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论坛
电影节
档案
影片
影人
电影节
基金
机构
群组
新闻
成员
活动
您好,请
登录
或
注册
赵亮谈《上访》
2009-06-08 17:00:57 来自: fanhallfilm
赵亮导演的《
上访
》(短版)是第六届中国纪录片交流周的开幕影片,而长版《上访》的放映更是将本届交流周影片展映推向高潮。《上访》最终摘取本届交流周的独立精神奖。在长版《上访》放映结束后,赵亮导演接受了组委会新闻组记者的专访。
记:赵导演您好,很高兴您接受我的采访。我想问您关于崔卫平老师所总结的“西绪弗斯的儿女”这一概括,您怎么看?就像西绪弗斯不停地推动石头上山,他们也是在终知不可为而为之中不屈不挠地上访。包括您自己在内,十几年得拍摄,也是一个坚持的过程。
赵:我十分喜欢这个说法,也很感动。因为就像她所看到得那样,这些人的生活,精神状态就如她所概括的那样。
记:崔卫平老师同时还提出了另一个问题,是偏执的性格造成了他们命运的悲剧,还是悲剧造成他们的偏执性格,您怎么看?
赵:在这部电影当中,偏执是一种美德。其实我觉得偏执是人类一种本性,而这种本性在大多数人那儿是很难看到的。我觉得这种本性可能会造就一个人。有可能你没有遇到这种情况,偏执的本性就没有办法显露出来。我同时会觉得这个很复杂,性格本身会造就人的气质,但是命运又是方方面面的作用力所形成的。没有人想要这么苦得过日子,有的时候是逼出来的。
其实很多人被逼的没办法,来到北京之后想要上访。但看到现在这样的状况,由于家庭经济状况等原因,最终还是选择放弃,就认了命。
记:那当是您在拍这部电影的时候,又没有这样的偏执的性格在其中起作用呢??
赵:对于我来说观察和拍摄是我自己的兴趣。我作为一个旁观者,并不是真正居住在他们其间的个体,我的执着不及他们的千分之一,是没有可比性的。我只能用我的方式表达我对他们的看法。
记:是什么支撑着您把《上访》这部影片完成?
赵:这也是比较复杂,作为一个比较职业的纪录片导演,我必须给自己一个交待。相对其他的电影类型,纪录片毕竟有他自己的社会价值和意义。我有责任把他们不为人知的生活状态和现实纪录下来,社会上很少有这样的报道。如果可以把他们的生存状态保存下来给普通观众看到,我个人觉得是很欣慰的事。
记:在影片的放映中,您怎么看待国际和国内的放映,以及两个版本的对比?
赵:就影片本身来说,这只是我个人的一个观点,我个人的一个作品。作为作品本身是不分国籍的。我想给世人看,不管他是白的,黄的,黑的。我用视听的语言来给观众看我的世界,我的心理,我的周遭是什么样的。对我来说,西方观众和东方的不同是,因为我们的客观条件在这儿,我只能尽力做我能做的,我并不勉强谁。当然我觉从对我们社会发展的意义上来讲,给中国人自己看了会更加有效一些。当然外国人也是有权利来看我们的电影。对于影片的长短来说,我是这样的一个心态,短的,我希望他更适合国际的推广。外国人对我来说也不须要看太多的细节。短版大的骨架和内容都还在,不会因为剪辑的原因准确度有偏差。可能对于国人来说,更细节的长版会让他们更感兴趣,而对于有文化社会差异的西方观众,这类的细节可能是没有必要的。
记:方晓娟母女的那段却感觉很多戏剧化的东西被切掉了,甚至可以说是肉的东西被切掉了。
赵:但是电影的容量是有限的,有的时候在考量短版影片,他的整体气质是硬朗的,所以在短版时我特别避免眼泪的东西出现。比如说我觉得哪场戏会把观众的情绪带到哭点的位置,我会尽量避免这样催泪的状况。我尽量让作品更刚性。但在长版里,我会突出母女的戏,这个时候观众想要哭,那就一泻千里地哭。
在长版里,母女的戏是一个倒叙,又有现实得的穿插这样的一个结构。整个是一个寻找母亲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把他们这十几年的生活给讲述出来。在两个小时的版本中,结构上做了调整,这样更利于理解,否则太复杂的话会有很多误解,比如时间、年代上的颠倒错乱,毕竟人物繁复关系复杂。
记:那在两个小时刚性的版本中,你个人觉得最高潮的哭点在哪里?
