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 第五届中国纪录片交流周
11月北京独立电影论坛
2008年独立电影事记(中国版)
2008-12-30 18:20:08 107cine
2009-01-01 15:40:12 卢志新
12月 香港独立电影在北京活动 香港和大陆两地独立电影人首次正式交流
12月 于广义《小李子》获第五届迪拜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奖
12月 舒浩仑《少年血》获第五届迪拜国际电影节最佳电影短片金马驹奖
12月 于广义《小李子》获第五届迪拜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奖
12月 舒浩仑《少年血》获第五届迪拜国际电影节最佳电影短片金马驹奖
2009-01-02 01:36:35 Kafka (BJ)
2008年华语电影A类电影节成绩回顾
第58届柏林电影节
王小帅的影片《左右》围竞赛单元(获得最佳编剧银熊奖) 中国台湾女演员舒淇担任国际评委
第61届戛纳电影节
刘奋斗导演的《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入选一种关注单元
贾樟柯导演的“疑似纪录片”《24城记》入围主竞赛单元,
女导演尹丽川的新作《牛郎织女》入选导演双周单元
导演娄烨的新作计划《母狗》入围电影节工作室单元
王家卫的《东斜西毒》导演版参加特别展映
第65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
贾樟柯御用摄影师香港导演余力的新片《荡寇》(原名《塑料城市》)入围竞赛单元。该片也是今年唯一有份角逐金狮奖的华语电影。
贾樟柯的短片《河上的爱情》参加电影节的展映,中国香港导演杜琪峰担任电影节评委。
第56届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
柯枫导演的关于大陆死刑制度的《八佰棒》以及
曹保平导演的《李米的猜想》共同入选新导演竞赛单元
旅美女演员陈冲任此单元的评委会主席,将最佳导演奖颁发给李米。
《八佰棒》此后在第10届罗马亚洲电影节上胜出伊朗女导演莎米拉-玛克玛尔巴夫(Samira Makhmalbaf) 颇有深度的探讨人性的参赛作品《两条腿的马》(Two-Legged Horse)摘得最佳影片桂冠,后者获评委会奖。
61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
导演潘剑林执导的独立电影《流氓的盛宴》入围国际竞赛单元角逐最高奖“金豹奖”。
第43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
张弛执导的影片《地下的天空》成功入围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此后该片在金秋的马拉卡什国际电影节上获评委会奖)。
第13届釜山国际电影节
赵晔执导的《扎赉诺尔》获国际影评人联合会奖。
张元新作《达达》参加大师展映单元。
第58届柏林电影节
王小帅的影片《左右》围竞赛单元(获得最佳编剧银熊奖) 中国台湾女演员舒淇担任国际评委
第61届戛纳电影节
刘奋斗导演的《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入选一种关注单元
贾樟柯导演的“疑似纪录片”《24城记》入围主竞赛单元,
女导演尹丽川的新作《牛郎织女》入选导演双周单元
导演娄烨的新作计划《母狗》入围电影节工作室单元
王家卫的《东斜西毒》导演版参加特别展映
第65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
贾樟柯御用摄影师香港导演余力的新片《荡寇》(原名《塑料城市》)入围竞赛单元。该片也是今年唯一有份角逐金狮奖的华语电影。
贾樟柯的短片《河上的爱情》参加电影节的展映,中国香港导演杜琪峰担任电影节评委。
第56届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
柯枫导演的关于大陆死刑制度的《八佰棒》以及
曹保平导演的《李米的猜想》共同入选新导演竞赛单元
旅美女演员陈冲任此单元的评委会主席,将最佳导演奖颁发给李米。
《八佰棒》此后在第10届罗马亚洲电影节上胜出伊朗女导演莎米拉-玛克玛尔巴夫(Samira Makhmalbaf) 颇有深度的探讨人性的参赛作品《两条腿的马》(Two-Legged Horse)摘得最佳影片桂冠,后者获评委会奖。
61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
导演潘剑林执导的独立电影《流氓的盛宴》入围国际竞赛单元角逐最高奖“金豹奖”。
第43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
张弛执导的影片《地下的天空》成功入围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此后该片在金秋的马拉卡什国际电影节上获评委会奖)。
第13届釜山国际电影节
赵晔执导的《扎赉诺尔》获国际影评人联合会奖。
张元新作《达达》参加大师展映单元。
2009-01-04 02:16:25 Kafka (BJ)
东京国际电影节除了在炒其他电影节的冷饭之余,选片人脑子超级进水,居然选择了从意识形态到艺术水准都令人跌破眼镜的《超强台风》作为唯一代表华语影片参加电影界竞赛,遭到华人影艺圈有识之士的嗤之以鼻。东京电影节不仅真正堕落了,而且掉到阴沟里去了!
