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北京电影学院,本科生必读书目

2003-11-15 15:00:40   来自: 范坡坡 (北京东城)
  1. 古文观止(吴楚材、吴调侯选注) 
  2. 唐诗三百首(蘅塘退士编,陈婉俊补注) 
  3. 宋词三百首笺注(朱古微重编,唐圭璋笺注) 
  
  4. 闲情偶寄(李渔) 
  5. 红楼梦(曹雪芹、高鄂) 
  6. 人间词话(王国维) 
  7. 鲁迅选集 
  8. 中国古代美学史资料选编(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 
  9. 傅雷家书 
  10.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 
  11. 中国哲学大纲(张岱年) 
  12. 美学散步(宗白华) 
  13. 美的历程(李泽厚) 
  14. 曹禺选集 
  15 诗学
  16. 神曲(意大利,但丁) 
  17. 拉奥孔(德国,莱辛) 
  18. 艺术哲学(法国,丹纳) 
  19.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德国,马克斯.韦伯) 
  20. 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美国,丹尼尔.贝尔) 
  
       一 级 扩 大 书 目
  1. 周易 
  2. 诗经选(余冠英注释) 
  3. 论语(孔子) 
  4. 道德经(老子) 
  5. 楚辞选注(金开诚选注) 
  6. 庄子 
  7. 孙子兵法 
  8. 孟子 
  9. 史记(司马迁) 
  10. 坛经 
  11. 巴金选集 
  12. 沈从文小说选集 
  13. 古代汉语(王力) 
  14. 荷马史诗(古希腊) 
  15. 理想国(古希腊,柏拉图) 
  16. 莎士比亚全集(英国) 
  17. 十日谈(意大利,薄伽丘) 
  18. 堂.吉诃德(西班牙,塞万提斯) 
  19. 浮士德(德国,歌德) 
  20. 歌德谈话录(德国,爱克曼整理) 
  21. 玩偶之家(挪威,易卜生) 
  22. 普希金小说选(俄国) 
  23. 茶花女(法国,小仲马) 
  24. 高老头(法国,巴尔扎克) 
  25. 巴黎圣母院(法国,雨果) 
  26. 白痴(俄国,妥斯托耶夫斯基) 
  27. 简.爱(英国,勃朗特) 
  28. 母亲(苏联,高尔基) 
  
        二 级 扩 大 书 目 
  1. 三国演义(罗贯中) 
  2. 水浒传(罗贯中) 
  3. 西游记(吴承恩) 
  4. 儒林外史(吴敬梓) 
  5. 纲鉴易知录(吴乘权主编) 
  6.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梁启超) 
  7. 幼学琼林(程登吉,另名《幼学故事琼林》)
  8. 郭沫若选集 
  9. 子夜(茅盾) 
  10. 中国古代散文选 
  11. 文化与哲学(张岱年) 
  12. 柏拉图文艺对话集(古希腊) 
  13. 思想录(法国,帕斯卡尔) 
  14. 红与黑(法国,司汤达) 
  15. 欧亨利短篇小说选(美国) 
  16. 芥川龙之介小说选(日本) 
  17. 古都、雪国(日本,川端康成) 
  18. 热爱生命(美国,杰克.伦敦) 
  19. 麦田里的守望者(美国,塞林格) 
  20. 西方的没落(德国,斯宾格勒) 
  21. 西行漫记(美国,爱德加.斯诺) 
  22. 精神分析引论(奥地利,弗洛伊德) 
  23.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德国,马克思) 
  24. 论法的精神(法国,孟德斯鸠) 
  25. 中国科学技术史(英国,李约瑟) 
  26. 走向后现代主义(荷兰,佛克马、伯顿斯编) 
  
  
  
  
  1. 古文观止 
   本书由清人吴楚材(名乘权)与其侄吴调侯共同编选,成书于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
  )以前。吴氏叔侄仕途不显,地位不高,而本书却因选择精当而成为清代以来流行最广的
  古文选本。两位编选者的生平事迹不详,仅知他们是山阴(今浙江绍兴)人,长期设馆授
  徒,此书为学生编教材。二吴还编过一部《纲鉴易知录》,旧时也广为流传。 
   本书共12卷,所选文章上自先秦,下至明末,共计220篇。文章以散文为主,故称“古
  文”,实际上也兼收骈文。“观止”二字语出《左传》。据《左传》载,吴公子季扎在鲁
  国观乐称赞说:“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矣。”作为书名,意谓所选俱为古代文章中
  的精品,古文佳作已俱见于此。书名似有夸张之意,但所选文章的确堪称精当。例如,《
  左传》中选了《曹刿论战》、《宫之奇谏假道》、《烛之武退秦师》,《战国策》中选了
  《冯谖客孟尝君》、《唐雎不辱使命》,从文章的内容到写作技巧,都可称为两书中的上
  乘之作。今人选《左传》、《战国策)仍主要取上述诸篇。历代名家的传世之作,本书大
  体都收录在内,如司马迁的《太史公自序》、贾谊的《过秦论》、邹阳的《狱中上梁王书
  》、诸葛亮的《出师表》、李密的《陈情表》,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陶渊明的.《桃
  花源记》,及唐宋八大家韩愈(17篇)、柳宗元(8篇)、欧阳修(11篇)、苏轼(11)、王
  安石(3篇)等人的佳作。本书所收以散文为主,同时适量选入一些骈文代表作,也是本书
  显著的特色。其中的骈文如孔稚珪的《北山移文》、骆宾王的《为徐敬业讨武曌檄》、王
  勃的《滕王阁序》等,均富有文采,对仗工整,读来音韵铿锵,历代传诵。这些骈文名篇
  的入选,打破了过去古文选本不收骈文的惯例,体现了古文创作丰富多采的风貌。在文章的编排
  上,本书也很有特色。它突破了《昭明文选》以来的选本按文体分编的传统方式,以年代
  的先后,分作者排列,避免了一人之作分见数处的缺陷。不仅便于读者查找,而且能使读
  者看出古代文章创作演变发展的历史轨迹,体会某一作者创作的基本特点。此外,编选者
  还对文章作了评注,包括作者生平的简介、对有关典故的注释及对文章结构和写作技巧的
  分析。其中以分析文章结构和写作技巧的评语较为精采。 
   我国有着悠久的散文传统,从先秦至明清,名家辈出,名作如林,各种文章选本如《
  古文关键》、《文章正宗》、《文章轨范》等等,可谓汗牛充栋。本书在众多的散文选本
  中是最有影响的一部。 
   本书的不足,一是对入选文章时有删削、改易;二是对个别入选文章属于伪作,未能
  加以甄别,照样选入,如所谓《李陵答苏武书》;三是南宋与元代散文未有入选的篇章;
  四是先秦的作品只选了史传散文,而对诸子百家的散文如《庄子》、《孟子》、《韩非子
  》等一概未选。 
   本书较为通行的版本是中华书局于1978年出版的排印本。
  
  
  
