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一些观后感(超长裹脚布长片)

2008-11-26 11:29:05   来自: 山坡羊 (北京)  评论 誌同志
  从一部纪录片角度而言,本片是成功的,也是本人自看崔子恩导演作品以来最满意的一部。之前看过几部崔导的剧情片,恕我直言,不论从拍摄技术、后期制作水平以及影片本身所表述的深度及内涵均让人失望(最让人忍无可忍的是技法的粗糙和简陋,虽然明知是有意为之)。如崔导所言,其拍电影的目的就是为了打碎一切电影拍摄所墨守的成规,从而构建一个新的电影话语体系。然而一切繁复的尝试到最后都是要回归于本原的。从这个角度而言,本片可说是做到了这一点。
  如郭晓飞所言,本片看上去平淡无奇,实则内里波涛汹涌。作为一位导演(或说是作者)而言,要做到完全的客观是不可能的,因为在剪辑、取舍镜头的过程中就已经加入了自己的主观观点,因此我并不相信所谓完全的中立与客观。纪录片所强调的记录(内容)和观点(导向性)在本片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本片看似平淡无奇,然而平实的影像中实则包含了近三十年来中国同性恋亚文化群体所走过的艰辛道路,其间包括第二届中国同性恋电影节(或是酷儿影像论坛)在北大被逐出场地的悲惨结局,而这一结局从某些方面可以代表中国官方对于同性恋群体一直以来所存在的摇摆不定的态度。向来以兼收并蓄作为治学之本的北大在这个时候所做出的选择确实让人觉得齿冷。联想到近期北大实施的进校登记制度所带来的非议和抨击,让我们实在有理由怀疑这所人文大学所谓的标新立异改革究竟会走向何方。由此也就无怪乎片中的杨洋说北大在她心目中已经死了!
  从技术、剪辑和后期制作角度而言,本片保持了难得的精良水准,这是相比较于之前崔导的剧情片作品而言的。以编年体形式来梳理近三十年来中国同性恋群体在其间走过的历程可以说是很稳妥的一种方法,关键在于素材的取舍以及作品所能达到的深度(在一定程度上,内容会成为衡量此点的一个重要指标)。我们很欣慰的看到,尽管崔导本人作为一个公开出柜的同志人士,其与片中出现的诸多被采访人均有着或深或浅的交情,但采访的内容和深度并未被这种关系所破坏,相反本片内容的梳理可谓是极其有理有致。也因此,在我们观看影片的过程中会被自然地带入到影片所陈列的内容当中去,作为一部片长在两小时的纪录片而言,我们在观影的过程中并不会有任何拖沓、冗长或是沉闷的感觉,此点可算是非常难能可贵。因此实在是要夸夸本片的剪辑人员,从制作人员名单上看,本片的剪辑似乎并不是我们惯常所看到的剪辑老手,然而整部影片剪辑行云流水、流畅自然,丝毫不让人感到沉闷、无聊且代入感极强,可说是超额完成任务。对于崔导所提到的5个小时的原始版本我们无缘得见,但纪录片剪辑取舍是必须要做的,除非是类似于《铁西区》一样的特殊题材和表现手法的纪录片,我觉得没有必要非得剪到类似裹脚布长片的标准。
  说到影片讨论的内容,我很欣赏郭晓飞对于同性婚姻的看法,但有些地方又稍有出入。从郭晓飞先生的看法而言,担心同性婚姻到最后变成是异性婚姻的摹仿品,从而陷入被官方管制的境地。我觉得世界上之前没有任何同性婚姻的范本可供我们参考,因此我们只能以异性婚姻为范本来参考其模式从而做出自己的标准。从人权角度而言,每个人有选择的权利,人人生而自由、平等,因此异性恋有选择婚姻的权利,那么同性恋自然也就有选择婚姻的权利,这也是西方发达国家有部分已经争取到或正在争取同性婚姻的最基本出发点。然而婚姻的保障体系------法律,在终极意义上是为国家机器服务的,其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持社会的稳定(就中国目前的现状而言,我并不相信宪法是为了保护我们的民主权利而生的),所以说到底我对同性婚姻是没有什么好期待的。从民主角度来讲,争取是必然的,争取到之后的选择则在乎个人。从我个人角度而言,我对婚姻没有任何的渴望,一张婚姻协议的最终意义只是法律意义上的财产分割等具化的东西,与感情无关。我更倾向于以感情来做为约束双方的纽带而不是一张婚姻协议,感情在,自会在一起,有一天感情没了,生生被婚约套在一起也实在是没有必要,好聚好散,纠缠在一起对双方都是折磨,不如索性放手。对于片中那位罗丽莎(抱歉,我记不太清她的中文名了)女士提出的多元性观念,我既不赞成也不反对,视乎个人的选择,每个人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前提是建立在不伤害别人和社会的基础之上。但我想这种事情坚决不会发生在我身上吧,毕竟我只能接受一对一的感情。
  看到片中一系列为中国民主进程竭力探索并付出艰辛努力的学者及活动家们,我感到由衷的敬仰和佩服,民主的进程是要靠一步步积累累计而来的,今天中国社会的进步是由他们来带头并一步步争取而来的,我要在这边记下我所尊敬的学者:李银河、张北川、潘绥铭(还有片中未出现的,对艾滋病干预做出杰出努力的高耀洁、桂西恩老师)等等。