赵:其实还是母女的戏会比较有催泪的效果。对于我来说,当晓娟找到她的母亲,俩人在屋里坐着说话的时候,眼泪基本上是在眼眶里的。从男人的看法来说,还是不至于哭下来的。长版里有小娟把我车里的瓶子捡回来给自己的母亲时候,她们母女间那种情感真正地是有媒体去沟通的。生活给予她们的过去还是存在的。瓶子虽然并不值钱,但是她们生活的经历,她们的阶层使她并未忘本。这是我看来最催泪的。
记:开头群像的影像也是相当有冲击力的,像是上访者把自己这么多年的苦和痛全部在摄影机前倾倒出来。
赵:原来剪辑时,光口述这段就有半个小时长。内容非常多,我让孔静蕾来帮我试剪的时候,她看到第一段就撑不住哭了。这在我的平时工作里是从来未有过的经历。使用这样的群像式的开头是一定的,因为这个的冲击力是非常强的。
记:关于影像表达,《上访》这部影片更多的是上访者借着摄影机进行宣泄,还是更多的是您的自我表达?
赵:当然在影片中,我的自我表达是比较重要的。这里呈现的是我的看法,我把他们的生活组织起来,是在告诉你我对他们的想法。他们或激动,或伤怀,都是我去表达的一个元素。延展开来说,纪录片更多的还是个人的一个视角,个人的一个视点,个人的一个观点给别人看。我认为一个作品不能承载太多,当然,如果它可以承载其他的社会意义是万幸的。如果能将作者的意图表达得精细的话,也会是好作品。
记:但是您以前的东西,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去关注严肃的社会题材。
赵:我所思考的,我所关注的是与体制有撞感的,有接触,但是对于影片会产生的附属的社会价值我是不敢轻易这样去强求。
记:在此次影展中土本典昭的回顾展中,土本夫人说,影片是快乐的结晶,虽然水俣病也是如此悲惨的社会现实。那您在拍片中,感受得到快乐么??
赵:非常痛苦,一点快乐都没有。我是尽量让自己更职业一些,而这一切在行进,在发生的是非常值得纪录下来的。
记:那么我可能换个角度去理解,职业化的概念之后可能不可能隐藏着功利性的目的?
赵:当你看到那么多的苦难,经历了那么多,这个时候你还想着要得奖,还想着功利,那还不如去做其他的东西得到的会多得多。对于我来说,功利是不存在的。能让别人欣赏也好,能得奖也好,这些都只是别人的看法,于我来说是不重要的。我为片子吃过多少苦,受过多少压力,我自己心里清楚。而且作为我这样一个年纪的男人来说,做事情有始有终是必须的。你需要对得起自己的时间,当然如果这也算功利的话,这就是。我必须要对自己负责任。
记:在现场交流的时候,观众的情绪会十分激动,有的时候他们更像在自我表达,您和主持人有的时候还不得不打断他们的谈话。
赵:和人的文化程度,以及和谈话的场合有关。你必须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在这样一个研讨会的场合下,必定不是来听他们表达,这并不是他们办的讲座。你必须分清楚此刻,我们这个个体,到底在做什么。打断是很正常的,我也觉得这是一种幽默。影片的情绪带动了一部分人很激愤,但是不论是谩骂还是怎样的声音,观众需要的是分清楚场合。对于我来说,各种情况发生都是自然的,这些事情对我来说没什么大不了。
记:在拍片过程中,会不会有心有戚戚焉,觉得制度的悲剧很有可能在自己的身上重演,很可能下一秒上访的人就是自己?
赵:我不是这种气质的人,我可能是杨佳那种,直接就杀过去了,上访不大可能在我身上发生。我知道这个东西已经没有意义了,不需要我去费这个神。当然上访的人说的特别好,今天是我上访,明天就会是你,他指的是这个社会的制度,法律的缺陷所造成的一种不安全感。因为宪法并没有真正在被执行,我们都有可能是被害者。
记:拍摄影片的过程中有没有特别不合作的?