  唐诗三百首 
   本书是200多年来流布最广的一部唐诗选本,编者署名蘅塘退士,本名孙洙(171l一1
  778),字临西,江苏无锡人,乾隆年间进士,曾任过知县。他因不满于当时广为流传的《
  千家诗》选诗不精,且仅五绝、七绝两体,遂“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
  ,模仿《诗经》的规模,选编了此书。初时只是想为学童提供一“家塾课本”,后因所选
  大多是唐诗传世佳作,并且选诗数量适中,故得以广泛流行。甚至达到“风行海内,几至
  家置一编”的程度。(四藤吟社主人语)。 
   书名《唐诗三百首》,实选诗310首,分别出自70多位诗人之手。其中又以杜甫、李白
  、王维、李商隐等诸家诗入选最多,每人入选作品都在20首以上。着重选大家名家的佳作
  ,是本书的显著特点。本书所以广泛流行,是与这一特点分不开的。同时,本书也不完全
  是因人选诗,对一些不很有名的作者的传世之作,也能适当选入,例如王湾的《次北固山
  下》、崔涂的《除夜有怀》、秦韬玉的《贫女》、朱庆余的《近试上张水部》等。对所选
  诗歌,注意兼顾各种体裁。全书共6卷,有的本子作8卷。8卷本依次为五言古诗1卷、七言
  古诗2卷、七言乐府诗1卷、五言律诗1卷、七言律诗1卷、五言绝句1卷、七言绝句1卷。唐
  诗几种主要的体裁,都可见于书中。对作者不同风格的作品,也能有所兼顾,例如王维的
  诗,既选了恬静闲适的山水诗,也选了雄健苍劲的《老将行》等诗;又如李商隐,既选其
  《无题》诗,突出其风流蕴藉一面,也选了《韩碑》诗,显示其沉雄浑厚的一面。 
   唐代是我国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名家辈出,流派峰起,作品繁多,出现了
  百花争妍,异彩纷呈的鼎盛局面。清代康熙年间编选的《全唐诗》共收录诗歌作品48900多
  首,包括诗人2200多位。而本书仅以300多首的篇幅,就使人们得以欣赏到唐诗中的精华之
  作,为初学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本书在选诗上的缺憾之处是,作者虽然没有明确标举当时流行的“温柔敦厚”的儒家
  诗教理论,但从选目上却可以看出是受其影响的。例如,所选杜甫诗,未选《三吏》、《
  三别》,白居易的《秦中吟》、《新乐府》诗也未入选。看来,编选者对这些直率地表现
  民生疾苦、讥讽封建统治者的诗并不欣赏。也有一些入选的诗无论从思想内容还是从艺术
  造诣上看,都无明显成就,例如唐玄宗的《经鲁祭孔子而叹之》。 
  本书旧时有多种注本,其中以清人陈婉俊的补注本流行较广。其注解有对作者生平的简介
  ,诗句词语的诠释,简明扼要,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学者姚莹称她的补注“考核援引,俱
  能精当”,又说“自古注书,得之闺阁者恒鲜”,颇致推崇。 
  本书由中华书局1984年出版。
  
  
  
  宋词三百首笺注 
   宋词,与唐诗同为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两株奇葩,千百年来一直为我国人民世世代代所
  传颂。词,作为一种配乐而歌唱的抒情诗体,其兴起与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词的产生可
  以追溯到隋唐的“新声”(燕乐)或更早的汉魏乐府,直到晚唐五代才逐渐摆脱按曲拍谱
  词的束缚,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新诗体。如果把盛唐、中唐诗人李白、白居易、刘禹锡等
  人偶尔为之的词作,比喻为涓涓滴水,晚唐、五代的花间词派是清溪浅流,那么宋词便是
  波澜壮阔的海洋。 
   由于北宋前期将近百年的承平社会,适应当时统治阶级娱宾遣兴、歌舞升平的需要,
  由晚唐五代以来形成的婉丽词风更弥漫一时,晏殊、晏几道是这方面有代表性的词作家。
  然而南唐词人既初步摆脱了花间词人的影响,新的时代契机也在缓慢地推动着词风的转变
  。这一方面是在全国统一的局面下,部分怀有政治抱负的文人不愿意沿着西蜀、南唐那些
  亡国士大夫的道路前进,范仲淹、欧阳修等少数词作家已在部分词里表现了新的风格,到
  苏轼就开创了与婉约派对立的豪放派。另一方面是由于当时都市经济的繁荣,为了适应市
  民阶层的需要,出现了以描写城市风貌见长的词人柳永。 
   北宋中叶以后,百年以上的承平局面和新旧党争的风险,既使许多诗人越来越脱离现
  实;当时大量书籍的刊行,封建文化的高涨,又使他们不满足于寻常典故的运用,而务求
  出新。这样,他们虽努力在诗法上向杜甫、韩愈以来的诗人学习,却未能更好地继承杜甫
  、白居易以来诗家的现实主义精神。北宋后期诗词作家几乎没有不受苏轼直接或间接影响
  的。苏门诗人黄庭坚等既开创了在宋代影响最大的江西诗派,俨然同苏轼分庭抗礼;秦观
  、贺铸的词也在不同程度上接受苏轼的影响,而在艺术上又别具风格。到了北宋末年,以
  周邦彦为代表的“大晟词人”,又把词带上了“为文造情”的道路,开南宋姜夔、吴文英
  一派的先河。 
   宴殊(991——1055),是北宋前期较早的词家,江西临川人,少年时以“神童”被
  荐入朝。由于少年得志,因此流连诗酒、歌舞升平就成了他写词的一个重要内容。他还有
  一部分词是写离愁别恨的,则是应歌妓们的需要而填的。 
   晏殊的儿子晏几道(1030——1106),被人与其父合称二晏。由于晏几道经历过一段
  由富贵到贫穷的生活,他对于那些聪明而不幸的歌女,怀有深深的同情,因此流露在他的
  词里的思想感情也比较深沉、真挚。又由于他生活在走向没落的贵族家庭中,他的词就经
  常以感伤的笔调描写他过去的生活,词风更近于李煜。 
   范仲淹并不以词知名,流传下来的词也不多,但这些词大都以景抒情,表现了崐开阔
  而深沉的意境,而少了婉约词家的扭捏做态。他的《渔家傲》通过边塞的凄清景象表现了
  将士忧国的深心,上承唐人的边塞诗,为宋词开拓了新的领域。 
   欧阳修的词大部分是描写爱情的作品,但他在部分即景抒怀的词里洗刷了晚唐、五代
  以来的脂粉气味和婉约情调,诗词格调向清疏峻洁方面发展。他已经开始突破词的传统题
  材和表现手法,跟当时的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取得了某种程度的联系,为苏轼一派的豪放
  词开了先路,因此有人说他“疏隽开子瞻,深婉开少游”(冯煦《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
  ),是比较全面地概括他在宋词发展中的地位的。 
   柳永更多地从都市生活撷取题材,表现他生活在市民中间的感受,这是文人创作中一
  种新的现象,对后来通俗文学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柳永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
  曲,熟悉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由于官场不得意,柳永
  成了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柳永的词集《乐章集》里有大量描写妓女的词,比较集
  中地表现了柳永的狂荡生活和浪子作风,但这些词也表达着柳永对歌妓的深深同情,因而
  部分歌词赢得了宋元时期歌妓们的喜爱。江湖流落的感受也是柳永词的重要内容。他的《
  雨霖铃》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都准确地表达了他漂泊江湖的感受。 
   苏轼的词有更大的艺术创造性,他改变了晚唐五代词家婉约的作风,成为后来豪放词
  派的开创者。他冲破了晚唐五代以来专写男女恋情、离愁别绪的旧框子,扩大了词的题材
  ,提高了词的意境。怀古、感旧、记游、说理等向来诗人所惯用的题材,他都可以用词来
  表达,这就使词摆脱了仅仅作为乐曲的歌词而存在的状态,成为可以独立发展的新诗体。
  在词的语言上,苏轼也做了演进,一改花间词人镂金错采的作风,多方面吸融陶潜、李白
  、杜甫、韩愈等人的诗句入词,偶然也运用当时的口语,给人一种清新朴素的感觉。相传
  苏轼官翰林学士的时候,曾问幕下士说:“我词何如柳七(柳永)?”,幕下士说:“柳
  郎中词只合十八七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
  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这段话生动地说明了柳词和苏词的不同风格。 
   秦观的词内容相对狭窄,主要写男女爱情和失意文人的愁和恨,但艺术成就较高,无
  论长调小令,大多有鲜明的艺术形象,浓郁的抒情色彩,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小令受“
  花间”南唐词的影响,慢词受柳永的影响,但又不是简单的摹拟,而能融数家为一体,自
  成风格,有很大的创作性。爱情词摆脱了一般的艳词的轻浮调笑习气,表现出对纯洁爱情
  的追求和向往,思想格调较高。由于他出身凄凉,遭遇不幸,词中带有浓郁的感伤情绪。
  王国维称“少游词境最凄婉”。秀丽含蓄而又纤巧无力,是秦观词的风格特色。 
   周邦彦是一个典型的宫廷御用词人,他生活放浪,喜欢狭妓,因此他的词不但有柳永
  那样的浪子气息,而且有御用文人特有的帮闲意味。周词讲究音律,善于铺叙,在严整中
  常有曲折变化,又喜欢融前人诗句入词,总体风格是典丽而又富艳精工。 
   南宋是个偏安社会,民族压迫和反民族压迫,投降和反投降,成为南宋时代生活的中
  心内容。在这一历史条件下,爱国主义就成了这一时期文学创作的中心主题和基调。适应
  于主题和内容的变化,诗风和词风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诗突破了江西诗派形式主义的束
  缚,从书本走向生活,产生了许多现实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杰出作品;词则从周邦彦等大晟
  词人的形式主义格律中解脱出来,沿着苏轼开拓的豪放风格发展,写出了许多雄健有力、
  激越高昂的爱国词篇。南宋的爱国主义文学中,陆游和辛弃疾是两位伟大的代表,在诗词
  创作上各树一帜。而象向来比较推崇晏几道、秦观的李清照,受黄庭坚、陈师道影响比较
  深的陈与义,在新的时代的影响之下,也改变了作风,写出了富有爱国思想的诗篇。 
   南宋后期,宋金对峙的局面比较稳定,文学上的爱国主义和呼声渐趋微弱,代之而起
  的是姜夔、史达祖等词人和四灵诗派、江湖诗人。他们作品的思想价值和艺术成就各有不
  同,也有部分作品反映了现实,但更多了表现了对现实的消极态度,甚至为这没落王朝装
  点门面,粉饰太平。到了南宋覆亡前后,由于民族矛盾的尖锐,部分诗人又继承了杜甫、
  陆游、辛弃疾的优秀传统,写出了一些激动人心的诗篇。民族英雄文天祥是在这方面最有
  代表的人物。 
   李清照是诗、词、散文都有成就的作家,最擅长的还是词。李清照的词,由于生活的
  遭遇和思想感情的变化,以南渡为界限,可以明显地划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的内容比较
  狭窄,主要写贵族少女和少妇的生活,表现她对爱情的追求和对大自然的热爱,刻划了一
  个天真、活泼、娇贵而又羞涩的贵族妇女形象,基调是开朗乐观的。南渡后,经历国破、
  家亡、夫死的种种挫折,李清照后期的词主要写亡国之痛和身世之苦,悲哀和愁苦是主要
  内容,带有浓厚的感伤情绪。 
   陆游以写诗见长,浪漫主义的色彩和狂放的个性,在当时就有“小李白”之称,近代
  思想家梁启超曾赞陆游“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十九从军乐,亘古男儿
  一放翁!”(《读陆放翁集》)。而在词的创作上则用力不多,但也取得了相当高成就。
  一部分抒写爱国思想和壮志难伸的悲愤心情,与诗歌的主调相通;另一部分写个人的生活
  与情怀,包括爱情、离愁别绪、孤高自傲的品格等,词风不主一格,有的写的缠绵深婉,
  接近秦观;有的写得雄健超迈,又接近苏轼、辛弃疾。《钗头凤》是陆游词中的婉约风格
  的代表作,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篇。 
   辛弃疾是南宋词的大家,他继承了苏轼豪放的词风及南宋初期爱国词人的创作传统,
  进一步扩大词的题材,几乎达到了无事无意不可以入词的地步。为了充分发挥词的抒情、
  状物、记事、议论的各种功能,他创造性地融汇了诗歌、散文、辞赋等各种文艺形式的优
  长,丰富词的表现手法与语言技巧,从而形成了辛词独特的风格。辛词艺术上的成就首先
  表现在雄奇阔大的意境的创造上;其次是用比兴寄托的手法表达他的政治理念,把大量的
  典故融入词中,以用典的手法托古喻今。所以人称苏轼“以诗为词”,辛弃疾“以文为词
  ”,这不仅指辛词题材内容的扩大,艺术手法的灵活多样,也指他喜欢在词中使用典故,
  “搜罗万象”,“驰驰百家”。 
   姜夔的词缺乏现实内容,以纪游咏物和描写爱情为主要内容,也有少数篇章寄寓了家
  国之感。他精通音乐,能自度曲,词作有较强的音乐性。姜词讲究章法结构,注意含蓄和
  美,雕琢词藻,意境和风格清幽峭拔,咏物和抒情往往得到较好的结合,在艺术上有一定
  的特色,在南宋词坛上形成格律一派。 
   本书由朱古微重编,唐圭障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出版。(王海洲)
  
