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佛陀墕》——寻找逝去的佛性

2008-11-18 18:14:49   来自: 田波电影 (北京宋庄)  评论 佛陀墕
    建国以来,中国的纪录片发展主要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的纪录片实际上类似于无产阶级的太平御览,主要属于新闻的范畴,在意识形态的苑囿内徘徊。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第二个时期的纪录片开始有意识地与意识形态保持一定距离,尽量全视野地关照那些边缘性的群体,给中国的纪录片发展涂上了别样的色彩,当然在这一时期的纪录片中,依然能够感受到创作者的那种俯视芸芸众生的精英情怀,从这个角度上说,这一时期的纪录片虽然已经开始从专题片中突围,但是其中一只脚依然深深的扎在意识形态的泥潭中。上个世纪末,中国的许多独立电影制片人,开始扛起他们的摄像机,摄像机既成了他们的眼睛,也成了大众的心灵的窗口,更成了历史学家手中的笔。他们彻底走出新闻的围场,迈向社会学、民俗学的视域。从那时到现在,许多纪录片成为人类丰富文化遗存的一个部分,更成为一个时代跌跌撞撞进程的影像确证。田波导演的《佛陀墕》便是中国纪录片发展到第三个阶段的一部代表作。
  本片将视野投在陕北的一个不为人知的小山村——佛陀墕,用充满原始和异域色调的画笔行云流水地勾勒了北中国的一个小山村里的生老病死和悲欢离合。全篇使用的结构是一种散点式史诗叙事,这一点迥然异于大多数纪录片的戏剧化叙事。《佛陀墕》采用真实电影的拍摄方式,不夹杂导演的任何主观的判断,以它贲张的艺术力和正直的创造性描绘了黄土高原上这个族群的光辉画卷。值得注意的是,开头和结尾都用世事签来照应,表达了作者对世事沉浮和国运兴祚的深沉关注。该片令人欣赏的地方还体现在几个矛盾上,那便是作者对民俗遗产的挚爱与作者对戏剧化叙事的希冀;全景式的描绘和个体命运的抗争之间的两难处境;官方话语和民间话语交织时产生的矛盾,这三对矛盾自始至终贯穿在全片中,而恰恰是从这些光怪陆离的接缝处,我们能够瞥见生活的真相。其实,真实就像童话里的一只青鸟,你无时无刻都能听见它的婉转的歌喉,看到它投落在田野间的轻盈的身影,然而,你却抓不住它,或许就像《佛陀墕》一样,追寻真实本身便是意义。
  另外,使这部片子充满蓬勃生命力的不仅仅是简单的纪录,也不仅仅是导演的创造力,《佛陀墕》还带给我们一种魔幻主义的思维方式,这与我们传统的现实主义的思维发生了抵触,因为大多数的社会底层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宗教信仰。相信每个观看这部片子的观众都会思索这个片子中着墨较多的老支书拓巨福的命运。那就是他的命运和他曾经为之奋斗几乎半个世纪的信仰在转型期的中国矛盾地在他的脑海中交织着,现实命运和政治原则在老人的脑海里成了典型的22条军规式的逻辑。而在那些缭绕的香火中,观众的心中早已对自己打上了一个斯芬克斯式的问号:当我们将同情甚至嘲讽这些貌似卑微的生命和肉体时,我们自己的信仰是什么?当这些肉体匍匐在地,有所畏惧,有所希冀时,一个越来越没有信仰和畏惧的社会不也更人畏惧么?
       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教授:李安定
  

2010-05-18 22:33:20  veraness

  是职业导演还是青年导演,望告知
  

你的回应...

请先登录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本评论版权属于作者田波电影 ,并受法律保护。除非评论正文中另有声明,原创评论采用创作共用(署名·非商业用途·保持一致)协议发布。转载评论(包括blogger转载自己的作品)以来源处的版权声明为准。

影片信息 . . . . . . (回到影片页面)

片名:
佛陀墕 
导演:
田波 
编剧:
田波, 王苗霞 
上映年度:
2007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 
主演: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电影评论

circle 加入了现象网,大家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