赵:还有一个住桥洞里的人,他特别神,根本没有办法沟通。他说话有点奇怪,都是些特别高深政治的大理论,很厉害。他就是住在桥洞最头里的一家,谁都被赶走了,他都没走。他把桥洞侧面的一块方形的砖搬走了,安了块玻璃,早上把砖搬开,让光透进来,晚上再把砖给放回去,就不会让人发现。每天靠捡点垃圾为生,其他时间就在写东西,也不去上访。他自认为自己像忍者一样,在等待什么,像是另外一种等待戈多。虽然他的思维方式可能有点奇怪,但是你要分析他说的话,他的表达,还是很准确的。他好像超出我们智力的理解范围。他一直不让我拍,我也一直进不了他的世界。
其实最困难的是晓娟她妈妈,她和我的关系又是另外一种。经过很长时间的相处,不相信到相信,到后来又不相信,就这样反反复复。就像是晓娟走,她就生我气,因为她觉得我帮助晓娟策反的。到后来晓娟找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制造虚假新闻在电视上播放,她就觉得是我拍的,是我给了地方电视台,她们认为我是地方电视台派来的。她后来就一直拒绝我。从晓娟的母亲登报开始到晓娟回到北京找到她,她都在拒绝我的拍摄,给我造成了很多困难。
记:晓娟一直对你还是很信任的。
赵:对,晓娟对我很信任,这种关系延续了挺多年的。当时她还小,在上访村几乎没有什么人可以依赖,而她后来又知道又不是家里亲生的孩子。所以她有问题随时都会来找我聊,让我帮她拿主意,她是否去上英语课,或者是找对象了,她都会来跟我商量。
记:在影片中会有涉及到她的几段爱情,都非常现实,但是她又是那样的坚强。
赵:对,她比我成熟得多。在南站那样一个复杂的环境,那样一个怪圈其中,对于局外人是不产生影响的。但是她是真真切切生活在其中,是另外一个层面。她是处在非常危险的层面上的,那些盲流,捡破烂的,保安,捡瓶子时遇到的人都会欺负她,她是会有另外一种危险。在影片中虽然没有细节去展现这样的危机四伏,但是在群像式的展现中你可以看到上访人的精神状态。我的影片并不是想要展现他们的生活多么得危险。他们的生活并没有给很多的镜头,是比较简单一点的。其中可能大块的,时间跨度层次上的东西会更多。
记:那您的下一部电影还会不会是继续关注这样的社会现实的题材??
赵:那还不一定,我现在有一个大概的线路,我现在会去寻找一些东西。我现在会去全国旅行,更重要的是要去寻找自己。同时我一直想要知道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它的灵魂是在哪儿,这说的可能会有点大,但是我一直对民族会有怀疑的东西。我需要出去看看,这可能更多的是一个回归的过程。人到了一定年龄,要去寻找精神上的,神性上的一个东西。
记:在不久前的采访中,您有提到您想要优雅地表达,但是在当下的中国纪录片中,粗糙和直接会占大多数。
赵:首先要理解我的优雅的涵义,它和影片拍得有多糙多晃是没有联系的,那也可能是一种优雅。就像是丛峰说看完片子之后他很激动,这片子里的人都很优雅。能从上访者身上看到他们的优雅和高贵来,这就是我想要表达的。当然,每一点都是很重要的,你创作的心态,
你的镜头能达到什么样的一个层次,你展现的画面是否能真正地展现你的影片的主旨。可能我的优雅更多地关注于整体的艺术体系。
记:那您能概括下这十年来您的艺术体系么?除了对体制的敏感的表达以外地东西。
赵:其实我的题材不是特别广泛,我像一条鱼一样,在中国这个社会现实里游。我感触最深的,其实就是体制的东西。我一直在碰触它,我所表达的东西也一直与它有关,我的下一步片子可能还是关于体制的。其实不管你拍什么,你都没有办法跳出这个圈子。哪个方面的考虑,哪个方面的焦虑都会涵盖这个。其实我是个胆子比较小的一个人,所以才能更谨慎,在绝对安全的情况下把这部电影拍下来。这样造成心理压力很多年来是非常大的。有时候会感觉到有人跟踪我,会想怎么把这些人甩掉。还会觉得电话会有问题,也许没有,也许只是我的妄想,但是心理压力很大我是对生活在周遭的东西感兴趣。从小我爸就对我说干什么都好,千万别接触政治。体制天生就是那种又黑又大的东西,我对它的恐惧已经渗入到骨髓里。
记者 陆梦婷
现象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到:
相关链接:
推荐给朋友
关注此话题
2009-06-15 13:49:26
加菲猫
(绍兴)
我想看,哪里可以下载呢
2009-06-18 09:53:11
zbb00100
(北京)
那里都下载不了,加菲
2009-06-19 11:36:47
Neveronline
(戰國)
文章挺好的。贊一個。
2009-06-26 17:57:38
梦游的鱼
(北京)
很钦佩这样的纪录精神!
