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论坛
电影节
档案
影片
影人
电影节
基金
机构
群组
新闻
成员
活动
您好,请
登录
或
注册
我的观影笔记之《17岁的单车》篇
2003-11-13 08:51:37 来自:
我爱小鱼
(北京海淀)
树影婆娑的青春--------简析王小帅电影《十七岁的单车》
那年,天凉的很快,便疑是秋天到了。
阳光依然很好,北京的天空呈现出了难得的湛蓝,虽然风从来没有停过,但我却我开始相信,即便是超越了十七岁年龄的界限,某个午后,他们一定依然可以在落日的余辉中彼此幸福张望、亦或是依然在跳舞机上奋力挥霍着青春的汗水,因为成长在他们的心里已经无限地膨胀。也正是因此,无论如何,他们也不会或者说是不能面对那蚀迹斑斑的单车,告诉自己:“我们还没有长大”。
这是一个讲述青春的故事,或者,可以称之为“成长”的题材。有人说电影是导演个人情结的衍生,而成长是每个人心中最重要的经历。所以,青春的题材并不新鲜,甚至可以说是多如牛毛。在观看那些大师作品的时候,我们不能不感叹于生命的鲜活,心灵受到着一次次地涤荡。但遗憾的是,这类题材中的佳作却少之又少。不是流于回忆的梦幻,从而丧失青春应有的震撼;就是陷入现实的残酷,用成熟的理智诠释出的年轻让人不是滋味,青春应该有的激情和困惑很难在一部影片中得到完美地切合。
但是,《十七岁的单车》却让我们耳目一新。可以看出,导演王小帅很努力,他试图在现实中抽取记忆,以达成两者的统一,并且,他成功了!于是,树影婆娑间我看见了一幅动人的青春画卷:在穿过缝隙间的斑驳树影中,在飘过耳边的轻吟风声中,在比肩而行的侧脸上,青春的迷茫与宣泄是那么清晰地在我脑海中被一一勾画出来。无数的影象层叠,我嗅到了青春的味道!相对于《阳光灿烂的日子》描述二十多年前人们的青春冲动而言,《十七岁的单车》无论是从题材、事物、场景还是意识形态上都更加贴近我们这一代人。导演王小帅选择从一个稀松平常的单车切入,就已经是很成功的了。因为所有的人物和矛盾都围绕一个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单车展开的,所以,从一开始,影片就营造出了难得的真实可信的感觉。而后人物的对话、行为也都非常的真实,则又给观众一种亲切的感觉。这就好像在一个陌生的酒吧里突然听见自己喜欢的歌曲,心花怒放的感觉必然会充满整个身体。
许多人似乎更愿意把《十七岁的单车》和《关于莉莉周的一切》、《坏孩子的天空》……放在一起比较,但我却抵触着这种类比,因为觉得所有的这些影片,都是在竭尽全力在诉说着青春的阴沉、残酷还有决绝,而无关单纯、善良和美好。在王小帅精心营造的影像世界中,我始终是心怀感激,甚至在影片的结尾,遍体鳞伤的小贵扛起那辆已经完全变形的单车走过路口的时候,我也清楚的知道:就算这车已被扭曲到无法复原,他,这个懵懂而又执拗的孩子,也会勇敢的踏在下一步的希望上。而电影,本就是应该带给人希望的,不是吗?
