尔(问:是?答:原来戛纳电影节的选片人)看了两个版本后,觉得前面版本的一些东西一定要,所以去巴黎重新做了个精简版。他以前也看过《静静的嘛呢石》,挺喜欢的。
记:是怎么入选首尔数字电影节的?
万玛;他们去年看了最长的版本,一直希望影片可以去,不过审查通不过嘛,他们说你能不能保证今年一定去参加,因为跟他们的选片人也比较熟,就答应了,然后釜山就去不了了,呵呵,前段时间釜山选片人来,我就说,已经答应CinDi电影节了,这也是没办法的,呵呵。
洛迦诺电影节是他们自己过来,艺术总监过来,在张献民老师那看了,就当时做了邀请。多伦多电影节也邀请了。还有一些,可能是在上海电影节看到的。还有台湾的金马奖也在邀请。
这个片子压了太长了,从拍摄到通过3年。对我本人,对团队都是一个很大的负担。
记:以后还会主要是藏文化电影吗?
万玛:可能还是以这个为主吧。
记:现在独立电影制作,确实后面需要有比较坚强的团队。
万玛:我觉得制片很重要。因为独立电影的很多导演都兼制片,这样其实对片子的创作有很大的影响。参与到这个里面,对创作的心态就会有很大的破坏,我觉得导演不应该参与这些东西。比如一个海报的输出都要盯着,很累啊。
记:对一个独立电影导演来说,第一二部还好,朋友资源帮忙等等,成本还好控制在较低水平,第三部之后,可能就不能靠这些了,朋友的资源用的也差不多了。而且大家对于这个导演的新鲜感也过了,这个时候创作和资金等方面就容易出现瓶颈。你已经到了第三部,你担心吗?
万玛:这个我不太担心,我也在努力发行啊;其实成本不是很大,通过国内的国外的渠道,把成本收回来,不是很大的问题。其实,我们在拍摄运作中,还是跟正规的剧组是一样的,虽然都是朋友组成的,但都是有酬金的,按照正常的行业的方式来运作。
记:准备迎接挑战吧,可能会比较辛苦,呵呵。万玛:呵呵……
现象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