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地上

2008-12-13 00:38:03   来自: wangy  评论 地上--空间
  文:董钧 (本文摘录于2007平遥DV影像大展官方手册)
  
  2007年8月16日凌晨一点,在我闷热的工作室看完了王杨的纪录片《地上》,送走了他们。房间从热闹吵杂一下子安静的沉默如水。就像这部片子一样。
  这部纪录片是讲述关于大学城所带来的新的生态链的关系的,如同一个个孤岛一样的公共空间被有意无意的编制在一起,为我们制造了一出新平民的清明上河图。影片一开始便用一组广角宏观的视野为我们缓慢的展现了一个正在急剧变迁中的场景——大学城的兴建。伴随着建筑工地的电梯,我们摇摇晃晃的降落在了地上。我们终将回到现实,地上,土地,似乎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变得更为的塌实。
  
  温婉而节制是一种态度
  导演没有如央视一般的宏大主题式的高、大、全式的纪录,而是以一种更为谦卑的姿态去注视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世界和周遭。当我们放慢脚步的时候,当我们驻足观看的时候,我们发现身边曾经最为熟悉与平常的事物居然变的“好看”起来,我们看到每个人的状态,这种慢是只有真正静下心来才能够体验的。就好比我们去写生画画一样,我们那时才会很认真的看一个人,看他的动作,看他的表情,看他的穿衣打扮。而胡武功说过,“生活远比艺术本身要有智慧的多。”我们看到的是这个时代,这个急剧而迅猛发展下的城市化进程中的芸芸众生的面孔,他们是沉默的,或者灿烂的,他们的一举一动是属于这个层面的。导演始终与他们保持着一种距离,这种距离是安全距离,也就是说不去干涉的距离。使我们有种迫切想知道与参与的想法,但从始至终都没有让你能够有评判或者进入的缺口,因为温婉而节制是一种态度。这种态度决定了这部纪录片的内在气质。我们看到了都市欲望的快节奏与忧散缓慢的民生强烈的对比。是导演的刻意为之还是沉默的大多数?
  
  表面与内面是一层关系
  我们看不到深入的细节,也就是说人物的关系与情感的变化。那么是否可以说不够内化呢?我觉得不然,这里面就有很多隐喻的信息。我们在超市中,一个缓慢的大平移镜头,是一个又一个的结帐台,一堆又一堆的人。然后看到一个孩子在地上打着滚,一圈又一圈的,最后摔倒,笑着说“我晕了。”是我们这个超速运转的时代还是孩子晕了?我们每天都活在不晕与晕之间。搬运工晕了就在电视机专柜前睡着了,但电视不晕,谁出钱他就播放谁。我们的身边被《汤姆和杰瑞》、《变形金刚》所包裹着,我们的儿童被强大的国际前进文化所引导着,并乐此不疲,可另一方面,我们的国家嚷嚷着要振兴民族传统文化。
  
  命运与信仰是一个主题
  我们看到了村子因为大学城的改造而使村民变的没有了土地,得到了几万的补偿。但没有了土地,他们就没有了生存之本。一个离家出走的农民,谁会去关心他流浪到了什么地方?在面对巨大的宏观调控与整改时,有谁会真正关心一个普通生命的个体命运?我们看到一张张悲悯的脸在小教堂里虔诚的祷告,并且声泪俱下的时候,我们除了站着,还能做什么?刚刚建成的娱乐城KTV里面,十多个男孩在唱着流行歌,喝着小酒。保不准“大”了之后他们能干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情。
  

你的回应...

请先登录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本评论版权属于作者wangy ,并受法律保护。除非评论正文中另有声明,原创评论采用创作共用(署名·非商业用途·保持一致)协议发布。转载评论(包括blogger转载自己的作品)以来源处的版权声明为准。

影片信息 . . . . . . (回到影片页面)

片名:
地上--空间 
导演:
王杨 
编剧:
 
上映年度:
2007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主演: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电影评论

zvAIoVaVeK 加入了现象网,大家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