  
  闲情偶寄(李渔) 
   《闲情偶寄》是清代戏曲理论家、作家李渔的杂著。李渔(1611—1679),字笠鸿、
  谪凡,晚年号湖上笠翁,原籍浙江兰溪,出生于江苏如皋。李渔酷爱戏剧,他一生最主要
  的行迹是戏剧活动,他家里设有戏班,经常奔走于达官贵人门下以博馈赠。李渔是一个戏
  剧全才,一个精通戏剧艺术的各个组成部分的戏剧实践家。他自己除了训练演员、导演剧
  目外也登台演戏,同时又写了不少戏供自己的戏班演出。他的剧作以《笠翁十种曲》较为
  著名,内包《怜香伴》、《奈何天》、《比目鱼》、《蜃中楼》、《风筝误》、《慎鸾交
  》、《凰求凤》、《巧团圆》、《玉搔头》、《意中缘》这十种传奇,另有短篇小说集《
  十二楼》。作品多写才子佳人的故事,情节离奇,间有庸俗描写。艺术上过于追求巧合、
  噱头,格调不高。李渔在中国文化史上造成较大反响的是《闲情偶寄》,尤其是其中的戏
  剧理论。 
   《闲情偶寄》一书,内容颇为驳杂,分曲部、演习部、声容部、居室部、器玩部、饮
  馔部、种植部、颐养部这八个部分。戏剧理论主要集中在“词曲”、“演习”二部。李渔
  所谓“词曲”,即是戏曲。 
   李渔是一个自觉的戏剧理论家。他深切地认识到理论批评对于戏剧创作的指导意义,
  认为没有很好地总结戏剧创作的法则,是戏剧领域长期显得贫乏、寂寥的重要原因。 
   李渔的戏剧理论自成一个独特的系统,考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 论戏剧的一般特性 
   研究和揭示戏剧与其他文艺样式在各方面的异同,几乎是一切戏剧理论家都要染指的
  课题;李渔的理论功力在于,他不仅仅着眼于那些细碎而又显见的艺术枝节上的异同,而
  是凭借着这一些,对戏剧整体的基本特性也作了考虑和论述。《闲情偶寄》“曲部”之“
  宾白第四”《语求肖似》款指出,戏剧的长处和难点,是制造幻境、设身处地、代人立言
  。这抓住了问题的要害。“幻境”说实际上是点出了戏剧艺术在体现各种事物和人物时的
  直接性和彻底性;“设身处地”揭示了戏剧家在创作时实行全身心对象化的特征。 
   以上所述着眼于戏剧在创作过程中表现于戏剧家主观方面的特性。李渔申述得更多的
  ,是戏剧作用于客观对象方面的特性,即强调戏剧必须通过“搬演”,从而引起“雅俗同
  欢”、“智愚共赏”,直至取得最终的艺术效果。李渔要求剧本符合登台搬演的要求,其
  实也正是看到了剧本对于戏曲演出的重要意义。他反对不能登台的案头之曲,也反对不能
  全身心地表现剧本内容的盲目表演。李渔曾告诫编剧的文人洗去“书本气”,又希望演员
  化为文人,这是对戏剧各门类的大家庭提出互相照应、互相靠拢、互相理解的要求。在这
  位一身并兼剧作家、演员、导演、戏班主人的全能戏剧活动家的心目中,戏剧是一个非常
  完整的整体。 
   李渔十分重视戏剧的思想内涵,认为戏剧是否具有历史的延续力,关键在于戏剧家的
  思想意图,在于戏剧作品的实际内容。他很厌恶影射实指的攻讦戏剧,更反对“索隐派”
  式的戏剧鉴赏陋习。他认为戏剧应该尽普遍概括之能事,只有对“应有”之事作普遍性的
  概括才有普遍流布和长期延续的可能。 
  二 论戏剧的结构和布局 
   在李渔的戏剧理论中,特别被人重视、也特别完整的部分是关于结构的学说。不仅首
  卷词曲部最前面七款直接命以“结构”之题,而且以后各卷各部各款,仍每每与结构问题
  相连。其他问题,论及虽多,均不如此题之系统深入、延绵全局。 
   李渔的戏剧结构论包括:结构对于戏剧的特殊重要性;结构的单一性;结构的内部衔
  接;结构的完整性。结构的重要性,李渔是在对结构这一概念进行解释的同时说明的。他
  借用了王骥德用过的“工师之作室”的比喻,又作了较多的引伸和发展。李渔首先是把结
  构作为一个工作过程来说明的。他认为结构的工作必须在创作之前开始,或作为创作的第
  一步。因此,李渔所说的“结构”二字,带有“布局”、“构思”的意义。他认为,如果
  创作之前未曾很好地结构,造成的危害至少有两端:一是随作随变,费时费力;二是如果
  没有随时改动的便利,结果更坏,创作出来的东西必然断痕无数、血气中阻。结构有关戏
  剧整体的艺术生命,所以在业已凝结的各种艺术因素中也应置于首位。结构比其他形式方
  面的因素更贴近内容,更统贯全局。在服从“立言之本意”的前提下,李渔心目中戏剧诸
  艺术因素的次序应是结构、词采、音律。李渔认为在戏剧结构的全部规模未善之时就谈不
  上表演、配乐和审协唱词音律,他把戏剧的生命首先交给了结构。 
   结构的单一性,是李渔结构论中十分突出的论题。《立主脑》、《减头绪》两款从两
  个角度进行了殊途同归的阐述。所谓“主脑”,非“作者立言之本意”,而是指最重要的
  戏剧情节,也就是联络全剧人物的枢纽。李渔完全是从结构的意义上来谈这种枢纽的重要
  性和联络全剧的功能的。这实际上是指结构的枢纽,结构中的制高点。“立主脑”,一可
  排除一剧之中多中心、多枢纽的倾向,二可使千头万绪归于一端,这是结构单一化的第一
  步。如果说“立主脑”防的是松散,那么,“减头绪”防的是杂乱。李渔从这里把结构问
  题的论述重点集中到了情节安排上。他提出了“一线到底”的标准。“一线”是指主线。
  其实质在于结构的单一化,是“立主脑”的一个发展。 
   结构的内部衔接,是李渔结构理论的又一个层次。即鲜明突出的主线是连成一气的,
  绝无断续痕迹。情节的连贯要靠作者扭结许多不相关的东西,缝接许多碎块。但李渔不主
  张把一切都铺填补接得天衣无缝,而是着意于把一条条内在的联系筋络“暗”“伏”其间
  。前后照应,预先埋伏,是李渔“密针线”这一命题的基本内容。而跳跃、转换、顿挫诸
  般技巧的施展则会加强观众的悬念,从更深意义上加强了衔接力。 
   结构的完整性,是李渔结构论的终点。确立主脑,突出主线,内在衔接,这一切都是
  为了保证戏剧结构的完整,完整结构最主要的外在体现,则是头、身、尾的组合和呼应。
  他要求开头要做到“机锋锐利”,造成向下面开展的一种情势和力度。只有了然全剧结构
  的剧作家才能在一开头就造成直趋中心内容的情势,因此只有提擎全剧,才能开手锐利。
  戏的结尾部分李渔也极为重视,他认为好的收尾应该临了再突起一个波澜,还要极富情致
  。 
  三、 论戏剧的新奇 
   李渔反对在艺术上因循守旧,把一个“新”字放在自己整个美学思想领域的触目地位
  上。李渔是在自己长期的戏剧活动生涯中感受到“求新”的重要性的。他在很大程度上把
  “新”和“奇”相等同,李渔所谓的追求新奇,主要表现为在“家常日用之事”中挖掘追
  索。他认为日常生活中的新奇之事是挖不尽的。同时他提出“变旧成新”的主张。在旧剧
  新演的问题上要“易以新词、透入世情三昧,虽观旧剧,如阅新篇”。 
   李渔的《闲情偶寄》提供了中国古代较早较有系统的戏剧理论格局,标志着中国古代
  对戏剧特性的新的、甚至是归结性的认识。 
   目前较好的版本是作家出版社1995年出版的《明清灵性文学珍品》之《闲情偶寄》。
  (吴琼)
  
