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论坛
电影节
档案
影片
影人
电影节
基金
机构
群组
新闻
成员
活动
您好,请
登录
或
注册
十面埋伏,一面精彩
2004-07-26 14:14:42 来自:
whui
好像是个人看了《十面埋伏》以后都想指着张艺谋的鼻子血骂上两句。这年头没什么愤青了,倒是电影青年多了起来,而且大都是愤怒的电影青年,不管是谁拍了一啥电影,立即横刀立马于此电影之前,对其大加鞭挞,鸡蛋里挑骨头。挑来挑去挑出来的还是鸡蛋壳。这样一部分人可以给简称叫愤电青。
还是来看十面埋伏。大多说它编剧弱智,想来张艺谋是不弱智的,这从他以前拍的片子里能够看出来,那时候张艺谋电影的故事刻划都到了人心深处。加上他独有的艺术感觉,片子都烙上他自己的大红色印记。张艺谋多拍农村片,于是他特会用那大俗的颜色,可大俗到极致就是大雅,于是他又拿大红色染了奥运宣传片,也感染了不少激动的人。
人是要发展的,电影也得发展,不能一条胡同走到底。人家冯小刚的甲方乙方没完没了不见不散之类类似小品或是情景喜剧的电影拍够了他就得换换样子,于是弄出个手机,从一定程度上说,从手机开始,冯小刚才在拍电影。
张艺谋也得变。于是放下艺术的架子一猛子扎到商业电影的汹涌大潮中,张艺谋显然会水,或者他带了个游泳圈,不然他肯定被这个大潮淹死,或者被观众的吐沫淹死。《英雄》被骂得不行,说是主体不明不白,张艺谋自己讲,如果《英雄》中能有几个镜头被称为经典的话,也就成功了。英雄不能叫武侠片,也不能讲是英雄史诗,我觉得像一部实验片,张艺谋在实验一种从未有过的电影经验,不顾编剧,更多的是考虑一种画面上的叙事。也就是说,它不拿故事而是拿画面来说事儿。在《英雄》里,张艺谋基本上把故事最小化,用画面的色彩来让观众进入一个个不同的境界,几大色块的创意你不能说不具艺术创造力。在加上张艺谋对绘画的感觉,他干脆就把电影胶片当纸摄影机当笔演员布景当素材,然后就开始挥洒起一幅画来。
《十面埋伏》里张艺谋似乎想把故事和视听效果结合起来,但很明显他仍然倾向于视听效果。我估计张艺谋自己后来都觉得自己的故事编得像在哄三岁小孩,于是在媒体采访他时他抛出四个大字:视听奇观。看完电影,我觉得故事不故事的确实没什么所谓了,所有贬辞尽可以拿来鞭笞这个故事。但是对于他的视听奇观的构造,我觉得所有人都应当给与很大的褒扬。
当然,特技有很大的功劳。但特技只是工具,理念不一样,出来的东西也不一样。好来坞大片的特技一部比一部精彩,不过看到今天,还是觉得这部十面埋伏更精彩些。指环王我也是在电影院看的,可以说那是特技堆出来的,那超级庞大的战斗场面却是让人看得很爽。但不够想象力。
在看十面埋伏里仙人指路的那段舞时,我只觉得这电影有这个就够了。首先在视觉上,电影里搭起的那个牡丹坊布景复原了唐朝的极度富丽堂皇的建筑特色,很美。再有服装,那一身一身的绫罗绸缎,直觉得养眼。然后是听觉,我说的是影院效果,在家里看碟子效果要大打折扣。那个鼓点,那个水袖击鼓的冲击力,和那个舞合起来,绝对是一种享受。
这之后电影里的几个追斗场面也是视听效果的极致,至少看武侠电影到现在,没有这么震撼的效果,《卧虎藏龙》是无声无息的缥缈,是阴柔。《英雄》打起架来像祭神的仪式。《十面埋伏》的动作设计则真切有力,加上夸张的音响效果,视听奇观在武打上达到极致。
再其次就是电影里唯美的画面。这是继承了《英雄》的血脉。《十面埋伏》有过之而无不及。
所以《十面埋伏》像另一次实验。视听奇观的实验,而且比较成功。 编剧仍旧失败。使整个情节看起来索然无味,但视听极致,可以弥补一些。
分享到:
相关链接:
推荐给朋友
关注此话题
2004-07-26 22:42:07
蓓北
(北京)
顶!顶!