于是,越来越多美好的镜头拥入视线:傍晚的余辉中,小坚沿后海逆风而行,风呼呼在他耳边作响,所有的一切噪音都销声匿迹了,镜头上,他肆意的张开双臂,这个脆弱的男生知道自己将要迎接的不仅仅是年轻的感情,更是注定要他感激一辈子的生活本身,优缓的钢琴曲行云流水般的蔓延开来,节奏瞬间变得轻快起来,我的眼泪一下子就奔了出来:年轻真好,哪怕仅仅就是一辆单车,骑上它,也觉得自己是所向披靡的。这单车,早已超越了它所固有的初始功能,化解为年轻生命对自尊的包容。
等等,十七岁的时候我在做什么?我突然想到了这个问题:每天如闹钟似的早早到图书馆占座学习,为模拟排名实现正增长而忙的不亦乐乎。沉重而又毫不知趣的回忆让我越来越怀疑影片的真实性,我开始意识到自己已经犯下了一个错误,我似乎已经把它丢掉了,那个属于我们每个人生命中的十七岁。
纵观整个影片可以清晰的感受到导演王小帅受伊朗电影影响颇深。影片中两个年轻人换车的场景有明显的《小鞋子》的影子,而王小帅也诚恳地说的确是模仿的。而影片中数度使用远镜头,运动中拍摄以及鲜明的对比,则有日本影片的烙印。但无疑王小帅是聪明的,他的镜头中,用了一种更有张力的表现手法,从而将观众带入到他的情绪之中。你瞧,那后海边骑单车的一对年轻侧影,那么的干净,那么的明亮,游走的浮云将闪耀着柔和光华的亮色涂到他们的皮肤上,你前我后,并驾齐驱,相互追逐。连彼此相碰撞的目光也写满年轻的心事,象午夜之后绽放的一现昙花,不为人所察觉;远望那幽深的胡同小巷中,当雨中的坚眼看着自己所爱的姑娘走向她的新欢,而这个孩子只能脆弱到拿板砖来证明自己。但请相信我,这所有的一切都是可以被谅解的,因为我们的青春是如此的短暂,它来不及抱怨什么,解释什么。
在《晃晃悠悠》中,周文曾感慨地说:“从骑车的姿势看,他们在挣扎。”而昆德拉也说:“幸福是对重复的渴求。”而我不得不承认,在幸福中挣扎的两个少年被这十七岁的单车带向了他们各自的战场,为生活、为尊严。但无论如何,请放弃任何形式的斗争,因为记忆和记忆中的青春,都应该是美好的。
分享到:
相关链接:
推荐给朋友
关注此话题
2003-11-17 00:01:57
雨不亭
(北京海淀)
树影婆娑,这个景象我也注意到了,有时间发上来我写的这个电影的评论。
真是一部电影,观者感觉竟变化万千。
2003-11-20 10:04:41
我爱小鱼
(北京海淀)
欢迎欢迎,,发我的版来啊!!
你的回应...
请先
登录
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电影论坛
wdURxKlX
加入了现象网,大家鼓掌!
那年,天凉的很快,便疑是秋天到了。
阳光依然很好,北京的天空呈现出了难得的湛蓝,虽然风从来没有停过,但我却我开始相信,即便是超越了十七岁年龄的界限,某个午后,他们一定依然可以在落日的余辉中彼此幸福张望、亦或是依然在跳舞机上奋力挥霍着青春的汗水,因为成长在他们的心里已经无限地膨胀。也正是因此,无论如何,他们也不会或者说是不能面对那蚀迹斑斑的单车,告诉自己:“我们还没有长大”。
这是一个讲述青春的故事,或者,可以称之为“成长”的题材。有人说电影是导演个人情结的衍生,而成长是每个人心中最重要的经历。所以,青春的题材并不新鲜,甚至可以说是多如牛毛。在观看那些大师作品的时候,我们不能不感叹于生命的鲜活,心灵受到着一次次地涤荡。但遗憾的是,这类题材中的佳作却少之又少。不是流于回忆的梦幻,从而丧失青春应有的震撼;就是陷入现实的残酷,用成熟的理智诠释出的年轻让人不是滋味,青春应该有的激情和困惑很难在一部影片中得到完美地切合。
