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叛是假象之一 ——高压线是切割还是诗意?
你的回应...
请先
登录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本评论版权属于作者4444 ,并受法律保护。除非评论正文中另有声明,原创评论采用创作共用(署名·非商业用途·保持一致)协议发布。转载评论(包括blogger转载自己的作品)以来源处的版权声明为准。
影片信息 . . . . . . (回到影片页面)
高压线时诗意还是切割?三条宰路要是变成四条就更好了。
过期警察与大陆妓女之间的倚靠、怜爱、暧昧让我成就了一个伟岸的假象。谋杀了自己没有头招过鸡的遗憾,帮我越过了——‘你的B被我操过了再被别人操’之后我还能在下次见到你一丝不挂的时候我继续勃起麽——这个伪问题。当过期警察回到大陆妓女的福建老家,我仿佛成为一个被偷窥的胴体。验证了香港的观众眼中对大陆:贫穷、凶险、淳朴、封闭…….的想象。香港成为一种哥伦布式的拯救者。
里边有个很冷的桥段:大陆妓女说一个大陆观光客像嫖一次香港本地鸡,却遇到了自己的老乡。这个让我想到纪录片《无浪城市》的导演意图就是要寻找自己要留在香港的理由,也就是想问自己是不是香港人。这是一个伪命题,香港是个移民城市,无论自认为时老港人还是刚到香港的人都不过五十步与百步之别。香港是一个老乡满街、非故乡的城市。
对于牧师所阐述的政治诉求被他自己的话结尾:“我们知道直选不是灵丹妙药,解决不了所有问题,但我们还是要争取这样的权利。”对于廖启智成熟练达的表演卧室无可挑剔的,但是对于这样的诉求却是美利坚很实用的说教,特别是牧师在讲道时对于行动的重要性的表述,都反映出香港普遍一种缺少文化与故乡的归属的语境下人们只有通过快节奏的忙碌用物质来掩盖自己内心的虚空。每个人的脸上都写着我很忙,我没时间和你去管什么后殖民、什么WTO、什么能源危机,那是牧师的事情。我自己的事情都理不清、看不透,我满眼的霓虹、满脑的私人游艇都没实现,那些示威游行是白痴的专利。所以推断那些泼颜料不一定是什么利港集团所唆使的,而是港民的自发行为。在一个自顾自为大多数社会里,出头鸟自有闲人棒打之。
新闻法时镜头里的光学反应还是社会道德?所谓真相时你的亲眼所见还是背后的网络。当媒体从监督机构成为权威时,谁来成为替代其监督机构的位置。当你的生存与你的道德相互背离时,是生活背叛了你还是你成全了道德。红包——与生活一点都不背离,身为香港公民为港人赚的利益是再正义不过的。至于这利益的取得是否损害到港人以外的人,这些利益的分账不均等等,这都是内部矛盾。何况是你得了红包又能上位呢。所以当记者抛弃红包和上位来揭露她所认为的真相,这是道德在作梗。是正义还是因为没有做专辑而在上位上的不顺而让记者转而去揭露呢。当然,我在看片过程里倒是不会瞎鸡巴想这么多装X的问题,只是对女记者这个角色的性感程度评分。蒋祖曼真平真性感。
而剧照上那个记者与过期警察点烟的的照片一度让我模仿之。要是这两个角色的暧昧更加明显一些,把片子分割成四条窄路,这也许能削弱此剧的政治诉求的意味,取个《过期警察》之类更《伊莎贝拉》更文艺些,让他主流得更名正言顺些,进个院线什么的吧。当然所谓三条窄路也是假象,都不过是在生活是否真诚这个伪命题上晃悠着。于是高压线成为诗意就在所难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