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距离世界很远
自从1896年中国第一次放映“西洋影戏”后,100多年来,中国的电影为什么还是没有以自己的特色独树一帜引人注目?是文化底蕴不够吗?中国有5000年文化历史,而美国建国仅有200多年。美国能够扩张自己的大众文化,中国为什么不能藉电影艺术扩展自己的文化影响呢?那么是经济原因吗?同样是发展中国家的印度,同样有自己的文化,印度电影为什么长盛不衰,独具特色,走出了一条民族特色的艺术之路?而中国电影仿佛是好莱坞电影的翻版,缺乏自己的民族风格,因而很难独树一帜,傲视群雄。
那么,我们和世界的差距究竟在哪里?原因是什么?
一、电影本体的差距
我们的差距从对“电影”这个名词的理解就已经开始了。从中文的字面的意思来看,电影就是用电放出来的影子。在英语里,电影院Cinema也有“电影”的意思,而这个词字根的意思是“运动”。在法语、俄语等欧洲国家的语言里“电影”这个词也都和运动有关。由词义即可看出,电影的本质属性就是运动。在这里,我们称它为似动现象。似动现象就是“人们把客观上静止的物体看成是运动的,或者把客观上不连续的位移看成是连续运动的现象” 。电影是被投影在屏幕上的,屏幕并没有动,但观众看到了动。这就是似动。屏幕是平面的,但电影空间是立体的。因此,电影的动必须能够构成一个长宽高的立体空间。
没有运动的电影会让人觉得不真实,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假”。而且,从生理的角度,人的眼球容易被移动的物体所吸引。因此,运动的影片更能抓住观众。
除第五代导演外,大多数中国的导演的作品里没有运动。从远处开来的汽车不会拐弯;一个人要是有心事就会在一间封闭的小屋里在一个水平线上来回走来走去;男女主人公要是在马路上溜达,那么他们不仅是在走直线,而且很可能在20分钟里连位置都不换一下,只是在走,在说……这些都是我们的电影里常常出现的镜头。他们都是平面上的运动,并非我们所说的电影的动。这些用绘画就足以表现,没有必要来借助电影。
从叙事手法上看我们的电影剧本,往往是通篇的对白。在拍的时候通常又一定采用好莱坞的封闭电影空间的三镜头法:正打,反打;再正打,再反打。故事是说出来了,可观众也早就睡着了。学会使用镜头语言,靠演员的动作或是机位的摆放就能够传递出导演想要说的信息。这样的处理也会更容易让观众接受。《大卫·科波菲尔》中,导演想表现大卫的继父的残暴和冷血,于是他就让他穿上了黑色的衣服,带上古板的帽子,然后采用从大卫角度的仰视镜头,接着跟上阴冷的音乐,不用说话,人物的性格就出来了。而在表现大卫的姑妈的时候,也让她穿了一身黑色的衣服,但是她的动作夸张,音乐随的也是轻快活泼。这样,一个善良而又行为古怪的姑妈形象就活灵活现了。在影片《嫌疑犯》中,小男孩是凶案的唯一证人,他被带到警察局。在接待他的探长接电话的不到两分钟的时间里,导演不用一句话,就把小男孩独自闲逛、认出嫌疑犯、告诉探长这三件事说得很清楚。在欧洲电影《铁皮鼓》中,一个利用壁橱、壁橱镜子、和半开的屋门组成的镜头展现了小男孩的畏缩、妈妈的害怕、舅舅对妈妈的爱意和安慰、父亲的彷徨无措。一个没有一句话的连续镜头表现了如此丰富的信息,这就是镜头语言的魅力。
二、传播学上的技巧
运用什么样的传播学上的传播方法才能得到更好的宣传效果,这是我们的电影人没有想过的问题。
在我们的电影里,要想树立英雄形象,往往把英雄塑造得伟岸高大。而且,我们的英雄是不会犯错误的,是没有感情的。这样的英雄是不会让人感到真实可信的。
只有通过行政上的帮助,《抉择》类的影片才能取得大多数国产影片得不到的票房。这样的影响是行政外力介入的结果,不能证明影片本身的真正价值。
英雄也是普通人,让人觉得亲切可信的英雄才能在观众心中赢得感情的共鸣。
电影是音与画的艺术,是充满人情味的表现手法。不要认为观众看不懂镜头外的故事,把该点到的点到了,剩下的交给观众吧!尤其是所谓说教类的影片。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知道接受自己想出来的道理比接受别人灌输给你的道理容易得多。话说一半更能激起听者的思考。这也适用于电影。
《巴顿将军》是美国的一部典型的爱国主义宣传片。它诞生于政治动荡的美国。当时的美国青年对政府完全失去了信心,而且也拒绝接受一切政府的以爱国主义宣传为内容的电影。但是《巴顿》的公映却激起了全体公民对美国英雄的热爱。这部影片来到中国也是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它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引进的第一部外国影片,当时整个在京电影单位都陆续地在放映这部影片,确实引起了《泰坛尼克》似的轰动,但仅限于电影圈内。这部美国的爱国主义教育片为什么能在高喊“打倒美帝”的中国引起如此大的轰动呢?它没有一句是说美国伟大的话,但是开头的充满整个画面得国旗就让人感到了导演要说的话。巴顿并不高大,但仰视的镜头会让观众被他的气魄震慑。巴顿也会犯错误,他殴打士兵,但是导演的镜头一调整,就能让观众觉得他打得有理,而巴顿也变成了个活着的英雄。
这些在我们的电影里没有的。
电影不仅是大众娱乐的方式,它和电视、报纸具有同样的宣传效力。在二战时期,美国和英国就已经通过电影有效地激起了士兵们的士气。但到了今天,我们的电影还不能达到令人满意的宣传效果。
