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论坛
电影节
档案
影片
影人
电影节
基金
机构
群组
新闻
成员
活动
您好,请
登录
或
注册
探讨如何实现高清数字摄影机的“电影感”
2009-05-18 21:17:02 来自:
独立制片影视器材
摄影师:曹一尘
记得几年前,高清数字摄影机刚出来那阵,从业人员都很振奋,都急切地伸展双臂拥抱它的到来。很多资深电影摄影师、技术专家和电影导演都迫不及待地想尝试使用数字摄影机创作。
使用数字摄影机拍摄,怎样避免其现存的缺憾,如何创造类似银幕电影一样的“电影感”呢?本文就这个问题展开探讨。
电影感是什么?从摄影上来说,无非是影调、反差、质感、运动、构图。
1、电影的反差一般都比较大,光比大,亮部透,暗部沉。数字摄影机900R都能够达到600%的宽容度,但还是不能和胶片7档的宽容度相比。数字摄影机在暗部成像要优于胶片,在亮部,作为化学模拟信号的胶片就远胜于高清数字信号了。用数字摄影机拍摄,曝光一定不能过,一旦过曝,后果将是致命的,亮部的细节信号在后期没法找回来。胶片就不一样,可以过半档,后期压暗后亮部可以找回来,还能得到纯正的暗部,因为胶片暗部容易呈现灰雾,不容易得到纯正的黑。高清曝光宁可欠半档,保证高光部分有合适的细节。适当的反差,是使数字摄影机呈现电影感的一个手段。
SONY数字摄影机的影像调整最重要的是PAINT菜单。
FLARE设为ON,抑制灰度,获得纯正的黑,使影像变透。
GAMMA ON,主GAMMA打开,选择合适的曝光曲线。
BLK GAMMA ON,黑GAMMA,控制暗部的色彩和层次。
KNEE ON,拐点,高光控制。
WHITE CLIP ON,白切割电平,控制最亮的部分。
DETAIL OFF,轮廓增强,强化锐度,出来的效果比较假,我一般关掉不用,或者在适当时候用很小的数值,比如外景远景景物镜头无法打光的时候。
MATRIX ON,色彩矩阵,要使影片或某一个段落偏某一种色调,对色彩有强调或淡化,可以通过MATRIX调整。影片的最终影调的确定,还是通过后期统一调色配光来实现更适用一些,一部数字电影的拍摄时间一般就是十来天,拍摄现场没有那么多时间来仔细地调,还得考虑调色是否接戏,而且一旦调过了后期很难找回来。
在这些选项里还有更细微的调整,这里不再一一说明,很多资料都可以查到。
通过以上各项的相关调整,控制适当的曝光,得到需要的影调和反差。根据现场情况,每一个场景都会有不一样的调整。根据我的使用体会,这种调整出来的效果也是相当有限的,更多要靠打光来实现,否则灯光师岂不要失业了。摄影是光影雕刻的时空,没有光,单靠几项所谓的菜单电路设置想达到理想的艺术效果是可笑的。
2、景深问题,高清由于采用2/3 CCD,景深比较大,要获得浅景深,必须增加物距,就是拉开摄影机和拍摄主体的距离,用长焦镜头,再使拍摄主体和背景距离尽可能远,这样可以虚化背景。使用大光孔镜头也是重要手段,使用高清电影镜头或者胶片电影镜头加镜头转接环是重要的选择。
3、运动拖尾是目前高清一个无法解决的技术缺陷,用25P格式,可以打开电子快门用1/50秒拍摄,用24P格式时用1/48秒,可以减轻拖尾现象。用50i 格式可以更大的减轻拖尾,但这是用于高清电视的隔行扫描,不适用于数字电影逐行扫描。横向移动比纵向移动拖尾要严重。拍摄移动镜头时,减慢横移的速度,也是减轻拖尾的办法。同样,横摇的速度也要减慢。当然,这样做会给创作带来一定遗憾,摄影师可以和导演沟通,在别的角度找回来。
4、景的选择取舍,是实现“电影感”的一个很重要因素。作为摄影师,需要有很强烈的责任心给导演建议用或不用这个景。有的景看上去似乎很美,但作为电影拍摄来用不一定适合。选景的时候,摄影师眼睛里得带着取景框、景深、灯光、运动等各种标尺去衡量,和导演、美术商讨:这个景有没有层次?有没有造型基础?有没有“电影感”?或者这个景能不能通过美术做的很“电影感”?通过镜头拍的很“电影感”?这是需要摄影师和导演、美术共同研究的问题。
