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论坛
电影节
档案
影片
影人
电影节
基金
机构
群组
新闻
成员
活动
您好,请
登录
或
注册
CDFF2009将推出土本典昭回顾展
2009-05-15 15:07:29 来自: fanhallfilm
【现象网报道】第六届中国纪录片交流周将于5月24日-5月30日在北京宋庄举办。据组委会消息,本届交流周的相关片目将在近期公布。日前,组委会确认将在本届交流周期间举办著名日本导演土本典昭的作品回顾展。
土本典昭:把电影当作思考的工具
--土本典昭回顾展策划人冯艳
在土本典昭庞大的电影群和著作面前,用简短的篇幅来概括全部是不可能的事。在他超过50部的影象作品中,除了17部著名的水俣系列之外,还包括描写60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东京出租车司机生活的《在路上》、描写70年代日本学生运动领袖的《游击队员前史》、描写前苏联社会主义现实的《西伯利亚人的世界》、通过画家及其画作反映被强制带到日本进行煤矿劳动的朝鲜人境遇的《盛开吧凤仙花》、以阿富汗内战为背景的《复活吧坎儿井》、以及仅用报纸为素材拍摄的《原子能发电剪报》等。所涉及的题材广泛,内容包罗万象,表现形式各异。但一以贯之的,是他对社会变化的敏感,对底层社会的关注,以及对时代发展的不断思考。
“当我沉溺于纪录片创作的时候,我常常感受到思考的快乐。经常有人问我,为什么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坚持拍摄水俣的电影。我说:这是因为水俣病让我不断地思考。这不是一句戏言。不论是采访水俣还是采访阿富汗,那些突发性的事件,常常打乱我们最初的拍摄计划。而这些,正是现实的活力和纪录片的乐趣之所在。”
在策划这个土本典昭回顾展的时候,我们的着眼点,也不仅仅在于土本典昭的电影本身,而更多的是最为一个导演的土本典昭,他是如何运用电影这一工具,来表达他对人生、时代和社会的思考。作为一个人,土本典昭并不隐瞒他曾经是一个共产党员的经历,也不隐瞒曾作为日共山村工作队的一员参加反对水库建设的武力斗争被逮捕,关进少年劳教所,以及因为参加学生运动被大学开除,中年时期因为酗酒而染上酒精依赖症的过去。土本典昭的苦恼、迷茫以及和人生的格斗,无不与他对日本战后的社会和思想发展的思考息息相关。而作为电影导演的土本典昭,他的思考的指向,则具体地通过拍摄和剪辑的方式以及他所独创的放映方法体现出来。
“纪录片窃取他人的人生、肖像和语言,既然我们单方面地垄断着镜头、胶片、磁带等等这些物理性的武器,我们就不可能和被拍摄者处于平等地位。更因为我们通过剪辑这一完全个人化的操作方式来制造出某种印象,描绘出一个看似完全不同的世界,因此,当我们用电影的方式来表述一个重大事件时,我们充其量也只是素材的导演。正因为此,一直以来,我总是有意识地在剪辑的过程中,把拍摄的时间和镜头的顺序当作一个作家的旅程的全部展现给观众。”坚持按镜头和时间顺序剪辑作品的导演,是如何把他的思考与电影的蒙太奇结合,使之抵达观众的?这次的土本作品回顾,虽然只有5部作品,但仍可窥见大师思想的一斑。藤原敏史拍摄的土本的肖像作品《电影就是记录生命》,更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土本典昭进行纪录片创作的时代背景以及他的心路历程。
正如土本典昭所说:“电影制作的过程,不是创作的过程,而是孕育生命的过程。”相信和这些凝结着大师思想之结晶的作品的相遇,会给当下中国正在致力于记录片创作的同行们以启迪。
土本典昭回顾展片目
《蒸气火车驾驶助理》彩色/35毫米/37分/1963年
《在路上》黑白/35毫米/54分钟/1964年
《水俣病患者及其世界》黑白/35毫米/167分/ 1971年
《不知火海》彩色/16毫米/153分钟/1975年
《水俣日记》彩色/DVCAM/103分/ 2004年
在次回顾展中,将安排其他日本导演的三部影片
《奶酪和蛆虫》日本/彩色/录像/98分钟/ 2005年 导演 (Director):加藤治代(Kato Haruyo)
《电影就是记录生命-土本典昭的工作》日本/彩色、黑白/DVCAM/94分/2006 导演(Director):藤原敏史(Fujiwara Toshi)
《奶奶的老房子》日本/彩色/16毫米/80分钟/2006年 导演(Director):山本起也(Yamamoto Tatsuya)
土本典昭介绍
1928年,生於日本岐阜縣土岐市。1956年與巖波電影制作所簽署合約開始電影工作。導演處女作是國鐵的宣傳電影《蒸汽火車駕駛助理》(1963年)。隨後成為自由職業者,拍攝了《在路上》(1964年)、《西伯利亞人的世界》(1968年)、《遊擊隊員前史》(1969年)。70年代開始拍攝《水俁——患者們及其世界》(1971年)等有關水俁病系列的電影。到最後一部《水俁日記》(2004年),共拍攝了17部有關水俁的電影。同時,他不滿足於單純的制作,還帶著水俁的電影,在1975年橫斷加拿大進行連續100天的旅行放映。1977年,以“不知火海•巡海電影班”的名義,在全國的65個地方,計100天,召開了76次上映會。除了水俁系列作品之外,土本作品還有:僅以報紙為素材拍攝的描寫原子能發電問題的《原子能發電剪報》(1982年),與大津幸四郎采訪北方四島而成的《危急存亡之際的鄂霍次克海》(1994年)等。此外,1989年采訪阿富汗制作了《復活吧坎兒井》。創立電影同人工作室。著作有《電影就是記錄生命》《逆境中的記錄》(未來社)等。2008年6月24日因肺癌去世,享年79歲。
分享到:
相关链接:
推荐给朋友
关注此话题
你的回应...