  红楼梦(曹雪芹著) 
  《红楼梦》是据一部享有世界声誉的小说杰作,被公认为代表了中国小说的最高成就。堪
  称中国古代优秀文化遗产的集大成者。这部不朽的文学名著,为中国清代小说家曹雪芹(
  1715或1724—1763或1764)所著。 
  曹雪芹,名沾,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出生于中国江苏省。13岁之前,曹家是“
  鲜花着锦,烈火烹油”,从其曾祖父到其父亲,都是世袭江宁织造,与皇帝的关系十分密
  切。康熙皇帝六次南巡,就有五次住在曹家。可是好景不长,由于他父亲因事受到削职、
  抄家的处分,曹家急剧衰落。曹雪芹13岁时,全家由南京迁居北京西郊,过着“举家食粥
  酒常赊”的日子。这种大起大落的不平常经历,为他的创作提供了坚实的生活基础;因此
  ,在凄凉困苦的晚年,“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创作过程十分艰苦,
  真是“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最后,在贫病交加的境况下,寂寞地死去了
  。曹雪芹虽然死去了,但他却留给后人一笔丰富的精神遗产,这便是 
  他用血和泪凝成的伟大作品——《红楼梦》。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曹雪芹只写完前80回便死去了。最初这80回只在为数很少的
  朋友中传阅,继之则以手抄本的形式流传达30年之久。乾隆时,内阁侍读高鹗看到此书,
  便根据原书的线索,续写了后40回。高鹗,字兰墅,汉军旗人,乾隆进士,曾任内阁侍读
  等职。高氏续作保留了原书的悲剧色彩,使小说故事首尾呼应,结构完整,故后来流传最
  广,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1791年,程伟元、高鹗第一次将全书以活字版排印出版,成为120回;书名也改为《红楼梦
  》。《红楼梦》经程、高刊行后,立即赢得了读者的喜爱,从饱学之士到家庭妇女都争相
  阅读。 
  《红楼梦》的主要内容是写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恋爱、婚姻故事,但 
  完全打破了才子佳人之作的固定模式。贾宝玉不是热衷于功名富贵的才子,林黛玉也不是
  温柔敦厚的佳人。宝黛二人,是一对要求个性解放、为世俗所不容的叛逆者。薛宝钗虽然
  是符合“德言工貌”标准的窈窕淑女,但作者并没有给她和贾宝玉安排一个“一见钟情、
  私订终身”的大团圆结局。在作品中,薛宝钗也是一个悲剧角色。 
  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爱情基础是他们有着共同的反叛封建主义的理想,他们一致蔑视社
  会上的功名利禄,鄙弃“国贼禄蠹”之流,反对封建主义正统观念,他们都有对封建的科
  举制度、礼教观念和道德观念进行反抗的性格和行动。因此他们之间的爱情最后必然为封
  建家长所扼杀。《红楼梦》正是写出了这种人生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的悲剧。《红楼梦》
  描写的爱情悲剧不是单纯的个人悲剧,而是社会悲剧。 
  《红楼梦》堪称一部封建社会末世的形象化的历史,是一部认识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它
  通过对贾府的兴衰描写,让读者看到一幅封建社会的腐朽、黑暗的历史性画卷,形象地反
  映了18世纪中国社会的各种矛盾,广泛触及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法律、道德、文化
  、教育、宗教、婚姻、妇女等各方面问题。书中对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本质的揭示毫不留
  情。作者不惜笔墨,大肆渲染贾府的一派豪华奢侈,例如贾府中一顿小小的螃蟹宴就使得
  来自农村的刘姥姥惊叹:“阿弥陀佛,这一顿的银子够我们庄稼人过一年了!”书中还别具
  匠心地细致描写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互相勾结,为非作歹,坑害百姓的种种恶行。
  在作者的笔下,贾府的那些主子们,表面上道貌岸然,实际上极其荒淫糜烂;嫖娼聚赌,
  无所不为。他们为争夺财产和权力,相互欺诈、猜忌,“一个个象乌眼鸡似的,恨不得你
  吃了我,我吃了你,”作者正是通过这些描写,向人们揭示出封建社会“忽喇喇似大厦将
  倾”的没落趋势。 
  《红楼梦》的宏伟的结构布局,优美娴熟的人物语言,深入细致的心理刻画,都表明作创
  作者在艺术技巧方面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小说中对贵族家庭各种生活场面的刻划,细
  致入微,真实生动,读来毫无琐碎之感。小说继承了白话小说文字浅显细腻的传统,而又
  能吸收史传文学、诗词曲赋的营养,于通俗中见典雅,文字既明快又不失含蓄蕴藉,小说
  的情节结构,宏大而统一,打破了过去长篇小说故事情节单线联系、人物描写单线发展的
  传统,而以贾府特别是其中的大观园为背景,让众多的人物活动于同一空间和时间,并使
  情节的推移也具有整体性。 
  《红楼梦》的艺术成就是巨大的,作者在自己“半世亲见亲闻”的事实的基础上,进行了
  高度的提炼加工,使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更为典型化,更丰富、复杂而又浑然天成。书中塑
  造的众多的人物形象,各具鲜明、独特的个性。每一个都活灵活现,呼之欲出。使本书成
  为我国古代小说的一个高峰。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总结,又是中国新文学的发端。正如鲁迅所说:“自有《红
  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 
  《红楼梦》一书受到人们的广泛欢迎。它是中国5000年来最有影响的文艺作品,对当世影
  响巨大。特别是对后世作家创作的影响,更是显而易见。不少著名作家在总结或介绍自己
  的创作经验时,都忘不了《红楼梦》对自己的 “哺育”之恩,并强调说:“要认真读几本
  古典名著,尤其是《红楼梦》更要多读、精读。 
  《红楼梦》在国外,同样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红楼梦》便被译
  介到国外,到目前为止,已有英、日、法、德、俄、意、朝鲜、匈牙利、越南、蒙古等19
  种文字,30多种异本。《红楼梦》已成为世界文库中最伟大、最丰富、最深刻的巨著之一
  。 
  目前较好的读本是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出版的《红楼梦》校注本,这个版本子抄本中比
  较完整的庚辰本为底本,以其它各种脂评抄本为参校本,以《红搂梦》早期刻本为参考本
  ,力求反映曹氏原著的风貌,对小说中涉及到的典章制度、名物典故及难解用语保留了比
  较详尽的注释。
  
