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彼岸》:世界的另一面 来自王杨的评论

2008-11-29 02:37:43   来自: 网管  评论 彼岸
  《彼岸》:世界的另一面
  文/王杨
  
  世界在我们眼中究竟是什么模样?如今,影像中的世界是复杂的。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急速消失的老房子,人们都在影像之中看到自己的模样。这是忙碌的中国的模样,复杂带着阵痛,浮躁以不可抑制的形式漫溢出来,冲进我们的头脑。网络化的索引目录已经形成,世界从本质上漂浮起来。社会学从没有向今天这样成为影像的主题。尤其是中国图景的不断膨胀,问题拥抱着更多的问题使我们忧虑。共同市场终于在今天完全显示出它的威力,从某种程度上,世界被充满也同时被压扁。复杂着也同时被简单化。
  周渔的《彼岸》却从世界的另一面探出脑袋,凝视我们的处境。本质的问题究竟有没有在如今绝迹?当生命以此种形式展现在镜头前时,社会学的种种语言以及面对复杂时的那种时代安全感,无法再次圆满解决我们的困惑。生与死从不顾及语词的繁杂,倒是语词怎么也追赶不上生死的冷酷。“时代”在《彼岸》之中当然只能算是路径,而萦绕在我们心头的却是从黄河里飘下的那具死尸。冷漠不是政治斗争或者是经济奇迹背后的生成物,如今或许我们都已经忘却,它就是这个世界的一种存在。于是,宗教离我们远去,我们的时代都是知识学家的超人纪念碑。那些真实的,不是建立在叙事学基础上的生死,不是直接而冷漠的生死。
  这是令人惊讶的,可以说《彼岸》甚至是令人懊恼的。因为它可能打碎了我们业已形成的世界图像。道德没有教化出温文尔雅的艺术主义的生死观,没有表面的人道主义怜悯。它就这么发生了。在捞尸人沉闷的生活之中,在无关痛痒的时代描述里面,尸体突然出现了。
  没有任何的掩饰,距离决定了周渔的期望。在早已被隐藏的世界面前睁开双眼,破除掉时代的温暖与绵绵情愫。尸体出现了,老人熟练的解下羊皮筏子的绳索,划着一叶扁舟从容而去。两岸的群山默默无语,这个瞬间成就了这部影片。之前的沉闷在一刹那间得到了解释,之前的匮乏在一瞬间有了指向。我们无法丈量这部影片的艺术性,无法丈量这部影片的社会性,因为涉及的问题已经到了如今这个世界的另一面,在安平与恐怖交织的复杂世界的背面,根本性的问题一直在等待着我们。这不是一个可以忘记本质黑暗的时刻,就如影片之前的《启示录》章节所言说的那样:死亡和阴间也被扔在火湖里,这火湖是第二次的死。若有人名字没记在生死册上,他就被扔在这火湖里。
  《圣经》所描述的末日审判的威慑力已经烟消云散,这是否证明我们毫无顾忌的安全了呢?政治的、战争的、社会的的重量,可能在一些瞬间却敌不过这冷酷生命的重量。那么,《彼岸》是在发出疑问?还是在发现疑问呢?是在遮蔽问题,还是在暴露问题呢?
  真实以此种直接的面貌出现,当然会惹怒人们的善良。道德被悬空,却反过来证明了现有道德体系的虚弱。烤洋芋的老人,打牌的年轻人,那些在船上观望远方的眺望者们,不仅打捞灵魂,同时也出卖灵魂。道德的困惑摆在那里,这是经济时代共有的困惑。《彼岸》是被撕扯着的,黄河正形成了那时代裂缝的巨大象征。打捞的义务与金钱的期待,记录这些事实与对待这些现实。不仅仅是片中的人们在忍受着矛盾感与撕裂感,而且作者同样在忍受着这些。在这忍受之中借助直觉作出了抉择,这或许是《彼岸》最大的贡献。
  

你的回应...

请先登录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本评论版权属于作者网管 ,并受法律保护。除非评论正文中另有声明,原创评论采用创作共用(署名·非商业用途·保持一致)协议发布。转载评论(包括blogger转载自己的作品)以来源处的版权声明为准。

影片信息 . . . . . . (回到影片页面)

片名:
彼岸 
导演:
周渔 
编剧:
 
上映年度:
2008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主演: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电影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