2009-06-30 16:34:54
孤岛
(北京)
呵呵,谢谢那个赞文章的,主要是电影是非常棒的~~
你的回应...
请先
登录
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返回电影节广场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中国纪录片交流周
记:赵导演您好,很高兴您接受我的采访。我想问您关于崔卫平老师所总结的“西绪弗斯的儿女”这一概括,您怎么看?就像西绪弗斯不停地推动石头上山,他们也是在终知不可为而为之中不屈不挠地上访。包括您自己在内,十几年得拍摄,也是一个坚持的过程。
赵:我十分喜欢这个说法,也很感动。因为就像她所看到得那样,这些人的生活,精神状态就如她所概括的那样。
记:崔卫平老师同时还提出了另一个问题,是偏执的性格造成了他们命运的悲剧,还是悲剧造成他们的偏执性格,您怎么看?
赵:在这部电影当中,偏执是一种美德。其实我觉得偏执是人类一种本性,而这种本性在大多数人那儿是很难看到的。我觉得这种本性可能会造就一个人。有可能你没有遇到这种情况,偏执的本性就没有办法显露出来。我同时会觉得这个很复杂,性格本身会造就人的气质,但是命运又是方方面面的作用力所形成的。没有人想要这么苦得过日子,有的时候是逼出来的。
其实很多人被逼的没办法,来到北京之后想要上访。但看到现在这样的状况,由于家庭经济状况等原因,最终还是选择放弃,就认了命。
记:那当是您在拍这部电影的时候,又没有这样的偏执的性格在其中起作用呢??
赵:对于我来说观察和拍摄是我自己的兴趣。我作为一个旁观者,并不是真正居住在他们其间的个体,我的执着不及他们的千分之一,是没有可比性的。我只能用我的方式表达我对他们的看法。
记:是什么支撑着您把《上访》这部影片完成?
赵:这也是比较复杂,作为一个比较职业的纪录片导演,我必须给自己一个交待。相对其他的电影类型,纪录片毕竟有他自己的社会价值和意义。我有责任把他们不为人知的生活状态和现实纪录下来,社会上很少有这样的报道。如果可以把他们的生存状态保存下来给普通观众看到,我个人觉得是很欣慰的事。
记:在影片的放映中,您怎么看待国际和国内的放映,以及两个版本的对比?
赵:就影片本身来说,这只是我个人的一个观点,我个人的一个作品。作为作品本身是不分国籍的。我想给世人看,不管他是白的,黄的,黑的。我用视听的语言来给观众看我的世界,我的心理,我的周遭是什么样的。对我来说,西方观众和东方的不同是,因为我们的客观条件在这儿,我只能尽力做我能做的,我并不勉强谁。当然我觉从对我们社会发展的意义上来讲,给中国人自己看了会更加有效一些。当然外国人也是有权利来看我们的电影。对于影片的长短来说,我是这样的一个心态,短的,我希望他更适合国际的推广。外国人对我来说也不须要看太多的细节。短版大的骨架和内容都还在,不会因为剪辑的原因准确度有偏差。可能对于国人来说,更细节的长版会让他们更感兴趣,而对于有文化社会差异的西方观众,这类的细节可能是没有必要的。
记:方晓娟母女的那段却感觉很多戏剧化的东西被切掉了,甚至可以说是肉的东西被切掉了。
赵:但是电影的容量是有限的,有的时候在考量短版影片,他的整体气质是硬朗的,所以在短版时我特别避免眼泪的东西出现。比如说我觉得哪场戏会把观众的情绪带到哭点的位置,我会尽量避免这样催泪的状况。我尽量让作品更刚性。但在长版里,我会突出母女的戏,这个时候观众想要哭,那就一泻千里地哭。
在长版里,母女的戏是一个倒叙,又有现实得的穿插这样的一个结构。整个是一个寻找母亲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把他们这十几年的生活给讲述出来。在两个小时的版本中,结构上做了调整,这样更利于理解,否则太复杂的话会有很多误解,比如时间、年代上的颠倒错乱,毕竟人物繁复关系复杂。
记:那在两个小时刚性的版本中,你个人觉得最高潮的哭点在哪里?