2004-07-27 10:14:44
江湖过客
呵呵.同意
你的回应...
请先
登录
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电影论坛
rEAaAPSGmuroE
加入了现象网,大家鼓掌!
还是来看十面埋伏。大多说它编剧弱智,想来张艺谋是不弱智的,这从他以前拍的片子里能够看出来,那时候张艺谋电影的故事刻划都到了人心深处。加上他独有的艺术感觉,片子都烙上他自己的大红色印记。张艺谋多拍农村片,于是他特会用那大俗的颜色,可大俗到极致就是大雅,于是他又拿大红色染了奥运宣传片,也感染了不少激动的人。
人是要发展的,电影也得发展,不能一条胡同走到底。人家冯小刚的甲方乙方没完没了不见不散之类类似小品或是情景喜剧的电影拍够了他就得换换样子,于是弄出个手机,从一定程度上说,从手机开始,冯小刚才在拍电影。
张艺谋也得变。于是放下艺术的架子一猛子扎到商业电影的汹涌大潮中,张艺谋显然会水,或者他带了个游泳圈,不然他肯定被这个大潮淹死,或者被观众的吐沫淹死。《英雄》被骂得不行,说是主体不明不白,张艺谋自己讲,如果《英雄》中能有几个镜头被称为经典的话,也就成功了。英雄不能叫武侠片,也不能讲是英雄史诗,我觉得像一部实验片,张艺谋在实验一种从未有过的电影经验,不顾编剧,更多的是考虑一种画面上的叙事。也就是说,它不拿故事而是拿画面来说事儿。在《英雄》里,张艺谋基本上把故事最小化,用画面的色彩来让观众进入一个个不同的境界,几大色块的创意你不能说不具艺术创造力。在加上张艺谋对绘画的感觉,他干脆就把电影胶片当纸摄影机当笔演员布景当素材,然后就开始挥洒起一幅画来。
《十面埋伏》里张艺谋似乎想把故事和视听效果结合起来,但很明显他仍然倾向于视听效果。我估计张艺谋自己后来都觉得自己的故事编得像在哄三岁小孩,于是在媒体采访他时他抛出四个大字:视听奇观。看完电影,我觉得故事不故事的确实没什么所谓了,所有贬辞尽可以拿来鞭笞这个故事。但是对于他的视听奇观的构造,我觉得所有人都应当给与很大的褒扬。
当然,特技有很大的功劳。但特技只是工具,理念不一样,出来的东西也不一样。好来坞大片的特技一部比一部精彩,不过看到今天,还是觉得这部十面埋伏更精彩些。指环王我也是在电影院看的,可以说那是特技堆出来的,那超级庞大的战斗场面却是让人看得很爽。但不够想象力。
在看十面埋伏里仙人指路的那段舞时,我只觉得这电影有这个就够了。首先在视觉上,电影里搭起的那个牡丹坊布景复原了唐朝的极度富丽堂皇的建筑特色,很美。再有服装,那一身一身的绫罗绸缎,直觉得养眼。然后是听觉,我说的是影院效果,在家里看碟子效果要大打折扣。那个鼓点,那个水袖击鼓的冲击力,和那个舞合起来,绝对是一种享受。
这之后电影里的几个追斗场面也是视听效果的极致,至少看武侠电影到现在,没有这么震撼的效果,《卧虎藏龙》是无声无息的缥缈,是阴柔。《英雄》打起架来像祭神的仪式。《十面埋伏》的动作设计则真切有力,加上夸张的音响效果,视听奇观在武打上达到极致。
再其次就是电影里唯美的画面。这是继承了《英雄》的血脉。《十面埋伏》有过之而无不及。
所以《十面埋伏》像另一次实验。视听奇观的实验,而且比较成功。 编剧仍旧失败。使整个情节看起来索然无味,但视听极致,可以弥补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