2009-01-05 10:02:56 新伟
从乡村到都市之二——何香凝美术馆纪录片论坛 12月12日—14日
放映 由吴文光 张亚璇主持的 "村民影像计划"的作品和新纪录片作品展示单元
草场地工作站 五月艺术展示
十月艺术展示
吴文光主持的 "青年纪录片训练计划"
CNEX新一期评选 CNEX每年举办年度主题工作坊 胜出作者将获得支持资金.长片组每部获最多8万资助,短片组每部获最多1万资助。
第4届REEL CHINA当代中国纪录片双年展
民间影像作品校园巡展 在上海举行
放映 由吴文光 张亚璇主持的 "村民影像计划"的作品和新纪录片作品展示单元
草场地工作站 五月艺术展示
十月艺术展示
吴文光主持的 "青年纪录片训练计划"
CNEX新一期评选 CNEX每年举办年度主题工作坊 胜出作者将获得支持资金.长片组每部获最多8万资助,短片组每部获最多1万资助。
第4届REEL CHINA当代中国纪录片双年展
民间影像作品校园巡展 在上海举行
2009-01-15 23:25:08 我想我是海
1月13日,贾樟柯远赴美国,领取第34届洛杉矶影评人协会奖颁发的“最佳外语片”奖。去年12月10日,当《三峡好人》力挫今年的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得主《墙壁之间》登上最佳外语片宝座的消息传到国内,老贾的拥趸们便击掌相庆了,不仅为这位第六代导演的奖杯陈列室内又多了一尊大奖而高兴,更为中国电影不断在国际影坛的地位得到提升而喜悦。
进入2009年,贾樟柯作品的获奖记录仍在不断被刷新,1月11日,由美国林肯中心电影学会主办的《电影评论》杂志,公布由该杂志影评人评选的年度十大佳片。在今年十大佳片(已发行影片)的获奖名单中,贾樟柯的《三峡好人》名列第六。他的新片《二十四城记》荣获年度十大佳片(未发行)第二名,成为2009年北美最受期待的新片。
获奖不是新闻,不获奖才是新闻,在习惯了不断听到贾樟柯的好消息之后,难免会产生一点麻木和虚幻感。这种感觉的产生,是因为贾樟柯的获奖记录和中国电影的整体情况是不协调的。2001年在纽约影展放映的《站台》,成了贾樟柯进入北美市场的第一块敲门砖,在之后的八年里,中国电影产生了两极分裂,商业大片占领了大部分票房,文艺片的领地不见扩张反而有萎缩的迹象,在中国电影这片土地上,想给贾樟柯的作品寻找安放的位置,却成了一件困难的事情。
2006年《三峡好人》获第63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充满信心的贾樟柯选择了与《满城尽带黄金甲》在同一档期放映。这一行为艺术般的“自杀”举动,清楚无误地摆明了这样两个事实,一是单靠一拨精英知识分子的捧场,无法改变艺术片叫好不叫座的现状;二是现在进影院看电影的人,压根就不是贾樟柯电影的目标观众。自此之后,贾樟柯绝口不提国内电影档期和票房,转而专攻海外发行。贾樟柯的“出走”,没有成为中国电影的损失,而成为中国电影探索第三条道路的先锋,在中国电影市场还没有足够多的院线和观众支撑艺术片生存下去的时候,贾樟柯以开拓者的身份在为未来的中国电影寻找出路。
贾樟柯几乎是以一己之力在改变着国外观众对中国电影的印象。从用苦难和阴暗来迎合国外电影节评委的评奖口味,到奢华和空洞让中国电影愈加为国外观众所看不懂,中国电影所输出的文化形象,大多是畸形的。贾樟柯在北美的成功,原因归结起来简单到只有一条:他的电影关注了行进中的中国正在发生的现实,他讲述的虽然是中国社会边缘群体的生存状态,但体现出的人文视野却是世界性的。马丁·斯科塞斯在一本书的序言中曾这样评价贾樟柯的《小武》,“每一幕都是如此饱满、如此完美地在陈述故事与纪实之间取得平衡”,而类似这样的评价,在中国的影评人那里,早已不是什么新鲜观点。
为中国电影赢得荣誉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为中国电影赢得尊重。作为中国电影中的一个异类,贾樟柯的作品如同盛开在墙外的奇异花朵,绽放着中国电影艺术的独特之美。
而更让人欣喜的是,贾樟柯的电影杀入北美主流市场并不是为开疆拓土而去,他第一次站在北美的舞台上就是做为胜利者领取奖杯。正如贾樟柯的制片周强所说,“这是我们的团队多年经营的积累,也更加考验导演的智慧。”
附:贾樟柯北美成功历程:
2001年,北美敲门砖:《站台》纽约影展放映,获得美国纽约客公司的发行合约;
2002年,初试锋芒:《任逍遥》indieWIRE年度十大佳片第十,并获洛杉矶影评人协会奖提名;
2005年,不俗斩获:《世界》,获多伦多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奖;