摄影是技术,更重要的是艺术。技术是基础,艺术上的构思才是使一部用高清数字摄影机拍摄的数字电影看起来是不是象电影的根本。高清数字摄影也是造型艺术,电影摄影造型的规律当然适用于数字高清创作。技术不是绝对的,创作人员的想法是最重要的。
从导演角度来看,电影感还有更深层次的构思、风格的把握,这就需要导演和摄影师在镜头设计上共同探讨了。高清数字电影是可以拍的很电影的,相反,我们有时候看到一些用胶片拍摄的电影倒很象电视。
剧本、场景、构思、调度、美术设计、灯光影调等等,“电影感”是各方面综合合力的结果。
去年,SONY推出了
F35数字电影摄影机
,感光元件和35mm电影胶片一样大,可以获得和电影胶片完全相同的景深,这是让人振奋的。
F35
,取消了机身自带的ND滤镜,跟35mm摄影机一样采用镜头前加灰片的方式,也象电影摄影机一样有快门开角,机器形状和操作方式都尽量模仿电影摄影机,宽容度达到了800%,这对数字电影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好消息,SONY官方还提供出租业务,但是目前这款机器价格高昂,日租金数倍于胶片摄影机,要普及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比
F35
更早问世的全画幅数字电影摄影机有ARRI D21、REDONE,还有很多,喜欢的朋友可以上
影视工业网
去看。其中最新的REDONE已经达到了5K的分辨率。在分辨率上,达到银幕放映的要求已经越来越不是问题,但是所有这些数字电影摄影机都面临一个问题,就是质感,跟胶片比还有一些不足。但这可以在后期得到解决,数字电影后期都会调光调色,模仿胶片的颗粒感柔和感;或者后期磁转胶,以此弥补质感方面的不足,磁转胶后质感就跟胶片一样了。
高清数字摄影机追赶胶片的过程,短期内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是科技的发展总归会使高清越来越完善。高清以它低廉的成本,方便的制作模式,毋庸置疑地正在赢得越来越多从业人员的欢迎。
分享到:
相关链接:
推荐给朋友
关注此话题
你的回应...
请先
登录
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独立制片影视器材
UqHRvOdt
加入了现象网,大家鼓掌!
记得几年前,高清数字摄影机刚出来那阵,从业人员都很振奋,都急切地伸展双臂拥抱它的到来。很多资深电影摄影师、技术专家和电影导演都迫不及待地想尝试使用数字摄影机创作。
使用数字摄影机拍摄,怎样避免其现存的缺憾,如何创造类似银幕电影一样的“电影感”呢?本文就这个问题展开探讨。
电影感是什么?从摄影上来说,无非是影调、反差、质感、运动、构图。
1、电影的反差一般都比较大,光比大,亮部透,暗部沉。数字摄影机900R都能够达到600%的宽容度,但还是不能和胶片7档的宽容度相比。数字摄影机在暗部成像要优于胶片,在亮部,作为化学模拟信号的胶片就远胜于高清数字信号了。用数字摄影机拍摄,曝光一定不能过,一旦过曝,后果将是致命的,亮部的细节信号在后期没法找回来。胶片就不一样,可以过半档,后期压暗后亮部可以找回来,还能得到纯正的暗部,因为胶片暗部容易呈现灰雾,不容易得到纯正的黑。高清曝光宁可欠半档,保证高光部分有合适的细节。适当的反差,是使数字摄影机呈现电影感的一个手段。
SONY数字摄影机的影像调整最重要的是PAINT菜单。
FLARE设为ON,抑制灰度,获得纯正的黑,使影像变透。
GAMMA ON,主GAMMA打开,选择合适的曝光曲线。
BLK GAMMA ON,黑GAMMA,控制暗部的色彩和层次。
KNEE ON,拐点,高光控制。
WHITE CLIP ON,白切割电平,控制最亮的部分。
DETAIL OFF,轮廓增强,强化锐度,出来的效果比较假,我一般关掉不用,或者在适当时候用很小的数值,比如外景远景景物镜头无法打光的时候。
MATRIX ON,色彩矩阵,要使影片或某一个段落偏某一种色调,对色彩有强调或淡化,可以通过MATRIX调整。影片的最终影调的确定,还是通过后期统一调色配光来实现更适用一些,一部数字电影的拍摄时间一般就是十来天,拍摄现场没有那么多时间来仔细地调,还得考虑调色是否接戏,而且一旦调过了后期很难找回来。