赵:其实还是母女的戏会比较有催泪的效果。对于我来说,当晓娟找到她的母亲,俩人在屋里坐着说话的时候,眼泪基本上是在眼眶里的。从男人的看法来说,还是不至于哭下来的。长版里有小娟把我车里的瓶子捡回来给自己的母亲时候,她们母女间那种情感真正地是有媒体去沟通的。生活给予她们的过去还是存在的。瓶子虽然并不值钱,但是她们生活的经历,她们的阶层使她并未忘本。这是我看来最催泪的。
记:开头群像的影像也是相当有冲击力的,像是上访者把自己这么多年的苦和痛全部在摄影机前倾倒出来。
赵:原来剪辑时,光口述这段就有半个小时长。内容非常多,我让孔静蕾来帮我试剪的时候,她看到第一段就撑不住哭了。这在我的平时工作里是从来未有过的经历。使用这样的群像式的开头是一定的,因为这个的冲击力是非常强的。
记:关于影像表达,《上访》这部影片更多的是上访者借着摄影机进行宣泄,还是更多的是您的自我表达?
赵:当然在影片中,我的自我表达是比较重要的。这里呈现的是我的看法,我把他们的生活组织起来,是在告诉你我对他们的想法。他们或激动,或伤怀,都是我去表达的一个元素。延展开来说,纪录片更多的还是个人的一个视角,个人的一个视点,个人的一个观点给别人看。我认为一个作品不能承载太多,当然,如果它可以承载其他的社会意义是万幸的。如果能将作者的意图表达得精细的话,也会是好作品。
记:但是您以前的东西,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去关注严肃的社会题材。
赵:我所思考的,我所关注的是与体制有撞感的,有接触,但是对于影片会产生的附属的社会价值我是不敢轻易这样去强求。
记:在此次影展中土本典昭的回顾展中,土本夫人说,影片是快乐的结晶,虽然水俣病也是如此悲惨的社会现实。那您在拍片中,感受得到快乐么??
赵:非常痛苦,一点快乐都没有。我是尽量让自己更职业一些,而这一切在行进,在发生的是非常值得纪录下来的。
记:那么我可能换个角度去理解,职业化的概念之后可能不可能隐藏着功利性的目的?
赵:当你看到那么多的苦难,经历了那么多,这个时候你还想着要得奖,还想着功利,那还不如去做其他的东西得到的会多得多。对于我来说,功利是不存在的。能让别人欣赏也好,能得奖也好,这些都只是别人的看法,于我来说是不重要的。我为片子吃过多少苦,受过多少压力,我自己心里清楚。而且作为我这样一个年纪的男人来说,做事情有始有终是必须的。你需要对得起自己的时间,当然如果这也算功利的话,这就是。我必须要对自己负责任。
记:在现场交流的时候,观众的情绪会十分激动,有的时候他们更像在自我表达,您和主持人有的时候还不得不打断他们的谈话。
赵:和人的文化程度,以及和谈话的场合有关。你必须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在这样一个研讨会的场合下,必定不是来听他们表达,这并不是他们办的讲座。你必须分清楚此刻,我们这个个体,到底在做什么。打断是很正常的,我也觉得这是一种幽默。影片的情绪带动了一部分人很激愤,但是不论是谩骂还是怎样的声音,观众需要的是分清楚场合。对于我来说,各种情况发生都是自然的,这些事情对我来说没什么大不了。
记:在拍片过程中,会不会有心有戚戚焉,觉得制度的悲剧很有可能在自己的身上重演,很可能下一秒上访的人就是自己?
赵:我不是这种气质的人,我可能是杨佳那种,直接就杀过去了,上访不大可能在我身上发生。我知道这个东西已经没有意义了,不需要我去费这个神。当然上访的人说的特别好,今天是我上访,明天就会是你,他指的是这个社会的制度,法律的缺陷所造成的一种不安全感。因为宪法并没有真正在被执行,我们都有可能是被害者。
记:拍摄影片的过程中有没有特别不合作的?
