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论坛
电影节
档案
影片
影人
电影节
基金
机构
群组
新闻
成员
活动
您好,请
登录
或
注册
CDFF2009 DAY6《当里个当》导演访谈
2009-05-29 16:09:02 来自: fanhallfilm
CDFF2009 DAY6
导演:李瑞华 樊启鹏
记者:汪玲
地点:现象工作室
剧照
记者:从拍摄到剪辑完成这部片子花了多长时间呢?
导演:差不多整整两年吧,花了一年多拍摄,几个月剪辑。今年元月开始剪的,主要的剪辑时间集中在春节前后,加字幕花了不少时间。
记者:怎么想起起这片名的?
导演:原来我们一直都为片名发愁,最初想起的片名叫《我要牛B》,但是感觉不太满意,后来有一次和主人公聊天,他谈到自己上学的时候是文艺骨干,很能写东西,还能唱快书,说相声。我们就建议他写一个东西出来,他一个晚上就完成了写作,就是结尾他唱的那段快书,我们突然觉得《
当里个当
》最适合做片名。
记者:怎么想到去拍这个人物的?
导演:说来惭愧,我们拍之前没有什么策划,也没经过什么调研,那段时间,我(李瑞华)在拍摄影像日记,就是随时拿着台DV,见到有意思的就来一段,一次去北影厂买碟就认识小黄了,觉得他很意思,当天还拍了他一些素材,拍完就觉得这个人很有意思,适合做个长片,就想去拍他,每次去拍,他都很自然,就这样顺其自然,一段一段地拍下来了。
记者:剪辑上处理很好,节奏把握地恰到好处,可以谈谈这方面的经验吗?
导演:谢谢你的夸奖,我自己对剪辑还不是很满意,如果说经验的话,就是觉得两个人合作的方式很好,因为前期拍摄我(樊启鹏)没有参与,这样我下手就会比她更狠一些,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能够在一个月左右完成初剪的原因,后来加字幕就加了两个月,不过这样做也有弊端,因为时间紧,我们对素材研究得还不够,我甚至没有完整看过一遍所有素材,就是为了赶这个电影节,我们就一直在和时间赛跑,我们都很忙,出了寒假几乎没有集中的时间来剪片子,现在觉得只能给剪辑打七十分左右。我们现在还没想好,是继续花更多时间去修改这个片子,还是把精力投到下一个片子中去。
记者:影片没有反应主人公的情感生活,原素材没有拍这方面呢,还是后来剪辑的时候去掉了?
导演:素材上有一点这方面的,有几次饭桌上聊天,小黄会讲到过去的情感经历,但是不太多,光线也不好,也不够丰富,后来就决定放弃这方面内容。如果还继续拍他的话,就留到续集去拍吧。
记者:当人面对摄像机的时候,不自觉会有点掩饰,你们或者他自己是如何克服这个状态,做到那么自然呢?
导演:这跟他本身有很大关系,他很随和,很好沟通,对摄像机好像没有什么顾虑,很多时候他经常把摄像机当做一个镜子。我们的摄像机就像不存在了一样。当然,摄像机对他也会有影响,他在镜头前也会“表演”,但是那些“表演”没有我们的任何安排,我觉得那是另外一层真实。
记者:参加我们此次交流周的感受?
导演:感觉收获很大,每个人的片子都不一样,很多片子都很好,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以前作为观众来看片,没有想太多,这次自己的片子也在这放映,就会有更多关注和思考别人是如何去处理的,最大的感受是自己需要提高的地方有很多,再有就是你们的工作很辛苦也很有意义,谢谢你们所做的一切。
分享到:
相关链接:
推荐给朋友
关注此话题
你的回应...
请先
登录
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返回电影节广场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中国纪录片交流周
导演:李瑞华 樊启鹏
记者:汪玲
地点:现象工作室
剧照
记者:从拍摄到剪辑完成这部片子花了多长时间呢?
导演:差不多整整两年吧,花了一年多拍摄,几个月剪辑。今年元月开始剪的,主要的剪辑时间集中在春节前后,加字幕花了不少时间。
记者:怎么想起起这片名的?
导演:原来我们一直都为片名发愁,最初想起的片名叫《我要牛B》,但是感觉不太满意,后来有一次和主人公聊天,他谈到自己上学的时候是文艺骨干,很能写东西,还能唱快书,说相声。我们就建议他写一个东西出来,他一个晚上就完成了写作,就是结尾他唱的那段快书,我们突然觉得《当里个当》最适合做片名。
记者:怎么想到去拍这个人物的?
导演:说来惭愧,我们拍之前没有什么策划,也没经过什么调研,那段时间,我(李瑞华)在拍摄影像日记,就是随时拿着台DV,见到有意思的就来一段,一次去北影厂买碟就认识小黄了,觉得他很意思,当天还拍了他一些素材,拍完就觉得这个人很有意思,适合做个长片,就想去拍他,每次去拍,他都很自然,就这样顺其自然,一段一段地拍下来了。
记者:剪辑上处理很好,节奏把握地恰到好处,可以谈谈这方面的经验吗?
导演:谢谢你的夸奖,我自己对剪辑还不是很满意,如果说经验的话,就是觉得两个人合作的方式很好,因为前期拍摄我(樊启鹏)没有参与,这样我下手就会比她更狠一些,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能够在一个月左右完成初剪的原因,后来加字幕就加了两个月,不过这样做也有弊端,因为时间紧,我们对素材研究得还不够,我甚至没有完整看过一遍所有素材,就是为了赶这个电影节,我们就一直在和时间赛跑,我们都很忙,出了寒假几乎没有集中的时间来剪片子,现在觉得只能给剪辑打七十分左右。我们现在还没想好,是继续花更多时间去修改这个片子,还是把精力投到下一个片子中去。
记者:影片没有反应主人公的情感生活,原素材没有拍这方面呢,还是后来剪辑的时候去掉了?
导演:素材上有一点这方面的,有几次饭桌上聊天,小黄会讲到过去的情感经历,但是不太多,光线也不好,也不够丰富,后来就决定放弃这方面内容。如果还继续拍他的话,就留到续集去拍吧。
记者:当人面对摄像机的时候,不自觉会有点掩饰,你们或者他自己是如何克服这个状态,做到那么自然呢?
导演:这跟他本身有很大关系,他很随和,很好沟通,对摄像机好像没有什么顾虑,很多时候他经常把摄像机当做一个镜子。我们的摄像机就像不存在了一样。当然,摄像机对他也会有影响,他在镜头前也会“表演”,但是那些“表演”没有我们的任何安排,我觉得那是另外一层真实。
记者:参加我们此次交流周的感受?
导演:感觉收获很大,每个人的片子都不一样,很多片子都很好,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以前作为观众来看片,没有想太多,这次自己的片子也在这放映,就会有更多关注和思考别人是如何去处理的,最大的感受是自己需要提高的地方有很多,再有就是你们的工作很辛苦也很有意义,谢谢你们所做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