2008年,里程碑:《三峡好人》
自金狮之后,《三峡好人》在北美所获的若干奖项,2006年美国《独立连线》最佳未发行影片,2007年《纽约时报》年度最佳影片,2007年美国“流行事件网”年度最佳独立影片,2007年林肯中心电影协会未在北美发十大佳片,2008年 第34届洛杉矶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外语片奖 最佳摄影奖,2009年北美影评人协会奖最佳摄影第三名,2009年indieWIR年度十大佳片,2009年《村声》年度十大佳片《电影评论》年度十大佳片。
进入2009年,贾樟柯作品的获奖记录仍在不断被刷新,1月11日,由美国林肯中心电影学会主办的《电影评论》杂志,公布由该杂志影评人评选的年度十大佳片。在今年十大佳片(已发行影片)的获奖名单中,贾樟柯的《三峡好人》名列第六。他的新片《二十四城记》荣获年度十大佳片(未发行)第二名,成为2009年北美最受期待的新片。
获奖不是新闻,不获奖才是新闻,在习惯了不断听到贾樟柯的好消息之后,难免会产生一点麻木和虚幻感。这种感觉的产生,是因为贾樟柯的获奖记录和中国电影的整体情况是不协调的。2001年在纽约影展放映的《站台》,成了贾樟柯进入北美市场的第一块敲门砖,在之后的八年里,中国电影产生了两极分裂,商业大片占领了大部分票房,文艺片的领地不见扩张反而有萎缩的迹象,在中国电影这片土地上,想给贾樟柯的作品寻找安放的位置,却成了一件困难的事情。
2006年《三峡好人》获第63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充满信心的贾樟柯选择了与《满城尽带黄金甲》在同一档期放映。这一行为艺术般的“自杀”举动,清楚无误地摆明了这样两个事实,一是单靠一拨精英知识分子的捧场,无法改变艺术片叫好不叫座的现状;二是现在进影院看电影的人,压根就不是贾樟柯电影的目标观众。自此之后,贾樟柯绝口不提国内电影档期和票房,转而专攻海外发行。贾樟柯的“出走”,没有成为中国电影的损失,而成为中国电影探索第三条道路的先锋,在中国电影市场还没有足够多的院线和观众支撑艺术片生存下去的时候,贾樟柯以开拓者的身份在为未来的中国电影寻找出路。
贾樟柯几乎是以一己之力在改变着国外观众对中国电影的印象。从用苦难和阴暗来迎合国外电影节评委的评奖口味,到奢华和空洞让中国电影愈加为国外观众所看不懂,中国电影所输出的文化形象,大多是畸形的。贾樟柯在北美的成功,原因归结起来简单到只有一条:他的电影关注了行进中的中国正在发生的现实,他讲述的虽然是中国社会边缘群体的生存状态,但体现出的人文视野却是世界性的。马丁·斯科塞斯在一本书的序言中曾这样评价贾樟柯的《小武》,“每一幕都是如此饱满、如此完美地在陈述故事与纪实之间取得平衡”,而类似这样的评价,在中国的影评人那里,早已不是什么新鲜观点。
为中国电影赢得荣誉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为中国电影赢得尊重。作为中国电影中的一个异类,贾樟柯的作品如同盛开在墙外的奇异花朵,绽放着中国电影艺术的独特之美。
而更让人欣喜的是,贾樟柯的电影杀入北美主流市场并不是为开疆拓土而去,他第一次站在北美的舞台上就是做为胜利者领取奖杯。正如贾樟柯的制片周强所说,“这是我们的团队多年经营的积累,也更加考验导演的智慧。”
附:贾樟柯北美成功历程:
2001年,北美敲门砖:《站台》纽约影展放映,获得美国纽约客公司的发行合约;
2002年,初试锋芒:《任逍遥》indieWIRE年度十大佳片第十,并获洛杉矶影评人协会奖提名;
2005年,不俗斩获:《世界》,获多伦多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奖;
2008年,里程碑:《三峡好人》
自金狮之后,《三峡好人》在北美所获的若干奖项,2006年美国《独立连线》最佳未发行影片,2007年《纽约时报》年度最佳影片,2007年美国“流行事件网”年度最佳独立影片,2007年林肯中心电影协会未在北美发十大佳片,2008年 第34届洛杉矶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外语片奖 最佳摄影奖,2009年北美影评人协会奖最佳摄影第三名,2009年indieWIR年度十大佳片,2009年《村声》年度十大佳片《电影评论》年度十大佳片。
电影节,影展,放映活动,一个新的组织成立了,一部新的影片出现了,一部影片又获奖了,任何发生在你身边的和独立电影有关的事情。。。。。。