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毕业生》剧作结构浅析
第一幕:
情节点1:
位置:约26分钟处。
事件:班打电话给罗宾森太太。
划分依据:
这个事件是推动故事发展的关键的一个转折,班开始改变动作的方向,即做出错误抉择,从对罗宾森太太的躲避,到陷入诱惑,这个转折是他“犯错”的开始。
分幕点:
位置:约39分钟处。
事件:班和罗宾森太太第一次开房间之后,确立了关系,开始屡次偷情。
划分依据:
从这里开始,矛盾正式建构,对抗正式开始,主人公开始持续“犯错”,拜倒于罗宾森太太的石榴裙下,结合后面的抒情段落,说明这个“毕业生”开始陷入对人生的困惑,为了欲望的发泄而背叛了传统道德,矛盾进一步加深,也是从这里开始,他和罗宾森太太建立了一种默许的关系,而对事业则才处于逃避状态。
第二幕:
紧要关头1:
位置:约53分钟处。
事件:班和罗宾森太太的另一次约会中提到伊琳并发生争吵。
划分依据:
这个事件是班和罗宾森太太的关系的转折,一方面使他们之间的关系出现裂痕,另一方面又为伊琳介入他们的矛盾做了铺垫,是矛盾发展的的预兆,伊琳作为班的传统道德上的正确的追求,第一次象征性地出现在他和他的错误的追求(罗宾森太太)之间。
中间点:
位置:约59分钟处。
事件:班第一次去罗宾森家约会伊琳。
划分依据:
如果把伊琳比作班的猎物,这次是“猎物”的第一次出现,由此引发班和伊琳的爱情,并且班和罗宾森太太的矛盾加深,班生活中的女人变为伊琳而不是罗宾森太太,起到剧作上的“分流”的作用,并且对于矛盾的推动有巨大作用,使人物关系复杂化,情节张弛有度,并为后来情节做铺垫。
紧要关头2:
位置:约71分钟处。
事件:班暗示伊琳他和罗宾森太太的事情,伊琳把他赶走。
划分依据:
这个转折使伊琳对班由爱变恨,矛盾开始剧烈,是推动故事发展的关键,是班后来“救赎”的原因,促成了班做出后来的情节点中的决定,也是这次事件迫使班去面对自己所犯的错误,从而改变自己原来困惑的状态。
情节点2:
位置:约76分钟处。
事件:班告诉父母要娶伊琳,并踏上去伊琳的学校的路程。
划分依据:
班下决心要娶到伊琳,这个决定使主人公动作方向再次改变,从前面的配音乐的抒情段落可以看出来他的疑虑与踌躇,这个决定使他由对于罗宾森太太的屈服和其他疑虑之中解脱出来,转变为坚定地追求伊琳,结合后面的抒情段落,是班进行“救赎”,努力挽回伊琳动作的序幕。
分幕点:
位置:约80分钟处。
事件:班追赶到在公车上的伊琳,并开始发起“攻势”。
划分依据:
主人公开始为了挽回伊琳的心而行动,即正式开始了“救赎”的过程,这个动作标志着班的动作方向的进一步明确,即他所决定的方向是追求自己的爱情,娶到伊琳,从而看到第三幕中他所努力的方向一直没有改变——追求伊琳,而这个动作开始才是统一地向那个方向发展的。
另外:
第三幕虽然没有具体情节点和紧要关头,但是也有重要转折点:87分钟处,伊琳对班达成谅解;92分钟处,罗宾森先生出现,并拆散班和伊琳。
总体感觉这部电影剧作结构的划分还是有很大的争议的,个人猜测大概由于有较多的抒情段落……但是它的张弛有度却是很好的——形成了一个折线一样的形状:班拒绝诱惑(升)
——班陷入诱惑(降) ——反思并和罗宾森太太破裂(升) ——迫于罗宾森太太压力不愿意和伊琳约会(降) ——迫于父母压力和伊琳约会,并相爱(升) ——被罗宾森太太拆散(降) ——努力追求,达成谅解(升) ——被罗宾森先生拆散(降) ——教堂追婚(升)……可以看出来班和伊琳的爱情是每到一个高潮就降下来,但是总体的的形势却确实是向上升的,这使得剧作总体方向确定之后又在过程中形成悬念与遗憾,符合了观众的欣赏习惯,在节奏和张弛度上都达到了最佳效果!
浅析一些电影的“三幕剧”结构!