  
  人间词话(王国维) 
  本书作者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17岁前已完成国学基础
  ,诗文俱佳,18岁—25岁又学西文,读西书,译西书,新学功夫大成。曾在学部图书局任
  编辑。1901年留学日本,从藤田丰八学习西方哲学、文学美术。后来因病回国。民国时期
  在清华大学研究院任教。作为中国近代著名文论家,他的批评理论及美学观点对中国近现
  代文学批评理论产生了很大影响。 
  王国维对中国美学史的贡献是巨大的。他的主要著作有《〈红楼梦〉评论》、《宋元戏曲
  史》和《人间词话》。尤以《人间词话》的影响最大。其著述刊为《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
  》,共104卷。 
  王国维是一个学贯中西而又博古通今的人物。史学家陈寅恪曾赞叹王国维的博大精深说:
  “先生之学博矣,精矣!几若无涯岸之可望,辙迹之可寻。”郭沫若也说过:“在近代学
  人中,我最钦佩的是鲁迅与王国维。”“他留给我们的是他知识的产物,那好象一座崔巍
  的楼阁,在几千年旧学的城垒上,灿然放出了一段异样的光辉。”[1]当代美学家朱光潜先
  生也说: “近二三十年来,就我个人所读过的来说,似以王静安先生的《人间词话》为最
  精到。”[2]王国维被誉为“我国近、现代相交时期的著名学者,也是把西方美学思想与中
  国古典美学思想相融合并形成自己独特的美学思想体系的杰出的美学思想家……他既是中
  国古典美学的集大成者,又是中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3] 
  王国维因受其老师影响,早年爱好西方文学与哲学。中年以后转而研究宋词和宋元戏曲,
  晚岁专治殷墟龟甲文字。他于1903年开始读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之后又于1905—19
  07年先后四次研究康德的著作。他对康德的了解更多的是通过尼采和叔本华的学说。他曾
  说过,当他第一次读康德的著作时,感到几乎不可解,在读了叔本华的《意志及表象之世
  界》等书以后,他说这是通往康德哲学的关键。 
  他天才而自恃,博学而独识,他从西方窃来火种,烧毁了自己,却照亮了中国美学的传统
  和今后的发展路径。 
  他说“余疲于哲学有日矣,哲学上之说,大都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余知真理,
  而余又爱其谬误。伟大之形而上学,高严之伦理学,与纯粹之美学,此吾人之所酷嗜也。
  然求其可信者,则宁在知识论上之实证论,伦理学上之快乐论,与美学上之经验论。知其
  可信之不能爱,觉其可爱者而不能信,此近二三年中最大之烦闷。”这种悲观的哲学观及
  人生观,与他于1927年6月2日自杀于颐和园昆明湖当有一定关系。对他后来转向研究中国
  古代小说《红楼梦》、宋元戏曲以及诗词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人间词话》开始写于1908年,最后定稿于1910年,发表于当时的《国粹学报》上。这本
  书将中国古典文论与西方美学相融合,提出了以意境在核心的批评理论,可以说是对我国
  古典美学意境论的一个总结。正如他自己所说:“然沧浪所谓‘兴趣',阮亭所谓‘神韵'
  ,犹不过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 
  1912年他又用意境来概括元曲:“然元剧最佳之处,不在其思想结构,而在其文章。其文章
  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
  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古诗词之佳者,无不如是,元曲亦然。明以后,其思想结构尽
  有胜于前人者,唯意境则为元人所独擅。”? 在王国维看来,不仅唐诗、宋词是有“意境”
  的,因为诗词大基本上都是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而且在戏曲中同样也是有“意境”的。
  更重要的是,他还把“意境”作为衡量戏曲艺术的最高标准。这就把意境提升表明中国美
  学最高境界的一个概念。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开宗明义便说,“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他在另一处又讲 “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有
  境界,本也。气质、神韵,末也。有境界而二者随之矣。”[4] 
  他以意境为核心,提出了许多极为重要的观点。如主观的诗人与客观的诗人的区别:客观
  之诗人不可不多阅世,阅世愈深,则材料愈丰富,愈变化,《水浒传》、《红楼梦》之作
  者是也。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他还提出了诗
  的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分别: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
  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有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云飞过秋千去。无
  我之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还提出了写境与造境的区分实为自然与理想之分,
  但两者又是互相渗透的观点: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而所写之境又必邻于理想。他还论述
  了诗的隔与不隔的问题。按他的说明,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按他举例,涉及两个方面
  :一是形象性,二是表意的鲜明性、生动性和感染力,实际上是一个情景交融的问题。他
  还提出,“诗人对自然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
  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大学生学习中国古典美学的一本必读书。(王志敏)
  