请先
登录
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返回电影节广场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中国纪录片交流周
土本典昭:把电影当作思考的工具
--土本典昭回顾展策划人冯艳
在土本典昭庞大的电影群和著作面前,用简短的篇幅来概括全部是不可能的事。在他超过50部的影象作品中,除了17部著名的水俣系列之外,还包括描写60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东京出租车司机生活的《在路上》、描写70年代日本学生运动领袖的《游击队员前史》、描写前苏联社会主义现实的《西伯利亚人的世界》、通过画家及其画作反映被强制带到日本进行煤矿劳动的朝鲜人境遇的《盛开吧凤仙花》、以阿富汗内战为背景的《复活吧坎儿井》、以及仅用报纸为素材拍摄的《原子能发电剪报》等。所涉及的题材广泛,内容包罗万象,表现形式各异。但一以贯之的,是他对社会变化的敏感,对底层社会的关注,以及对时代发展的不断思考。
“当我沉溺于纪录片创作的时候,我常常感受到思考的快乐。经常有人问我,为什么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坚持拍摄水俣的电影。我说:这是因为水俣病让我不断地思考。这不是一句戏言。不论是采访水俣还是采访阿富汗,那些突发性的事件,常常打乱我们最初的拍摄计划。而这些,正是现实的活力和纪录片的乐趣之所在。”
在策划这个土本典昭回顾展的时候,我们的着眼点,也不仅仅在于土本典昭的电影本身,而更多的是最为一个导演的土本典昭,他是如何运用电影这一工具,来表达他对人生、时代和社会的思考。作为一个人,土本典昭并不隐瞒他曾经是一个共产党员的经历,也不隐瞒曾作为日共山村工作队的一员参加反对水库建设的武力斗争被逮捕,关进少年劳教所,以及因为参加学生运动被大学开除,中年时期因为酗酒而染上酒精依赖症的过去。土本典昭的苦恼、迷茫以及和人生的格斗,无不与他对日本战后的社会和思想发展的思考息息相关。而作为电影导演的土本典昭,他的思考的指向,则具体地通过拍摄和剪辑的方式以及他所独创的放映方法体现出来。
“纪录片窃取他人的人生、肖像和语言,既然我们单方面地垄断着镜头、胶片、磁带等等这些物理性的武器,我们就不可能和被拍摄者处于平等地位。更因为我们通过剪辑这一完全个人化的操作方式来制造出某种印象,描绘出一个看似完全不同的世界,因此,当我们用电影的方式来表述一个重大事件时,我们充其量也只是素材的导演。正因为此,一直以来,我总是有意识地在剪辑的过程中,把拍摄的时间和镜头的顺序当作一个作家的旅程的全部展现给观众。”坚持按镜头和时间顺序剪辑作品的导演,是如何把他的思考与电影的蒙太奇结合,使之抵达观众的?这次的土本作品回顾,虽然只有5部作品,但仍可窥见大师思想的一斑。藤原敏史拍摄的土本的肖像作品《电影就是记录生命》,更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土本典昭进行纪录片创作的时代背景以及他的心路历程。
正如土本典昭所说:“电影制作的过程,不是创作的过程,而是孕育生命的过程。”相信和这些凝结着大师思想之结晶的作品的相遇,会给当下中国正在致力于记录片创作的同行们以启迪。
土本典昭回顾展片目
《蒸气火车驾驶助理》彩色/35毫米/37分/1963年
《在路上》黑白/35毫米/54分钟/1964年
《水俣病患者及其世界》黑白/35毫米/167分/ 1971年
《不知火海》彩色/16毫米/153分钟/1975年
《水俣日记》彩色/DVCAM/103分/ 2004年
在次回顾展中,将安排其他日本导演的三部影片
《奶酪和蛆虫》日本/彩色/录像/98分钟/ 2005年 导演 (Director):加藤治代(Kato Haruyo)
《电影就是记录生命-土本典昭的工作》日本/彩色、黑白/DVCAM/94分/2006 导演(Director):藤原敏史(Fujiwara Toshi)
《奶奶的老房子》日本/彩色/16毫米/80分钟/2006年 导演(Director):山本起也(Yamamoto Tatsuya)
土本典昭介绍
1928年,生於日本岐阜縣土岐市。1956年與巖波電影制作所簽署合約開始電影工作。導演處女作是國鐵的宣傳電影《蒸汽火車駕駛助理》(1963年)。隨後成為自由職業者,拍攝了《在路上》(1964年)、《西伯利亞人的世界》(1968年)、《遊擊隊員前史》(1969年)。70年代開始拍攝《水俁——患者們及其世界》(1971年)等有關水俁病系列的電影。到最後一部《水俁日記》(2004年),共拍攝了17部有關水俁的電影。同時,他不滿足於單純的制作,還帶著水俁的電影,在1975年橫斷加拿大進行連續100天的旅行放映。1977年,以“不知火海•巡海電影班”的名義,在全國的65個地方,計100天,召開了76次上映會。除了水俁系列作品之外,土本作品還有:僅以報紙為素材拍攝的描寫原子能發電問題的《原子能發電剪報》(1982年),與大津幸四郎采訪北方四島而成的《危急存亡之際的鄂霍次克海》(1994年)等。此外,1989年采訪阿富汗制作了《復活吧坎兒井》。創立電影同人工作室。著作有《電影就是記錄生命》《逆境中的記錄》(未來社)等。2008年6月24日因肺癌去世,享年79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