2004-07-28 15:36:15 范坡坡 (北京东城)
2004-07-28 15:37:10 范坡坡 (北京东城)
电影《洗澡》剧作结构浅析
(92分钟)
第一幕:
情节点1:
位置:约26分钟处。
事件:大明买飞机票的时候,由于疏忽,使二明走失。
划分依据:
大明买飞机票是一个离开的动作的具体行动,而且这个事件是由于大明对于二明的疏忽造成,使矛盾外化,表明了大明和弟弟、父亲的隔阂,以及对他们的背离,从这里,大明开始具体表现出“犯错”,并且不得不面对这个错误。
分幕点:
位置:约31分钟处。
事件:清早的时候,二明自己回到家。
划分依据:
从这里开始,矛盾正式建构,对抗正式开始,大明自己想走,但又一直存在对于父亲、弟弟的顾虑,老刘对于澡堂的依恋和社会发展所造成的无奈形成对抗,大明和父子形成对抗,新旧文化形成对抗,这些在第二幕中一直进行。
第二幕:
紧要关头1:
位置:约34分钟处。
事件:老刘因为修雨夜屋顶而生病。
划分依据:
这个事件使大明不得不留下来,是剧作上的重要铺垫,是下文内容的起码前提,同时父子的谈话也进一步说明他们的关系,而修屋顶这个动作集中表现了老刘对于旧文化的维护,而大明一直潜在心里的离开的想法则是对于他身处的新生活的习惯。
中间点:
位置:约62分钟处。
事件:老刘去世。
划分依据:
矛盾达到高潮,老刘的去世使大明不得不面对诸多问题:父亲去世之后感情上的愧疚,二明的安置……主要人物矛盾由大明和老刘变成大明和二明。
紧要关头2:
位置:约68分钟处。
事件:大明把二明送进精神病院。
划分依据:
主人公做出错误选择,这个选择使矛盾激化,大明不把二明带走是处于对于妻子的顾虑,暗示新生活和旧文化的对抗。
情节点2:
位置:约70分钟处。
事件:二明不愿意留在医院,大明不得已把他带回澡堂子。
划分依据:
主人公陷入“最低点”,这个动作使大明不得不正视两者的矛盾,面对深圳和北京做出抉择,同时也使下文中做出“救赎”有了必要性。
分幕点:
位置:约76分钟处。
事件:大明回家的时候看见二明为苗壮,并主动代劳。
划分依据:
搓背的动作说明大明对二明等人的“澡堂”生活有了真正的认同,从这里开始,他在感情上真正和二明走到了一起,而且从这里,他的“救赎”的动作方向一直没变。
另外:
这部电影的外在矛盾是主人公大明先后与父亲老刘弟弟二明的矛盾,潜藏的内在、实质矛盾则是以大明、何正等人为代表的新生活,与以老刘、二明……等澡堂子的主、客为代表的旧文化的矛盾。
这部改编自杨绛原著小说的电影,题材上确实有吸引人的地方,改编的电影在视听上也有一些特点,商业上也很成功,但是剧作上的问题似乎是由于对于原著情节的取舍不当造成的,尤其以闪回形式出现的的老刘讲述妻子在陕北结婚前洗澡的故事,不但打断了剧作,而且骚扰了结构,使电影的节奏不爽,甚至也使电影在整体上有一种矫情的成分。个人猜测导演是为了海外市场与电影节上,由于观众对于第五代(尤其《黄土地》)的熟悉,和对于中国农村的好奇而保留并大肆渲染了这一情节,但是观看之后感觉这是败笔,大概中间点的偏后也是由于这个情节造成的。
从开学以来对于进口和国产电影的三幕剧有了一些比较之后的认识,国产“三幕剧”似乎存在的很大的问题是对于矛盾的淡化和救赎的无力……这部电影中的冲突似乎始终不冷不热,像是一个五音不全的歌者,高的地方没有达到需要的高度,低的地方没有足够的深度……大明这个人物性格似乎过于平坦,与父亲、弟弟的矛盾都没有情绪化……这些就造成了节奏上的缺点;而最后的救赎过程即没有足够的张力,又没有感情上的高潮……大概让观众看了会很不“爽”,显然,在商业情节剧上输给好莱坞一大截……
但是这部电影在市场上的成功其中之一的因素就是题材的新颖,而剧作上也有成功的地方,结构上除了结婚的农村戏以外都比较整齐,细节处理上,大量使用的重复也是视听上的一个亮点。
(92分钟)
第一幕:
情节点1:
位置:约26分钟处。
事件:大明买飞机票的时候,由于疏忽,使二明走失。
划分依据:
大明买飞机票是一个离开的动作的具体行动,而且这个事件是由于大明对于二明的疏忽造成,使矛盾外化,表明了大明和弟弟、父亲的隔阂,以及对他们的背离,从这里,大明开始具体表现出“犯错”,并且不得不面对这个错误。
分幕点:
位置:约31分钟处。
事件:清早的时候,二明自己回到家。
划分依据:
从这里开始,矛盾正式建构,对抗正式开始,大明自己想走,但又一直存在对于父亲、弟弟的顾虑,老刘对于澡堂的依恋和社会发展所造成的无奈形成对抗,大明和父子形成对抗,新旧文化形成对抗,这些在第二幕中一直进行。
第二幕:
紧要关头1:
位置:约34分钟处。
事件:老刘因为修雨夜屋顶而生病。
划分依据:
这个事件使大明不得不留下来,是剧作上的重要铺垫,是下文内容的起码前提,同时父子的谈话也进一步说明他们的关系,而修屋顶这个动作集中表现了老刘对于旧文化的维护,而大明一直潜在心里的离开的想法则是对于他身处的新生活的习惯。
中间点:
位置:约62分钟处。
事件:老刘去世。
划分依据:
矛盾达到高潮,老刘的去世使大明不得不面对诸多问题:父亲去世之后感情上的愧疚,二明的安置……主要人物矛盾由大明和老刘变成大明和二明。
紧要关头2:
位置:约68分钟处。
事件:大明把二明送进精神病院。
划分依据:
主人公做出错误选择,这个选择使矛盾激化,大明不把二明带走是处于对于妻子的顾虑,暗示新生活和旧文化的对抗。
情节点2:
位置:约70分钟处。
事件:二明不愿意留在医院,大明不得已把他带回澡堂子。
划分依据:
主人公陷入“最低点”,这个动作使大明不得不正视两者的矛盾,面对深圳和北京做出抉择,同时也使下文中做出“救赎”有了必要性。
分幕点:
位置:约76分钟处。
事件:大明回家的时候看见二明为苗壮,并主动代劳。
划分依据:
搓背的动作说明大明对二明等人的“澡堂”生活有了真正的认同,从这里开始,他在感情上真正和二明走到了一起,而且从这里,他的“救赎”的动作方向一直没变。
另外:
这部电影的外在矛盾是主人公大明先后与父亲老刘弟弟二明的矛盾,潜藏的内在、实质矛盾则是以大明、何正等人为代表的新生活,与以老刘、二明……等澡堂子的主、客为代表的旧文化的矛盾。
这部改编自杨绛原著小说的电影,题材上确实有吸引人的地方,改编的电影在视听上也有一些特点,商业上也很成功,但是剧作上的问题似乎是由于对于原著情节的取舍不当造成的,尤其以闪回形式出现的的老刘讲述妻子在陕北结婚前洗澡的故事,不但打断了剧作,而且骚扰了结构,使电影的节奏不爽,甚至也使电影在整体上有一种矫情的成分。个人猜测导演是为了海外市场与电影节上,由于观众对于第五代(尤其《黄土地》)的熟悉,和对于中国农村的好奇而保留并大肆渲染了这一情节,但是观看之后感觉这是败笔,大概中间点的偏后也是由于这个情节造成的。
从开学以来对于进口和国产电影的三幕剧有了一些比较之后的认识,国产“三幕剧”似乎存在的很大的问题是对于矛盾的淡化和救赎的无力……这部电影中的冲突似乎始终不冷不热,像是一个五音不全的歌者,高的地方没有达到需要的高度,低的地方没有足够的深度……大明这个人物性格似乎过于平坦,与父亲、弟弟的矛盾都没有情绪化……这些就造成了节奏上的缺点;而最后的救赎过程即没有足够的张力,又没有感情上的高潮……大概让观众看了会很不“爽”,显然,在商业情节剧上输给好莱坞一大截……
但是这部电影在市场上的成功其中之一的因素就是题材的新颖,而剧作上也有成功的地方,结构上除了结婚的农村戏以外都比较整齐,细节处理上,大量使用的重复也是视听上的一个亮点。
2004-07-28 15:41:55 范坡坡 (北京东城)
[这个贴子最后由fanpopo在 2004/07/28 03:48pm 第 2 次编辑]
注:
三部电影具体的分幕点、情节点、紧要关头有与老师意见不同的地方——有的地方是有明显错误的……呵呵……有真知灼见的人不知道是否看得出来……
但是有些地方老师也同意我们坚持自己的观点……
而且我发现三幕剧真的是一个很管用的东西——尽管受一些束缚……仿佛中国就缺一些可以把他们写得好的人!