在运作方面,电影既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商品的属性,那么如何才能制造出好卖的电影并不只是导演的责任。制片人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中国的制片人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导演出身,只懂电影,不懂运作;一类是商人出身,只懂运作,不懂电影。我们可以到电影院去看看,卖得好的电影并不一定好看,像《英雄》等电影都是靠炒作才赢得较高的票房的。真正好看的电影不是没有,可很多都没有出现在各大媒体的关注范围之内,影响自然相对小得多。
要想制作出一部既叫好又叫座的电影不仅需要一个好的导演,还需要好的制片人、剧作人、演员和发行商。而对这些人的一个基本要求:要懂电影。只有懂电影的剧作者才能写出充满运动的剧本;只有懂电影的制片人才能知道如何打造好电影的形象;只有懂电影的演员才能真正体会导演的意图,帮助导演完成作品;只有懂电影的发行商才会投资给好的导演,拍出受欢迎的电影。
三、体制的制约
在美国,独立电影和好莱坞电影是同步发展的。所谓的独立电影是独立于几大制片公司之外的电影。像最近风靡全球的《黑客帝国》系列就是典型的独立电影。
在中国,也有和主流影片同步发展的地下电影。他们不能走上来见阳光不是因为他们的电影有见不得人,更不是他们不喜欢见人,而是电影体制强迫的。
所谓的地下电影,是指那些未经中国广播电视电影管理总局批准就私自拍摄、送展的影片。90年代开始到现在,已经有近80部影片因为以上原因被禁。其中不乏十分优秀的电影,如《小武》、《十七岁单车》、《活着》、《鬼子来了》、《蓝风筝》、《我是你爸爸》、《盲井》、《巫山云雨》等。
所有的电影在拍摄完毕后,要想走院线道路,就必须送审,而广电的人总会批批改改,删删减减,到最后也许一压就是三五年,或是干脆没了后话。而被删改的原因通常令人啼笑皆非,令导演们不能接受。而且不只是广电总局,凡是影片涉及到的各个部门都要参加审查,有的片子因为英雄形象不够突出;反面角色戏份太多,不能起到教育作用;有的片子因为个别镜头颜色灰暗,会给少年儿童造成心理阴影;还有的影片部分内容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等原因被打回。王朔根据他同名小说改编的《我是你爸爸》,就因为名字的问题引起了争议。其实无论是小说还是影片都没有任何不良内容,但就是没有批下来。被压三年后,王朔彻底放弃,至今仍未露出水面。从此之后,许多导演干脆放弃了送审,成为自己禁止自己的地下电影。
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是(1)我们的电影没有级别,只有能上映和不能上映两种。一些只因为个别镜头而不能与观众见面的电影,实在十分可惜。(2)直接对所有部门负责,一些不懂电影的部门也可以要求导演交检查。
还有一个十分奇怪的现象,中国近些年来在国外各大电影节上大获赞誉的影片都是地下影片。外国电影节向广电总局发邀请函邀请某某导演的某某作品时,广电的负责人们通常回复说没有听说过这个导演或是这部作品,并送去一些他们认为好的影片。发展到后来,外国的电影节只好派人到民间去发邀请涵,而不再通过官方。最后形成定式:要想到国外得奖,导演就要自动被禁。因而体制内的导演对此十分不满。
在地下导演十多年的努力下,从去年开始,广电总局终于开始了改革。具体举措如下:
1.《电影管理条例》出台。
2.电影分级制度正在讨论中,并有望公布实施。
3.取消对部分导演的拍片禁令,并通过对一些电影的审查。第一部被解禁的电影是王小帅的《十七岁单车》。其它部分电影还在审查中。
4.取消以前凡出国参展的电影必须通过审查的规定。出国参展的作品只需备案,不必获准同意。
这些措施是令人激动的,但是,改革的道路还很漫长,中国电影的发展道路也很漫长。要想整体提高中国电影的水平是需要全体电影人和相关人士的共同努力的。了解电影本质,掌握电影手法,迎合电影市场才是提高电影水平的根本途径。
上学期的一篇论文
2004-07-25 21:50:51 menciviry2 (北京东城)
2004-07-25 22:17:21 范坡坡 (北京东城)
我写期末作业的时候也偷了“发达阿姨”的一些数据和观点的……
不过在末尾注明了出处的……
想起来我那里还有不少剧作分析的作业呢——回学校的时候发上来……
不过在末尾注明了出处的……
想起来我那里还有不少剧作分析的作业呢——回学校的时候发上来……
2004-07-25 22:29:12 范坡坡 (北京东城)
第二点使我想起了一个研究生学长的论文——他本科是在北大学政治的——分析的是中国新时期的主旋律——很精辟!
不过我觉得主旋律这种东西对于许多人来说,看起来是有文化隔膜的……譬如我看《奔腾年代》,连《惊涛骇浪》的激情都没有……
不过我觉得主旋律这种东西对于许多人来说,看起来是有文化隔膜的……譬如我看《奔腾年代》,连《惊涛骇浪》的激情都没有……
2004-07-26 00:06:51 猪头猪智慧
论文写的不错。我们的电影还受意识形态的控制,电影还是属于官方的宣传品。比如总局提倡的是二主——主流主旋律。虽说有《电影管理条例》,那只是台面上的东西。中国流行的是潜规则。《十面埋伏》垄断暑期市场,暴露广电总局唯我独尊的作风。中国的盗版事业繁荣昌盛、兴旺发达,广电总局功不可抹。
凑了篇
参照了很多东西
其中从现象中获得东西不少
最后还给我们老师上了一课
感觉挺爽的
特此感谢
现与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