在这些选项里还有更细微的调整,这里不再一一说明,很多资料都可以查到。
通过以上各项的相关调整,控制适当的曝光,得到需要的影调和反差。根据现场情况,每一个场景都会有不一样的调整。根据我的使用体会,这种调整出来的效果也是相当有限的,更多要靠打光来实现,否则灯光师岂不要失业了。摄影是光影雕刻的时空,没有光,单靠几项所谓的菜单电路设置想达到理想的艺术效果是可笑的。
2、景深问题,高清由于采用2/3 CCD,景深比较大,要获得浅景深,必须增加物距,就是拉开摄影机和拍摄主体的距离,用长焦镜头,再使拍摄主体和背景距离尽可能远,这样可以虚化背景。使用大光孔镜头也是重要手段,使用高清电影镜头或者胶片电影镜头加镜头转接环是重要的选择。
3、运动拖尾是目前高清一个无法解决的技术缺陷,用25P格式,可以打开电子快门用1/50秒拍摄,用24P格式时用1/48秒,可以减轻拖尾现象。用50i 格式可以更大的减轻拖尾,但这是用于高清电视的隔行扫描,不适用于数字电影逐行扫描。横向移动比纵向移动拖尾要严重。拍摄移动镜头时,减慢横移的速度,也是减轻拖尾的办法。同样,横摇的速度也要减慢。当然,这样做会给创作带来一定遗憾,摄影师可以和导演沟通,在别的角度找回来。
4、景的选择取舍,是实现“电影感”的一个很重要因素。作为摄影师,需要有很强烈的责任心给导演建议用或不用这个景。有的景看上去似乎很美,但作为电影拍摄来用不一定适合。选景的时候,摄影师眼睛里得带着取景框、景深、灯光、运动等各种标尺去衡量,和导演、美术商讨:这个景有没有层次?有没有造型基础?有没有“电影感”?或者这个景能不能通过美术做的很“电影感”?通过镜头拍的很“电影感”?这是需要摄影师和导演、美术共同研究的问题。
摄影是技术,更重要的是艺术。技术是基础,艺术上的构思才是使一部用高清数字摄影机拍摄的数字电影看起来是不是象电影的根本。高清数字摄影也是造型艺术,电影摄影造型的规律当然适用于数字高清创作。技术不是绝对的,创作人员的想法是最重要的。
从导演角度来看,电影感还有更深层次的构思、风格的把握,这就需要导演和摄影师在镜头设计上共同探讨了。高清数字电影是可以拍的很电影的,相反,我们有时候看到一些用胶片拍摄的电影倒很象电视。
剧本、场景、构思、调度、美术设计、灯光影调等等,“电影感”是各方面综合合力的结果。
去年,SONY推出了F35数字电影摄影机,感光元件和35mm电影胶片一样大,可以获得和电影胶片完全相同的景深,这是让人振奋的。F35,取消了机身自带的ND滤镜,跟35mm摄影机一样采用镜头前加灰片的方式,也象电影摄影机一样有快门开角,机器形状和操作方式都尽量模仿电影摄影机,宽容度达到了800%,这对数字电影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好消息,SONY官方还提供出租业务,但是目前这款机器价格高昂,日租金数倍于胶片摄影机,要普及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比F35更早问世的全画幅数字电影摄影机有ARRI D21、REDONE,还有很多,喜欢的朋友可以上影视工业网去看。其中最新的REDONE已经达到了5K的分辨率。在分辨率上,达到银幕放映的要求已经越来越不是问题,但是所有这些数字电影摄影机都面临一个问题,就是质感,跟胶片比还有一些不足。但这可以在后期得到解决,数字电影后期都会调光调色,模仿胶片的颗粒感柔和感;或者后期磁转胶,以此弥补质感方面的不足,磁转胶后质感就跟胶片一样了。
高清数字摄影机追赶胶片的过程,短期内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是科技的发展总归会使高清越来越完善。高清以它低廉的成本,方便的制作模式,毋庸置疑地正在赢得越来越多从业人员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