赵:还有一个住桥洞里的人,他特别神,根本没有办法沟通。他说话有点奇怪,都是些特别高深政治的大理论,很厉害。他就是住在桥洞最头里的一家,谁都被赶走了,他都没走。他把桥洞侧面的一块方形的砖搬走了,安了块玻璃,早上把砖搬开,让光透进来,晚上再把砖给放回去,就不会让人发现。每天靠捡点垃圾为生,其他时间就在写东西,也不去上访。他自认为自己像忍者一样,在等待什么,像是另外一种等待戈多。虽然他的思维方式可能有点奇怪,但是你要分析他说的话,他的表达,还是很准确的。他好像超出我们智力的理解范围。他一直不让我拍,我也一直进不了他的世界。
其实最困难的是晓娟她妈妈,她和我的关系又是另外一种。经过很长时间的相处,不相信到相信,到后来又不相信,就这样反反复复。就像是晓娟走,她就生我气,因为她觉得我帮助晓娟策反的。到后来晓娟找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制造虚假新闻在电视上播放,她就觉得是我拍的,是我给了地方电视台,她们认为我是地方电视台派来的。她后来就一直拒绝我。从晓娟的母亲登报开始到晓娟回到北京找到她,她都在拒绝我的拍摄,给我造成了很多困难。
记:晓娟一直对你还是很信任的。
赵:对,晓娟对我很信任,这种关系延续了挺多年的。当时她还小,在上访村几乎没有什么人可以依赖,而她后来又知道又不是家里亲生的孩子。所以她有问题随时都会来找我聊,让我帮她拿主意,她是否去上英语课,或者是找对象了,她都会来跟我商量。
记:在影片中会有涉及到她的几段爱情,都非常现实,但是她又是那样的坚强。
赵:对,她比我成熟得多。在南站那样一个复杂的环境,那样一个怪圈其中,对于局外人是不产生影响的。但是她是真真切切生活在其中,是另外一个层面。她是处在非常危险的层面上的,那些盲流,捡破烂的,保安,捡瓶子时遇到的人都会欺负她,她是会有另外一种危险。在影片中虽然没有细节去展现这样的危机四伏,但是在群像式的展现中你可以看到上访人的精神状态。我的影片并不是想要展现他们的生活多么得危险。他们的生活并没有给很多的镜头,是比较简单一点的。其中可能大块的,时间跨度层次上的东西会更多。
记:那您的下一部电影还会不会是继续关注这样的社会现实的题材??
赵:那还不一定,我现在有一个大概的线路,我现在会去寻找一些东西。我现在会去全国旅行,更重要的是要去寻找自己。同时我一直想要知道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它的灵魂是在哪儿,这说的可能会有点大,但是我一直对民族会有怀疑的东西。我需要出去看看,这可能更多的是一个回归的过程。人到了一定年龄,要去寻找精神上的,神性上的一个东西。
记:在不久前的采访中,您有提到您想要优雅地表达,但是在当下的中国纪录片中,粗糙和直接会占大多数。
赵:首先要理解我的优雅的涵义,它和影片拍得有多糙多晃是没有联系的,那也可能是一种优雅。就像是丛峰说看完片子之后他很激动,这片子里的人都很优雅。能从上访者身上看到他们的优雅和高贵来,这就是我想要表达的。当然,每一点都是很重要的,你创作的心态,
你的镜头能达到什么样的一个层次,你展现的画面是否能真正地展现你的影片的主旨。可能我的优雅更多地关注于整体的艺术体系。
记:那您能概括下这十年来您的艺术体系么?除了对体制的敏感的表达以外地东西。
赵:其实我的题材不是特别广泛,我像一条鱼一样,在中国这个社会现实里游。我感触最深的,其实就是体制的东西。我一直在碰触它,我所表达的东西也一直与它有关,我的下一步片子可能还是关于体制的。其实不管你拍什么,你都没有办法跳出这个圈子。哪个方面的考虑,哪个方面的焦虑都会涵盖这个。其实我是个胆子比较小的一个人,所以才能更谨慎,在绝对安全的情况下把这部电影拍下来。这样造成心理压力很多年来是非常大的。有时候会感觉到有人跟踪我,会想怎么把这些人甩掉。还会觉得电话会有问题,也许没有,也许只是我的妄想,但是心理压力很大我是对生活在周遭的东西感兴趣。从小我爸就对我说干什么都好,千万别接触政治。体制天生就是那种又黑又大的东西,我对它的恐惧已经渗入到骨髓里。
记者 陆梦婷
现象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