  ------------------------------------------------------------------------------
  --
  [1] 【中】《王国维文集》北京燕山出版社 1997年版 第2页。
  [2] 【中】朱光潜 《朱光潜全集》第三卷 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第355页。
  [3] 【中】谭汝为 校注:《人间词话 人间词》群言出版社 第1-3页。
  ? 王国维:《王国维文集》 北京燕山出版社 1997年版 第153-154页。
  [4] 【中】谭汝为 校注:《人间词话 人间词》群言出版社 第1、63页。
  ? 王国维:《王国维文集》北京燕山出版社 1997年版 第36页。
  
  鲁迅选集 
  鲁迅(1881一1936)是中国现代文学家和思想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原姓周,本
  名樟寿,字豫才,1898年改名树人;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开始使用的笔名
  。他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1902年赴日本留学,学习医学,后来深切感到,在中
  国,头等的重要的还是改变人的精神,于是弃医从文。1906年开始文学活动。曾参加过改
  组后的《新青年》编委会,后来成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筹备人和领导人之一,是左联的
  旗手。鲁迅的小说集有《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呐喊》收人《狂人日记》
  、《孔乙已》、《药》、《阿Q正传》等名篇,反映从辛亥革命以后到五四时期中国农村和
  市镇的面貌;《彷徨》收入《祝福》、《伤逝》等十一篇小说,比较集中地描写知识分子
  的痛苦和挣扎。《故事新编》是三十年代创作的一组杂文化的小说,用古今杂揉的浪漫主
  义手法,把历史题材与现实斗争结合起来,使正面人物显示中国人民的战斗传统,反面人
  物漫画化、滑稽化。鲁迅还是中国现代杂文的开拓者,五四时期的杂感和论文,形象生动
  、尖锐泼辣,形成独特的风格。1925年以后,杂文成了鲁迅的创作重心,内容从广泛的社
  会批评转到激烈的政治斗争。虽能显示鲁迅复杂的心态的是他的散文,《野草》为现代文
  学史上的第一部散文诗集,每一篇都在剖露作者的灵魂,显示他的愤激、感伤、企望和追求;《朝
  花夕拾》足带有回忆性质的叙事酸文集,其风格深挚平易而清新舒展。 
  鲁迅作品最具价值之处,在于其改造“民族灵魂”和中国社会的思想。鲁迅是中国现代文
  学的两大题材——农民(包括市镇平民)和知识分子题材的开拓者。他是中国几千年文学
  史上第一个真正写普通劳动人民的小说家;他全身心关注的不是这些下层民众所受的经济
  剥削和政治压迫,而是精神上所受的毒害,所表现的不是他们物质生活的困苦,而是精神
  的痛苦与病态,从而尖锐而深刻地提”出“改遗国民性”的主题。比如大家熟悉的作品《
  药》,华家经济上的拮据仅用一床“满幅补钉的夹被”暗示了一下,正面展开的是他们一
  家及茶客们的精神愚昧。鲁迅认为,在封建社会长期统治下,吃人的统治阶级的思想已经
  渗透到民族意识与心理之中,成为历史的惰性力量,而且是多数力量,形成“不见血的虐
  杀”,他在更深刻的意义上否定了支配大多数人的思想与行动的统治阶级伦理道德观念,
  这更能产生震撼麻木国民灵魂的力量。鲁迅对知讽分子的了解更加深切,他笔下既有孔乙
  己等受科举毒害的酸腐文人,也有假道学者这类吃人的帮凶;但最重要的是现代知识分子
  ,鲁迅在肯定他们的历史作用的同时,也着重揭示他们的精神痛苦和自身的精神危机,他
  们是时代的孤独者。这也是鲁迅内心矛盾的写照。 
  鲁迅为现代文学刻划了一系列不朽的典型:既风狂又格外清醒的“狂人”;作为国民弱点
  象征的“精神胜利法”的体现者阿Q;带着滴血的灵魂走向地狱样林嫂;还有闰土、华老栓
  等等。他不但写出人物的“血肉来”,而且表现出人物“灵魂的深”。这种实写人物,虚
  写寓意的方法,既富有强烈的真实感,又具有更深刻的社会批判意义。 
  毛泽东对鲁迅给予了极高的评价:“鲁迅是中国文化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
  且是伟大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
  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
  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
  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鲁迅的作品充实了世界文学的宝库,被译成多种文字,在
  许多国家都有广大的读者。是世界上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 
  鲁迅的作品加上学术著作和书信共400多万字,195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开始出版《鲁迅全集
  》共10卷,1981年该出版社又重编为16卷发行,是目前内容较完备、注释较精确的版本。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鲁迅选集》为较好的文学选本。(王志敏编)
  
  中国古代美学史资料选编 
  (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 
  本书为中国美学史重要原始资料的选编。是大学生了解中国古代艺术理论和美学思想的一
  个比较好的资料选编读本。本书便于当代大学生阅读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在把古代原
  著资料选入本书时,一律由未加标点的繁体汉字行文变成了经过标点的简体汉字行文。本
  书由中华书局于1981年出版。全书分上下两册。上册选编范围为从春秋时期开始到隋唐五
  代。下册选编范围从宋金元到清朝末年。依时代先后排列。本书的编选体例是,或以人带
  资料(如孔子等),或以著作带资料(如《老子》、《周易》等)。编选的内容涉及诗论
  、文论、画论、乐论、曲论、美论等。在每一个编选单元都有一个关于该书或该人的基本
  情况的简介和评价,同时还带有资料编选所依据著作的版本说明。本书是北京大学哲学系
  美学教研室根据1961年高校文科教材编选计划会议精神进行编选的。初稿完成于1963年。
  以后书稿曾被长期搁置,直至文革结束后的1979年才对书稿进行了进一步修改。初稿由于
  民、叶朗等进行编选,宗白华作了指导和审订。在编选过程中,郭沫若、王朝闻、邓以蛰
  、候外庐、黄药眠、魏建功、刘大杰等著名专家学者都对资料的编选提出了意见。 
  本书资料编选涉及的人及著作如下: 
  先秦时期的有《左传》、《国语》、《尚书》、孔丘、《墨子》、孟轲、《老子》、《庄
  子》、《周易》、《考工记》、荀况、《乐记》、韩非、《吕氏春秋》、《礼记》。 
  两汉时期的有《淮南子》、董仲舒、司马迁、刘向、杨雄、桓谭、王充、班固、许慎、《
  毛诗序》、王逸、蔡邕、曹丕、曹植、阮籍、嵇康、陆机、左思、卫夫人、王廙、郭璞、
  葛洪、王羲之、顾恺之、宗炳、王微、《世说新语》、王僧虔、谢赫、沈约、刘勰、萧衍
  、锺嵘、萧统、姚最、颜之推、刘昼。 
  隋唐五代时期的有虞世南、王通、李世民、孙过庭、陈子昂、李嗣真、刘知几、张怀瓘、
  李阳冰、王维、李白、窦蒙、颜真卿、杜甫、张璪、皎然、朱景玄、符载、韩愈、柳宗元
  、白居易、皇甫湜、杜牧、张彦远、司空图、荆浩、欧阳炯。 
  宋金元时期的有黄休复、欧阳修、郭熙、邵雍、郭若虚、王安石、沈括、程颢与程颐、苏
  轼、黄庭坚、董逌、郑樵、张戒、朱熹、陆九渊、姜夔、严羽、王若虚、元好问、郝经、
  方回。 
  明朝时期的有王履、祝允明、王守仁、杨慎、谢榛、徐渭、王世贞、李贽、汤显祖、胡应
  麟、董其昌、袁宏道、王骥德、袁中道、徐上瀛、叶昼、记成、张岱。 
  清朝时期的有金圣叹、黄宗羲、毛宗岗、李渔、《尺牍新抄》、顾炎武、王夫之、贺贻孙
  、叶燮、石涛、寥燕、郑板桥、曹雪芹、脂砚斋、袁牧、姚鼐、章学诚、黄钺、但明伦、
  华琳、刘熙载、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 
  凡以人带资料者往往都涉及多部著作,而不论是以人带资料还是以著作带资料者,均对所
  引资料按美学艺术问题进行分类编排。对于进行专题研究和查阅资料的大学生,使用起来
  十分方便。(王志敏)
  