但是,《十七岁的单车》却让我们耳目一新。可以看出,导演王小帅很努力,他试图在现实中抽取记忆,以达成两者的统一,并且,他成功了!于是,树影婆娑间我看见了一幅动人的青春画卷:在穿过缝隙间的斑驳树影中,在飘过耳边的轻吟风声中,在比肩而行的侧脸上,青春的迷茫与宣泄是那么清晰地在我脑海中被一一勾画出来。无数的影象层叠,我嗅到了青春的味道!相对于《阳光灿烂的日子》描述二十多年前人们的青春冲动而言,《十七岁的单车》无论是从题材、事物、场景还是意识形态上都更加贴近我们这一代人。导演王小帅选择从一个稀松平常的单车切入,就已经是很成功的了。因为所有的人物和矛盾都围绕一个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单车展开的,所以,从一开始,影片就营造出了难得的真实可信的感觉。而后人物的对话、行为也都非常的真实,则又给观众一种亲切的感觉。这就好像在一个陌生的酒吧里突然听见自己喜欢的歌曲,心花怒放的感觉必然会充满整个身体。
许多人似乎更愿意把《十七岁的单车》和《关于莉莉周的一切》、《坏孩子的天空》……放在一起比较,但我却抵触着这种类比,因为觉得所有的这些影片,都是在竭尽全力在诉说着青春的阴沉、残酷还有决绝,而无关单纯、善良和美好。在王小帅精心营造的影像世界中,我始终是心怀感激,甚至在影片的结尾,遍体鳞伤的小贵扛起那辆已经完全变形的单车走过路口的时候,我也清楚的知道:就算这车已被扭曲到无法复原,他,这个懵懂而又执拗的孩子,也会勇敢的踏在下一步的希望上。而电影,本就是应该带给人希望的,不是吗?
于是,越来越多美好的镜头拥入视线:傍晚的余辉中,小坚沿后海逆风而行,风呼呼在他耳边作响,所有的一切噪音都销声匿迹了,镜头上,他肆意的张开双臂,这个脆弱的男生知道自己将要迎接的不仅仅是年轻的感情,更是注定要他感激一辈子的生活本身,优缓的钢琴曲行云流水般的蔓延开来,节奏瞬间变得轻快起来,我的眼泪一下子就奔了出来:年轻真好,哪怕仅仅就是一辆单车,骑上它,也觉得自己是所向披靡的。这单车,早已超越了它所固有的初始功能,化解为年轻生命对自尊的包容。
等等,十七岁的时候我在做什么?我突然想到了这个问题:每天如闹钟似的早早到图书馆占座学习,为模拟排名实现正增长而忙的不亦乐乎。沉重而又毫不知趣的回忆让我越来越怀疑影片的真实性,我开始意识到自己已经犯下了一个错误,我似乎已经把它丢掉了,那个属于我们每个人生命中的十七岁。
纵观整个影片可以清晰的感受到导演王小帅受伊朗电影影响颇深。影片中两个年轻人换车的场景有明显的《小鞋子》的影子,而王小帅也诚恳地说的确是模仿的。而影片中数度使用远镜头,运动中拍摄以及鲜明的对比,则有日本影片的烙印。但无疑王小帅是聪明的,他的镜头中,用了一种更有张力的表现手法,从而将观众带入到他的情绪之中。你瞧,那后海边骑单车的一对年轻侧影,那么的干净,那么的明亮,游走的浮云将闪耀着柔和光华的亮色涂到他们的皮肤上,你前我后,并驾齐驱,相互追逐。连彼此相碰撞的目光也写满年轻的心事,象午夜之后绽放的一现昙花,不为人所察觉;远望那幽深的胡同小巷中,当雨中的坚眼看着自己所爱的姑娘走向她的新欢,而这个孩子只能脆弱到拿板砖来证明自己。但请相信我,这所有的一切都是可以被谅解的,因为我们的青春是如此的短暂,它来不及抱怨什么,解释什么。
在《晃晃悠悠》中,周文曾感慨地说:“从骑车的姿势看,他们在挣扎。”而昆德拉也说:“幸福是对重复的渴求。”而我不得不承认,在幸福中挣扎的两个少年被这十七岁的单车带向了他们各自的战场,为生活、为尊严。但无论如何,请放弃任何形式的斗争,因为记忆和记忆中的青春,都应该是美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