  在这里要特别表达一下对郭晓飞的景仰之情:名副其实的青年才俊,如此年轻却对中国的司法体系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和新的引导标准,为中国的同性恋民主进程提供了一个新鲜的切入角度,让我有茅塞顿开之感。
  对于崔导所提到的《断背山》和《东宫西宫》的市场策略恕我不能苟同。这两部影片均改编自文学作品,且原著从文学角度而言均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Annie Proulx的短篇获得1998年欧‧亨利短篇小说奖,而王小波的《似水柔情》也堪称其剧本创作中很优秀的作品。Annie Proulx的《断背山》原作行文粗砺、直接,与李安导演后来的电影风格有很大区别。从市场推广角度而言做为好莱坞专门发行低成本独立制片作品的Focus Features公司(隶属于环球影业旗下)确实拥有很丰富的发行经验,《断背山》第一开始就锁定影展推广策略,先在威尼斯拿下金狮,树立口碑,接着为奥斯卡造势,并由小范围影院上映进而将院线上映时间延长至奥斯卡颁奖季,之后通过口碑营销逐步扩大上映院线,进而创造了低成本独立制片的惊人票房成绩。但本片并没有达到崔导所说的亚当、圣经的策略高度,且本片主人公生活贫寒,并不属于美国中产阶级主流阶层,因此以美国主流阶层为主要推广目标的说法也不能成立(参考本片在奥斯卡最佳影片的评选中功亏一篑就可以看出美国主流社会对于同性恋的接纳程度)。而《东宫西宫》在剧本创作阶段就已经加入了对于权利、奴役以及阶级立场等诸多内容的探讨,再加上这些内容在张元改编剧本的过程中被进一步放大,致使本片的成片涉及了过多意识形态上的东西(奴役与被奴役、权利与占有等等),从而显得晦涩艰深,普通观众自是无福消受。更何况本片被禁,在中国内地影院压根无缘与观众见面,因此在商业层面上与《断背山》实在没有可比之处。
  最后,我要很诚挚的感谢朱日坤和栗宪庭先生为中国独立电影事业所做出的杰出贡献。BIFF能够走到今天实属不易,单单靠着栗宪庭电影基金的支持实际上很难维持独立影像的推广等一系列活动,更何况关注独立影片和纪录片的人真是少之又少,而且在举办影展的同时还要担心是不是会随时遭到官方的打压和莫须有的罪名,因此能够坚持下来,实在是值得我们脱帽致敬。中国的独立电影事业任重道远,从这一角度而言似乎与同性恋民主进程有着相似之处,也无怪乎朱日坤先生在最后发言时说自己一直处于边缘位置了。尽管此次影展的排片表姗姗来迟,且因为地方远、大部分片目放映均在上班时间,致使很多想来的朋友最后选择了放弃,但有坚持就必然会有结果,不是有一句话吗:“凡是执着的,上帝必不负他。”
                    记在第三届中国独立电影论坛观影之后
  

2008-11-26 13:42:11  卢志新

  好片,好评,一位智慧的导演,一群执着的人们
  

2008-11-28 12:53:54  Neveronline (戰國)

  谢谢这么长的评价。
  

2009-01-30 16:22:48  Neveronline (戰國)

  北京贝森文化2月份要发DVD了。
  

2009-02-22 10:35:47  wildreeds

  等DVD出来后,一定要买张
  

2009-02-25 13:11:23  107cine

  楼上的,已经出了哈
  http://shop.107cine.cn
  

2009-03-08 17:20:45  wildreeds

  楼上,成都能卖到吗
  

2009-03-08 18:55:53  107cine

  没问题
  

你的回应...

请先登录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本评论版权属于作者山坡羊 ,并受法律保护。除非评论正文中另有声明,原创评论采用创作共用(署名·非商业用途·保持一致)协议发布。转载评论(包括blogger转载自己的作品)以来源处的版权声明为准。

影片信息 . . . . . . (回到影片页面)

片名:
誌同志 
导演:
崔子恩 
编剧:
崔子恩 
上映年度:
2008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 
主演: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电影评论

qzVOBCoLrr 加入了现象网,大家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