  傅雷家书 
  (三联书店1981年出版)
  
  傅雷(1908-1966),我国著名的文学艺术翻译家。早年留学法国。他在艺术方面造诣极为
  深厚,对无论古今中外的文学、绘画、音乐的各个领域,都有非常渊博的知识。一生翻译
  作品三十余部,主要有罗曼.罗兰的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传记作品《贝多芬传
  》、《托尔斯泰传》、《弥盖朗琪罗传》,巴尔扎克的名著《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
  》、《贝姨》、《幻灭》,服尔德的《老实人》、《天真汉》,梅里美的《嘉尔曼》、《
  高龙巴》,丹纳的名著《艺术哲学》等。还写有《外国美术名著二十讲》、《贝多芬的作
  品及其精神》、《评〈三里湾〉》《评〈春种秋收〉》等论文。 
  《傅雷家书》是一九五四年到一九六六年四月之间傅雷暨夫人写给他们的两个孩子傅聪和
  傅敏的部分家信摘编。在长达二十二年的时间里,傅雷共写给傅聪一百九十封信,傅雷夫
  人的信也有百余封。由于信件失散的原因,本书选自傅聪保留下来的一百二十五封信和傅
  敏仅有的两封家信,本书只选入了傅雷夫人写给儿子的一封信。 
  大器之成,有待雕琢。篇篇家书,记叙了在傅聪成材的道路上作为父亲的傅雷所灌溉的一
  片心血。 
  人的自爱其子,是一种自然规律,但是把培育儿女,作为对社会、对祖国、对人类世界所
  应该尽的一项神圣的义务与责任,这一觉悟,便不是常人所能达到的。在家书中,我们可
  以看到,在傅聪的人生旅途中,傅雷处处为他敲警钟,是面“忠实的镜子”。 
  在做人方面,傅聪平时言行举止的小小陋习,傅雷都认真加以对待,决不轻易放过。傅雷
  说,“无论如何,细小不足道的事,都反映出一个人的意识与性情,修改小习惯,就等于
  修改自己的意识与性情”。傅雷要培养的不是一个只会弹琴的艺人,而是一个德艺俱备、
  人格卓越的艺术家。他对傅聪提出的立身原则是“真理至上、道德至上、正义至上”。傅
  聪信赖祖国、热爱祖国的精神,更是得益于傅雷的封封家书给予的殷切关怀和教育。傅雷
  在教导傅聪要常写些自己的学习心得,以帮助国内的音乐青年成长时写到:“为祖国、为
  人民服务是多方面的,并不限于在国外为祖国争光,……我们的艺术家还需要把自己的感
  想、心得、时时刻刻传达给别人,让别人去作为参考的批判的资料。……孩子,一个人空
  有爱同胞的热情是没有用的,必须用事实来使别人受到我的实质的帮助。这才是真正的道
  德实践。”傅雷的爱国之情还体现在他对新中国命运的时时关注上,他经常通过家信给傅
  聪传达国内的情况,分析时事、政策,使身在遥远异国的傅聪,与祖国牢牢建立起心的结
  合,即使国内的家庭陷入残酷境遇,自己也身蒙恶名时,他也始终没有背弃他的祖国,从
  未有过有损于祖国尊严的言行。 
  在培养傅聪的艺术修养方面,从演奏姿态、作品分析、学习进度到演出安排,傅雷都为傅
  聪考虑得周到详细。尤其是傅雷“单靠音乐来培养音乐是有很大弊害的”这一观点,同样
  适用于我们今天的学习。艺术修养要靠多方面积累,在傅雷给傅聪的家信中,音乐、美术
  、书法、戏曲无所不谈,傅雷实在是把傅聪当成了讨论艺术的对手。 
  今天我们读这些家信,犹如在与一位艺术修养深厚、知识渊博的父辈进行心的交流,深受
  俾益。 
  《傅雷家书》的价值就在于这不是一封封普通的家书,而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
  ,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母爱的苦心孤诣和呕心沥血的教子篇。凡是读过这本书的人都能
  拈出它沉甸甸的份量。(丁峰)  
  
  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1942,毛泽东著)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以后,为了加强和发展革命力量,动员全党步伐整齐地去夺取抗日
  战争乃至整个革命事业的胜利,中共中央不失时机地领导全党开展了伟大的整风运动,中
  心是反对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党八股,打破教条主义的束缚,树立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
  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基本思想。因此,整风运动是一次普遍的马克思主义
  的教育运动,是“五四”之后又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整风运动的结果,促进了全党
  更紧密的团结,为民主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文艺界的整风是全党整风的一个组成部分。抗战以后,大批的激进青年和文艺工作者辗转
  来到革命圣地延安,使根据地的文艺创作出现了一定的繁荣景象。但是,当时的延安,对
  革命文艺如何发展,存在着一定的分歧;延安文艺界自身也存在着脱离群众,脱离实际,
  关门提高的问题,由此带来创作上的小资产阶级自我表现的问题,由于作家对新的现实新
  的人物不懂不熟,因而在一些作品里出现了美化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丑化工农群众的问
  题以及文艺界存在着宗派主义等问题。这些问题当然是思想性质的问题,是世界观的问题
  。但是,它具有普遍性并且有深远的历史渊源,是全国文艺界自“五四”以来一直存在的
  问题,不过因为在解放区的条件下,被突出出来,带有某种尖锐性。 
  在这种现状下,结合当时全党整风的大形势,于1942年5月召开了延安文艺座谈会,毛泽
  东在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关于文学艺术的方针、政策和一系列理
  论问题,诸如: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普及与提高的辩证关系问题,文艺的源与流的问题
  ,文艺界的统一战线问题,文艺批评的标准问题等等。而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
  讲话》的所解决的最根本、最具有长久指导意义的问题,是明确地指出了革命文艺必须为
  工农兵服务,必须为最广大的人民大众服务的正确方向。 
  毛泽东在《讲话》反复地阐述文艺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说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
  根本问题、原则问题,最后他鲜明地提出革命文艺应该是为工农兵以及革命的同盟者城市
  小资产阶级劳动群众和知识分子服务,并指出为完成这一使命,文艺工作者必须站在无产
  阶级的立场上,而不能站在小资产阶级的立场上。接着,毛泽东尖锐地批评了部分文艺工
  作者,“对于小资产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寄予满腔的同情,连他们的缺点也给以同情甚至
  鼓吹。对于工农兵群众,则缺乏接近,缺乏了解,缺乏研究,缺乏知心朋友,不善于描写
  他们;倘若描写,也是衣服是劳动人民,面孔却是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然后,他指
  出“一定要把立足点移过来,一定要在深入工农兵群众,深入实际斗争的过程中,在学习
  马克思主义和学习社会的过程中,逐渐地移过来,移到工农兵这方面来,移到无产阶级这
  方面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真正为工农兵的文艺,真正无产阶级的文艺。” 
  从《讲话》的整体结构来看,主要讨论了两个中心问题:一个是为民众的问题,即为工农
  兵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劳动群众,一个是如何为的问题,即普及与提高的问题:在普及的基
  础上提高,在提高指导下的普及。《讲话》涉及了文艺批评的标准问题,毛泽东提出的文
  艺批评的两个著名标准是:政治标准和艺术标准。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 
  毛泽东在《讲话》中提出的一些著名论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无产阶级对于过去时
  代的文学艺术是作品,必须首先检查它们对待人民的态度如何,在历史上有无进步意义,
  而分别采取不同态度。有些政治上根本反动的东西,也可能有某种艺术性。内容愈反动的
  东西而又愈带艺术性,就愈能毒害人民,就愈应该排斥。还有:我们的要求的则是政治和
  艺术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缺乏
  艺术性的作品,无论政治上怎样进步,也是没有力量的。因此,我们既反对政治观点错误
  的作品,也反对只有正确的政治观点而没有艺术力量的“标语口号式”的倾向。(王海洲
  )  
  
