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寂静的声音

2009-07-31 22:47:09   来自: wangy  评论 The Sound Of Silence
  文/许晟
   
   “寂静的声音”这个表达,本来是代表了艺术,尤其是现代艺术中那些无法被传递,或者不愿意被传递的部分;就像一本空白的书,或者写在水上的字一样。而对这部电影来说,寂静的不是电影作品本身,而是片中那些在现实面前“哑口无言”的“孩子们”。他们内心有很多内容,无法传递给镜头,无法传递给别人,也无法传递给自己。
   
   导演王杨对影片有这样的阐述:“时间无声,匆忙赶路,哑口无言的孩子,张大嘴巴试图有所行为,来挽回迅速消逝的青春或者梦想。”——孩子们“哑口无言”,不是因为无话可说,而是因为“所有”的话都需要在同一时间说出来:所有的现实,所有的梦想,所有的憧憬,所有的回忆都摆在他们面前,让他们的内心成为接受四方冲突的十字路口,让他们的表达能力成为超载的机体。于是,他们只能闭上嘴,应付一个个攸关生计的挑战。等到终于理清了思绪,可以开口的时候,已经忘记自己当时要说什么了。这些内心冲突注定是寂静的,过不了几年,片中人自己也只会记得那段经历,而永远无法,甚至不愿意,去回忆那些感受本身了。正因为如此,这些冲突本身也就无法用画面或者言语来传递。
   
   片中每个人物表露冲突的方式都有性质上的不同:比如那个最后去煤检局工作的人,是以发泄性的言语为主;他的女朋友,是最从容隐忍的一个,也是唯一的女性;那个哲学学生的言语以自我审视为主;还有一个角色,描述了自己的梦境;而另一个角色,在律师事务所工作的那个人,满口“为未来而战”云云,实际是最迷失,最语无伦次的一个。——每个人都有完全不同的内心世界,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拍摄的近距离,让他们终于不用代表“现代青年的一种生活状态”,而只需要代表他们自己。只有当他们作为自己在镜头前出现时,才能传递出哪怕一点点真实的只言片语。
   
   影片的镜头,就试图纪录这些被“无法传递的内心能量”逼迫出的只言片语。如同当人们无法拍摄幽灵,就只能拍摄被幽灵推开的门一样。在漫长的记录过程中,作者的镜头尽量贴近人物的内心,用环境,细节和只言片语来传递人物的感受,用简单的拍摄方法和简单的叙事角度,始终把人物放在无处不在的冲突之中,试图把观众的注意力都吸引到人物自己所讲述的内心世界。
   
   在艰苦条件下的拍摄,也让整部影片就像是作者和片中人物一次共同的,身心疲惫的,不知所终的旅行。在影片中,作者的立场是十分微妙的。一方面,他似乎想站在完全中立的立场展示不同的内心世界。另一方面,作者又在剪辑中完全体现了自己的存在。从拍摄到剪辑,作者似乎都深深被片中人物的思绪影响着,更似乎被他们的话语牵着走。虽然作者用剪辑为素材寻找更好的突破口,但是,片中人物始终没有突破作者的观察角度为他们设置的牢笼,始终在作者设计的轨迹中抒发自己的情感。于是,我们无法了解片中人物的全貌,我们不知道他们的内心冲突究竟是被放大了,还是缩小了。但是,正因为这样的不完整,这些冲突才是最真诚的。不论对人物,还是对作者来说,他们的记忆都充满了银幕;展示和保留这些回忆本身,就已经足够打动人。
  

你的回应...

请先登录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本评论版权属于作者wangy ,并受法律保护。除非评论正文中另有声明,原创评论采用创作共用(署名·非商业用途·保持一致)协议发布。转载评论(包括blogger转载自己的作品)以来源处的版权声明为准。

影片信息 . . . . . . (回到影片页面)

片名:
寂静之声 
导演:
王杨 
编剧:
 
上映年度:
2008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主演: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电影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