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杨是谁,《盲井》导演是他吧,似乎明白一些道理,却也讲不明白。
与李杨聊,如履薄冰
2003-10-27 13:36:50 麦格芬 (辽宁)
2003-10-27 22:14:46 fantasista (北京朝阳)
我找到的这采访 (英文) 你也许感兴趣。"There is No Sixth Generation!" Director Li Yang on Blind Shaft and His Place in Chinese Cinema (http://www.sensesofcinema.com/contents/03/27/li_yang.html)
2003-10-28 12:44:29 石化海滩 (北京广播学院)
晕掉,原来你那天不知道李杨在外面坐着啊?
多亏了我发条短信给你 ^_^
我觉得看你们聊天好好玩阿,李杨就是把我当个小孩子看呢
给我说话怎么就像是在逗小朋友呢
多亏了我发条短信给你 ^_^
我觉得看你们聊天好好玩阿,李杨就是把我当个小孩子看呢
给我说话怎么就像是在逗小朋友呢
在我们的距离还有大约3米的时候,李杨发现了我,他抬头向我微笑了,当我向他阐明了身份的时候,他依然在微笑,只是轻轻地说:“我不是名人,就不用采访我了吧。”说实话,在六代导演,或者说是年轻导演打的这么多次交道中,这是我的约访第一次被拒绝!当时我就开始紧张起来,为了使得他接受我的访问,我就仔细地与他阐述我的选题和我们杂志的风格,有点语无伦次的感觉,以至于他指着身边的一个人说:“他是海归的制片人(我做的是海归导演专题)”我竟然不知道递上一张名片认识一下。不断的解释最终李杨还是只是说那咱们再约吧。这让我想起《第一次亲密接触》里面的话“按中国人的观点,再说就是不说了”,那么以这个理论,再约不就是不约了吗?我实在觉得没有办法了,语无伦次之间我说了一句很关键的话:“李杨老师,我也是广院的。”李杨的眼睛里面顿时出现了亲切的眼神,我捕捉到了。紧张的心略微放松了。
“这个版本是不是拿到海外播放的?没有中文字幕很难理解啊。”我开始第一个提问,因为没有拿采访机,我觉得这更象是一个交流。李杨告诉我今天来了很多外国人,再说河南话不是很难懂,(也许是我的语言领悟能力真的有问题吧)。为了能与受访者快速达到深层次的交流,我决定与他讨论电影技术层次的问题。至少大家还是愿意与内行打交道的吧。首先选择的自然是我的专业:剪辑。我说看您的片子觉得很好看,出乎了我的意料。因为在看评论的时候我以为是一个类似于记录片的东西,李杨笑而不语,我问您知道贾樟柯吗?他说知道啊,我说您觉得他的风格怎么样?他说很好啊,这样客套的东西显然不是我想要,我说我看评论说您的片子是纪实美学的又一次胜利,我以为是又一个贾樟柯,但是看了一半以后至少我觉得您的风格与他有很大的区别的。李杨说什么区别呢?我想了想说至少您的片子很象电影,虽然我知道这样说似乎不是很妥,李杨也流露出了一种不满意的表情,于是我接下去说:“我觉得六代导演的很多东西不象电影,只是一种个人的倾泻。”李杨没有顺着我的话往下说,他反问我:“我不太明白六代导演的提法。”我说就是比较年轻一代的导演,比如王小帅等。李杨说王小帅也不年轻了。我一时语塞。想了想我说这大体上就是说现在比较活跃的一些人,他们与张艺谋、陈凯歌那一代人不一样,他们形成了一个群体的力量在影响着社会和世界。李杨说:“我不同意代的提法,因为要说是一代人,那一定是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的,影响力深远的情况下才可以说是一代人,但是现在,王小帅等等,包括我,都没有取得什么成绩,说代还为时过早。”
我想我不应该再在这个问题上纠缠下去了,于是换了方向:“那么您的片子什么时候能公映呢?”李杨的神情似乎有点不悦,“我也不知道,这个片子有些特殊的情况。这个片子是德国和香港合资拍摄的,要是要公映的话是需要走海外引进的道路的。”对于影片的引进流程略有了解的人都可以看得出来,李杨这个问题的回答显然是回避了一些重要的事情。我不愿意就这样停在表面,“听说您这个片子有四种结局,是不是当时就预料到了审查的残酷性?”也许是因为这话引起了李杨的共鸣,他开始滔滔不绝,内容涉及了很多他对电影审查制度的看法,在这里不便于写出来了,有一句话给我的印象很深刻:“《英雄》是国家花了大力气拍的,送出去参赛却没有得奖,那么《盲井》怎么能行呢?”
电影快完了,李杨要进去了,我问了最后一个问题:“李导,要是《盲井》走院线的道路,您觉得票房怎么样?”“一定会好!”李杨很肯定。“因为至少民工都会去看,这是他们的故事,真实的生活。”
也许真的吧,希望李导的话能够实现。看着他走进会场,我长舒了一口气,与朋友感叹了一句“与李杨聊,如履薄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