  
  中国哲学大纲(张岱年著) 
  本书作者张岱年是当代中国著名的中国哲学史家,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社会科学出
  版社1982年出版。本书的副题是《中国哲学问题史》。作者于1935年开始撰写本书,1937
  年完成初稿。1943年曾在北平私立中国大学印为讲义,1958年由商务印书馆正式出版。19
  82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又在经作者本人重新修订后再版重印此书。本书对于当代大学
  生较快地而又较为深入地了解中国哲学思想的精髓,乃至引证及进一步阅读原著,实在是
  一本非常之好的索引、导读、入门之作。 
  本书是一本“以问题为纲,叙述中国哲学的书”。正如作者在1937年的自序中所说:“此
  书内容,主要是将中国哲人所讨论的主要哲学问题选出,而分别叙述其源流发展,以显出
  中国哲学之整个的条理系统,亦可以看作一本中国哲学问题史。” 
  关于本书选材范围,作者指明,佛教哲学、历史哲学、政治哲学、科学萌芽、数术思想等
  问题及材料均不入选。关于佛教哲学不入选的理由,作者的解释是,“本书所谓中国哲学
  ,专指中国系的一般哲学。中国的佛教哲学,虽是中国人的,而实属于印度系,故不在本
  书范围之内。”作者以数术思想属于宗教范围作为不入选的理由。作者完全有理由这样选
  择,但他的解释却可能需要商榷。 
  本书最为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以问题为纲,汇集经过选择的中国哲学家的原文资料(凡
  引证的资料均标明有出处)。这也是本书历时虽久(正式出版已40年)而价值不减的最主
  要的原因。但作者当时却认为,“写哲学大纲,不宜多引过去哲学家著作之原文”。因此
  他认为需要为自己辩解。他为自己辩解的理由是,“在现在,中国哲学的研究尚没有脱离
  考证的阶段”。如果说,这个解释的理由在当时还只是有一定的道理,那么,在今天,这
  个解释的理由就变得有更多的道理了。 
  本书主体除序论和结论外有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宇宙论;第二部分人生论;第三部分致知
  论。第一部分有两篇,第一篇本根论;第二篇大化论。第二部分有四篇,第一篇天人关系
  论;第二篇人性论;第三篇人生理想论;第四篇人生问题论。第三部分有两篇,第一篇知
  论;第二篇方法论。全书一共八篇。每篇又有若干章为各种哲学问题的分类及引证。大体
  上把中国哲学中的各种重要问题和范畴,如性、气、道、命、太极、阴阳、有无、义利、
  天人、欲与理等,都考虑到了。对学习者把握起来更方便的是,每一篇的后面都有一个对
  本篇各种问题的简明扼要的综论。 
  从本书的结构框架来看,本书作者在处理中国哲学问题时,既参考到了西方哲学的逻辑构
  架,同时又充分考虑到了中国哲学的特殊性。因此,本书的问题归类,资料汇集,是在充
  分考虑到中国哲学区别于西方哲学的独特性的前提下完成的。本书序论中专立一节论述中
  国哲学之特色。作者认为,中国哲学有六大特点,其中前三点比较重要。这六大特点是:
  合知行、一天人、同真善、重人生而不重知论、中了悟而不重论证、既非依附科学亦不依
  附宗教。在作者看来,要了解中国哲学而不了解中国哲学的特点,“必会对中国哲学中许
  多思想感觉莫名其妙,至多懂得其皮毛,而不会悟其精义。”(王志敏)  
  
  美学散步(宗白华) 
  《美学散步》是我国一代美学宗师宗白华先生生前唯一的一部美学著作,短短的十九万七
  千字几乎汇集了一生最精要的美学篇章。本书由上海人民出版社于1981年初版,到1998年
  5月,已经是第七次印刷了。 
  宗白华(1897一1986),生于安徽安庆的小南门。大、小南门地区至今还居住着宗姓人家
  ,他们仿佛是宗泽的后人。宗白华先生原籍是江苏常熟,祖籍是浙江杭州,不知道和宗泽
  有没有关系。宗白华先生不到十岁就离开了安庆。 
  在安庆桐城另一位后来同样成为中国美学界泰斗的朱光潜先生也于1897年出生了(可能是
  天意,两位先生也都是1986年去世),朱先生是在桐城派的风气中成K的,桐城古文人家姚
  惜抱的《古文辞类纂》是他中学主要的课本。五四运动后,己在香港大学读书的朱光潜先
  生起初仍是属于反对白话文的“桐城谬种”之列。而宗白华先生早年学医,后醉心于哲学
  和文学,1918年毕业于同济医工专门学校。1920年宗先生赴德国留学,先后在法兰克福大
  学。柏林大学学习哲学和美学。回国后即在大学教授哲学。美学,致力于美学研究。 
  在那美学研究者还寥若晨星的年代,宗先生就仿佛是“月华的残照”下的一缕晓色。(见
  宗先生的《我的心》、《晨》二诗)“南宗北邓”便是对他美学研究丁作的高度评价。(
  邓,邓以蛰,我国己故著名美学家。)宗先生一生并没有留下太多的著作,但是新作总是
  心得的结晶,特别是对中国艺术审美特征的研究方面达到了精深微妙的境界。早在1920年
  

2003-11-16 07:54:14  和尚 (冰城)

  p。p。,这些书是入学之后要求看的吗?
  

2003-11-16 09:34:29  房囚 (北京海淀)

  很多都是大学生必须读的,不仅仅是电影学院的
  

2003-11-16 12:38:18  和尚 (冰城)

  哦,谢谢哈,我还以为是要我现在看完的嘞。
  

2003-11-16 23:57:08  雨不亭 (北京海淀)

  我看看看看
  

2003-11-20 10:05:51  我爱小鱼 (北京海淀)

  呵呵,,我反正是没有看几部
  

2003-11-20 10:16:49  范坡坡 (北京东城)

  我正在看戏剧的那一部分!
  

2003-11-20 10:23:11  我爱小鱼 (北京海淀)

  不错!!
  

2003-12-17 16:24:23  冰河 (北京海淀)

  要学习的还很多呀,看来文学是功底呀!
  

2003-12-18 13:23:09  我爱小鱼 (北京海淀)

  [quote]下面引用由冰河2003/12/17 04:24pm 发表的内容:
  要学习的还很多呀,看来文学是功底呀!
  [/quote]
  你以为呢!!
  

2004-01-13 11:25:34  clw1983 (北京电影学院)

  看的没几部
  呵呵
  

你的回应...

请先登录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电影论坛

nFLNSjjgTlfvzVx 加入了现象网,大家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