这一学期的剧作课还是很有收获的,老师原来是倪震的一个女研究生,思维很敏捷——很厉害!很喜欢!
注:
三部电影具体的分幕点、情节点、紧要关头有与老师意见不同的地方——有的地方是有明显错误的……呵呵……有真知灼见的人不知道是否看得出来……
但是有些地方老师也同意我们坚持自己的观点……
而且我发现三幕剧真的是一个很管用的东西——尽管受一些束缚……仿佛中国就缺一些可以把他们写得好的人!
这一学期的剧作课还是很有收获的,老师原来是倪震的一个女研究生,思维很敏捷——很厉害!很喜欢!
第一幕:
情节点1:
位置:约26分钟处。
事件:操场上,安迪向瑞德要一把鹤嘴锄。
划分依据:
这个事件是推动故事发展的关键的一个转折,安迪开始想用小玩意来打发时间;同时,这个关键的动作又为下文,他最后完成逃亡的行为做了重要铺垫。
分幕点:
位置:约30分钟处。
事件: 安迪得到了那把鹤嘴锄。
划分依据:
从这里开始,矛盾象征性地建构起来,对抗正式开始,尽管安迪当时并无意识用那个工具凿洞逃亡,但个人认为这个道具却是救赎的象征,安迪开始逐渐融入监狱环境的同时,又在考虑逃亡——即妥协与抗争的矛盾建立。
第二幕:
紧要关头1:
位置:约48分钟处。
事件:监狱长查房。
划分依据:
这个事件是安迪监狱生活的重要的转折,安迪和典狱长有了进一步的交流和对彼此的熟悉,从这里开始,安迪真正深入地困扰于两种选择的矛盾中——妥协还是逃亡……又在内心矛盾“自我斗争”的同时,与社会(监狱)的禁锢斗争。
中间点:
位置:约67分钟处。
事件: 安迪放《费加罗的婚礼》的歌曲。
划分依据:
这次矛盾非常激烈,典狱长在利用并且一定程度上信任安迪的同时,又开始对其起戒心,从外部形象化的表明了安迪的反抗。
紧要关头2:
位置:约90分钟处。
事件:汤尼告诉安迪真相。
划分依据:
这个转折使安迪对官方方式又充满希望,也是他抗争的又一个值得犹豫的地方,同时,这个情节更是为下文汤尼的死(以至安迪不得不做出决定)做准备。
情节点2:
位置:约98分钟处。
事件:安迪被典狱长告知汤尼已死。
划分依据:
这个动作使任务陷入最低点,这个关键的情节使安迪对原来的想法彻底失望,彻底改变了动作的方向,不得不使用逃亡的方法达到自由。
分幕点:
位置:约104分钟处。
事件:安迪和瑞德的谈话。
划分依据:
这个情节标志着安迪开始义无返顾地对自己的计划付诸行动,可以看到接下来的情节中的动作方向是非常一致的——对典狱长的告发——对瑞德的帮助……都是救赎的内容。
另外补充:
对于其中矛盾冲突的个人观点:个人认为这部电影的外部冲突是个人自由与社会禁锢的矛盾,内部冲突则是个人对于压迫的抗争和妥协的矛盾——即电影本身在这个救赎的过程中是个人自由战胜了社会禁锢,抗争的勇气与必要战胜了不得不面对的困难而造成的内心的软弱与妥协……典型的好莱坞式结尾……然而个人认为外部和内部矛盾是统一的——即个人对于自由的向往是出于人类本性的,而社会的禁锢压迫又是必然的——而对压迫的抗争也是人类本性,可是压迫本身的巨大又造成个人对压迫的妥协……由此可见,内部和外部是两种不同的表现,反映的是同样的问题,个人认为监狱象征的是整个美国社会(乃至整个人类社会),只是把这种矛盾更加尖锐地集中于这个冲突点上——安迪入狱是被误判,监狱内部统治黑暗、腐朽……从而这个救赎的方式也是出其不意地设置为年复一年地挖凿墙洞……大概也是这部电影好看的原因。剧作上的节奏也是非常精巧——即安迪内心两个方向的想法压“跷跷板”式的前进——从而形成松弛有度的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